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三语文5月二模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华的《活着》,在于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即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有着典型的生存范式。就是说,人可以生存在恶劣的环境和不测的变数之中,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存在着不屈的意志,去与高高在上的力量、强大的命数做对抗。身体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命运可以是乖蹇的,但精神的力量、内心的力量是足以去对抗的,加上幽默乐观的辅助,足以让人们在厄运面前不至于消极萎靡,不至于一蹶不振。这也许就是《活着》中“活着”的意义。福贵是苦难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他一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体验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相继经历带来的情感变化上。这也是构成小说的主线。故事曲折,时间跨度长,福贵的一生涵盖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几十年的历史,形象饱满,时代色彩浓郁。经历复杂,基本上在人物身上可以查阅当代图志。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繁简适中,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省却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叙事简洁,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小说结构处理上接地气,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说里。作者把故事置于一个故事之中,以一个虚拟的外壳包含一个坚实的故事,以一个民间文化采风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角色推出另一个讲故事的人。这种结构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遇到一个转徙漂沦的“琵琶女”,故事的主人公,由“我”引出“琵琶女”对于身世遭遇的叙述,故事中套故事,外虚内实。而《活着》由“我”这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引出主人公福贵的故事,最后,又由“我”收煞故事。这种民间采风式结构故事的象征意义正在于表达福贵的形象不是个案,而是中国大地上所有形象的代表。这种形式,与诗歌源头的文学渊源有着基因的承袭。《诗经》里的《国风》部分,正是由文化学者到各地采集而来。福与贵,光宗耀祖的名字象征,福贵形象的寄托象征,都在名字与故事结构中。其中国传统元素浓厚。而对牲畜的命名,尤其是以自己之名来称呼自己的牲口,固然是幽默乐观,更是对死去家人的一种怀念,对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众生平等、万物齐一的潜在无意识思想积淀的曝光。活着,就是一种意义,如何活着,已是另一层的意义。全本小说,就说这两个意思,然而,归根结底也只有一个意思。如何使活着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余华的小说里,呈现苦难,并非为了放大苦难,也不是为了挖掘劣根,而是让人物客观地植根于苦难之中而能奋然前行,体现活着的体力和心力的交织整合。心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在人物的“活着”中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它是人物活着的信念支撑的表现。小说开头的诗意栖居,结尾的诗意寓意,都是对大地的歌颂,对大地上灵性之物的赞美。《活着》是一首史诗,苦难是其主旋律,人物的抗争是其变奏曲,其结尾尤其优美。(摘编自吴望《余华〈活着〉的阅读体验》)材料二:张英:通过《活着》你想表达什么?余华:从八十年代起,我就想写一个人与生命的关系。美国民歌《老黑乔》,那位老黑乔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了,他没一句抱怨。歌曲深沉缠绵,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张英:《活着》发表后,很多人说余华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作家,怎么突然往后撤退?后来,那些先锋作家用“向现实主义回归”和“突围转型”来解释,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余华:我没关心《活着》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好作家跟着题材走,他面对各种题材,有各种处理方案。他可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有这样写对不对的想法;他会不断质问自己,这样写好吗?到最后:噢,这样写对了,才会完稿。《活着》开头写得费劲,我试图按过去的方式写,但感觉不对。后来用另一种方式写,让福贵自己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福贵没文化,和我过去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我不能用过去用熟的方式叙述,不然他就不是农民了。张英:结尾的那段民歌很好。余华:那段民歌描述了人生的变化过程: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升官发财,老年做和尚,写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福贵少年时没有信仰,就想到处玩;中年了就想挣钱,老年想有个信仰。这首民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全人类的感受。这是普遍规律,不再是地区性的个人感受。(摘编自《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材料三:余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以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通常以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著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往往利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人物推进一个个的悲剧结局中,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的小说往往是通过悲剧意识的表达和刻画,来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并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进行反思和思考,隐含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摘编自唐倩慧《余华〈活着〉的悲剧意识》)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着》展示了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农村的生存范式,即人虽处于恶劣环境和变数中,但可凭借内心力量对抗命运。B.福贵的一生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上,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C.《活着》的结构与《琵琶行》相似,都是故事中套故事,都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D.作者认为,余华写《活着》不是为了放大苦难或挖掘劣根,而是体现人物在苦难中奋然前行时体力与心力的交织整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着》中对牲畜的命名体现了福贵的幽默乐观,更有对死去家人的怀念和对生命延续的寄托。B.余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没有提纲,他在创作中会根据实际调整和追问,逐渐完成写作。C.余华受《老黑乔》的影响创作的《活着》,旨在表达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D.余华认为《活着》结尾的民歌几乎表达了全人类的感受,不只是个人感受,具有普遍性。3.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体现《活着》的悲剧意识的一项是()A.福贵儿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连读书都是仆人背着去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读书,私塾先生和他爹说他以后肯定是二流子。B.买牛那天,福贵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结果他却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花钱买下了一头已经年迈、即将被宰杀的老牛。C.福贵本想改赌好好过日子,战争却打破了他的美梦,母亲病重,他进城找郎中,却不幸被抓去拉大炮,福贵没想趁此机会出头,他一心想的是快点回家。D.福贵珍惜生活中的亲情,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福贵还说了“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我还得笨鸟多飞”等话。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梳理概括《活着》的语言特点并指出具体表现。5.请结合材料二的访谈内容,分析余华在访谈中表达出的创作理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赵子曰[注]老舍第三号差不多是天台公寓的公众会议厅。第三号的聚谈和野树林一样:远看是绿丛丛的一片,近看却松,槐,榆,柳各有特色;同样,他们的谈话远听是一群醉鬼奏乐,乱吵;近听却各有独立不倚的主张与论调:“你说昨天那张‘白板钓单’钓的多么脆!地上见了一张——”第一位没有说完,第二位:“店主东,黄骠马的马字,不该耍花腔儿呀!谭叫天活着的时候——”第二位没说完,第三位:“敢情小翠和张圣人裂了锅啦!本来吗——”第三位没说完,第四位:“你们想,我入文学系好,还是哲学系好?我的天性近——”第四位没说完,大家一齐喊:“莫谈学事!”第三号的聚谈如此进行,直到大家的注意集中于一点,第三号的主人开始收拾茶碗,墨盒,和旁的一切可以用作武器的东西。因为问题集中的时候,茶碗墨盒便要飞腾了。第三号的主人倒不准是胆子小怕流血,却是因为茶碗摔碎没有人负责赔偿。第三号的聚谈,凭良心说,也不是永远如此,遇到国家、社会、学校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夜深了,若不是钟鼓楼的钟声咚咚的代表着寒酸贪睡的北京说梦话,北京城真要像一只大死牛那么静寂了。①鬼似的小风卷着几片还不很成熟的雪花,像几个淘气的小白蛾,在电灯下飞舞。虽然只是初冬的天气,却已经把站街的巡警冻得缩着脖子往避风阁里跑了。这种静寂在天台公寓里是觉不到的,因白天讲堂上睡足了觉的结果,住客们不但夜间不困,而且显着分外精神。王大个儿的《斩黄袍》已从头至尾唱了三遍。孙明远为讨王大个儿的欢心,声明用他的咳嗽代替喝彩。里院里两场麻雀(一种玩牌的游戏)打得正欢,输急了的狠命的摔牌,赢家儿微笑着用手在桌沿上替王大个儿拍板。外院南屋里一位小鼻子小眼睛的哲学家,和一位大鼻子大眼睛的地理家正辩论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两位的辩论毫无结果,于是由这个问题改到讨论:②到底人们应当长大鼻子大眼睛,还是小鼻子小眼睛……只有北屋里的方老头儿安稳的睡熟了,只有他能在这种环境下睡的着,因为他是个聋子。第三号里八圈麻雀叉完,开始会议(商议)关于罢课的事情。赵子曰坐在床上,臀下垫着两个枕头,床沿上坐着周少濂和武端。椅子上坐着两位:莫大年和欧阳天风。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现在第三号的会议却只有此五位:一来因为客人们并不全属于一个大学;二来纵然同是一个大学的学友,因省界,党系之不同,要是能开超过十个人的会议,也显着于理不合。周少濂是位很古老的青年,弯弯的腰像个小银钩虾。瘦瘦的一张黄脸像个小干橘子。两只小眼永远像含笑,鼻尖红着又永远像刚哭完。这样似笑不笑,似哭非哭的,叫人看着不能起一定的情感。细嫩的嗓音好似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可是嗓音的难听又决不是小孩子所能办到的。③眉上的皱纹确似有四五十岁了,嘴唇上可又一点胡子茬没有。他学的是哲学,可是他的工夫全用在作新诗上。他自己说:他是以新诗来发表他的哲学。不幸,人们念完他的新诗,也不知为什么就更糊涂了。他张口便是新诗,闭口便是哲学。现在他穿着一件灰布棉袍,罩着一件旧蓝哔叽的西服上身。这样不但带出几分“新”的味道,而且西服口袋多,可以多装一些随时写下来的诗句的纸条儿,以免散落遗失了。至于武、莫二位呢,他们全是学经济学的。他们听说西洋银行老板,公司经理全是经济专家。他们也听说:银行老板,与公司经理十个有九个是秃脑瓢,双下巴颏儿,大肚子;肚子上横着半丈来长的金表链。④所以,他们二位也都是挺腰板,鼓肚皮,缩脖子,以显项上多肉。至于二位不同之点虽然很多,可是最容易看出来的是:莫大年的脸,红的像一盘缩小的朝阳,武端的脸是黄的似一轮秋月。莫大年是心广体胖,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武端是心细体胖,心里揣着好的,嘴里却说着坏的,因为坏的说着受听。莫大年是肥棉袍,宽袖马褂,好像绸缎庄的少掌柜的。武端是青呢洋服,黄色法国式皮鞋,一举一动都带着洋味儿。欧阳天风呢,他在大学预科还不满七年呢,大概差两个学期。他抱定学而不厌,温故知新的态度,唯恐其冒昧升级而根基打的不坚固。他和赵子曰的每科学三个月的方法根本不同,可是为学问而求学的态度是有同样的可佩服的。他的面貌,服装,比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赵子曰只有和欧阳这么个俊俏的人相处,才坦然不觉自己的丑陋;欧阳天风只有和赵子曰这样难看的人相处,才安然不疑自己的娇美。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他们两个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赵的入学是由家里整堆往外拿洋钱,在公寓中打麻雀西啷花啷一五一十的输洋钱。欧阳不但不用从口袋里往外掏钱,却是因叉麻雀赚钱而去交学费。设若工读互助会要赠给半工半读的人们奖牌,那可以无疑的断定,那块金质奖牌是要给欧阳天风的。他们两个的经济政策根本不同,可是在麻雀场上使他们关系越发密切;赵子曰要是把钱输给欧阳天风,除了他以为叉麻雀是最高尚的游戏以外,他觉得无形中作了一桩慈善事业。(有删改)[注]《赵子曰》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7年。小说叙写了天台公寓的一群大学生由沉迷、胡闹到觉醒的历程,反映了学生运动的复杂性,揭露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号聚谈与野树林一样杂乱,在国家、社会、学校发生重大事故时人们讨论救济方法也是杂乱而各怀鬼胎的。B.天台公寓里的大学生无所事事,在白天的讲堂上睡觉,在休息的夜间却精神抖擞,作者对他们主要表达了深切的同情。C.赵子曰和欧阳天风相互映衬,赵子曰衬托出欧阳天风的俊俏,欧阳天风衬托出赵子曰的丑陋,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D.周少濂是学哲学的,但他把工夫都用在了作新诗上,因为他认为新诗能更好地表达出其哲学思想,且事实也是如此。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主要运用比喻写小风卷着雪花飞扬的情景,描绘了北京初冬夜晚的天气状态。B.句子②承接上文的“两位的辩论毫无结果”,体现了他们现在讨论的话题很无聊。C.句子③通过描写周少濂的外貌特点,表现他年龄与外貌不符,更凸显了他思想的成熟。D.句子④总结莫大年和武端的共同点,表明他们在做派上都效仿西洋银行老板和公司经理。8.小说前面部分对第三号聚谈的描写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认为:构建“天台公寓”这一叙事空间,对老舍创作长篇小说《赵子曰》是很重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出。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意为帮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不同。B.治,指社会安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义相同。C.其,表反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的“其”用法相同。D.数,指天数、命运,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一味想求取非同寻常的功绩,而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B.王安石上书给皇帝,希望陛下不要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常态,要有忧患意识。C.在议论变法时,朝官都认为不能变法,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D.熙宁七年,全国干旱,皇帝想罢免不能很好执行法令的人员,王安石阻止了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14.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你认同司马光的这句评价吗?请结合文本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①。饥食首阳薇②,渴饮易水③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④与庄周⑤。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注释】①张掖、幽州:均为地名。②首阳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③易水:河流名,荆轲从这里出发刺杀秦王,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④伯牙:俞伯牙,古代音乐家,有“高山流水”的故事。⑤庄周:庄子,与好友惠施是旗鼓相当的论辩对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人想象自己化身为武艺超群的少年侠士,持剑行游,立志劫富济贫,行侠仗义。B.诗人强调自己从张掖到幽州的漫漫长途,以行游之远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与迫切。C.本诗选用易水、古丘等意象,与《归园田居》意象类型多有不同,蕴含情感也不同。D.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典型风格,简洁流畅,平淡而淳厚,朴素中见绮丽。16.本诗多处使用典故,请任选两个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2)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写到“佩带”:其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两句中“佩带”都比喻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格。(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鸟兽难以翻越来表现蜀道山高路险的情况。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打喷嚏是人体的正常机能,主要用来排出进入鼻腔的异物。受寒所造成的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被称为“风寒”。风寒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在古时致死率很高,(甲)。例如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医书①包罗各种疾病,却以“伤寒杂病”为名,正体现了对它的重视。“寒气”是中医特有的词汇。中医所说的“气”包含很多意义,有我们熟知的空气,也有气功师所练的无形罡气,②体液也常用“气”来表示。从物理学的观点,热量会在所有相邻的物体之间传递,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身体的热量会不断增加,直到人体和外界温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防卫措施是迅速适当降低体表温度,缩小人体和外界的温差,降低热量流失速度。但是人体能够降低的温度很有限,当热量仍然迅速流失时,人体会自动开启第二种防卫措施——利用化学方法,燃烧某种物质,使之产生热量。这种措施必定在皮下靠近体表的部位进行,以防体内重要的器官失温。这种被燃烧的物质,通常就在体表流动的体液之中。这些燃烧过的体液无法再供人体使用,③必须排出体外。这种变质的需排出体外的废物很可能就是中医说了几千年的“寒气”。由于热量会从人体的各个部位流出,(乙)。人体针对不同部位寒气的处理方法都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症状的感冒。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寒气”的生成过程,要求不超过50个字。(4分)22.文段已经对“寒气”的生成进行了详细介绍,却又在结尾用“很可能”一词说寒气。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六、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晚清学者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说:“冰桃雪藕,食之鲜可以饱。然却病延年,粱肉不逮。”意思是说,从实用的角度看,冰桃雪藕很难填饱肚子,但在祛除疾病、延年益寿方面,任何精美的饭食都比不上它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也是如此,看似不太实用,实则作用巨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C2.B3.C4.①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具体表现为“福贵”这一名称的象征,对福贵一生经历的描述,以及开头、结尾诗意的表达;②简洁而富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故事曲折,人物经历复杂,以第一人称叙述,省却了具体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5.①根据题材选择创作方式。余华强调好作家跟着题材走,面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案。②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叙述方式。余华在创作《活着》时,选择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故事,这是因为福贵具有“没文化”这一特点,与他过去笔下的人物不同。③追求作品的普遍性和深度。《活着》结尾选择的民歌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感受,有深度并能引发广泛共鸣。6.C7.C8.①通过日常聚谈的混乱无序,为后文“重大事故时的和衷共济”提供对比,暗示青年潜在的觉醒可能。②展现公寓住客的多样性,反映当时部分青年的颓废与迷茫。③以琐碎争吵象征旧式青年的虚度光阴,与后文学生运动形成张力,暗示变革的必然性。④开头聚谈的杂乱与结尾会议的严肃商议形成反差,体现叙事节奏的递进。9.①公寓作为主要场景,汇聚不同背景的青年,封闭环境强化戏剧性冲突,使情节更紧凑,人物互动更密集。②公寓是旧式青年群体的缩影,其混乱与觉醒象征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③通过公寓日常(如打牌、争论),多角度呈现青年阶层的分化与共性。④公寓从“死寂”到“商议罢课”的变化,暗合“沉迷—觉醒”的叙事主线,强化社会批判性。10.CDF11.B12.D13.(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2)这哪里是小事呢,我恐惧的原因,正是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14.认同。①材料一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只是想要建立非常之功而忽略了常识,并非奸邪。②材料二王安石自言受命于人主,则要兴利除弊,为人主分忧,从出发点来看并非奸邪。③材料三王安石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初衷是革除弊端以适应当世的变化,并非奸邪。④材料二王安石坦言本来就预料到怨诽之多,但仍坚持自己的做法,可见其执拗。⑤材料三王安石性格倔强,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可见其执拗。议论变法时,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可见其执拗。⑥天下大旱,皇帝想要罢除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认为旱灾是常数,不必忧虑,只需要尽人事就可以了,可见其执拗。【导语】北宋政坛风云激荡,王安石变法成为历史焦点。司马光以书信直指其变法中侵官、理财等举措之失,王安石则在回信中据理力争,坚称变法正当。《宋史》更详尽展现王安石心怀矫世变俗之志,力推新法,却因刚愎自用引发争议。变法历经风雨,最终走向不同结局。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变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与争议?10.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个人认为这样做不正确,您本来是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知”是谓语,宾语是“其不然”,C处断开;“介甫”是主语,“大贤”是谓语,构成完整句子结构和意思,“其失”是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开;“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句式对仗,结构相同,F处断开。故选C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帮助、有益于/渡河。句意: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然而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B.错误,意义不同。社会安定/讲求。句意: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C.正确。句意: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难道可以忽视不理吗?D.正确。意义相同,均为“命数、理数”。句意: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命数。/胜利和失败的命数。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皇帝想罢免不能很好执行法令的人员”错误,由“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可知,皇帝想要罢除的是不好的法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