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科功能解剖课件_第1页
手外科功能解剖课件_第2页
手外科功能解剖课件_第3页
手外科功能解剖课件_第4页
手外科功能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外科功能解剖欢迎参加手外科功能解剖课程!本课程将系统介绍手部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意义,帮助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深入理解手部解剖与临床关系。手部作为人体最精细、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其解剖结构的掌握对手外科临床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本课程,您将了解从肩带到指尖的完整解剖系统,包括骨骼、关节、肌肉、神经和血管等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课程注重功能与解剖的结合,强调结构与临床应用的衔接,为手外科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手外科功能解剖概述定义与理解手外科功能解剖是研究手部及上肢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关注静态解剖结构,更注重这些结构在运动和功能中的动态表现。手部包含27块骨、近30个关节、约20条肌腱和众多神经血管,是人体最复杂精细的器官之一。临床意义手外科功能解剖知识对诊断、治疗手部疾病和损伤至关重要。精确的解剖知识是手术操作的基础,也是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的前提。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对手部微小结构的理解变得更加重要。研究进展现代手外科功能解剖研究已从传统描述性解剖发展为结合生物力学、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的多维度研究。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手部解剖教学与研究,为临床提供更直观的参考。上肢骨骼系统总览手部骨骼腕骨(8)、掌骨(5)、指骨(14)前臂骨骼桡骨、尺骨上臂与肩带肱骨、肩胛骨、锁骨上肢骨骼是手部功能的基础支架,从肩带到指尖形成连续的骨性链条。整个上肢骨骼系统按解剖位置可分为肩带、上臂、前臂和手部四个区域,共包含30余块骨。这些骨骼通过关节相互连接,形成复杂而精细的运动系统。上肢骨骼排列呈现从近端到远端逐渐精细化的特点,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远端手部能够完成更为精细的动作,而近端肩部则提供更大范围的空间定位能力。理解这种排列模式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肩带骨骼结构锁骨形态特点锁骨呈细长的"S"形,连接胸骨和肩峰,是唯一将上肢与躯干相连的骨性结构。其特殊的双曲线形状增加了抗折强度,可有效缓冲外力。锁骨下方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临床上锁骨骨折较为常见。肩胛骨形态特点肩胛骨呈三角形扁平状,位于胸廓后外侧,包括体部、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冈、肩峰和喙突等结构。肩胛盂与肱骨头形成肩关节,是上肢运动的起始点。肩胛骨的位置和活动与上肢功能密切相关。连接作用肩带骨骼通过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肩胛胸关节与躯干连接,形成一个复杂而灵活的功能单位。这些关节共同作用,使上肢获得最大的活动范围,同时维持足够的稳定性,为手部功能提供基础支持。上臂骨骼结构肱骨近端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解剖颈、外科颈、大结节和小结节。肱骨头与肩胛盂形成肩关节,大小结节间沟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行的通道。这一区域是肩关节稳定性和运动的关键部分。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面相接大小结节—重要肌肉附着点外科颈—常见骨折部位肱骨干肱骨干呈圆柱形,逐渐向下变为三棱柱形。外侧有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止点。三角肌沟为桡神经通行处,临床上肱骨干骨折可能导致桡神经损伤。肱骨干提供了上臂肌肉附着的广阔表面。三角肌粗隆—肌肉附着标志桡神经沟—神经损伤高发区肱骨远端肱骨远端包括滑车、小头、内外上髁、冠状窝和鹰嘴窝。滑车与尺骨,小头与桡骨形成关节。内外上髁是前臂肌群起点。肱骨远端结构复杂,是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肘部常见骨折区域。内上髁—屈肌群起点,尺神经通过外上髁—伸肌群起点滑车和小头—与前臂骨形成关节前臂骨骼结构尺桡骨近端关系尺骨近端的鹰嘴突与肱骨鹰嘴窝相接,桡骨头与肱骨小头相接中段交叉排列前臂旋前时,桡骨远端交叉位于尺骨前方远端关节形成桡骨远端与腕骨形成主要关节,尺骨通过三角纤维软骨盘间接连接前臂由桡骨和尺骨构成,两骨平行排列,通过骨间膜连接。尺骨位于前臂尺侧(小指侧),近端粗大,有肘部突出的鹰嘴突。桡骨位于前臂桡侧(拇指侧),远端粗大,与腕骨形成主要关节面。桡骨和尺骨的解剖关系是前臂旋转(旋前、旋后)的基础。在旋前位时,两骨交叉排列;在旋后位时,两骨平行排列。这种独特的排列方式使手能完成不同方向的精细动作,是人类手部功能优越性的重要解剖基础。腕骨及其排列腕骨由八块短骨组成,分为近侧和远侧两排。近侧排从桡侧到尺侧依次为:舟状骨、月状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排从桡侧到尺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这些小骨通过复杂的关节面相互连接,形成灵活而稳定的腕关节。在腕骨中,舟状骨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约占腕部骨折的70%。其血供特点(近端1/3的血供来自远端)导致骨折后愈合困难。腕骨掌侧形成腕管,是正中神经通过的通道,其狭窄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准确识别腕骨排列对腕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近侧排舟状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排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易损伤区域舟状骨骨折、月状骨脱位常见特殊结构腕管—正中神经通过的通道掌骨与指骨掌骨五块长骨,构成手掌骨性框架近节指骨五个手指各一块,共五块中节指骨四个手指各一块,拇指无此骨远节指骨五个手指各一块,支撑指甲掌骨是五块细长的骨,编号为Ⅰ-Ⅴ,从拇指侧到小指侧排列。每块掌骨包括基底、体部和头三部分。第一掌骨(拇指)较短而粗壮,有较大活动度;第三掌骨最长且稳定,常作为手部骨折固定的参考。掌骨基底与腕骨形成腕掌关节,头部与指骨形成掌指关节。指骨分为近、中、远三节,拇指仅有近、远两节。指骨从拇指到小指编号为Ⅰ-Ⅴ。各指骨间通过指间关节连接,形成屈伸、内收和外展的运动。远节指骨远端呈匙状,支撑指甲。掌骨和指骨共同构成了手部的骨性框架,支持手部的各种精细动作。手部关节总览关节类型代表关节主要运动临床意义鞍状关节腕掌关节(第一掌骨)对掌、内收、外展拇指功能基础髁状关节掌指关节屈伸、侧方活动拳握功能基础铰链关节指间关节屈伸精细动作控制平面关节腕骨间关节滑动腕部稳定性椭圆关节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环转手腕定位基础手部关节是连接各骨骼的功能单位,按结构可分为单轴关节(如指间关节)、双轴关节(如掌指关节)和多轴关节(如腕关节)。这些关节协同工作,使手部能完成从粗大动作到精细操作的各种功能活动。手部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关节囊、侧副韧带和掌侧板等软组织结构。临床上,关节的损伤不仅影响骨性结构,更常见的是导致软组织结构的破坏,从而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的评估是手部功能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肩关节解剖关节结构肩关节是由肱骨头与肩胛盂形成的球窝关节。肩胛盂较浅,关节面积仅为肱骨头的1/3至1/4,盂唇增加了关节面积和稳定性。关节囊松弛,有助于增加活动度但降低了稳定性,这使肩关节成为人体最灵活但也最不稳定的关节。肌肉支持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是肩关节稳定的主要动态结构。三角肌是肩关节外展的主力肌。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参与肩关节的内收、内旋和外旋运动。这些肌肉共同作用,平衡肩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运动范围肩关节的运动范围极广,包括屈伸、内外展、内外旋和环转运动。前屈可达180°,外展可达180°,内外旋各可达90°。这种广泛的活动范围使上肢能够在空间中自由移动,为手部的精细功能提供定位基础。肘关节解剖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形成,主要负责屈伸运动1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形成,参与屈伸和旋转运动2桡尺近端关节桡骨头与尺骨桡切迹形成,是前臂旋转的重要结构韧带结构内外侧副韧带及环状韧带维持关节稳定性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骨、桡骨上端形成的复合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端关节三部分。这种结构使肘关节既能完成屈伸运动,又能参与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为手部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持。临床上,肘关节易发生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常见于投掷运动员;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是常见的肘部疾病;尺神经在肘部的肱骨内上髁后方通过尺神经沟,容易受到压迫或损伤。肘关节的解剖特点使其成为上肢功能障碍的常见部位。腕关节结构8腕骨数量构成复杂的关节系统2主要运动平面屈伸和内外展80°掌屈范围掌侧活动度大于背侧70°背伸范围日常活动主要在背伸位腕关节是复杂的关节系统,包括桡腕关节、尺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桡腕关节是由桡骨下端凹面与舟状骨、月状骨和三角骨形成的椭圆关节,是腕部负重的主要结构。尺腕关节通过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与腕骨连接,参与稳定和运动。腕骨间关节包括近侧腕间关节和远侧腕间关节,允许腕骨间的小范围滑动,增加腕部的灵活性和缓冲能力。腕关节的屈伸主要发生在桡腕关节,内外展主要发生在腕骨间关节。这种结构安排使腕部既能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又能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为手部精细功能提供基础。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掌指关节是由掌骨头和指骨基底形成的髁状关节,具有双轴运动特性。关节囊前方加厚形成掌侧板,是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关节两侧有侧副韧带,限制关节过度活动。掌指关节允许屈伸、内收外展和少量旋转运动,是握拳和精细操作的重要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PIP)是由近节指骨头与中节指骨基底形成的铰链关节,主要进行屈伸运动。关节稳定性由掌侧板和侧副韧带提供。PIP关节屈伸范围约100°,是手指功能的主要贡献者。PIP关节损伤后容易发生挛缩,临床处理需特别注意。远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DIP)是由中节指骨头与远节指骨基底形成的铰链关节,结构与PIP关节相似但体积更小。DIP关节主要依靠深指屈肌控制,屈伸范围约80°。远节指骨还支持指甲生长,保护指尖感觉。DIP关节的活动对精细捏物功能至关重要。手部肌肉系统总览前臂肌群包括前群(屈肌群)和后群(伸肌群),通过长腱控制手指活动2拇指内在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内收肌,形成鱼际3小指内在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形成小鱼际4掌骨间肌和蚓状肌位于掌深部,控制精细运动手部肌肉系统可分为外在肌和内在肌两大类。外在肌起源于前臂,通过长腱跨越腕部控制手指动作,包括屈肌群和伸肌群。内在肌起止均在手内,包括拇指内在肌(构成鱼际)、小指内在肌(构成小鱼际)、骨间肌和蚓状肌。手部肌肉按功能可分为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和对掌肌。这些肌肉通过精确的协同作用,实现手部从粗大抓握到精细操作的全部功能。前臂肌肉提供力量,内在肌提供精确控制,共同构成了人类手部独特的精细运动能力,这是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特征。臂部肌肉分区前臂前区(屈肌群)前臂后区(伸肌群)手内在肌群前臂肌肉按解剖位置可分为前区(屈肌群)和后区(伸肌群)。前区肌肉主要起源于肱骨内上髁,负责腕、掌和指的屈曲动作;后区肌肉主要起源于肱骨外上髁,负责伸展动作。两个区域由骨间膜分隔,各有独立的神经血管支配。在前臂屈肌群中,又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伸肌群同样分为浅层和深层,包括各种伸肌和旋后肌。这种分层排列使不同肌肉能够高效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手部动作。屈肌群详细解剖前臂屈肌群按解剖位置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肱桡肌(前臂最外侧,主要屈肘)、旋前圆肌(旋前动作)、桡侧腕屈肌(腕屈曲和桡侧偏移)、掌长肌(掌腱膜张力和腕轻度屈曲)和尺侧腕屈肌(腕屈曲和尺侧偏移)。这些肌肉共同起源于肱骨内上髁,称为屈肌-旋前肌群共同起点。深层屈肌包括指浅屈肌(屈曲中节指骨,插入点位于中节指骨基底部)、指深屈肌(屈曲远节指骨,穿过浅屈肌腱分叉后插入远节指骨)、拇长屈肌(屈曲拇指远节指骨)和旋前方肌(强力旋前)。屈肌腱通过腕管进入手部,与内在肌协同完成精细的屈指动作。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支配这些肌肉。伸肌群详细解剖浅层伸肌群肱桡肌:桡骨茎突长、短桡侧腕伸肌:分别止于第2、3掌骨基底指伸肌:通过伸肌腱膜止于指骨小指伸肌:与指伸肌共同形成伸肌腱膜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基底深层伸肌群拇长展肌:第1掌骨基底拇短伸肌:近节拇指骨基底拇长伸肌:远节拇指骨基底食指伸肌:食指伸肌腱膜伸肌支持带位于腕背侧,形成六个纤维骨性通道,伸肌腱通过其中伸肌腱膜指背部腱膜结构,连接伸肌、骨间肌和蚓状肌腱拇指特有肌群外在肌拇指的外在肌起源于前臂,包括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通过长腱跨越腕部控制拇指的大范围运动。拇长展肌:拇指外展和伸展拇短伸肌:近节拇指伸展拇长伸肌:远节拇指伸展拇长屈肌:远节拇指屈曲这些肌腱在解剖鼻烟窝(第一伸肌管)处容易被识别,是临床检查的重要标志。内在肌拇指内在肌全部位于手内,构成拇指鱼际隆起,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内收肌。这些肌肉负责拇指的精细运动控制。拇短展肌:拇指外展和对掌拇短屈肌:近节拇指屈曲拇对掌肌:拇指对掌(旋转)拇内收肌:拇指内收(向其他手指靠拢)内在肌的功能对拇指的对掌动作(与其他指尖接触)至关重要,这是人类手部最为独特的功能。小鱼际、鱼际肌群鱼际结构与功能鱼际位于手掌拇指侧,由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构成,覆盖在第一掌骨上。这些肌肉主要负责拇指的外展、屈曲和对掌运动,由正中神经支配(除拇内收肌和拇短屈肌深头外)。鱼际肌群使人类能够进行精细的拇指动作,是人手区别于灵长类动物的关键特征。小鱼际结构与功能小鱼际位于手掌尺侧(小指侧),由小指外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组成,覆盖在第五掌骨上。这些肌肉负责小指的外展、屈曲和对掌动作,全部由尺神经支配。小鱼际肌肉发达程度较鱼际弱,但对手部抓握功能有重要补充作用。临床意义鱼际萎缩是正中神经损伤的典型表现,常见于腕管综合征;小鱼际萎缩则是尺神经损伤的重要体征。通过观察这两个区域的肌肉状态,可以初步判断手部神经损伤的类型和程度。手外科常用的"拇指对掌试验"和"OK征"等主要是测试鱼际肌群功能。骨间肌与蚓状肌掌侧骨间肌掌侧骨间肌共三块,位于第1、2、4掌骨间隙的掌侧。它们起源于掌骨,止于近节指骨基底和伸肌腱膜。主要功能是使手指向中轴(第3手指)内收。掌侧骨间肌通常用"PAD"记忆(PalmarAdduction)。第一掌侧骨间肌使食指向中指靠拢;第二掌侧骨间肌使环指向中指靠拢;第三掌侧骨间肌使小指向中指靠拢。这些微小的动作对精准捏物至关重要。背侧骨间肌背侧骨间肌共四块,位于所有掌骨间隙的背侧。它们是手指外展的主要肌肉,使手指离开中轴线(第3手指)。背侧骨间肌通常用"DAB"记忆(DorsalABduction)。第一背侧骨间肌使食指远离中指;第二背侧骨间肌使中指向桡侧(拇指侧)移动;第三背侧骨间肌使中指向尺侧(小指侧)移动;第四背侧骨间肌使环指远离中指。这些肌肉也参与指关节的屈伸。蚓状肌蚓状肌是四块小肌肉,位于掌深部。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起源于屈肌腱(而非骨),止于伸肌腱膜。第一、二蚓状肌起于指深屈肌腱桡侧,由正中神经支配;第三、四蚓状肌起于指深屈肌腱尺侧两腱,由尺神经支配。蚓状肌的主要功能是屈曲掌指关节同时伸展指间关节,这种独特的作用使手指能保持"抓握姿势",是精细捏物的重要肌肉。蚓状肌功能障碍会导致手指协调性下降。手部肌腱行走路径与腱鞘结构屈肌腱通道屈肌腱通过腕管进入手部,腕管由腕骨构成底部和侧壁,由屈肌支持带构成顶部。腕管内包含九条屈肌腱和正中神经,空间狭窄,是腕管综合征的发生部位。进入手指后,屈肌腱被纤维鞘包裹,形成骨-纤维通道,防止腱在屈曲时弓弦样脱位。伸肌腱通道伸肌腱通过腕背侧的六个骨-纤维通道进入手部,这些通道由伸肌支持带形成。每个通道容纳特定的伸肌腱:第一通道(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第二通道(桡侧腕伸肌)、第三通道(拇长伸肌)、第四通道(指伸肌和食指伸肌)、第五通道(小指伸肌)和第六通道(尺侧腕伸肌)。腱鞘结构手指屈肌腱鞘由五个环状和三个交叉状部分组成,提供营养和减少摩擦。腱鞘炎是常见的手部疾病,如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伸肌腱在手背部被较薄的滑膜鞘包裹,在关节处有加厚的纤维带加强。腱鞘的血供相对较差,影响腱损伤后的愈合。上肢神经分布总览臂丛的形成上肢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臂丛,臂丛由颈5-8和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这些神经根经过复杂的交叉、合并和分支,最终形成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经。臂丛可分为根、干、束和终末分支四个部分。在腋窝区域,臂丛分为外侧束、后束和内侧束。主要终末分支臂丛的主要终末分支包括:正中神经(外侧束和内侧束)、尺神经(内侧束)、桡神经(后束)、腋神经(后束)和肌皮神经(外侧束)。这些神经沿着上肢不同路径下行,负责特定肌肉群的运动支配和皮肤区域的感觉支配。运动与感觉功能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前群大部分肌肉和手部拇指鱼际肌群,掌侧拇、食、中指和环指桡侧感觉;尺神经支配少部分前臂肌肉和手内在肌大部分,掌侧小指和环指尺侧感觉;桡神经支配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手背桡侧感觉。正中神经解剖1起源与上臂走行正中神经由臂丛外侧束和内侧束合并而成,起源于C5-T1脊神经。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部转为肱动脉内侧,经肘窝进入前臂。上臂段无肌支分出。前臂部分进入前臂后,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穿行,发出前臂肌支,支配除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部分外的所有前臂前群肌肉。前臂远端发出掌支,提供拇指丘和掌中部皮肤感觉。腕部通过正中神经通过腕管进入手部,这是最常见的神经受压部位。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此处受压的结果,表现为手部疼痛、麻木和鱼际肌萎缩等症状。手部分布正中神经在手部分为拇指运动支、指间皮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拇对掌肌和1-2蚓状肌。负责拇、食、中指和环指桡侧掌面的感觉,以及食、中指指尖背侧感觉。尺神经解剖手内在肌前臂深屈肌前臂浅屈肌其他尺神经起源于臂丛内侧束,由C8-T1脊神经根组成。在上臂,尺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穿过内侧肌间隔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这一区域神经表浅,易受到撞击损伤,是肘部常见的尺神经受压部位(肘管综合征)。上臂段无肌支分出。进入前臂后,尺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部分(环、小指)。在前臂远端发出背侧支,绕经尺骨头,支配手背尺侧皮肤感觉。尺神经通过Guyon管进入手部,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主要负责感觉;深支几乎支配所有手内在肌,包括小鱼际肌群、骨间肌、拇内收肌、第3-4蚓状肌和拇短屈肌深头。桡神经解剖1起源与上臂走行起源于臂丛后束,穿行于肱三头肌内侧和长、外侧头之间2桡神经沟绕过肱骨后方的桡神经沟,是肱骨骨折易损伤部位肘区分支分为浅层感觉支和深层运动支(后骨间神经)手部分布仅提供手背桡侧的感觉支配,无运动分支进入手部桡神经是臂丛最大的终末分支,起源于C5-T1脊神经根。在腋窝区发出后上臂皮神经,沿上臂后方下行,支配肱三头肌所有头和肱肌外侧部分。在肱骨桡神经沟处最易受损,是肱骨干骨折常并发的神经损伤。桡神经在肘前外侧分为浅支(主要为感觉)和深支(后骨间神经,纯运动)。深支(后骨间神经)穿过旋后肌进入前臂后区,支配所有伸肌群(除尺侧腕伸肌外),包括拇指和手指的伸肌。浅支沿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远段转向手背,分布于拇指、食指和中指桡侧的手背皮肤。桡神经损伤典型表现为腕下垂(腕和手指不能背伸)和拇指伸展障碍。皮神经分布及临床意义上肢皮神经分布具有明确的规律性,这对临床诊断神经损伤至关重要。正中神经支配手掌桡侧3.5个手指的掌侧皮肤和指尖背侧皮肤;尺神经支配手掌尺侧1.5个手指的掌侧皮肤、小指和环指背侧皮肤;桡神经支配手背桡侧及拇指、食指和中指背侧(不包括指尖)的皮肤。通过系统的感觉检查可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临床上常用的检查点包括:拇指指腹(正中神经)、小指指腹(尺神经)和拇指-食指web间隙背侧(桡神经)。Tinel征(神经受压点叩击引起远端放射性刺痛)和Phalen试验(腕关节屈曲加重症状)是腕管综合征的重要体征。皮神经分布图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应熟记其基本分布规律。上肢主要血管系统概述主动脉弓来源于心脏,发出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经过第一肋骨上方,延续为腋动脉3腋动脉腋窝区域主要血管,延续为肱动脉肱动脉上臂主要血管,在肘部分为桡、尺动脉前臂与手部桡、尺动脉及其分支,形成手部动脉弓上肢血管系统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系统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依次形成腋动脉、肱动脉,在肘部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最终在手部形成复杂的动脉弓网络。每个主干都有重要分支,为特定区域提供血供,并通过吻合支与周围血管相连,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网络。静脉系统则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包括头静脉(桡侧)和贵要静脉(尺侧);深静脉伴行于动脉。上肢独特的双重静脉系统和丰富的侧支循环使其在血管损伤后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临床上,动脉损伤可通过搏动、颜色、温度等评估;Allen试验是评价手部桡、尺动脉状态的重要方法。肱动脉及分支结构解剖位置肱动脉是腋动脉的直接延续,从腋窝下缘大圆肌下缘起,沿上臂内侧肱二头肌沟下行,最终在肘窝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其全程位置较表浅,特别是在肘窝处,仅被筋膜和皮肤覆盖,是动脉穿刺和血压测量的常用部位。主要分支肱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肱深动脉(随桡神经行走于桡神经沟)、上尺侧副动脉(沿内侧肌间隔下行至肘内侧)、下尺侧副动脉(至肱骨内上髁后)、和桡侧副动脉(沿肱桡肌外侧至肘外侧)。这些分支在肘周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网络。临床意义肱动脉是上臂的主要血管,其损伤可导致上肢远端严重缺血。由于肘周丰富的侧支循环,肱动脉痉挛或结扎通常不会导致远端肢体缺血坏死。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是肱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临床处理时需格外注意肱动脉的保护。桡动脉/尺动脉解剖桡动脉桡动脉是肱动脉的较小终末分支,但在前臂远端变得较表浅。其起点位于肘窝处,沿前臂桡侧前群肌肉深面下行,在腕部位于桡腕屈肌腱的外侧,这里是触诊脉搏的常用部位。穿过解剖鼻烟壶后,分为掌深支(形成掌深动脉弓)和掌掌侧支(参与掌浅动脉弓)。桡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桡返动脉(肘区)、掌浅支、掌深支和背腕支等。桡动脉表浅走行使其容易触诊,但也使其易受损伤。由于双重动脉弓系统,单侧桡动脉结扎通常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桡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常用血管。尺动脉尺动脉是肱动脉的较大终末分支,起点位于肘窝。沿前臂尺侧前群深面下行,在前臂远端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通过Guyon管进入手部。尺动脉在手部主要形成掌浅动脉弓,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尺动脉的位置较深,不易受外伤。尺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尺返动脉(肘区)、前/后骨间动脉(前臂深层)和掌深支(小鱼际)等。尺动脉供应前臂深部肌肉和手部大部分血液。前、后骨间动脉分别供应前臂前、后深层肌肉。临床上,Allen试验通过压迫桡/尺动脉评估掌动脉弓的完整性和血供情况。手部浅深动脉弓结构掌浅动脉弓尺动脉的主要延续,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掌深动脉弓桡动脉掌深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掌指动脉由浅弓发出,沿指侧面走行掌掌侧动脉由深弓发出,途径掌骨间隙4手部独特的动脉双弓系统是其血管解剖的重要特点。掌浅动脉弓位于掌腱膜深面、屈肌腱前方,主要由尺动脉延续构成,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约35%人群)。浅弓发出四条普通掌数字动脉,分为掌指动脉,沿指侧面分布,是指端的主要血供。掌深动脉弓位于掌骨间肌深面、骨间肌前方,主要由桡动脉掌深支构成,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约97%人群)。深弓发出掌掌侧动脉和贯穿支。这种双弓设计提供了手部丰富的血供和独特的侧支循环保障。临床上,深弓较为稳定,而浅弓在不同个体间变异较大,这对手部外科手术尤为重要。静脉系统结构与引流浅静脉系统上肢浅静脉系统位于皮下组织,由密集的静脉网络组成,主要包括头静脉(桡侧)、贵要静脉(尺侧)及其连接支。头静脉起始于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和上臂外侧上行,最终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起始于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内侧上行,在肘部形成肘正中静脉,随后成为贵要静脉,最终注入肱静脉。浅静脉系统变异较大,肘部常见M或N形,是静脉穿刺采血的常用部位。贵要静脉在肘窝处与肱动脉紧邻,穿刺时需避免动脉损伤。浅静脉还是静脉移植的主要来源,如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用大隐静脉或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深静脉系统上肢深静脉系统一般伴行同名动脉,包括指深静脉、掌深静脉、桡侧静脉、尺侧静脉、肱静脉、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大多数深静脉为双静脉,环绕动脉走行。深静脉壁较厚,有更多瓣膜,防止血液反流。深静脉系统是上肢主要的静脉引流途径。临床上,深静脉血栓是上肢静脉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症状包括上肢肿胀、疼痛和静脉曲张等。中心静脉导管常通过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上腔静脉,用于长期药物治疗、化疗和肠外营养等。深静脉的解剖变异和瓣膜分布对静脉置管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手部皮肤及浅筋膜掌侧皮肤特点手掌皮肤厚而坚韧,无毛发和皮脂腺,富含汗腺。表面有独特的皮纹和皮丘,是指纹的组成部分,对抓握功能至关重要。掌侧皮肤与深部结构紧密连接,尤其是掌腱膜区域,创伤后容易形成挛缩。皮纹:反映关节位置,是手术切口参考线皮丘:触觉感受的基础结构,含丰富感觉小体指纹:个体特异性标志,法医学和生物识别应用背侧皮肤特点手背皮肤薄而松弛,含毛发和皮脂腺,汗腺较少。背侧皮肤能自由移动,皮下组织疏松,容易发生水肿。手背皮肤富含弹性纤维,随年龄增长弹性下降,出现老年斑和皱纹。松弛特性:便于关节活动,但易形成水肿皮下静脉:清晰可见,是采血和静脉注射常用部位背侧皮肤:皮瓣移植常用供区浅筋膜结构手部浅筋膜是连接皮肤和深筋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层,含脂肪、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等。掌侧浅筋膜较致密,尤其是掌心和指关节屈侧,与皮肤紧密相连,限制皮肤移动,增强抓握稳定性。掌侧:脂肪组织呈束状排列,形成脂肪垫背侧:疏松结构,利于水肿消散临床意义:感染后引流途径,皮瓣设计基础伸肌支持带与屈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ECRB)位于腕背侧,是深筋膜的加厚部分,形成宽约2-3cm的纤维带。其近端附着于桡骨茎突和舟状骨,远端附着于三角骨、豌豆骨和钩骨。支持带与腕骨共同形成六个骨-纤维通道,各通道内有滑膜鞘,为不同伸肌腱提供润滑和固定。六个通道内容分别是:①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②桡侧腕伸肌长、短肌③拇长伸肌④指伸肌和食指伸肌⑤小指伸肌⑥尺侧腕伸肌。第一通道狭窄是狭窄性腱鞘炎(DeQuervain病)的发生部位。伸肌支持带的损伤可导致伸肌腱脱位,影响腕部伸展功能。屈肌支持带屈肌支持带(FCR)位于腕掌侧,是深筋膜的加厚部分,形成宽约3-4cm的纤维带。其桡侧附着于舟状骨结节和大多角骨,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钩。支持带与腕骨共同形成腕管,内含九条屈肌腱和正中神经。腕管内九条腱包括:①指浅屈肌四条腱②指深屈肌四条腱③拇长屈肌腱,以及正中神经。腕管是手部最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其狭窄是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和鱼际肌萎缩。屈肌支持带是腕管减压术的主要切开对象,手术时需避免伤及深层的正中神经和屈肌腱。手部骨间筋膜、隔区分布10手部筋膜间隙总数包括浅层和深层隙间5掌侧筋膜间隙包括鱼际、小鱼际等关键区域4深部间隙掌中、掌侧腱鞘等重要结构70%感染发生率掌侧筋膜间隙感染占大多数手部筋膜间隙是被筋膜分隔的潜在空间,是感染扩散的重要通路。掌侧主要间隙包括:鱼际间隙(位于拇短展肌和拇内收肌之间)、小鱼际间隙(位于小鱼际肌群深面)、正中掌间隙(位于掌腱膜和骨间肌前方)、掌侧腱鞘间隙(围绕屈肌腱)和Parona间隙(位于屈肌腱近端)。手背的间隙相对简单,主要是背侧皮下间隙和骨间肌间隙。各筋膜间隙之间存在交通,感染可沿特定路径扩散。掌侧正中间隙感染可通过指蹼间隙扩散至手背;鱼际间隙感染可通过第一掌骨间隙扩散至手背;小鱼际间隙感染则较局限。理解这些间隙的分布和交通对手部感染的诊断和引流至关重要。手部区域解剖划分手部解剖区域的划分对临床定位和术式选择非常重要。掌侧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鱼际区(拇指基部隆起,包含拇内在肌群)、小鱼际区(小指基部隆起,包含小指内在肌群)和掌中区(两隆起之间,包含屈肌腱、腱鞘、蚓状肌和神经血管束)。临床上,鱼际区感染可能累及空间多、扩散速度快;小鱼际区感染相对局限;掌中区感染则可能危及整个掌部。手指区域常按Verdan系统划分为5个区:区域1(远节指骨区域,DIP远端),区域2(中节指骨区域,DIP至PIP间),区域3(近节指骨区域,PIP至掌指关节间),区域4(掌部区域,掌指关节至腕横纹)和区域5(腕部区域)。这种划分对肌腱损伤的定位和处理策略选择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区域的肌腱修复操作和预后各不相同。鱼际与小鱼际区域结构鱼际区位于掌侧桡侧,覆盖第一掌骨肌群构成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内收肌神经支配正中神经支配(除拇内收肌由尺神经支配)筋膜间隙鱼际间隙是重要的感染扩散空间鱼际区是掌侧桡侧的隆起部位,由覆盖在第一掌骨上的拇指内在肌群形成。其肌肉包括:拇短展肌(最表层,负责拇指外展)、拇短屈肌(分浅头和深头,负责拇指屈曲)、拇对掌肌(最深层,负责拇指对掌)和拇内收肌(横头和斜头,负责拇指内收)。鱼际区由正中神经支配(除拇内收肌和拇短屈肌深头由尺神经支配外),是腕管综合征的主要表现部位。小鱼际区是掌侧尺侧的隆起部位,由覆盖在第五掌骨上的小指内在肌群形成。其肌肉包括:小指外展肌(最表层)、小指短屈肌(中层)和小指对掌肌(最深层)。小鱼际区完全由尺神经支配,是尺神经损伤的重要观察部位。临床上,鱼际和小鱼际的肌肉萎缩是评估神经损伤的重要体征;而两区域间的深层沟通是手部感染扩散的重要通路。拇指—指间部结构拇指特殊结构拇指与其他手指有显著解剖差异。拇指只有两节指骨(近节和远节),缺少中节指骨;拇指掌指关节为鞍状关节,允许旋转和对掌动作;拇指具有独立的肌腱系统,包括长、短伸肌和屈肌;拇指内在肌发达,形成鱼际隆起;拇指具有与其他指尖对掌的能力,是人类精细操作的基础。第一指蹼间隙第一指蹼间隙位于拇指和食指之间,是手部最宽的指蹼间隙。其中包含第一背侧骨间肌、第一掌骨间动脉和深掌动脉弓的起始部分。这一区域是手外科多种手术的重要入路,如腕骨脱位复位、掌深部感染引流和皮瓣设计等。第一指蹼间隙的狭窄会限制拇指外展,影响手部张开幅度和抓握功能。其他指蹼间隙其他指蹼间隙结构相对简单,包含指蹼韧带、浅静脉网络、指背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这些区域是手部常见感染的初始部位(尤其是甲沟感染),也是感染从掌侧扩散到手背的通道。临床上,指蹼间隙的瘢痕挛缩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通过Z成形术或皮瓣转移进行松解。掌深区、掌浅区解剖掌浅区掌浅区是指掌腱膜和皮下组织之间的区域。掌腱膜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致密纤维结构,基底在腕部,顶端分为四条束连接手指。掌腱膜有纵行和横行纤维,为手掌提供支撑和保护,同时限制皮肤过度移动,增强抓握稳定性。掌浅区感染通常限于该筋膜浅面,表现为局限性红肿和疼痛。掌中区掌中区位于掌腱膜和掌骨间,包含屈肌腱、蚓状肌、神经和血管。这一区域的屈肌腱沿纵轴排列,由总腱鞘包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在此分为终末支;掌浅、深动脉弓在该区域形成。掌中区感染是手部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可迅速扩散到手指和前臂,需要紧急手术干预。掌深区掌深区位于骨间肌和掌骨之间,包含骨间肌、掌骨间动脉和深掌动脉弓。骨间肌分为掌侧(3块)和背侧(4块)两组,负责手指的内收、外展和辅助屈伸。掌深区感染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通常预后不良,因为该区域血供丰富,感染可迅速扩散,且引流困难。手背、指背分区手背皮下结构手背皮肤薄而松弛,皮下组织疏松,含少量脂肪和丰富的静脉网络。手背浅静脉可清晰可见,形成背侧静脉网,是临床静脉注射和采血的常用部位。手背皮下组织的疏松特性使其容易出现水肿,但也有利于水肿的消散。手背皮肤的松弛性使关节能够自由活动。伸肌腱及伸肌腱膜手背最重要的结构是伸肌腱系统。伸肌腱在通过伸肌支持带后,分布于手背和指背。在掌指关节处,伸肌腱与骨间肌和蚓状肌腱汇合形成伸肌腱膜(伸肌支持带),这是一个复杂的腱膜系统,控制指关节的伸展。伸肌腱膜损伤可导致锤状指、天鹅颈等畸形。神经血管分布手背的感觉神经主要来自桡神经浅支(拇、食、中指背桡侧)和尺神经背侧支(中、环、小指背尺侧)。手背动脉血供主要来自腕背动脉网和掌背动脉,血供相对较少。手背损伤后,血肿和水肿更易发生,但由于神经分布较少,疼痛感通常不如掌侧明显。指甲单元结构1甲上皮附着于甲板近端表面的角质皮肤甲母质产生甲板的生发区,伤害会导致甲板畸形甲板角质化的硬性结构,不断从近端向远端生长甲床位于甲板下方的组织,含丰富血管,影响甲板颜色甲褶围绕甲板的皮肤褶皱,提供稳定性和保护指甲单元是手指远端的特殊结构,由多个部分组成。甲母质位于近端甲褶下方,是产生甲板的区域,分为近端、中间和远端部分,其中近端甲母质产生大部分甲板。甲板是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层压形成的硬结构,保护指尖并辅助精细抓握。甲床是位于甲板下方的高度血管化组织,与甲板紧密相连,营养甲板并影响其颜色。甲褶包括近端甲褶、侧甲褶和远端甲褶(甲下皮),它们环绕甲板,提供结构支持和防止感染。甲上皮是近端甲褶延伸覆盖在甲板上的一层角质组织,保护甲母质。指甲以约0.1mm/天的速度生长,从甲母质到自由缘需要4-6个月。指甲单元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取决于甲母质的完整性,甲母质损伤可导致永久性甲板畸形。手部感觉分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手部感觉分区由三个主要神经支配: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正中神经支配掌侧拇指、食指、中指和环指桡侧,以及这些手指指尖的背侧皮肤。尺神经支配掌侧小指和环指尺侧,以及手背尺侧区域包括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的背侧皮肤。桡神经支配手背桡侧区域,包括拇指、食指和中指桡侧的背侧皮肤(不包括指尖)。手部感觉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在质量上也有显著差异。指尖,尤其是拇指和食指指尖,具有最高的感觉密度和分辨力,主要通过Meissner小体和Pacini小体等特化的感觉受体实现。临床上,通过系统检查各区域的痛觉、触觉、两点分辨阈和振动觉,可准确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Weber测试(两点分辨测试)是评估手部精细感觉功能的重要方法。手部运动功能概述屈伸运动掌指关节屈曲约90°,伸展约30°;近侧指间关节屈曲100°,伸展0°;远侧指间关节屈曲80°,伸展10°外展内收运动手指以中指为轴,可向两侧分别外展约20°;拇指在对掌平面外展可达70°对掌运动拇指能与其他各指指尖接触,这是人类手部最为独特的功能之一抓握功能从精细捏物到粗大握力,手部能完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抓握动作手部运动功能是人体最为精细复杂的运动系统之一。屈伸运动主要由外在肌(屈肌和伸肌)控制,通过长腱跨越多个关节实现;外展内收主要由骨间肌控制;对掌运动则主要由拇指内在肌(尤其是拇对掌肌)实现。这些基本运动通过精确协调,形成各种复杂的手部功能动作。手部运动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协同和独立性的平衡。多数日常动作需要手指协同工作,如握力抓握;但精细操作则需要手指尤其是拇指的独立控制能力。这种平衡主要通过皮质脊髓束的直接连接和复杂的肌肉腱膜结构实现。手部运动功能评估是临床神经系统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粗大动作(握力)和精细动作(捏力、协调性)的检测。手部抓握及精细动作机制力量握(PowerGrip)力量握是手部用于获取最大握力的抓握方式,如握锤子或扭紧罐子盖。此时,物体被手指和掌心包裹,拇指作为额外加力点或稳定物体。在解剖上,这一动作主要由指深/浅屈肌、骨间肌和蚓状肌协同完成,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共同支配。力量握时,腕关节通常处于轻度伸展位,这能最大化屈肌效率。精确握(PrecisionGrip)精确握是用于精细操作的抓握方式,如拿起针或操作小物体。最典型的形式是拇指与食指的对掌捏物。在解剖上,这一动作主要由拇短屈肌、拇对掌肌、第一背侧骨间肌和食指指深屈肌协同完成,主要由正中神经支配。精确握高度依赖指尖的精细感觉反馈,尤其是两点分辨能力和压力感知。侧捏(LateralPinch)侧捏是拇指与食指侧面接触的抓握方式,如持钥匙或拿取卡片。这种抓握方式结合了力量和精度,在解剖上主要由拇内收肌、拇短屈肌和第一掌侧骨间肌完成,同时需要拇指和食指的稳定。侧捏力量通常大于指尖捏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抓握方式之一,也是手功能评估的重要指标。手部常见损伤类型手部骨折是最常见的手部损伤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0%。常见类型包括:掌骨颈部骨折(尤其是第5掌骨,又称"拳击手骨折")、关节内骨折(尤其是远端指骨和近端指骨基底)和舟状骨骨折(最常见的腕骨骨折)。舟状骨因其特殊的血供特点(近端区域血供来自远端),骨折后有较高的不愈合和缺血性坏死风险。腱损伤包括屈肌腱和伸肌腱损伤,常由锐器割伤或撕脱伤导致。屈肌腱损伤在腱鞘区(区域2)修复难度最大,容易形成粘连;伸肌腱损伤在远端指间关节处最常见,可导致锤状指。神经损伤多累及掌指神经,需要显微外科修复。神经吻合的基本原则是无张力、缝线最少。血管损伤需要紧急处理,指动脉再接通的时间窗口仅6-8小时。关节脱位以掌指关节后脱位最常见,多由过度伸展导致。手外科常用手术入路解剖基础掌侧入路掌侧入路是手外科最常用的入路之一,主要用于腕管减压、屈肌腱修复和神经血管探查等手术。标准掌侧入路遵循掌纹走行,避免垂直于掌纹的切口,以减少瘢痕挛缩。腕部掌侧入路常沿桡侧腕屈肌腱或尺侧腕屈肌腱的外侧进行,避免直接损伤神经血管束。手指掌侧入路通常沿Bruner之字形切口或中线切口进行,以减少屈曲挛缩。背侧入路背侧入路主要用于伸肌腱修复、骨折内固定和腕部探查等手术。腕背侧可采用直线或弧形切口,通过第3-4伸肌腱隔可进入腕关节。手指背侧入路通常沿中线进行,由于背侧皮肤较松弛,切口设计较为灵活。注意避免损伤指背静脉和感觉神经。背侧入路的主要并发症是伸肌腱损伤和皮瓣坏死。侧方入路侧方入路主要用于侧副韧带修复和指骨固定。手指桡侧入路常用于食指和中指,但要避免损伤指侧神经;尺侧入路常用于环指和小指。侧方入路应沿着皮纹走行,位于指背和指掌侧交界处的中点稍偏向掌侧,以避免术后瘢痕挛缩。该入路可延伸至掌指关节和远节指骨,是修复侧韧带的理想入路。手部功能重建原则骨架重建手部功能重建的首要步骤是恢复骨性框架。这包括骨折复位、缺损骨重建和关节稳定。骨折内固定方法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包括克氏针、螺钉、钢板等。手部骨折内固定的独特要求是既要提供足够稳定性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又要尽量减少对关节面和腱滑动的影响。腱功能恢复腱功能恢复包括直接修复、腱移植和腱转移。腱直接修复要遵循无张力、缝线强韧、不影响血供等原则。腱移植主要用于段性缺损,常用的供体包括掌长肌腱和足趾伸肌腱。腱转移则是用功能完好的肌腱替代丧失功能的肌腱,如桡神经麻痹时的屈肌转伸肌手术,这需要深入了解手部肌腱系统的协同关系。神经重建神经重建包括直接修复、神经移植和神经转移。神经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无张力、精确对位和减少瘢痕形成。感觉神经重建对手部功能尤为重要,特别是拇指和食指的感觉恢复。对于难以恢复的神经功能,可考虑替代性功能训练,如视觉代偿感觉缺失。近年来,靶向肌肉再神经支配和神经导管等新技术为复杂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软组织覆盖手部软组织重建需考虑功能和美观。常用方法包括局部皮瓣(如V-Y推进皮瓣、交叉指皮瓣)、区域皮瓣(如逆行岛状前臂皮瓣)和游离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