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_第1页
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_第2页
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_第3页
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_第4页
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江苏中考:物理必背知识点

以下是江苏中考物理可能涉及的一些必背知识点:一、力学部分1.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单位换算:$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mm=1000\mum=1000000nm$。-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时要注意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秒表。-速度-定义:$v=\frac{s}{t}$,单位:$m/s$(国际单位),$1m/s=3.6km/h$。-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2.力-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G=mg$($g=9.8N/kg$,在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计算公式$f=\muN$($\mu$为动摩擦因数,$N$为压力)。3.压强-固体压强:$p=\frac{F}{S}$($F$是压力,$S$是受力面积)。-液体压强:$p=\rhogh$($\rho$是液体密度,$g=9.8N/kg$,$h$是液体深度)。-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p_0=1.013\times10^{5}P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4.浮力-阿基米德原理:$F_浮=G_排=\rho_液gV_排$。-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_浮>G$时,物体上浮;当$F_浮=G$时,物体悬浮;当$F_浮<G$时,物体下沉。-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法、称重法($F_浮=G-F$,$F$为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平衡法(悬浮或漂浮时$F_浮=G$)。5.简单机械-杠杆-平衡条件:$F_1l_1=F_2l_2$($F_1$、$F_2$是动力和阻力,$l_1$、$l_2$是动力臂和阻力臂)。-省力杠杆($l_1>l_2$,如撬棒)、费力杠杆($l_1<l_2$,如镊子)、等臂杠杆($l_1=l_2$,如天平)。-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s=h$($F$是拉力,$G$是物重,$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F=\frac{1}{2}(G+G_动)$,$s=2h$($G_动$是动滑轮重)。-滑轮组:$F=\frac{1}{n}(G+G_动)$,$s=nh$($n$是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二、热学部分1.温度与物态变化-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有摄氏度($^{\circ}C$)、开尔文(K),换算关系为$T=t+273.15K$($t$为摄氏温度)。-物态变化-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点;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熔点。-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如霜的形成。2.内能-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irc}C$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公式$Q=cm\Deltat$($Q$是热量,$c$是比热容,$m$是质量,$\Deltat$是温度变化量)。3.热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排气冲程。三、光学部分1.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times10^{8}m/s$。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是焦距,$u$是物距);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四、电学部分1.电路-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电路状态:通路、断路、短路。-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即$I=I_1=I_2=\cdots$;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即$U=U_1+U_2+\cdots$;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_1+R_2+\cdots$。-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_1+I_2+\cdots$;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即$U=U_1=U_2=\cdots$;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即$\frac{1}{R}=\frac{1}{R_1}+\frac{1}{R_2}+\cdots$。2.电流、电压和电阻-电流:单位是安培(A),$1A=1000mA=1000000\muA$,电流表使用时要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要合适。-电压:单位是伏特(V),$1kV=1000V$,$1V=1000mV$,电压表使用时要并联在电路中,正接线柱接高电位,负接线柱接低电位。-电阻:单位是欧姆($\Omega$),$1M\Omega=1000k\Omega=1000000\Omega$,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3.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frac{U}{R}$。4.电功率-定义:电流所做的功与所用时间之比,公式$P=\frac{W}{t}$,又因为$W=UIt$,所以$P=UI$。-单位:瓦特(W),$1kW=1000W$。-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实际功率。-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I^{2}Rt$(纯电阻电路中$Q=W=Pt=UIt=\frac{U^{2}t}{R}$)。5.家庭电路-组成: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用电器、插座等。-安全用电: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用电器的金属外壳要接地;保险丝要选用合适规格的等。五、磁学部分1.磁现象-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有南极(S极)和北极(N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用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曲线,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2.电生磁-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3.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