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丰台区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北京丰台区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北京丰台区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北京丰台区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北京丰台区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试题2024北京丰台六年级毕业考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宣讲丰台故事”栏目征集令①万年永定河、870年的金中都赋予了丰台“大气”的精神气质。卢沟桥抗战烽火,长辛店gémìng文化,(①)育了“硬气”的丰台人肩上的家国情怀。航天航空、金融科技jìtuō着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锐气”。花卉戏曲文化厚植城市底(②),体现“雅气”的文化自信和现代气质。在大力发展各项事业的过程中,丰台将以“和气”的心态广交全国各地的朋友。“五气连枝”就是丰台区在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涵。②同学们,体现这五方面特点的事迹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走进生活大课堂,阅读相关wénxiàn,zhěnglǐ、宣讲这样的故事,体现我们的zérèn与担当!1.根据征集令中的拼音写出词语,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2.根据不同“yùn”字的意思,①处应填(),②处应填()。(填字母序号)A.孕:怀有生命。B.蕴:事物的深奥之处。3.文段中画“”部分的意思可以用词语()表示。A.四面八方 B.五湖四海 C.天南地北4.讲故事时要正确掌握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搅和(huo)分外(fēn)书籍(jí)通宵达旦(xiāo)B.不禁(jìn)彻底(chè)剥削(xuē)焉知非福(yān)C.丑恶(è)单调(diào)无聊(liáo)重见天日(chóng)5.阅读故事资料时,同学们遇到了容易混淆的字。比一比,组成词语辨析它们。贩()僻()绊()版()避()拌()6.将下面的成语及其意思用直线连起来,准确运用成语使故事更加精炼、生动。见微知著死得其所赴汤蹈火不避危险,奋不顾身能预知事物发展方向牺牲得有意义、有价值7.根据情境选择使用最恰当的格言或谚语。(1)王佐镇东方安颐国际酒店为了响应“书香丰台”活动,设置了读书区,营造读书氛围,强调用心读书,可选的书法条幅是“()”。(2)李鼎铭向毛主席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虽然尖锐地暴露出军队的许多问题,让很多人有意见,但是却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李鼎铭的做法充分说明了“()”。(3)丽泽商务区内高端公寓、优质学校、配套医疗、路网建设等日益完善,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天都会呈现新的面貌。这真是“()”。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8.为下列故事材料选择恰当的引用内容,以增强讲故事时的感染力和表现力。(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39岁的赵登禹将军率领29军132师守卫南苑,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讲述赵登禹将军的事迹可以用“()”来表现将军的英雄气节。(2)航天人在研制“神舟”飞船的过程中,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不局限于传统研究思路,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正所谓“()”。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D.苟周于事,不必循旧9.下列诗句中蕴含传统节日或习俗的是()。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永定河塑造了北京的地质地貌。永定河造就了西部山地连绵的群峰、蜿蜒的河流、①等各种景观。同时也使平原部分②,花草芬芳,为后来皇家园林的形成提供丰厚的自然环境。永定河水系宽阔的水面是北京河运和海运的发源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水面交通,把北京西部山地和东南部平原连成一体。10.根据词语特点,文段①处应填(),②处应填()。(填字母序号)A.湖波荡漾B.幽深的洞穴11.根据加点字意思推想并写出成语意思。舸:大船。百舸争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本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便于我们讲述时把握主要内容。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资料节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走进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主题为“血肉长城”的浮雕。雕塑整体长24米,高6.5米。雕塑上方以长城为元素,下面分为“中流砥柱”“浴血疆场”“人民必胜”“同仇敌忾”“山河战歌”五部分。站在雕塑前,我仿佛__________。这组浮雕寓意着国歌中的“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13.讲述时,加点词语“唯一”还可以用___________代替。14.结合图片和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写出你仿佛看到的和听到的。站在雕塑前,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默写郑燮的《竹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理解阅读李大钊的故事,读后完成各题。工人是天①走进丰台区长辛店祠堂口胡同1号,眼前是一个规整的三合院。院墙外一株香椿树把枝桠探了进来,静静地看着这座如今显得有些寂静的院落。百年前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风起云涌的铁路工人运动从这里起航。②1921年1月,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成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曾经在这里给工人们上课,教育和启发工人的觉悟,推进工人运动。③春节前,李大钊在学生邓中夏的陪伴下来到补习学校授课。“职工弟兄们,你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资本家永远把工人当机器、当工具看待。可我们工人呢,应当把自己当人看待!要团结起来争取做人的权利!”李大钊讲课很有特色,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竖着写了“工人”二字。④“大家看,工字和人字合起来念什么?”大家回答:“念天字!”李大钊接着说:“对,是念天。工人的工字,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的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是工人。这个字就说明我们是顶天立地的人,工人就是最伟大的阶级。”⑤有的工人说:“我当了一辈子工人,也没有觉得自己伟大呀。”“你们想想,铁路是谁修的,火车是谁开的,机器是谁造的,不都是我们工人吗?工人不盖房子就谁也没得住,工人不织布就____________,工人不制造火车就____________。世界上谁也离不开我们工人,难道不伟大吗?”⑥“我们伟大,为什么还受穷?”⑦“命苦呗!”有的工人说。”不是命苦,是因为有剥削、有压迫,工人盖了楼房资本家住,织了绸缎有钱人穿。资产阶级为什么能剥削我们呢?主要是他们有政权,要想不受压迫,不受剥削,就得团结起来革命,推翻他们的政权。”⑧“工人是天”的理念就这样播种到了铁路工人心里。李大钊还教导工人们“不仅要关心自身的解放,更要关心国家的兴亡。咱们中国四万万同胞,要并肩前进!将来一同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美好的中国!”⑨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影响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纷纷创办以工人为主的夜校,帮助工人增长文化知识,引导开展工人运动。⑩1922年8月,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员领导3000多名长辛店铁路工人进行罢工,京汉铁路其他站点积极响应。铁路工人们团结一致,给反动政府造成很大威胁,最终迫使他们答应工人提出的全部要求,罢工取得完全胜利。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至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选择。(均多选)(1)第3自然段中“把工人当机器、当工具看待”,表明资本家()。A.不把工人当成人看B.重视工人和机器C.只是利用工人赚钱(2)读第10自然段,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成功的原因是()。A.依靠共产党领导B.得到其他站点响应C.工人们团结一致D.反动政府良心发现18.填空。(1)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使句子完整。工人不盖房子就谁也没得住,工人不织布就__________________,工人不制造火车就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第7自然段可知,之所以___________,是因为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之所以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要_____________________。19.结合短文内容对李大钊进行多角度评价,做到有理有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完成各题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的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④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速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①)的,而是(②)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⑤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要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20.读第2至5自然段,照样子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景物时间呈现的特点霜花立春时团团簇簇的霜花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四月初霜花撒脚走了之后,_____________。四月底_________把“时间”和“呈现的特点”联系起来,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用引燃的爆竹比喻梅花,让我们仿佛看到梅花绽放的瞬间,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和愉悦。()(2)第3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的“家奴”指的是“北方的大地”。()(3)第5自然段画“﹏﹏﹏”句子中的“妄想”体现了作者对残雪的批评。()22.读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先把霜花颜色变化写在下面,再写出你的发现。嫣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白这两句话写得太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选择。(第2题多选)(1)第4自然段画曲线句子中括号①处应填词语(),括号②处应填词语()。A.轰轰烈烈B.闪闪烁烁C.曲曲折折(2)本文描写北国的春天,开篇却先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的盛开,目的是:()A.引出下文对北国春天的描写B.突出杭州春天来得急促、迅猛C.描绘了杭州的梅花颜色各异D.对比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24.填空。(1)作者看到立春之时的霜花,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感受到窗户上“很有点花园式的气象”。(2)第5自然段画线句子中“顶破”用得好,突出了草芽_____________________。25.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文章常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你想把这篇文章送给谁?让对方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达与交流——习作26.习作。题目:成长的足迹提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审视留下的足迹,有的让我们感受到温馨、喜悦、成功、自豪,有的让我们感受到悲伤、自责、失败、痛苦。要求:回忆你的成长过程,选择一件或几件事例,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体现你对成长的认识。600字左右,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答案】1.2.①.A②.B3.B4.C5.①.商贩②.僻静③.牵绊④.出版⑤.躲避⑥.搅拌6.7.①.B②.D③.A8.①.B②.D9.A【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结合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命”“献”“整”“任”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2题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字义的辨析。A.孕:怀有生命。组词:怀孕、孕育。结合第①自然段语句——卢沟桥抗战烽火,长辛店革命文化,yùn育了“硬气”的丰台人肩上的家国情怀。可知有怀有生命的比喻义,故应填“孕”字。B.蕴:事物的深奥之处。组词:蕴含、底蕴。结合第①自然段语句——花卉戏曲文化厚植城市底yùn,体现“雅气”的文化自信和现代气质。可知有深奥的意思,故应填“蕴”字。【3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成语)的理解和辨析。全国各地:指的是全国的意思。A.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B.五湖四海:指的就是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C.天南地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词语本身意义,选五湖四海。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能力。A.分外(fēn)——fèn;B.不禁(jìn)——jīn;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贩:贩卖、客贩、土贩、行贩、私贩、盗贩、盐贩。版:版图、底版、贺版、拼版、原版、制版、铅版。僻:怪僻、孤僻、冷僻、偏僻、荒僻、僻静、生僻。避:回避、躲避、规避、闪避、逃避、避开、避让。绊:羁绊、继绊、绊子、绊倒、绊住、磕绊、牵绊。拌:杂拌、搅拌、拌嘴、拌和、拌匀。【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内容的理解。见微知著:指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结合词义,应和“能预知事物发展方向”连线。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结合词义,应和“牺牲得有意义、有价值”连线。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结合词义,应和“不避危险,奋不顾身”连线。【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格言和谚语的理解和应用。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有一天新的进步,就应该保持每天都有的进步,而且不断地更新自己。和第(3)句“丽泽商务区内高端公寓、优质学校、配套医疗、路网建设等日益完善,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天都会呈现新的面貌。”文意相符合。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就是告诫世人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用心读书。和第(1)句“王佐镇东方安颐国际酒店为了响应‘书香丰台’活动,设置了读书区,营造读书氛围,强调用心读书,可选的书法条幅。”文意相符合。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无相符合情境选项。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和第(2)句文意相符合。故依次选BD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和谚语的理解和应用。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题干中无相关故事材料。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和题干中(1)所述故事材料相符合。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题干中无相关故事材料。D.“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和题干中(2)所述故事材料相符合。故依次选BD。【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代诗人韩翃所描写的节日是“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描写的是墨梅。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故选A。【答案】10.①.B②.A11.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12.永定河塑造了北京的地质地貌。【10题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A.湖波荡漾:湖面有细浪起伏,波光闪闪、水面动荡的样子。B.幽深的洞穴:深而幽静的洞穴。“洞穴”“群峰”“河流”都属于西部山地的地貌,故①应选B。而“湖波”“花草”属于平原部分的地貌,故②应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解释成语的意思。由给定的字义来推想、解释词语的意思,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本题中,舸:大船。百舸争流指得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快速驰骋。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向前。【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以及中心句的把握。结合给定的材料我们可以提取以下信息:“永定河造就了西部山地连绵的群峰、蜿蜒的河流、幽深的洞穴等各种景观。”“同时也使平原部分湖波荡漾,花草芬芳,为后来皇家园林的形成提供丰厚的自然环境。”“永定河水系宽阔的水面是北京河运和海运的发源地。”等语句,这都应属于对北京地质地貌的详细、具体描写,所以文中是紧紧围绕“永定河塑造了北京的地质地貌。”来展开叙述的。【答案】13.独一无二14.看到抗日战场上无数抗日战士英勇地冲上敌人的阵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仿佛听到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前的呐喊声。15.①.咬定青山不放松②.立根原在破岩中③.千磨万击还坚劲④.任尔东西南北风【13题详解】本题考查了找近义词的能力。“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独此一家”、“仅此一个”、“唯独”等词语都与“唯一”意思相同,都表示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联想能力。结合对语段的阅读及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自己面对雕塑时仿佛看到的和听到的。示例:看到先烈们英勇抗敌的英姿,听到激昂的战斗号角与胜利的呼唤。【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积累。结合对《竹石》的学习与诵读完成,书写时注意“岩”“磨”“劲”的正确写法。二、阅读与理解【答案】16.主要写了李大钊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学情景。17.①.AC②.ABC18.①.谁都没衣穿②.谁都无法远行③.受穷④.资产阶级有政权⑤.团结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19.李大钊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给工人上课,通过教育启发工人的觉悟,提高他们对自身地位和权益的认识。他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工人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为工人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李大钊是一位深具远见的马克思主义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1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阅读第③至⑤自然段,写了李大钊通过讲解“工人”二字的意义,强调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伟大阶级,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工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贡献,以此激发工人的自豪感和阶级意识。李大钊的讲解让工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鼓励他们团结起来争取权益。故第③至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讲述了李大钊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们传授知识和理念的情景。【17题详解】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1)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李大钊指出资本家将工人视为机器和工具,这表明资本家并不将工人作为具有尊严和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来利用,以便赚钱。故选AC;(2)第⑩自然段提到,长辛店铁路工人的罢工是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进行的,得到了京汉铁路其他站点的积极响应,并且铁路工人们团结一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给反动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最终迫使他们答应工人提出的全部要求,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故选AB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1)根据第⑤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工人不仅建造房屋,纺织布料,还制造火车,这些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横线上的内容应该强调工人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如:工人不盖房子就谁也没得住,工人不织布就无人有衣穿,工人不制造火车就没有远行的交通工具。(2)阅读⑥⑦自然段,由“‘我们伟大,为什么还受穷’”“不是命苦,是因为有剥削、有压迫”可知,工人阶级之所以受穷,是因为有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故第③空填“受穷”;由第⑦自然段“资产阶级为什么能剥削我们呢?主要是他们有政权”可知,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剥削压迫工人阶级,是因为他们拥有政权。故第④空填“资产阶级有政权”;由第⑦自然段“要想不受压迫,不受剥削,就得团结起来革命,推翻他们的政权”可知,工人要想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身的解放和权益的保护,就要团结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故第⑤空填“团结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回答本题,能够结合短文中李大钊的言行,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评价即可。如:李大钊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给工人上课,他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工人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为工人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用“工人是天”这一形象的说法,强调工人阶级的伟大和重要性,激发工人的自豪感和斗争意志。在面对工人的困惑和疑问时,李大钊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答,如解释工人为何受穷的原因,指出剥削和压迫的存在,并提出通过团结和革命来改变现状的策略。因此李大钊是一位深具远见的马克思主义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国家意识的培养者和策略家。【答案】20.①.逢寒夜又来了,隐现在窗子的边缘②.彻底丢了魂儿③.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21.①.√②.×③.×22.①.橘黄②.鹅黄③.霜花随着太阳的升起逐渐消失23.①.A②.BC③.D24.①.百合花②.玫瑰③.矢车菊④.旺盛的生命力25.失去信心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小草的顽强拼搏精神。【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结合文段④“ 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速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①)的,而是(②)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可知,四月初的霜花,走了又来,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结合“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可知,四月底,霜花“彻底丢了魂”意思是彻底消失了。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1)文段①划线句子“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本句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引燃的爆竹”,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南方春天来的急促、迅猛。本句表述合理。故√。(2)文段③“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中的“家奴”指的是“霜花”。因此本句表述不恰当。故√。(3)阅读文段⑤可知,本段主要描写的是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迟缓。通过对“向阳山坡”和“背阳山坡”的不同景象描写,展现出春天是“一点点花开的”。“妄想”一词赋予了“残雪”以人的思想,并没有体现作者对残雪的批评。因此本句不恰当。故×。【22题详解】结合文段②中划线句子“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可知,本句描写了雪花颜色变化的动态过程。结合“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嫣红变成橘黄”“橘黄变成了鹅黄,”“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可概括出窗花颜色的变化过程:嫣红→橘黄→鹅黄→雪白。从“先”“接着”“再后来”这些词语的描写来展现霜花在阳光照耀下,色彩不断发生变化的美丽画面。【2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轰轰烈烈:状态词。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闪闪烁烁:形容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曲曲折折:形容弯曲。结合词义和生活经验积累,文段④“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速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①)的,而是(②)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此句主要描写的是春天来了,霜花在慢慢消融。当它去了又只在速寒天再来时,气势已不再浩大,所以①出搭配词语“轰轰烈烈”比较合适。“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可以得出,因为春天来了,此时的霜花已经是时隐时现,若有若无,“一树枝叶”形象的描写出霜花弯弯曲曲、曲曲折折的形状特点。故ABC。(2)文段②写了杭州西湖梅花盛开,以表现南方春天来的急促、迅猛,与下文“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描写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