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学生版)_第1页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学生版)_第2页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学生版)_第3页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学生版)_第4页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四内容板块:内容板块:①模拟训练,紧扣考点②真题演练,决胜考场③小学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附赠)练模拟训 练模拟训1.(2021·北京·六小升初模拟)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________②虎亦寻卒去。________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初生之犊不怕虎2.(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文中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第一个孩子的依据是:,得出的结论是:。第二个孩子的依据是:,得出的结论是:。2.“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用孔子自己曾说过的话就是“”3.用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将“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话转化为陈述句:3.(2021·上海·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

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①金者之所,因攫②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注释]①鬻(yù):卖。②攫(jué):抓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清旦________②因攫其金而去________③徒见金________2.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C.子攫人之金何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4.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友期行________相委而去________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君:________尊君:________家君:________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5.(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妙答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仁。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尝月下戏______________(2)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3)当极明邪______________(4)不然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6.(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注释】①逐走:追赶,赛跑。②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③饮:喝。④河、渭:黄河与渭河。⑤邓林:桃林。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①与日逐走________②河、渭不足________③北饮大泽________④弃其杖________2.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泽:大湖B.道:路上C.足:脚D.化:化成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正确解释是()A.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B.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大地化成一片桃林。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4.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神话讲的是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着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不自量力。7.(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人有其宝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注释】①玉人:玉器匠1.解释下列的字(1)以示玉人

示:()

(2)宋人或得玉

或:()(3)故敢献之

故:()

(4)子罕弗受

弗:()(5)我以不贪为宝

以:()

(6)若以与我

与:()2.翻译下列句子(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2)我以不贪为宝(3)若以与我,皆丧宝也(4)不若人有其宝。3.文章的标题“人有其宝”的“宝”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由此可以看出子罕是一个()的人8.(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②三百人。南郭③处士④请为⑤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王立⑧。好⑨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注释】①宣王:齐国国君。使:派、让、请。竽(yú):古代乐器名,有点像现在的笙(shēng)。②必:一定、必须。③南郭:复姓。④处(chǔ)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⑤请:请求。为(wèi):给、替。⑥说(yuè):同“悦”,高兴。⑦廩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与……相同。⑧立:继承了王位。⑨好:喜欢、喜好。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使:________必:________(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字,宣王说之。

为:________说:________(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_________逃:________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句的意思。(1)南郭处士()__________

(2)好一一听之()_________3.联系全文想想“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4.人以下几个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1)从南郭处士的角度:_(2)从齐宣王的角度:9.(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____________?曰:非然也。1.按原文填空。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通国:__________使:__________援:__________然:__________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①其中一个人:②另一个人:③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__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4.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用“______”在原文中画出来。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10.(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掘:挖。③山之阳:山的南面。④山之阴:山的北面1.解释加点的词。①春往而冬反()

②迷惑失道()③遂得水()④老马之智可用也()⑤乃放老马而随之()()2.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2)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3)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练真题演 练真题演1.(2021·辽宁葫芦岛·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1)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的)B.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诲)C.虽与之俱学(专心致志的那个人)D.通国之善弈者也(的)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B.其一人/专心致志C.惟弈秋之为/听D.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人要守信。 B.做事要专心致志。C.待人要有礼貌。 D.知错要改正。2.(2021·广东河源·小升初真题)课内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月:非然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______________(2)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______(3)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______________(4)非然也。

然:______________2.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3.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其一人,另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2022·山东·小升初真题)小古文阅读。翠鸟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①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⑤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释]①避:避免。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⑤益:更加。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恐坠:__________(2)又更下巢: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4.(2022·贵州铜仁·小升初真题)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以: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决:____________知:____________2.文中两小儿所持观点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填序号)A.视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5.(2022·山东·小升初真题)小古文阅读。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扬天下。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为人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注释]御:车夫或驾车自下:谦卑,认为不如别人妾:我,古代女子自称求去:请求离开抑损:抑制自己的骄态大夫:古代官名1.用“/”为下面句子画一处停顿。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2.翻译句子: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3.用原文填空: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车夫的妻子从门缝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形象,做车夫的丈夫身长八尺______________,而做国相的晏子不满六尺却______________。4.晏子推荐车夫做大夫的原因是什么?6.(2022·山东·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③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⑤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⑥。”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注释】①比:连续地。②旦:天。③伯乐:识马的专家。④还:通“环”。环绕。⑤去:离开。⑥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1.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人莫知之。B.臣有骏马,欲卖之。C.臣请献一朝之贾。D.愿子还而视之。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臣有骏马欲卖之3.“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句话的意思是:4.关于本则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伯乐的发现和举荐,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B.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和举荐,就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C.人要有真才实学,也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D.人是否有真才实学不重要,关键要利用好身边的伯乐。7.(2022·山东·小升初真题)小古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这则短文选自《》,其中“弈”的意思是。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D.思援弓/缴而射之3.翻译句子。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4.学习了这篇古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8.(2021·湖南娄底·小升初真题)阅读理解。学弈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词语的意思。①诲:________

②惟:________

③援:________

④俱:________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现了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①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________③思援弓缴市射之。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________3.解句子的意思。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9.(2022·江苏宿迁·小升初真题)短文阅读。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的人。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10.(2021·河南驻马店·小升初真题)阅读空间。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目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______

去:______汝:______

知:______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

)A.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3.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4.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文言文言文盘点【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参考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参考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里戎不动。人问之,

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③[竞走]争着跑过去。④[唯]只有。⑤[信然]的确如此。【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②[恭勤]肃敬勤勉。③[通]通晓,明白。④[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参考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是]这。③[方]正在。④[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⑤[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参考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注释:①[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一种凶猛的鸟。翕张:一合一张。②[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③[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④[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履:踩,踏。⑤[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⑥[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参考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一代有智慧国家就智慧,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少年强大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注释: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⑤[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⑦[厌]满足。⑧[诲]教诲。【参考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注释:①[谓]说。②[漫浪]随意。【参考译文】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②[鬻]卖。③[陷]穿透。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参考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②[惠]同“慧”。

③[诣]拜访。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⑥[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指着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