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易错知识点总结
单选题
1、某DNA含有3000个碱基,腺噂吟占35%。若该DNA分子以“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甘酸为原料复制3
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凄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①所示;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
结果如图②所示。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一Z
X一匚
Y七W
①②
A.X层中的DNA只有“N标记,Y层中的DNA只有,5N标记
B.W层中含标记的胞喀咤3150个
C.W层与Z层的核甘酸数之比为1:4
D.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丫层的3倍
答案:B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
核甘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题图分析:基因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口票吟占35%,贝IJA=TE050个,G二C二450个;DNA分子以不同位素
标记的游离脱氧核甘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N和"N,6个只含玉,由于DNA
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N的DNA单链,M个含有15N的DNA单链。
A、X层的DNA中含"N和"N标记,丫层中的基因只含"N标记,A错误;
B、W层中含"'N标记的单链有14个,相当于7个DNA分子,因此,其中的胞喀嚏二450、7=3150个,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W层与Z层的核昔酸数之比为(8x2-2):2=7:1.C错误;
D、X层中的DNA含“N和含玉标记,共有2个DNA分子,而Y层的DNA只含为标记,共有6个DNA分
子,所以丫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X层的3倍,D错误。
故选当
小提示:
2、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C.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
D.DNA在复制过程中是先进行解旋,后半保留复制
答案:D
分析: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复制需要模板、脱氧核糖核甘酸、能量与对应的
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准确地进行。
A、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选项正确;
B、解旋酶能使DNA双链解开,作用于DNA双链中的氢键,使氢键断裂需要消耗ATP,B选项正确;
C、DNA双链中的两条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复制时也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故子代DNA分子的两条
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C选项正确;
D、DNA在复制过程中是边解旋边复制的,D选项错误;
故选D。
3、某DNA分子含有腺喋吟的数量为a个,让该DNA分子连续复制,已知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需要提供腺嗯吟
脱氧核甘酸16a个,则n等于
A.2B.4C.5D.7
答案:C
分析: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需要四种脱氧核甘酸做原料,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喋吟脱氧核甘酸的数目为ax2"=16a,则n=5。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
意。
故选C。
小提示: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嚓吟脱氧核甘酸的数目为ax2"1;该DNA复制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嚓吟脱氧核
甘酸的数目为ax(2--1)o
4、为研究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某科研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基
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
S型菌的含R型菌
提取物的培养液
甲组
培养基
A.甲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种类与乙组不同
B.S型菌提取物经甲、丙两组处理后转化因子活性基本相同
C.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变异原理是基因突变
D.若增加RNA酶处理提取物的对照实验,会更有说服力
答案:D
分析:艾弗里实蛉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
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转化因子是DNA。
A、甲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种类与乙组相同,都是S型细菌和R型细菌,A错误;
B、甲组S型菌提取物经高温处理后,不耐高温的物质失活,而DNA未失活,丙中酶具有专一性,加入DNA酶,
使DNA失活,B错误。
3
C、R菌转化成S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若增加RNA酶处理提取物的对照实验,能囊括更多S菌的物质,会更有说服力,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同时,也可说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效率很低
B.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中不能证明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C.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液体悬浮培养后可在培养液中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形成的S型菌和野生型S型菌的遗传信息不同
答案:C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
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A、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S型细菌中的DNA能将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R型菌转
化为S型菌的效率很低,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证明含RNA的生物中RNA是遗
传物质,B正确;
C、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液体悬浮培养后,需要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在培养液中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C错误;
D、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实现了基因重组,因此转化形成的S型菌
和野生型S型菌的遗传信息不同,D正确。
故选Co
6、将一个用小可标记的DNA放到含】47v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3次,将每次复制的产物置于试管内
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的是()
4
小一中f大
*rt
A.c、e、fB.a、e、b
C.a、b、dD•c、d、f
答案:A
分析:DNA复制的有关计算: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N的培养基
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无论复制多少次,一条链是“N、另一条
链是I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两条链都含“N的DNA分子数=(2"-2)个。
由于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一个用"'N标记的DNA在"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1次后,每个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N,另一条链含"N,离心后对应图中的C;复制2次后,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含不|\|和
“N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N的DNA分子有2个,离心后对应图中的。;复制3次后,产生8个DNA分子,
其中含力和呱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N的DNA分子有6个,离心后对应图中的f。
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考查学生对半保留复制的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7、图表示有关DNA分子中的部分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A+G)/(T+C)的量,则符合甲曲线变化
5
B.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G+T)/(A+C)的量,则符合甲曲线变化
C.若x、y分别表示DNA两条互补链中(A+T)/(G+C)的量,则符合乙曲线变化
D.若x、y分别表示DNA一条链和整个DNA中嚓吟/喀嚏的量,则符合乙曲线变化
答案:C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口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
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
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c
A、DNA两条互补链中(A+G)/(T+C)的量是互为倒数的关系,此情况不符合甲曲线变化,A错误;
B、DNA两条互补链中(G+T)/(A+C)的量互为倒数,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两条互补链中(A+T)/(G+C)的量是相等的,此情况符合乙曲线变化,C
正确;
D、由于DNA中A=T,G=C,A+G=T+G,噤吟二口密口定,喋吟/嚏淀始终等于L但DNA一条链中噤吟/喀咤的量
不确定,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研究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S标记的T2噬菌体的获得需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C.用32P标记的丁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检测到较高的放射性,可能是因为培养时间过长
D.侵染过程中所需的ATP可由大肠杆菌的线粒体所提供
答案:D
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一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一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
的化学成分)一组装一释放。
2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细菌一>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因此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正确;
B、噬菌体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需要用叱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才能获得对标记的“噬菌体,B正确;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从而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6
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9、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使其进
行细胞分裂。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20.20B.40.40C.40.20D.20.40
答案:C
分析: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用此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一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含有放
射性,一条染色体上不含有放射性,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因此20条染色体都含有放射性;细胞分
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暂时加倍,其中一半染色体含有放射性,一半染色体不含
有放射性。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细胞中染色体总数为40条;由分析可知,用32P标记玉米
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
的后期细胞中,被祚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C符合题意。
故选C。
1。、杲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A3%分别标记I?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
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甲乙
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2辽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2”的子代噬菌体
7
答案:c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培养大肠杆菌,用32p、35s分别标记大肠杆菌T用32p、35s标记的
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一,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一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
放射性。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T注入核酸T合成T组装一>释放。
A、甲组用32户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
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在一起,不会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
B、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
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的子代噬
菌体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
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
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
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故选C。
11、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1)。对此假说,科学
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
II
双链DNA
IHHDOSS
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分散复制
图1
8
大肠杆菌培养密度梯度离心
在含“NH4cl的培养八提取DNAF
液中生长若干代重带
转移到含“NHjCl的培养液中,
细胞分裂一次4q
第一代心斐需4中带
细胞再分裂一黄岁n
_八提取DNA出轻带
第_代离心手中带
图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B.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全保留复制
C.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的离心结果,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分散复制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答案:D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
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
将DNA被k'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
"No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法比一条链含“N。
ABC、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
散复制,继续做子代IIDNA密度鉴定,若子代II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
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ABC错误;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N,或一条链含有
"N一条链含有”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通。
故选Do
9
12、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
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答案:C
分析:工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
DN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进行大量增殖。
A、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
B、心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B正确;
C、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
D、T2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然后
通过转录,合成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侵染过程中会发生合成的噬菌
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D正确。
故选配
13、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
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致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
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
别是!)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D
分析: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可确定,%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2p标记的
10
是噬菌体的DNA。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离心时,细菌沉在
底部,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标记的细菌,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
放射性;
②用血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只有DNA进入细菌
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鹿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
放射性;
④用“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十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
'H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蓝藻和绿藻都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B.大肠杆菌的拟核内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为DNA,该DNA分子呈环状
C.HIV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D.核生物细胞内含有的核酸有DNA和RNA,它们都是遗传物质
答案:B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口NA和RNA,并以DNA为遗传物质,RNA作为遗传信息表达的工具或媒介。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A项错误;
B、大肠杆菌的拟核由一个环状的DN八分子组成,该DN八是大肠阡菌的遗传物质,B项正确;
C、HIV的遗传物质为RNA.C项错误;
D、真核细胞内含有的遗传物质只有DNA,D项错误。
故选Bo
小提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DNA不同:原核细胞拟核中的DNA为环状,真核细胞染色体中的DNA为链状,
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DNA为环状。
11
15、将马蛔虫(2N=4)的甲、乙两个精原细胞核DNA双链用32P标记,接着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
特定的条件下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乙细胞进行;咸数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第一个细胞周期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B.甲在第二个细胞周期后,含血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C.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答案:B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
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
色休卜的非妲妹染色单体交叉石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卜;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
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
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甲在第1个细胞周期后,全部细胞均含。十,且每个
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海\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4,A错误;
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形成的2个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含有*P,另一条链含有在第二个细
胞周期中,DNA分子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则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有4个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午,
另一条链含有"P,另外4个DNA分子都只含3P而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因
此甲在第2个细胞周期后,有2个或3个或4个细胞含32p,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2个
细胞均含"P,且每个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P,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P,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P,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2或4,C错误;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将形成4个精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P,故4个细胞均含史P.D错误。
故选
多选题
16、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1)、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2)以及赫尔希和蔡斯的R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3j的叙述,正确的是()
12
A.实检1不能得出R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的结论
B.实脸2的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有R型细菌
C.实验3的用标记的实验组搅拌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无太大影响
D.实验2和实验3均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BC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
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9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细菌T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A、实验1只能得出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的结论,但不能得出R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的结论,A正确;
B、实脸2的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有R型细菌,具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一组含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
B正确;
C、实验3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细胞内,所以用用标记的实验组搅拌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无太大影响,
C正确;
D、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能证明DNA是遗
传物质,D错误。
故选ABCo
1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关于该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
是(i
A.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噤吟脱氧核甘酸120个
C.该DNA分子中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是A:T;G:C=3:3:7:7
D.该DNA分子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种
答案:AC
分析:已知DNA分子一条链上A:T:G:C=1:2:3:4,即Ai:「:Gi:C=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可知,DNA分子另一条链上晶:“:G2:C2=2:1:4:3,则该DNA双链中A:T:G:03:3:7:7;
13
已知该双链DNA中含有200个碱基,则A二T二30个,C=G=70个。
A、该DNA分子含两条链,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含有腺嚓吟脱氧核甘酸30个,艰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DNA分子连续
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喋吟脱氧核甘酸为30、(22-1)=90个,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C正确;
D、因为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碱基对的种类数也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种,D错误。
故选AC。
18、为研究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刍质,研究者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有
关分析正确的是()
S型菌的含R型菌S型菌的含R型菌
细胞提取物的培养液细胞提取物的培养液
甲组乙组
S型菌的含R型菌
细胞提取物的培养液
丙组
A.实脸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B.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型菌落出现
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
D.实脸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ACD
分析:1.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
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
14
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
培养。
A、根据图示,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正确;
B、甲、乙组培养基中既有S型菌落出现,也有未转化的R型菌落,B错误;
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故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
D、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
故选ACDO
19、下图分别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和空间结构图,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9)
A.DNA分子在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部位⑨,打开双螺旋结构
B.④表示的是胞嗑嚏脱氧核甘酸
C.D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一共有6种,包括磷酸、核糖及⑤⑥⑦⑧
D.DNA分子中,相邻碱基间都是通过氢键相连的
答案:BCD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胞口密咤,⑤-⑧为碱基A、G、C、T,⑨是氢键,⑩是磷酸二
酯键。
八、DN八分子在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部位⑨氢键,打开双螺旋结构,八正确;
B、脱氧核甘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图中的④不是一个胞嚏嚏脱氧核甘酸,B错误;
C、D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一共有6种,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及⑤⑥⑦⑧,C错误;
D、DNA分子中,两条链相邻碱基间是通过氢键相连的,同一条链两相邻碱基间不是通过氢键相连的,D错误。
故选BCD。
20、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15
A.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差速离心:探究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
C.加法原理: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DNA
D.运用模型作解释:将不同体积大小的含酚酸琼脂块加入NaOH溶液中,根据NaOH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
体积之比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答案:BC
分析: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原理:
⑴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
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分别加热、滴加FeCh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又如探究不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等。
⑵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
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又如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等。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分别用32P和标记DNA和蛋白质,采用了同位素
标记法,A正确;
B、探究DNA复制方式实验的关键思路是区分亲代DNA与子代DNA,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与密度梯度离心
技术,B错误;
C、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DNA,人为除去DNA的影响,这是运用了自变
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错误;
D、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将不同体积大小的含酚St琼脂块加入NaOH溶液中,根据NaOH
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D正确。
故选EC。
21、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数为2N:染色体上的DNA用3H充分标记,置于不含‘H的培养基中培养,其有丝
分裂过程中细胞局部结构变化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6
DNA
2
3
A.图a中DNA复制的酶一定是从1运进的,与3直接相连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
B.图b中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二4:4:2:1
C.图c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其判断依据是核膜重新构建
D.经过连续两次细胞有丝分裂,子细胞含力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答案:ABC
分析:图示为某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局部结构变化过程,a为细胞核,1为核孔,2和3分别为核膜
的外膜和内膜。图b中,核膜解体,核仁消失,其中4表示完成复制后的染色体。图c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
成核膜,且染色体逐渐解旋变细为染色质,故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A、DNA复制需要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是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并通过1核孔运入细胞核参与DNA
的复制,内质网内连3核膜、外连细胞膜,A正确。
B、b中核膜逐渐解体,出现[4]染色体,应该为有丝分裂前期,在该时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人DNA分子、2
条染色单体,因此细胞中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2:1,B正确;
C、图c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成核膜,且染色体逐渐解旋变细为染色质,故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
D、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3H.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子细
胞中,含'H的染色体数均为2N,但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杂合(3H'H);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
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杂合的另
17
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纯合的TfH,即一半染色单体含放射性,但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
姐妹柒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后,子染色体的分离具有随机性,因此,含'I的染色体数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的数量
为0~2N,D错误。
故选ABCo
22、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有m个腺噂吟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喋吟脱氧核甘酸数为m?""个
B.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十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的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
的M%
C.细抱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
一半有标记
D.DNA双链被%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l/2n
答案:AB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0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
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第n次复
制是针对n-1次来说的,其需要腺嚓吟脱氧核甘酸数为2”xm-2”T、m二mx2”\A正确;
B、由于DNA分子两条链(分别称为1链和2链)上的碱基数量关系是C1=G2.G1=C2,因此双链DNA分子中,
C+G的比值与每一条链上的该比值相等,即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C+G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
子的每条链中的C+G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B正确;
C、细抱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每
条染色体都含有*P,但每条染色体二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
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标记情况无法确定,
因为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C错误。
D、DNA双链被用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是2个,占2/2”,D错误。
故选ABo
23、如图,双脱氧核昔三磷酸(ddNTP)的结构与脱氧核甘三磷酸(dNTP)相似(N代表A、G、C、T中的一
种),都能作DNA复制的原料。DNA复制时,若连接上的是ddNTP,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dNTP,子
链延伸继续。某同学要获得被奖P标记的以碱基“T”为末端的、各种不同长度的DNA子链,在人工合成体系中,
18
已有适量的GTACATACATC……单链模板、引物、DNA聚合酶和相应的缓冲液,还要加入下列哪些原料?()
yP
00
-
^I
-
HO-6X
X在ddNTP中表示H
X在dNTP中我示。H
A.c(位2P标记的ddTTPB.y位用标记的ddTTP
C.dGTP,dATP,dTTP,dCTPD.dGTP,dATP,dCTP
答案:AC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
(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甘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
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分子;
(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dTTP要作为DNA复制的原料则需要脱去两个磷酸基团,故应将放射性32P标记于a位;该同学的目的是为得
到放射性标记T为末端的、不同长度的子链DNA片段。则必须提供四种dNTP,即dGTP、dATP、dTTP、dCTP,
如果没有dTTP,则所有片段长度均一致,因为所有子链在合成时均在第一个T处掺入双脱氧的T而停止复制,
AC正确,
故选ACo
24、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DNA分子有胸腺嚏咤312个,占总碱基比为26%,则该DNA上有鸟喋吟288个
B.磷脂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C.一个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沏种
D.某DNA分子中胞嗑嚏占25机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口密咤占0~50%
19
答案:ACD
分析:1.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甘酸链组成,两条脱氧核甘酸链是反向平行的,螺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
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
成碱基对,且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不同DNA分子的碱基种类一般都有4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只有2种,但是不同DNA分子的碱基数量不同、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DNA分子的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每个DNA
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又是特定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A、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中A+C=T+G=50班因此如果DNA分子有胸腺嚏嚏312
个,占总碱基比为26立则鸟喋吟G占总数的24%,数量是312・25%x24%=288,A正确;
B、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两成了DNA的基本骨架,B错误;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平台服务合作协议
- 项目管理中的经济数据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环境评估试题及答案
- 分类汇编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试题及答案详解
- 制胜关键的市政工程试题及答案
- 市政工程课程设置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及试题及答案
- 过期租房合同后果
- 课程材料采购合同
-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模板
- 备用柴油发电机定期启动试验记录表
- 国企食堂运作方案
- 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面对批评 全国通用
- 工程管理检讨书
- 劳务派遣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3年广西贺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押运员岗位职责
- 2008年安徽省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眼动的检查与训练
-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系列课程(试题及部分参考答案)(共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