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_第1页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_第2页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_第3页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_第4页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试题+答案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māo)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chǔ)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chù)立在面前。

C.巨大的漕船,舳(zhóu)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D.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B[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斓。

B.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C.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C[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B.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C.近年,各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安宁"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D.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遗存,已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A[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C[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B.《简·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建立自立自强的人格,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比如,“卿"是自称,“孤”是他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__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b.____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c.__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d.__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7.“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第③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aB.bC.cD.d

B[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根据“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对前文的总结,后文又具体描述了圆明园,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

8.下列对文章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按概括—具体—概括的顺序,从圆明园的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B.作者善用铺陈,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C.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描绘了他心中“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D.本段句式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气势铿锵有力,强烈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慨之情,成为全文的抒情高潮。

D[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本段多用长句,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观点。

B.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中用“两个强盗”比喻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D.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遭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C[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项有误,根据文章第⑦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知,“两个强盗"是指法兰西和英吉利,即法兰西政府和英吉利政府。]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这是一封法国公民雨果写给法国将领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简,想象丰富、情感动人,层次清晰、爱憎分明。

C.文章中多次运用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最后讲了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D[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辨析。D项有误,“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错误,应该是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_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黄发垂髫

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D.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C[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对……感到惊异/不同;B项,头发/被任用;C项,值得;D项,做记号/记录。]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_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本题考查虚词“之”的辨析。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代这种景象;C项,调整音节,无实义;D项,指示代词,这。]

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B.(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没有出路的地方,再也没有回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C.(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自己的亲戚隔绝了。

D.(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D[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寻找桃源的全过程。

B.文章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句中,仅一个“即"字,就把急于快速找到桃花源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C.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实写桃花源生活和人物,又让人寻无踪迹,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A[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项有误,文章的第二段写发现桃花源,第三段写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四、五段写寻找桃花源;本项表述缺少“离开桃花源”的内容。]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问"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说词人回告天帝:我所走的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镜。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B[本题考查理解诗歌。B项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C.“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C[本题考查赏析诗歌。C项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④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⑤树树皆秋色,______。(王绩《野望》)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⑦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①塞上燕脂凝夜紫②山河表里潼关路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④羹饭一时熟⑤山山唯落晖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不知何处吹芦管

18.观察下图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指出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1)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急待救援;有一群人在岸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正在对着落水者拍照,没有一个人施救。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热衷,在现实中却似乎越来越冷漠,这也是有人落水而岸边的人选择做“看客”,选择拍照(拍视频)的原因。漫画意在批判人心冷漠,呼唤抛弃冷漠,奉献爱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答案](1)有一个人落水寻求救援,岸上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拍视频),无人施以援手。

(2)当下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甚至通过热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顾他人利益和生命,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前后语境,为文中画线的两处进行补写。(4分)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于是①_____________。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又称团圆夜。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②_____,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的提示,①可以补写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的提示,②可以补写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答案](示例)①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有删改)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当宣受怒之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京师侧耳”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及其蒙宥"中,“及其”是连词,表示“等到……的时候”,“蒙宥”是动词短语,表示“得到宽恕或赦免"。“天下拭目”中,“天下"是主语,表示“天下的人”,“拭目"是动词短语,表示“拭目以待”。故断句为: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答案]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会天下扰乱会:__

(2)固辞不就辞:__

(3)茂辄纠案辄:__

(4)数因恩势数: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恰逢天下动乱。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蔡茂坚决推辞。辞,推辞,推托。(3)句意:蔡茂总是纠举查办。辄,总是。(4)句意:多次倚仗皇恩帝势。数,多次,数次。

[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2)推辞,推托。

(3)总是。(4)多次,数次。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中重点词:后,后来;俱征,一起被征召;复,又;拜,授予。句意: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2)中重点词:近,近来、最近;奴,奴仆;而,表转折,却;共舆,共乘马车;逋罪积日,多日逍遥法外。句意: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答案](1)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

(2)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23.文中的蔡茂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可知,蔡茂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可见他有气节;根据“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可知,蔡茂纠举查办,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根据“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可知,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可见他俭朴不贪;根据“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可知,蔡茂在洛阳令董宣因纠举湖阳公主而受罚时,他敢于上书为董宣求情,批评外戚的骄逸行为,要求朝廷惩治违法贵戚,表现出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勇气。

[答案]蔡茂为官恪尽职守,敢(善)于进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生活俭朴不贪心。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交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打算任命他为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帝采纳了此议。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故乡初秋雨

朱玉富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分刚过,两场淅淅沥沥的秋天的雨,像一群乌鸦,一大团黑色的影子,掠过故乡济南艾山的原野。秋风无情地卷走了最后残存的一丝热情,冰冷的雨滴,一下又一下,抽打着故乡已经疲惫的土地。收获后的玉米秸和红薯秧,凌乱地蜷缩在田埂上,空气中弥漫着死亡腐朽的气息,一条蛇,蠕动着一团阴冷湿滑,在寂寞的草丛中穿行。农民丰收节刚过,家乡的秋雨就开始连绵。

②故乡的秋雨,湿润里饱蘸着泥土的味道和草木的芳香,那淡淡的味道,氤氲起无限的思念和遥远的回忆。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儿时一幕幕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瞬间涌上了心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悠长。忘不了家乡的秋雨季,年迈的奶奶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摇着手搓捻麻绳的情景,那一缕缕一根根麻皮在她的手中,被捻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麻绳儿。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不仅好穿还不捂脚且耐磨。只可惜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至此多年后,就再也没穿过她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了。但寂静的夜里总能在梦里见到奶奶,在每个深秋的农闲的雨季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捻麻绳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奶奶捻麻绳的动作是娴熟的;故乡的秋雨也是多彩的,它总能让年少无知的我们,充满无尽的童趣和欢乐。故乡的秋雨绵绵的软软的,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都已装满了自家的粮仓,农做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做些手工活,既能打发农闲下来的时光,又能增加点收入。雨中的小屋是一座静谧孤独的小岛。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筐里、房梁上、麻袋里、秫秸囤里,满满的,是汗水浇灌过的四季岁月。男人叼一袋烟,眯着眼,看儿子和小花狗嬉戏,满脸富足和喜悦。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屋顶烟囱飘起一缕炊烟,是小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乡村有节气,但无假日。在农历的天空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何暇休息?唯有绵绵秋雨,秋雨绵绵,才能让忙碌的农人停止奔忙的脚步,在明灭的烟锅里调匀生命的呼吸。那时机械化的远景还看不见踪迹,“东方红"的履带还没有唤醒古陌荒阡,犁耧锄耙的农耕方式全依赖人的体力去完成。当大田秋深,青纱帐起的时候,疲惫的人心呼唤着一场连绵的秋雨。

③故乡盛产高粱,秫秸也成了轧制灯笼的材料。家乡的秫秸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秫秸皮白黄富有光泽。在秋雨的日子,巧手的人们会把砍回来的秫秸,找个淋不着雨的地方。按尺寸剪成段,然后用一把锋利的镰刀把瓤子刮掉,劈成宽窄均匀的条子,然后把其泡在温水里备用。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炎热的盛夏铺上它凉凉的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秫秸香。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那淡淡席子的味道。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童年时光着屁股蹲在房檐下和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每次玩耍总是忘记回家吃饭,每次都是母亲站在屋门口,喊上七八遍,我和弟弟才能回过神来,这时候往往都是衣服裤子被雨淋湿,小脸上满是泥点点,结果就是挨上母亲的一顿奚落和臭骂。

④现今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挥之不去的幸福回忆。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清晰记得十八岁那年,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也是下着绵绵的秋雨,还没起床便闻到堂屋里飘过一丝淡淡的烟香味。奶奶是个虔诚的念佛之人,一生为人和善,邻里大娘大婶小媳遇到个矛盾纠纷都会找她,祖母总会耐心地去给说和,小辈们也都尊敬她,以至于奶奶去世时,村里四邻八舍的年轻后生们都争相来给她老人家挖坟抬棺。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奶奶早早地起来,到正屋的观音菩萨面前,为即将远行的孙子点上了头柱香,祈祷保佑远行的我一切顺利平安。记得临出门前,我一再叮嘱奶奶千万不要送我,可当我快走出村口时忍不住回了下头,忽然发现奶奶头戴斗笠手拄拐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那一刻,我的眼泪伴随着秋雨,从我的脸上往下流。多年以后每逢到了秋雨飘零的季节,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奶奶,想起那离别的场景,想起那个秋雨飘零的日子。

⑤文人能借助笔墨抒一己之怀,但我却只是回忆着雨中的过去,点点滴滴被雨丝清洗,依然能闻到那泥土的气息。同样的雨,落在故乡老屋旁那棵已经长大的梧桐树和略显破旧的老屋上,滴答滴答的雨声,敲击着磨盘上的水桶,也敲击着我悲秋的思绪。物事人非事事休,空留惆怅绕心头。

⑥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

24.作者写秋不只写秋,还写秋雨、人和事。请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梳理并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事。(3分)

①_______→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②_______→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③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①可概括为: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结合“在秋雨的日子……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②可概括为: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③可概括为: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答案]①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②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③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25.请你从修辞、描写方法或词语等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两个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1)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陈年老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历久弥新,如老酒般情意醇厚,芳香浓郁,让人值得珍藏。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捧出"填进”“舔着"和“熬煮”,写出了巧手女人生火做饭的情形,既表现了女人的勤劳和手巧,也营造了故乡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对秋天庄稼丰收的满足与欣慰。

26.“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一句中,加点字“苦涩”与“温馨"甜蜜”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在秋雨的日子……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分析,“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结合“男人叼一袋烟……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分析,“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分析,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在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答案]①“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②“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27.虽然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故乡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故乡的雨丝丝缠绵晕染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更包含了对故乡深深的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秋雨串珠,行文流畅,线索分明。文章内容看似率性,作者实则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如“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和“善解人意的秋雨”,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记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乡人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这些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如小屋是“静谧孤独的小岛”,写出了故乡在秋雨中安详的情状;“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语言朴素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文章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围绕故乡的人和事共记叙了六件事情,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八、写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歌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强调了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行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豁达和积极态度。歌德的“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侧重于强调旅行的过程和乐趣,而非结果。可以从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应以积极心态面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过程,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经历、成长和乐趣的角度出发。或者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发现美好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克服困难的过程等,来阐述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如苏轼本人一生的坎坷与豁达,或者其他名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坚持和享受过程。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现代人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佳作展示】

享受人生之旅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行者,匆匆奔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像歌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这趟人生之旅中,我们不应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这一路的喜怒哀乐。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成功和荣耀,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殊不知,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馈赠。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夏日中清脆的蝉鸣、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里纷飞的雪花,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景象,构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绚丽画卷。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旅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骤雨,有时会有崎岖坎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们的人生之旅充满了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享受着战胜困难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便能在风雨之后迎来绚丽的彩虹。

享受人生之旅,还意味着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论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陪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这些温暖的力量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从而让人生之旅充满温馨与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享受人生的旅程。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为了所谓的“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等到岁月流逝,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愿我们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围绕“享受人生之旅”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强调在人生旅程中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挫折、感受真情,立意积极且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通过列举爱迪生、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挫折能使人成长的观点;同时,结合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珍惜当下和感受真情的重要性。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1.B[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D[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C[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A[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C[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C[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7.B[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根据“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对前文的总结,后文又具体描述了圆明园,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

8.D[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本段多用长句,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9.C[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项有误,根据文章第⑦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知,“两个强盗”是指法兰西和英吉利,即法兰西政府和英吉利政府。]

10.D[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辨析。D项有误,“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错误,应该是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11.C[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对……感到惊异/不同;B项,头发/被任用;C项,值得;D项,做记号/记录。]

12.B[本题考查虚词“之"的辨析。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代这种景象;C项,调整音节,无实义;D项,指示代词,这。]

13.D[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A[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项有误,文章的第二段写发现桃花源,第三段写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四、五段写寻找桃花源;本项表述缺少“离开桃花源"的内容。]

15.B[本题考查理解诗歌。B项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16.C[本题考查赏析诗歌。C项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17.①塞上燕脂凝夜紫②山河表里潼关路③八年风味徒思浙④羹饭一时熟⑤山山唯落晖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不知何处吹芦管

18.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急待救援;有一群人在岸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正在对着落水者拍照,没有一个人施救。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热衷,在现实中却似乎越来越冷漠,这也是有人落水而岸边的人选择做“看客”,选择拍照(拍视频)的原因。漫画意在批判人心冷漠,呼唤抛弃冷漠,奉献爱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答案:(1)有一个人落水寻求救援,岸上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拍视频),无人施以援手。

(2)当下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甚至通过热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顾他人利益和生命,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19.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的提示,①可以补写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的提示,②可以补写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答案:(示例)①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2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当宣受怒之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京师侧耳"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及其蒙宥”中,“及其"是连词,表示“等到……的时候”,“蒙宥"是动词短语,表示“得到宽恕或赦免”。“天下拭目"中,“天下”是主语,表示“天下的人”,“拭目”是动词短语,表示“拭目以待"。故断句为: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答案: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2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恰逢天下动乱。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蔡茂坚决推辞。辞,推辞,推托。(3)句意:蔡茂总是纠举查办。辄,总是。(4)句意:多次倚仗皇恩帝势。数,多次,数次。

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2)推辞,推托。(3)总是。(4)多次,数次。

2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中重点词:后,后来;俱征,一起被征召;复,又;拜,授予。句意: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2)中重点词:近,近来、最近;奴,奴仆;而,表转折,却;共舆,共乘马车;逋罪积日,多日逍遥法外。句意: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答案:(1)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

(2)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23.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可知,蔡茂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可见他有气节;根据“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可知,蔡茂纠举查办,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根据“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可知,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可见他俭朴不贪;根据“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可知,蔡茂在洛阳令董宣因纠举湖阳公主而受罚时,他敢于上书为董宣求情,批评外戚的骄逸行为,要求朝廷惩治违法贵戚,表现出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勇气。

答案:蔡茂为官恪尽职守,敢(善)于进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生活俭朴不贪心。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交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打算任命他为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帝采纳了此议。

24.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①可概括为: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结合“在秋雨的日子……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②可概括为: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③可概括为: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答案:①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②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③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25.(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陈年老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历久弥新,如老酒般情意醇厚,芳香浓郁,让人值得珍藏。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捧出”“填进"舔着”和“熬煮”,写出了巧手女人生火做饭的情形,既表现了女人的勤劳和手巧,也营造了故乡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对秋天庄稼丰收的满足与欣慰。

26.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在秋雨的日子……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分析,“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结合“男人叼一袋烟……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分析,“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分析,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在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答案:①“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②“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27.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秋雨串珠,行文流畅,线索分明。文章内容看似率性,作者实则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如“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和“善解人意的秋雨”,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记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乡人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这些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如小屋是“静谧孤独的小岛”,写出了故乡在秋雨中安详的情状;“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语言朴素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文章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围绕故乡的人和事共记叙了六件事情,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28.【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强调了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行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豁达和积极态度。歌德的“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侧重于强调旅行的过程和乐趣,而非结果。可以从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应以积极心态面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过程,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经历、成长和乐趣的角度出发。或者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发现美好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克服困难的过程等,来阐述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如苏轼本人一生的坎坷与豁达,或者其他名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坚持和享受过程。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现代人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佳作展示】

享受人生之旅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行者,匆匆奔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像歌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这趟人生之旅中,我们不应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这一路的喜怒哀乐。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成功和荣耀,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殊不知,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馈赠。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夏日中清脆的蝉鸣、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里纷飞的雪花,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景象,构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绚丽画卷。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旅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骤雨,有时会有崎岖坎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们的人生之旅充满了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享受着战胜困难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便能在风雨之后迎来绚丽的彩虹。

享受人生之旅,还意味着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论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陪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这些温暖的力量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从而让人生之旅充满温馨与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享受人生的旅程。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为了所谓的“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等到岁月流逝,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愿我们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围绕“享受人生之旅”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强调在人生旅程中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挫折、感受真情,立意积极且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通过列举爱迪生、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挫折能使人成长的观点;同时,结合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珍惜当下和感受真情的重要性。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māo)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chǔ)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chù)立在面前。

C.巨大的漕船,舳(zhóu)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D.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B[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斓。

B.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C.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C[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B.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C.近年,各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安宁"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D.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遗存,已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A[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C[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B.《简·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建立自立自强的人格,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比如,“卿"是自称,“孤”是他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