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学案29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共76张)+学案+练习(含解析)学案29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设题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2024新高考Ⅰ卷高频虚词“之"的用法介词“迨”的意义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涉及,而2024年高考虚词的考查有了新变化,单独与实词一起并列考查:①首次考查了虚词的用法。②不再局限于过去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全国甲卷藉(介词)、即(连词)、固(副词)、但(连词)
2023全国甲卷代词:何
2022全国乙卷副词:靡
活动一梳理总结五类虚词
(一)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物作用的词,其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类例子解释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我、我的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你、你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他(们)、他(们)的
复数属、辈、侪、类、徒我们、你们、他们
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
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代事物何、胡、曷、盍、奚什么、哪里
表处所安、焉在哪里、哪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
分类例子解释
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已、曩、向、乡、适、曾、尝、初、始、昔已经、过去、刚才、曾经、从前
表现在方、会、适、正、属正、正好
表将来且、将、欲、行将、将要
表短暂斯须、俄而、寻、暂/旋不久、一会儿/立即
表不久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不久,没过多长时间
表持久常、雅、素、恒、向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无、未、匪不、没有
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
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全、都、总共
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特、第、仅、徒、独、直、顾只、只是
程度副词表程度表程度浅少、稍、略稍微
表程度深殊、极、甚、绝很、太、特别、非常
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越
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间、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
表速度遽、卒(猝)急迫、急促
表频率数、亟、累、屡多次、重复
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
表出乎意料曾、乃、竟竟然
表祈使其可、要
表反诘岂、其、庸、宁难道、哪里、怎么
指代副词表对方或自己相、见相互、自己、我
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垂、蒙、伏承蒙、有幸、请让我
表谦敢、窃、忝、猥冒昧、私下、有愧于、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它"等。
请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则指出具体的称代。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
(2)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___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___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
(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___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
分类例子解释
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
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表假设如、诚、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
表转折而、然、则(重转)/第、直、但、顾、止(轻转)却、但、但是/只、不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四)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对象、原因、方式的词。
分类例子解释
表示方式以、因拿、凭借、依据
表示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表示原因于、以、为、坐由于、因为
表示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
表示目的为为了
表示被动于、见、被、为被、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五)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分类例子
结构助词之、者、所
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疑问语气哉、乎、邪、为、与(欤)、耶
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音节助词之、其、有、言、如、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然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活动二重点掌握设为得分点的高频虚词
(一)以
“以”是高考翻译设点考查最多的虚词,且往往都要译出义项。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国论》,请解释其义。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不赂者以赂者丧
苟以天下之大
以地事秦
以有尺寸之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举以予人
以趋于亡
特别提醒“以”在翻译中设为采分点,考查频率最高的义项是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因为"等。这些义项必须结合语境准确翻译,不可译混。
(二)因
“因”既有虚词性,也同“以"一样具有实词性,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蒙故业,因遗策
于今无会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特别提醒“因”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虚词义“于是"趁机”“通过"凭借”等,实词义“沿袭"机缘”等。翻译时,只要把其义项代入译句中检验即可,译混的可能性不大。
(三)乃
“乃"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特别提醒“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四)其
“其”的用法较为复杂。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失其所与,不知
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特别提醒在翻译中,“其"有两种用法需要辨析。第一种是作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明确它的指代对象。第二种是作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表示期望语气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四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义。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区分表示推测与表示反问要看语义: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当然,区分四者时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较。
(五)18个虚词以外的课本重点虚词
1.连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停车坐爱枫林晚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代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沛公安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副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举天下之豪杰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旋见鸡伸颈摆扑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D[D项均为“有的、有人”。A项它/到、去。B项它/那些。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
1.D[D项均为“将要"。A项不久后/从前。B项难道/大概。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1)互相(2)互相(3)偏指“我”(4)偏指“你"
(5)偏指“他”
(三)
A[A项均为“因为"。B项同“尔”,你的/却。C项并且/尚且。D项就/然而。]
(四)
B[B项均为“在"。A项和、同/给。C项比/向。D项替/被。]
(五)
D[D项均为“了”。A项……的样子/比。B项……的样子/他、他们。C项不译/那。]
活动二
(一)
因为凭借用,拿才用把以致
(二)
凭借,依靠趁机,趁此遵循,沿袭原因,缘由,机缘因为经由,通过于是,就
(三)
于是,就才竟,却又这样
(四)
他他的自己的大概还是难道一定,千万
(五)
1.但,只是至于或者或者,还是因为,由于如果但是假使,如果如果,果真
2.相当于“其"他这哪里没有谁你你
3.徒然,白白地只,仅只尽,全部全,整个全,都共逐渐不久刚刚,方才更加更加,越发全然,绝对一会儿,不久正当,适逢一会儿确实大概没有全都,一概
学案29理解文言虚词
——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语文
大
一
轮
复
习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
·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设题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2024新高考Ⅰ卷高频虚词“之”的用法介词“迨"的意义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涉及,而2024年高考虚词的考查有了新变化,单独与实词一起并列考查:
①首次考查了虚词的用法。
②不再局限于过去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全国甲卷藉(介词)、即(连词)、固(副词)、但(连词)2023全国甲卷代词:何2022全国乙卷副词:靡
知识图要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
活动一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物作用的词,其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一)代词
分类例子解释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我、我的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你、你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他(们)、他(们)的
复数属、辈、侪、类、徒我们、你们、他们
分类例子解释
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
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代事物何、胡、曷、盍、奚什么、哪里
表处所安、焉在哪里、哪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善刀而藏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犹且从师而问焉
或取诸怀抱
或师焉,或不焉
√
D项均为“有的、有人”。
A项它/到、去。
B项它/那些。
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
(二)副词
分类例子解释
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已、曩、向、乡、适、曾、尝、初、始、昔已经、过去、刚才、曾经、从前
表现在方、会、适、正、属正、正好
表将来且、将、欲、行将、将要
表短暂斯须、俄而、寻、暂/旋不久、一会儿/立即
表不久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不久,没过多长时间
表持久常、雅、素、恒、向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分类例子解释
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无、未、匪不、没有
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
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全、都、总共
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特、第、仅、徒、独、直、顾只、只是
程度副词表程度表程度浅少、稍、略稍微
表程度深殊、极、甚、绝很、太、特别、非常
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越
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间、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
表速度遽、卒(猝)急迫、急促
表频率数、亟、累、屡多次、重复
分类例子解释
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
表出乎意料曾、乃、竟竟然
表祈使其可、要
表反诘岂、其、庸、宁难道、哪里、怎么
指代副词表对方或自己相、见相互、自己、我
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垂、蒙、伏承蒙、有幸、请让我
表谦敢、窃、忝、猥冒昧、私下、有愧于、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悟已往之不谏
其孰能讥之乎
实迷途其未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出,火且尽
户口逃亡且尽
√
D项均为“将要"。
A项不久后/从前。
B项难道/大概。
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它”等。
请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则指出具体的称代。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
(2)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_____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___________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___
(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___________
互相
互相
偏指“我”
偏指“你"
偏指“他”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
(三)连词
分类例子解释
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
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表假设如、诚、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
表转折而、然、则(重转)/第、直、但、顾、止(轻转)却、但、但是/只、不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而母立于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欲速则不达
√
A项均为“因为"。
B项同“尔”,你的/却。
C项并且/尚且。
D项就/然而。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对象、原因、方式的词。
(四)介词
分类例子解释
表示方式以、因拿、凭借、依据
表示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表示原因于、以、为、坐由于、因为
表示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
表示目的为为了
表示被动于、见、被、为被、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多于九土之城郭
而耻学于师
为击破沛公军
为天下笑者
√
B项均为“在"。
A项和、同/给。
C项比/向。
D项替/被。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五)助词
分类例子
结构助词之、者、所
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疑问语气哉、乎、邪、为、与(欤)、耶
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音节助词之、其、有、言、如、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盘盘焉,囷囷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夫晋,何厌之有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哙曰:“此迫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项均为“了"。
A项……的样子/比。
B项……的样子/他、他们。
C项不译/那。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微积累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然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微积累
重点掌握设为得分点的高频虚词
活动二
“以"是高考翻译设点考查最多的虚词,且往往都要译出义项。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国论》,请解释其义。
(一)以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不赂者以赂者丧
苟以天下之大
以地事秦
以有尺寸之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举以予人
以趋于亡
因为
凭借
用,拿
才
用
把
以致
“以"在翻译中设为采分点,考查频率最高的义项是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因为”等。这些义项必须结合语境准确翻译,不可译混。
特别提醒
“因"既有虚词性,也同“以”一样具有实词性,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二)因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蒙故业,因遗策
于今无会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凭借,依靠
趁机,趁此
遵循,沿袭
原因,缘由,机缘
因为
经由,通过
于是,就
“因"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虚词义“于是”“趁机"通过”“凭借"等,实词义“沿袭”“机缘"等。翻译时,只要把其义项代入译句中检验即可,译混的可能性不大。
特别提醒
“乃”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三)乃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特别提醒
“其"的用法较为复杂。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四)其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失其所与,不知
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他
他的
自己的
大概
还是
难道
一定,千万
在翻译中,“其”有两种用法需要辨析。第一种是作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明确它的指代对象。第二种是作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表示期望语气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四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义。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区分表示推测与表示反问要看语义: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当然,区分四者时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较。
特别提醒
1.连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五)18个虚词以外的课本重点虚词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停车坐爱枫林晚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但,只是
至于
或者
或者,还是
因为,由于
如果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但是
假使,如果
如果,果真
2.代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沛公安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相当于“其"
他
这
哪里
没有谁
你
你
3.副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举天下之豪杰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徒然,白白地
只,仅
只
尽,全部
全,整个
全,都
共
逐渐
不久
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旋见鸡伸颈摆扑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刚刚,方才
更加
更加,越发
全然,绝对
一会儿,不久
正当,适逢
一会儿
确实
大概
没有
全都,一概
DUIDIANLIANANSHIJIU
对点练案19
对一对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AABDACDACAB
答案
5
6
7
8
9
10
11
1.(2024·全国甲)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
6
7
答案
8
9
10
11
一
高考专练
原文选项
A.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
A项“意思相同”错。《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B项《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是“就、即刻”的意思。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二
典题专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见犯乃死,重负国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子曰:“其‘恕’乎!"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A项都是转折连词,却。
B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C项副词,才/代词,你。
D项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代词,自己的。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为天下笑
而自令见放为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
B项都是副词,本来。
A项介词,被/句末语气词,呢。
C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D项介词,向/介词,被。
5
6
7
答案
8
9
10
11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节选自《说苑·复恩》)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A.B.
C.D.
将以伐齐
醉不成欢惨将别
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又复大笑而不应
今年欢笑复明年
蟹堁者宜禾
于反覆不宜卤莽
√
D项动词,适宜/副词,应该。
A项都是时间副词,将要。
B项都是范围副词,一同。
C项都是副词,又。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招来淳于髡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忧虑。"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回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劣田,(让我)收获百车谷子,高地也适宜种植庄稼。’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
5
6
7
答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A.B.
C.D.
使者反,言之公
是寡人之过也
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身死而财迁于它人
是臣代君君民也
是为筐箧之藏也
忠臣不为也
智者不为也
√
A项代词/助词。
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
C项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
D项都是动词,做。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者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税款)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派人相送,最终(晏子)拜了两次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因为有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来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6.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然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5
6
7
答案
8
9
10
11
A.然,可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则废衅钟与"的“然”意思不
相同。
B.及,等到,与《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的
“及”意思不相同。
C.何,为什么,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
“何”意思相同。
D.“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者"
意思相同。
5
6
7
答案
√
8
9
10
11
C项“意思相同”错。为什么/多么。
A项可是/既然这样。
B项等到(一说“至于")/连词,和。
D项都是代词,“……的人”。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驱逐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致力于)使齐国富强,常被后人称道。可是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由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所致),而是管仲。为什么呢?回头看,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
5
6
7
答案
7.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8
9
10
11
5
6
7
答案
A.既,已经,与《屈原列传》中“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的“既”
意思相同。
B.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徒留无所施"的“徒”意
思不相同。
C.顾,却,与《项脊轩志》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
不相同。
D.举,全、整个,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
思相同。
√
8
9
10
11
D项“意思相同"错。全、整个/拿。
B项只、仅仅/白白地。
C项转折连词,却/环顾。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还没有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百余战,少的数十战,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功臣们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8.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节选自王充《读通鉴论》)
A.之,助词,的,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B.焉,句末语气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焉”用法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含义
不同。
D.徒,徒然、枉然,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含义不同。
5
6
7
答案
8
9
10
11
√
5
6
7
答案
8
9
10
11
A项“用法相同"错。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C项……的原因/用来……的。
D项徒然、枉然/同类的人。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鉴”,能够辨别人的美丑,而整理衣冠、端肃仪容的人,能够得到纠正。但是衣冠齐整,仪容端肃了,“鉴"难道对我还有用吗?所以讨论“鉴”的人,对于前人的成功,必定推究他们成功的原因;对于前人的失败,必定推究他们失败的原因。前人成功,(我们)必定思考如果换一种情形,怎样才能仍旧成功;前人失败,(我们)必定思考如何从前人的失败、偏差中吸取教训,来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才能够成为治理的依托,而不只是像镜子一样徒然悬挂在室内、没有让它照耀啊。
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太史公曰:“古者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其行事大略著于篇。(节选自李纲《武刚君传》)
A.者,助词,无实义,与《鸿门宴》中“今者项庄拔剑舞”的“者"用法相同。
B.盖,大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含义不同。
C.其,大概,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含义
不同。
D.卒,最终,与《屈原列传》中“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卒"含义相同。
5
6
7
答案
8
9
10
11
√
C项“含义不同”错。都是“大概"的意思。
B项大概/同“盍”,何不。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古代五行使万物各具特点,以金为姓氏的人,大概是出自少昊这个部族。少昊族散居在各地,他们或刚强或阴柔,或锋利或迟钝,性情不同。"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他所居住的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最终能辅佐汉朝兴起,并传国至数百年,真可算得上兴盛啊!我来到延平这个地方,有感于干将、莫邪的事迹,并考察了相关记载,赞美武刚君的刚直,选取其行为的主要方面写成了这篇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蜀之富顺。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谩骂不应。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
(节选自薛季宣《袁先生传》)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10.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
“与"用法相同。
B.其,他的,与《屈原列传》中“其所谓忠者不忠”的“其"用法和含
义不同。
C.“子莫而归”的莫,同“暮”,傍晚,与《庖丁解牛》中“奏刀
然,
莫不中音”的“莫"含义不同。
D.因,于是、就,与《促织》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的“因"用法
和含义相同。
√
5
6
7
答案
8
9
10
11
A项“用法相同”错。介词,和/动词,赞成。
B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或许。
C项同“暮”,傍晚/没有。
D项都是连词,于是、就。
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详其趋步”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莫”
含义相同。
B.“先生疑其薛先生也"与“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
句中的“也"用法相同。
C.“又不得前”与“此言得之"(《六国论》)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
D.“薛翁喜而见之"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
“而"用法不同。
5
6
7
答案
√
8
9
10
11
B项“用法相同”错。判断句的标志/表示感叹语气。
A项都是“没有人"的意思。
C项能/适宜、得当。
D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代词,同“尔”,你的。
5
6
7
答案
8
9
10
11
5
6
7
答案
8
9
10
11
参考译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富顺县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对点练案19理解文言虚词
(分值:33分)
一、高考专练
1.(3分)(2024·全国甲)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原文选项
A.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二、典题专练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4.(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节选自《说苑·复恩》)
A.
B.
C.
D.
5.(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A.
B.
C.
D.
6.(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然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A.然,可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则废衅钟与"的“然”意思不相同。
B.及,等到,与《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的“及”意思不相同。
C.何,为什么,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何”意思相同。
D.“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者"意思相同。
7.(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A.既,已经,与《屈原列传》中“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的“既"意思相同。
B.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不相同。
C.顾,却,与《项脊轩志》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相同。
D.举,全、整个,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思相同。
8.(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节选自王充《读通鉴论》)
A.之,助词,的,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B.焉,句末语气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焉”用法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含义不同。
D.徒,徒然、枉然,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含义不同。
9.(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太史公曰:“古者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其行事大略著于篇。
(节选自李纲《武刚君传》)
A.者,助词,无实义,与《鸿门宴》中“今者项庄拔剑舞”的“者"用法相同。
B.盖,大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含义不同。
C.其,大概,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含义不同。
D.卒,最终,与《屈原列传》中“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卒"含义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蜀之富顺。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谩骂不应。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
(节选自薛季宣《袁先生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用法相同。
B.其,他的,与《屈原列传》中“其所谓忠者不忠”的“其"用法和含义不同。
C.“子莫而归”的莫,同“暮”,傍晚,与《庖丁解牛》中“奏刀然,莫不中音”的“莫"含义不同。
D.因,于是、就,与《促织》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的“因"用法和含义相同。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详其趋步”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莫”含义相同。
B.“先生疑其薛先生也"与“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也"用法相同。
C.“又不得前”与“此言得之"(《六国论》)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
D.“薛翁喜而见之"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团外卖商家订单分成合同
- 直播活动内容补充与品牌合作协议
- 软性材料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伙协议
- 网络文学有声书制作与环保公益活动合作协议
- 影视作品版权购买与版权收益分成合同
- 顶级域名所有权及商业价值转让服务合同
- 影视特效动作捕捉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租赁协议
- 生物样本冷链物流与生命科学研究支持合同
- 小产权房配套设施共享及社区公共设施保养维护合同
- 电商侵权案件管辖权争议补充协议
- TBSRS 038-2020 核电厂液态流出物中锶-90的分析方法
- YY/T 1809-2021医用增材制造粉末床熔融成形工艺金属粉末清洗及清洗效果验证方法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语文园地七-小动物
- 融合终端微应用开发设计规范-版本
- 妇科门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
- 秋收起义-完整版课件
- 朝阳区编制外岗位应聘人员报名表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质量验收项目缺陷判定记录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小学二年级英语下册全套教案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供货、安装、调试、验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