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单选题1.(2023秋·北京通州·高一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2.(2023秋·北京平谷·高一统考期末)下图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形势图,哪组词最能概括当时的形势(

)①天下共主

②礼崩乐坏

③战争频仍

④民族交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3秋·北京昌平·高一统考期末)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4.(2023秋·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B.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5.(2023秋·北京·高一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①“士”阶层崛起②分封制开始实施③私学出现④争霸兼并战争频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6.(2023秋·北京·高一统考期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A.秦孝公的变法主张 B.商鞅变法的成效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商鞅的变法思想7.(2023秋·北京·高一统考期末)下图为侯马盟书中的一片。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该盟书反映东周时期的政治现象是A.文明精粹,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B.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减少C.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 D.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8.(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一统考期末)“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思想出自下列哪一位思想家(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9.(2023秋·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以下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叙述。其中②处表述的是(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①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当时②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这是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A.历史背景 B.历史现象 C.历史影响 D.历史评价10.(2023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1993年,在湖北郭店楚墓发现的一批战国前中期儒家文献(竹简)记载:“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这表明儒家强调实现德政的手段是(

)A.赏罚分明 B.礼乐教化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11.(2023秋·北京昌平·高一统考期末)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形成一股潮流。各国的变法(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C.结束了兼并战争 D.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力12.(2023秋·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A.儒家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法家C.法家道家儒家 D.法家儒家道家13.(2023秋·北京朝阳·高一统考期末)有人称“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思想奠基期的一场盛宴”。在下列语句中体现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B.C. D.14.(2023秋·北京通州·高一统考期末)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 B.个人发展的需要 C.人才流动的需要 D.百家争鸣的需要15.(2023秋·北京·高一统考期末)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16.(2023秋·北京怀柔·高一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荀子政治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兼言王霸。这说明(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 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 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17.(2023秋·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右表为某同学总结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若完善此表,在经济方面可添加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B.严刑酷法,轻罪重罚C.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D.什伍连坐,相互监督18.(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一统考期末)《论语》中孔子曾经对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的儿子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春秋时期(

)A.没有使用牛耕 B.已经使用牛耕C.已经使用铁犁 D.不再用牛祭祀19.(2023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学者观点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朱嘉、叶适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现代学者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20.(2023秋·北京密云·高一统考期末)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这样的思想主张最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本书籍中(

)A.《论语》 B.《老子》 C.《韩非子》 D.《离骚》

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礼崩乐坏,但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不再是天下共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创立儒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B项正确;老子创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B项正确;AD项都是变法的次要作用,排除AD项;变法是加速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排除C项。故选B项。5.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主要包括“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出现和兼并战争的频繁,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分封制开始实施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之前,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商鞅主张国家治理要因时而变,推行变法,D项正确;上述史料是商鞅的主张,并非秦孝公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成效,排除B项;上述史料不能说明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从材料中“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可以看出,春秋晚期,作为大宗的赵鞅需要借助盟誓拉拢群臣来维护统治,说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卿大夫专权夺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制工具使用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诸侯国数量增减情况,排除B项;仅从“侯马盟书”不能看出东周时期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主张,C项正确;孟子重视仁政而非法治,排除A项;材料观点并非庄子的思想,排除B项;墨子的主张与材料描述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②“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B项正确;①是历史背景,③是历史影响,排除AC项;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带有主观性,②是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不属于历史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可知,儒家强调礼乐教化,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赏罚分明,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法,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还未建立,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无从谈起,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没有结束兼并战争,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渐增强国力,这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力,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根据材料“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强调“事异则备变”,因此①是法家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仁”,进行德治,体现了其民本思想,符合题干中“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因此②是儒家思想主张;老子是道家主张,强调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源,因此③是道家主张,综上所述,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排除A、B、C项。故选D项。1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于孟子,主张国君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体现的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士”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A项正确;“士”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与个人发展、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C项;“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D【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戎狄逐渐融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无法体现民族矛盾加剧,排除A项;铁犁牛耕促进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排除B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6.C【详解】根据“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可知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既相互批判,但同时又相互借鉴吸收,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C项正确;风气开放和本质相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不仅仅只有争鸣,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据材料“右表为某同学总结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若完善此表,在经济方面可添加的措施”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属于政治措施,排除B项;C项属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与商鞅变法无关,排除C项;D项属于政治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属于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根据“犁牛”可知,当时已经使用牛耕,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使用铁犁,排除C项;根据“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可知,人们不想用牛作牺牲来祭祀,并不等于不再用牛祭祀,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今历史学者对孔子编订《诗经》的不同观点,体现出受时代、立场和视角等多因素影响,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C项正确;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的说法太武断,排除A项;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