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1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2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3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4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crh《古诗二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

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

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

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

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

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

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暮、瑟、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

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结合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然后自读古诗把

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古诗,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

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

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

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

别(节选)》)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暮江

吟》。(板书:《暮江吟》)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1:白居易的照片、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深

入浅出。《暮江吟》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2:"暮、瑟、缘、骚、逊、输"

提示:Q)"瑟、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缘"是整体认读音节。

(2)〃暮"可以根据会意字的特点识记,字形结构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⑶多音字"降〃,在本课的读音是xidng,可组词〃投降〃另一个读音是jidng,可组词"降落〃。

2.学习会写字。

出示课件3:"暮、吟、题、侧、峰、庐、缘、降、费、须、逊、输"

提示:

Q这些字中最容易写错的字是"吟、缘、降、输"。"吟"的右边是"今〃,不要写成"令";

〃缘〃的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可借助"互"帮助识记;"降"的第七笔是撇折,容易写

成横;〃输"的右边中间的短横不要漏写。

⑵书写指导"费",上宽下窄,上面的"弗"要写得扁平一些;"暮〃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途经江边时写下了这首诗。通过

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白居易到底吟了什么诗凝们一起来听听。(出示课件4,生听课件中的范读)

3.出示课件5: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

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出示课件6,交流学习第一、二句。

Q)读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吟""残阳""铺""瑟瑟"等)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歹郑日落日。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铺:落日余晖洒满江面。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红色,一半呈现出青绿色。

⑶能不能把"铺"换成"射、照"?小组讨论后汇报。

不能,〃铺”字更柔和,有动感更宏大。

5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过渡语: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出示课件7,指导学习第三、四句。

Q)这两句诗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⑵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⑶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用哪个词语来称

赞?何怜)

⑸"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设计意图: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7才旨导朗读第三、四句。

8》旨导朗读整首诗。

提示:⑴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读出画面美。读前两句时,可以把〃瑟瑟"读得稍重才巴"红"

的读音稍微拉长,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江面颜色的变化,读出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诗的描述

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生动,观察细致。

(2)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8,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很愉快,途经江边时他被红霞映江、弯

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读一番。

(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能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了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了安静、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出示课件9: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才是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暮江吟

[唐]白居易

露珠月亮景色美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

描绘的景象。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课

件10: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

提醒学生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L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2.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12)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出示课件1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

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14: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板书:横岭侧

峰)(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出示课件15: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板书:远近高低)(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变化了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们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们能用〃我

站在看到"的句式说一句话吗?(出示课件16)

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地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6.出示课件17: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

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丝彖")让我们一起来书写一下。

(三)多诵读,悟诗情。

提示:这首诗写诗人游山之后的感悟,可以通过重读“真面目”一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

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1.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爰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

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出来呢?谁还记得读古

诗的方法有哪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爰的方

式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

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

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跳出局部,

从整体观察。)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出示课件18,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们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放吗?(生答:梅花,在冬天开放)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它们在冬天开放彳艮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自古以来,人们

就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

梅》这首诗去探个究竟。(板书:雪梅)

(出示课件19:〃雪梅〃就是雪和梅。)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出示课件20:借助拼音才巴这首诗读正确。

师:看到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读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读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L背读、领背。

设计意图:

充分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住了诗人,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

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段清香。

5.悟道理。

(指名说)从后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

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

道理。正如《千字文》中所说:〃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展诗词。

1.出示课件21:诗人简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宋朝人。他非常喜爰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比较。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

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出示课件2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一首词《卜算子・咏

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同学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

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你们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在艰

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23: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

设计意图:

学习课外的诗词名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l||A

横[变幻莫测

侧’从不同角度观察

远近1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雪梅

[宋]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

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

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难点】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出示课件1(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板书:10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爬墙虎、地锦,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

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

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①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课件2,会认字:"均、柄、蜗、萎"

提示:可以联系生活理解字义「柄”是植物的花、叶或者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也可以组词

为〃手柄""把柄"。

"曲"是多音字,读q。和qU;"萎"是上形下声。

②书写指导。

出示课件3,会写字:"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个扁口,末笔捺

变为点;〃均"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上边没点底横长;〃隙〃右边三

部分稍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

要窄,右上边有一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险查交流:

Q)出示课件4,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2)出示课件5,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出示课件6,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

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第1自然段中

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师出示课件7,归纳课文的探究点:

①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0

③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

④叶子的样子:

(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Q)出示课件8,结合插图,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①出示课件9: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

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此时也学着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

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样子和颜色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

象)

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如新叶)

③过渡:来,我们边看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④出示课件10,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弓I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吗?

⑵出示课件1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①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②〃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说说眼前仿佛

出现了什么。

③想看看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④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语。

(板书:触、巴、拉、贴)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C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稍微读重动词。

师: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采集了一些爬山虎,你们从它们的颜色可以推断出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

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5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⑶出示课件12: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二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下让我们到校园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

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用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呢?(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

观察、去发现吧!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出示课件1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

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片巴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样子

I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除

[茎上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如新叶

I触、巴、拉、贴(牢固)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2.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能通过比较,体会拟人句表达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难点】

1.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2.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世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

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那就是蟋蟀。

2.出示课件L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也非常出名,是什么呢?(蟋蟀的住宅)(板书蟋

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4.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二

设计意图:

声音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课件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本课生字(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课件工会认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抛〃

"宅、慎、址、骤、置"是翘舌音;"搜〃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

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4.书写指导。

出示课件4:

Q)会写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卫、较。

⑵指导书写。

"穴"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写字姿势。

⑶归类呈现。

第一类:左右结构。〃临、慎、择、址”要写得左窄右宽。“较〃左右同宽。〃卧〃要写得左宽

右窄,并注意笔顺。

第二类:上下结构。"宅、穴"都是宝盖头,注意下半部分应写得舒展。

第三类:独体字。其中,〃专、卫”笔画较少,写字时把笔画舒展开,注意观察写在田字格横中线、

竖中线上的笔画。〃专"字易写错,第三笔为竖折折,最后一笔为点。

5.出示课件5、6: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可环境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软弱。

搜索: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

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耙扫:打扫。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1.出示课件7: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8: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介绍了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

四、熟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出示课件9:

Q)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⑵将第1自然段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

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

理清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

们再走进课文。

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0: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及时整理读书笔记,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J、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复习生字。

1.出示课件11:

Q)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杳,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临时功夫慎重选择住址

优良洞穴大厅卧室专家平整

清洁卫生疲劳随遇而安

⑵作者观察到了蟋蟀的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⑶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住宅时,会按照怎样的顺序?

2.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设计意图:

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培养表达能力。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了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第2~6自然段。

(板书:住宅特点)

出示课件12—14:

Q)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⑵“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⑶"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了这句话,你还会

想些什么?(板书:选址慎重、自己挖掘不肯随遇而安)

⑷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板书:外部)

隧道一排水良好

出示课件15:〃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门——隐蔽

出示课件16:"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比喻的手法)

平台一平坦(板书:隐蔽平坦)

出示课件17:〃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

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段是从哪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的?(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

出示课件18,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光滑、平整

(板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光滑、平整)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件19启由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出示课件20—23:

Q)修建时间:从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板书修建时间:从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

⑵挖掘过程: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颗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

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

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

士来。(勤劳)(板书才艺掘过程勤奋不断整修)

设计意图:

再次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

3.再次朗读第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Q)出示课件2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

点儿一点儿地挖掘洞穴。

⑵出示课件25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法布尔先生经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

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设计意图:

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的目的,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学生

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了我们很

大启发。平时,我们每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养成耐心细致的观

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出示课件26: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洛东习写一写。

⑵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⑶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c

设计意图:

利用作业的设计拓宽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II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特点外部:隐蔽、平坦、向阳、倾斜等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光滑、平整

修建时间:从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翎冬天

修建过程

如何建筑:挖掘过程(勤奋,)不断整修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2.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3.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4.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5.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1.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2.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教学难点】

1.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井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出示课件1:两颗黑葡萄,长在人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

(生:眼睛)

2.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眼睛,看看眼睛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口语交

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认识眼睛的结构。

1.出示课件2(眼睛的结构),让学生同桌互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眼睛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

出示眼睛的外部结构图,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构,再让学生指认,加深印象。

2.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物体的反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在视网膜上形成这

些物体的像,最后视觉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3.出示课件3,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的图片,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及近视的影响。

1.出示课件4,小游戏:找硝儿!(测测大家的眼力)

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

2.出示课件5,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

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他小组。

4.汇报总结。

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1.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出示课件6:

(1)不注重看电视或电脑用眼时间。

⑵不注重用眼卫生。

⑶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⑷不注重饮食。

师归纳起来,这些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

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类1以的情况,加以改正。

(板书:近视原因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2.针对近视形成的原因,提出预防近视的措施。

出示课件7:

Q)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⑵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

⑶积极锻炼身体。

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师:保护眼睛,重在预防技下来我们看个短片(出示课件8)休息一下,同时注意看短片中保护眼

睛的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起跟着做。

(板书: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五、加强意识明辨是非,回答问题。

师:刚刚我们讲了很多内容才妾下来我就要考考同学们。通过问答环节及判断图片是非做法才是

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认识。(出示课件9)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你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睛。(通过"爰眼

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心祝愿大冢,不要因今天的近视而影响明天的远

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小声讲,不干扰;不重复,会补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写观察曰记

【教学目标】

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让学生写下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中发生的事。

5.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看写观察日记。

6.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的《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秘密,《蟋蟀

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只有通过认真、连续的观察才

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自

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板书习作:写观察日记)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出示课件L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彳艮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了。可以给日记拟个标题,然后在第一行写上日期、星

期、天气。

(板书:给日记拟个标题第一行写上日期、星期、天气)

5.出示课件2: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

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

出示课件3,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格式:

一种是写在日记本上,给刍己看的;一种是写在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

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

一个题目,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写的观察日记的内容,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

6.出示课件4,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曰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

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7.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通过几则日记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描写

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看

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树叶颜色在秋天的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

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再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那么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呢?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Q)出示课件5:请观察同类事物(看、听、触、嗅、味)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小组,一起讨论、探究,

并将小组探究到的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⑵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

生动、具体。

出示课件6:

Q)如观察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

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感知事物,可

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⑵如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仔细观察,对这株植物各个

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板书:观察

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⑶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板书:观察动物(外形、生活习性等)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记录不事物的变化?口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

2.出示课件7,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

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要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记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

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

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了什么?心中感受到了

什么?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要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

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出示课件8:

1.学生再读自己的日记,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才是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能够做到细致入微,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并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

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愿大家多观察,爰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

精彩的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习作: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拟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星期、天气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有感受,记下来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重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教学难点】

L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

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