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由于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要求有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C.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D.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2.(一位考古学家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考古学家旨在表明()A.西班牙人的入侵打破了美洲的文明隔绝状态

B.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C.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一种独立发展的文明模式

D.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3.2024年10月22日,河北雄安新区重点打造“数字决策+无人农机”的无人农场示范场景,“鸿鹄T70”电动智能拖拉机进行秋播作业,实施5000亩农田“耕、种、管、收”全链条环节无人化示范。这反映了A.设施农业的智能化发展 B.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革新

C.中国率先完成农业机械化 D.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4.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5.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6.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先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7.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8.如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据表可得出,中国古代人口()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A.估计达1亿是因为元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B.估计达2亿是因为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

C.估计超3亿是因为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 D.总体持续迅速增长,数量稳居世界前列9.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从19世纪起,它被移植到英帝国其他殖民地,为英属印度和南非铺设铁路轨道提供用材。原产于巴西亚马逊热带丛林的橡胶树,被英国人经由新加坡传遍马来半岛,橡胶成为当地重要的出口商品。这些现象A.反映了物种交流的重要性 B.主要缘于“三角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0.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下降为大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人口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②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③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④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A.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具有鲜明的原生性12.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史实结论A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B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D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A.A B.B C.C D.D1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14.古代埃及的宗教并未走出自然崇拜,或是对自然的力量给予的恩赐表示感激,或对自然力量的威力感到恐惧与困惑。以下是古代埃及神祇谱系的简化图示,它最能体现古代埃及()

A.君权神授,法老是神祇的代表 B.重视家庭,维护宗法伦理

C.农为邦本,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D.珍视生命,医学颇有建树15.埃及古王国末期(距今约4200年)保留了一件房屋买卖的契约:“我支付了酬金,从书吏钱契那里获得了这个房屋。我付给他10萨提(铜钱单位)。”契约里购买的房屋是用价值10萨提的3种日常生活用品支付。这体现出,当时埃及A.大宗买卖双方必须要订立契约 B.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货币开始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D.与西亚文明存在着显著差异16.淮河流域是我国粳型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考古学家在淮河下游的龙虬庄遗址发现了距今6600年—5500年连续发展的粳型稻作农业序列,展现了我国稻作农业由“野生稻—栽培的稻—栽培稻”的驯化、演进、突变的全过程。这说明(

)A.古代农业起源于淮河流域 B.我国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

C.水稻是淮河流域内的主食 D.水稻种植技术呈现进步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并记载了辣椒,将其带回西班牙,很快传入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降,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从立国开始,即屡下农桑相关诏令。乾德四年(966年),太祖下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淳化二年(991年),诏鄂州“自今民贩鬻斛斗及买官盐出门,并免收税”。至道元年(995年),“诏以官仓菽数十万石贷京畿及内郡民为种”。咸平三年(1000年),诏令“桂州(今桂林)以北勿禁人商贩粮斛,仍蠲其征算”。景德三年(1006年),诏:除沿边州郡外,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路,“量留上供钱”,设常平仓。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下诏调拨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江南地区的农民栽种;天禧四年(1020年),诏“淄州民饥,贷以牛粮”。庆历四年(1044年),诏:“陂塘、圩田之类,及逐处陡堰、河渠可备水患者,或能创置开决,或久远废坏埋塞却能兴复,或前人已兴功未成后来接续了毕者,仰逐处勘会功料大小、所利广狭以闻。”——摘编自杨芳《宋朝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务实耕耘七十载保障粮食安全铸辉煌》材料三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持续紧张的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供给趋紧、需求和价格双升,粮食安全恐慌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和变局。虽然短期内中国粮食市场受俄乌冲突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从长期来看,粮食进口成本攀升、市场结构性矛盾、贸易格局失衡和生物质能抢粮等,给中国粮食市场安全和农业强国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由于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供给和价格冲击容易诱发粮食市场系统性风险,导致政策调控失效和市场失灵。

——摘编自李董林《俄乌冲突下全球粮食安全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政策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2018年江西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明清两朝,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但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提高,同时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竺可桢先生在《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中介绍,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官僚手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不但正常的经济建设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宋代以前,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在5000~9000万之间,但从公元1100年以后至公元1840年间,人口却翻了将近四番。——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建设。国家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把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对重点产粮区,国家给予低息贷款。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水稻再生等适用技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又推广节水农业、生物技术、新机具改进等。南方高产地区通过间套、移栽、再生稻技术,已形成集约型多熟种植技术体系,北方提高玉米套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技术体系。从1985年起,国家集中财力在粮食产区兴仓建库,并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有489个,累计投资20亿元。1979年比1978年粮价平均提高26.2%,至1993年平均粮价达74元,比1978年增长7倍,有的品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粮价水平。——摘编自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粮食安全的认识。

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D6.【答案】D7.【答案】B8.【答案】C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小题1】特点: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国家主导;经历了从观赏到食用的过程;传播路径具有多元性和双向性。

因素:辣椒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推动;培育技术的提高。【小题2】影响: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区域文化认同;形成了革命精神;促进了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认知: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元互动;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18.【答案】【小题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