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孔子家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之盾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教,则民富矣;教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

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

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日:'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

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

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已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

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日:“千乘之君,

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刍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

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

尊大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

哉!岂不然乎?寡人不像,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日:“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状,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

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

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

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

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指紧急的事,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含义不同。

B.庙堂,指朝延,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所指相同。

C.悉,指详尽,与《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悉”含义相同。

D.不佞,指不才,其中“佞”与词语“亲贤远佞”中的“佞”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

认为自己做不到,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先给予肯定,然后又进一步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表明单

纯在朝堂上策划是不足以治理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推己及人。

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匡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其他君主都详细。针对宋国

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

圣人治百姓,是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

(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5.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其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心,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专车。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衙:万

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

脐宙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近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

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

不能。若贵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

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

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

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英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牲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于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具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

之始然,泉之始达。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

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

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宫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

远察/一物而贝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

远/察一物而费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细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降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

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

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

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

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0.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耍说明。

参考答案:

1.CEG2.C3.A4.(1)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

(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

行、那就可以了。5.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既要爱白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

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

能使别人相爱。

句中第二个“仁”是动词,“于”是介词,其宾语是“人”,因此在C处断开;

“人仁”是“使''的宾语,因此在E处断开;

“爱于人”中,“爱”是谓语动词,宾语是“人”,且“义者能爱于人.'和前文”仁者能仁于人”句式

一致,因此在G处断开。

即在CEG处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

A.正确。“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紧急。句意: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可身坐下再转紧

琴弦拨出急声。

B.正确。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在朝廷里做高官。

C.错误。“悉如外人”中的“悉”是全、都的意思。句意: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全都

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D.正确。句意:寡人没有才能。/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

恐吾国贫矣“,意思是又担心国家会贫穷。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计之于庙堂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庙堂之上计之“,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

事;“政治”,政事得以治理。

(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邻国相亲,则长有国:……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可知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做到仁爱,

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

依据“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可知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科一:

曾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

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

民众就会宏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曹哀公说:“我想按您的

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

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

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

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

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

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

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

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

想使官疥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痘的

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畦

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率的人,

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

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

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家人没有才能.,

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

材料二:

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

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

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

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

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

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

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

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6.A7.C8.C9.(I)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

的事。

(2)所有X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

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10.①统治者耍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

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

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

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且“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

自成句,排除BD;

“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立”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D。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

一个‘'百姓"之意。

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

要率先去做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佬力。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凡”,凡是:“然”,同“燃”,燃烧;“达”,通达,这里指泉水流出。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

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

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

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

一定耍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

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池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

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

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

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

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

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

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

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

末节,治理政事用能迂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迈处的感情沟通了刈悯到

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

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

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更了,人极

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放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

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

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