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七下生物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人缺乏维生素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患病。其中,患夜盲症和坏血病分别是缺乏()①维生素A
②维生素Bl
③维生素C
④维生素DA.②③B.①④C.①③D.③④2.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政府决定停止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这种预防措施()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 D.保护传染源3.下列关于血液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输液进针的血管是静脉B.没有瓣膜的血管一定是动脉C.血液经动脉流入心脏,经静脉流出D.只有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是单向通过的4.小肠和大肠都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是()A.氨基酸 B.脂肪酸 C.葡萄糖 D.维生素5.下图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A.气体在血液屮的运输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C.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D.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6.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绘出如下简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1是动脉B.2是毛细血管C.3是静脉D.2处血流速度最快7.红细胞呈红色,它的主要功能是()A.吞噬病菌 B.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C.运输氧 D.运输养料和废物8.从一个细胞到婴儿的出生,母亲历经艰辛孕育着生命,这奇妙的生命历程是()A.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 B.受精卵→胚泡→胎儿→胚胎C.卵细胞→胚胎→胚泡→胎儿 D.受精卵→胎儿→胚胎→胚泡9.有的幼儿吃了很多钙片,但仍患佝偻病,主要原因是缺乏()A.维生素D B.维生素A C.维生素B D.蛋白质10.贫血的原因是()A.红细胞的数量过少 B.血红蛋白含量过少C.血小板数量过少 D.A和B11.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A.地壳运动 B.出现冰川 C.森林变得稀疏 D.恐龙灭绝1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脊神经组成B.一个神经元由轴突和树突组成C.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D.条件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3.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14.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能够通过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冠 D.成熟区15.珍珠是人们的装饰品,形成珍珠的结构是珍珠蚌的()A.鳃 B.外套膜 C.贝壳 D.足16.下列食物中,糖类含量最多的是A.番薯 B.青瓜 C.鸡蛋 D.花生17.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安全用药是指()A.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B.减少药物的服用种类C.选择价格高的药物D.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恰当的药物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18.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血浆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尿素、激素、无机盐、二氧化碳等物质B.血浆约占血液的55%,淡黄色、半透明C.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D.紧急情况下,一个健康的O型血的成年人可以给A型血的人献血200-300ml19.下列现象属于反射活动的是()A.人一碰含羞草,其叶片就马上合拢B.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反应C.山雀能够逃避鹰的追捕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可以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20.在大蒜收获的季节,有些家庭爱腌制一种食中品——“糖醋蒜”,吃起来酸甜爽口。糖醋能进入细胞内部,这一现象主要与大蒜细胞中的()有关。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2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是由类人猿逐步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类人猿都用语言文字交流C.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逐渐增多 D.能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标志22.下列与呼吸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要消耗大重的氧,所以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略多B.在游泳池中站立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会感到吸气较吃力C.吃饭时大声说笑会导致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有可能进入到气管中D.当声带拉紧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发出了声音23.临床上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进行输血。下面有关血型和献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的血型是遗传的,一般终身不变B.在没有同型血而情况又十分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AB型血C.我国法律规定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D.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量一般为200mL,最多不超过400mL24.预防近视要做到()A.“三要”和“三不看” B.“四要”和“三不看”C.“四要”和“四不看” D.“三要”和“四不看”25.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A.有东西在眼前晃动时眨眼B.人在看到酸梅时分泌唾液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看到小说中感人处时流泪26.人体视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是()①玻璃体②晶状体③瞳孔④角膜⑤视网膜⑥视觉神经⑦大脑的一定区域A.④③②①⑤⑥⑦B.④①③②⑤⑥⑦C.④③①②⑥⑤⑦D.④①③⑤⑥⑦27.蝗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A.支撑身体,可以使身体长得更大 B.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C.协助运动,有利于飞行生活 D.可以防止天敌的捕杀,具有防御作用28.生物的学名一般采用双名法命名,这是由瑞典著名的博物学家林奈提出的,每个生物的学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是()A.种名、属名 B.界名、种名 C.属名、种名 D.科名、属名29.远视眼的人眼球的部分结构出现了变化,导致看近方物体时视觉模糊.远视眼的人眼球的结构变化以及成像状况是()①晶状体曲度大
②晶状体曲度小③眼球前后径过长④眼球前后径过短⑤物象落到视网膜前面⑥物象落到视网膜后面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30.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 B. C. D.31.人体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能量 B.二氧化碳 C.糖类 D.葡萄糖32.某病人服药后,感觉心慌,全身起疙瘩,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卧床休息B.继续服药C.立即到医院找医生诊断D.大量喝白开水解毒33.下列不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A.消化系统排出食物残渣B.皮肤排出汗液C.泌尿系统排出尿液D.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34.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简单反射的是()A.望梅止渴 B.谈虎色变 C.排尿反射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5.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A.20%—30% B.10% C.60% D.7%—8%36.2018年3月14日凌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ALS俗称“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负责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元)疾病,患病者会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据图回答问题:(1)人体的生命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2)霍金因运动神经元死亡,基本不能完成运动,但他具有正常的心跳和呼吸;而调节这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是______。(3)对于正常人,当手指偶然接触到针尖时,手会立刻缩回来,该反射属于______反射(填简单或复杂);完成这一反射的效应器是图中的______(填序号)。(4)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会感到疼痛,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地躲避,从反射的类型看属于______反射(填简单或复杂)。37.小刚吃饭时喜欢狼吞虎咽,母亲告诫他吃饭时应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这样更有利于消化。为了更好地说服小刚,母亲和小刚一起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方案:(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两块。将A块用刀细细地切碎后置于1号试管,B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2号试管。(如图所示)(2)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2毫升______,并将1号试管充分搅拌,2号试管不搅拌。(3)将这2支试管一起放入_______℃的温水中,5-1O分钟后取出试管,各滴加两滴碘液。(4)实验结果:______号试管不变蓝,因为在实验中,这支试管里馒头中的淀粉全部被分解成了______;另一支试管局部变蓝。(5)实验结论:充分咀嚼馒头并使馒头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是有助于馒头的消化的,所以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输血是指给患者输注供血者的血液成分或全血,常应用于急性大量失血、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病、严重感染及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疾病等,对减少死亡率、改善病情及提高疗效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的一大进步是——临床输血从输全血时代进入了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就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剂。临床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相对于以前的全血输注,按需选择的成分输血更安全、更合理。我们的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有如下种类。红细胞制剂,适用于各类中重度贫血病人。血浆制剂,适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补充治疗,以及手术、外伤、烧伤等大出血患者的血容量补充。血小板制剂,适用于血小板数量极度减少或功能障碍并伴有出血倾向及表现的患者。无论哪一种血液制品的输注,医生都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依照科学规范的输血指南来进行。一是避免浪费血液资源,二是减少因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阅读以上资料后请回答:(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且成熟的红细胞_______(填“有”或“没有”)细胞核,该结构特点使其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_______功能的发挥。(2)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安全输血应以_______为原则。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最好输入_______制剂,以补充其因伤造成的失血。(3)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小明因身体不适进行了血液化验,结果如下表。血液检测结果(部分)化验项目测定值正常参考值红细胞3×1012个/L(4.0-5.5)×1012个/L白细胞6.8×109个/L(4.0-10.0)×109个/L血红蛋白60g/L120-160g/L血小板2.1×1011个/L(1-3)×1011个/L检测结果中,小明表现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小明患有重度_______,医生建议小明饮食中要注意补充含_______的食物。必要时可以给小明输入_______制剂来缓解症状。39.请阅读下面材料:甲型H1N1流毒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李兵同学出现发热、咳嗽、喉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患上甲型H1N1流感。老师为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要求李兵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⑤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⑥要求学生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⑦建议部分体质弱的学生打流感疫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老师让患病的李兵同学回家治疗,以防止班级其他同学感染此病。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考虑,此时李兵同学应属于____。(2)在老师采取的系列措施中,你认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____(填序号),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有____(填序号)。(3)尽管是传染病高发期,但大部分同学没有患病,主要原因除积极预防外,还因人体具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____组成。(4)接种疫苗属于计划免疫,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该蛋白质叫做____,凡是能引起机体产生这种特殊蛋白质的物质叫做____。40.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2017年初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斥责了“紫菜是用塑料制成”等虚假报道,该谣言对福建省紫菜产业带来不小损失。资料二:央视曾对“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饼’”的消息进行辟谣。资料表明:肉松饼是用肉松、小麦粉、绿豆、鸡蛋、白糖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道小吃,小麦粉和绿豆富含维生素B1等。(1)资料一中,紫菜中富含_____的无机盐,常吃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2)资料二中,肉松、鸡蛋富含_____,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该物质在人体消化道中最终被消化成_____,维生素B1可预防______。(3)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学们在购买袋装食品时,应注意:_____(写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1、C【解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据此解答。【详解】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图:因此,夜盲症、坏血病分别是缺乏①维生素A、③维生素C。故选C。【点睛】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缺乏症及食物来源是常考点,多加注意。可结合表格中的内容比较记忆。2、B【解析】试题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艾滋病属于血液传染病,血液制剂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患者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制剂后,可能患艾滋病。血液制剂属于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的一个途径,停止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应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A【解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三种血管的比较:【详解】A、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快,针刺后容易发生危险;毛细血管的管径太小,不利于刺入;静脉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因此输液时常选用静脉血管。A正确。
B、四肢静脉内含有静脉瓣,但并不是所有的静脉中都含有静脉瓣,如头部的静脉就不含有静脉瓣,另外毛细血管也不含有瓣膜,B错误。
C、根据分析栏表格内容可知,血液经静脉流入心脏,经动脉流出,C错误。
D、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血液在三种血管中都是单向通过的,D错误。
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人体内心血管的组成及结构特点。4、D【解析】
人体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胃内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酒精;小肠能吸收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详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功能不同,口腔、咽和食道基本无吸收功能;胃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酒精;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大肠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5、B【解析】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如图所示:【详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在此处,由于肺泡内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里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此相适应,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点睛】掌握呼吸的全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6、B【解析】试题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2)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多分布在身体较深处.静脉:将身体各部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很慢.静脉中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多分布在身体浅处.毛细血管:是连通微最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直径7.7微米)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得血液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3)①是静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动脉.A.图中①血管内血液是由分支到主干,因此①是静脉不是动脉;B.图中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②是毛细血管;C.图中③血管内血液是由主干到分支,因此③是动脉不是静脉;D.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因此②处血流速度慢不是最快.考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7、D【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病菌”是白细胞的主要功能,A不符合题意;“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主要是血小板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运输氧气”是红细胞的主要功能,C不符合题意;“运输养料和废物”主要是血浆的功能,还能运载血细胞,D符合题意。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8、A【解析】新生命的开始是受精卵的形成,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形成后,分裂形成胚泡,通过不断地分化,形成胚胎,在到胎儿。9、A【解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详解】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物质代谢失常,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以致表现为维生素缺乏症,例如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因此,体内缺钙的人在补钙的同时,还要加服维生素D,否则,摄入的钙不会被吸收,缺钙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等。【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吸收的作用。10、D【解析】因为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当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偏低,那么运输的氧气就少,人会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容易患贫血。11、D【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环境的变化,如造山运动、气候变化出现冰川期导致森林减少,使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向直立行走发展,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2、C【解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和脑神经组成。【详解】A、由分析可知,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不符合题意。
B、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不符合题意。
C、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符合题意。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3、C【解析】试题分析: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四、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支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③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分泌的黏液,能够粘住灰尘,纤毛可以阻挡灰尘,都起清洁空气的作用;⑤鼻毛能阻挡灰尘,清洁空气。故选C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14、A【解析】
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详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A正确。15、B【解析】试题分析:蛤、蚌类等软体动物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的珍珠。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考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16、A【解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详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番薯中含有糖类最多,青瓜中含有水等物质较多,鸡蛋主要含有蛋白质,花生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故选A。【点睛】掌握食物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了解不同的营养物质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结合题意解答。17、D【解析】此题考查安全用药的常识,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用药并非越贵越好,针对病情,起到好的治疗效果,就是好药,尽量避免药物人体的不良作用,才是安全用药的根本。18、C【解析】分析: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O型是万能输血者,AB型是万能受血者。详解:血浆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尿素、激素、无机盐、二氧化碳等物质,A正确;正常人的血液中血浆约占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有运输作用,B正确;人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平时多,但不会比红细胞多,C错误;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型的人,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D正确。点睛: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输血原则是解题的关键。19、C【解析】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详解】A.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碰后合拢不属于反射,是植物的应激性。A错误;B.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B错误;C.山雀能够逃避鹰的追捕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属于反射。C正确;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属于应激性。D错误。故选C。【点睛】考查神经调节和其他调节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植物、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神经调节。20、C【解析】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详解】细胞壁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也有保护作用;细胞质中有细胞器,如液泡、叶绿体等,其中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菜果汁中含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质中液泡的细胞液里;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糖醋蒜”有酸甜味,说明细胞已死,细胞膜失去控制能力。故选C。【点睛】考查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C【解析】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详解】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而不是人类起源于类人猿,A错误;人类和智人阶段的类人猿能用语言文字交流,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B错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C正确;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D错误。【点睛】掌握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关键。22、A【解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是16%,二氧化碳的含量是4%.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于氧气的含量,而不是“多于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呼吸过程的第一步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若水超过胸部,胸廓会由于水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造成吸气困难,故B正确;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结构,吃饭时大声说笑,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上,容易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因此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故C正确;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竖,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声音,故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外界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含量以及变化的原因。23、B【解析】人的血型是遗传的,一般终身不变,A正确;在没有同型血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B错误;我国法律规定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C正确;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D正确。24、D【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预防近视的要求。解答时可以从预防近视眼的“三要、四不看、三个一”方面来切入。【详解】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三个一,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一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二要: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三要: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一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二不看: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三不看:不躺卧看书。四不看:不走路看书。三个一是:一尺、一拳、一寸,即读书写字时,眼睛和桌面要保持一尺的距离;身体和课桌之间保持一个小拳头的间隔;握笔时手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总之,预防近视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三个一”。25、D【解析】因为人类具有特有的语言中枢,能够对文字产生特有的条件反射。26、A【解析】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详解】眼球中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似双凸透镜,起主要的折光作用。视网膜是形成物像的地方。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④角膜、房水,由③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②晶状体和①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⑤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⑥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⑦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所以人体视觉形成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是④③②①⑤⑥⑦。【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视觉的形成过程,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物像。27、B【解析】试题分析: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解:通过分析可知,蝗虫外骨骼的重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故选项B正确.故选B.考点: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28、C【解析】
双名法是由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是主格单数的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为形容词,须在词性上与属名相符。【详解】根据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种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学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故选C。【点睛】考查双名法。29、D【解析】
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因此远视眼的人眼球的结构变化以及成像状况是②晶状体曲度小④眼球前后径过短⑥物象落到视网膜后面30、D【解析】试题分析:虾生活在水中,身体分节,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上披着坚硬的头胸甲,属于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纲,A错误;蜘蛛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4对足,没有翅,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B错误;蜈蚣的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属于节肢动物门的多足纲,C错误;蝗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三对足,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D正确。考点:昆虫的主要特征。31、A【解析】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详解】A.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生物体的生长、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等。因此人体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符合题意。B.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是代谢废物,将排出体外,B不符合题意。C.D.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包括葡萄糖等糖类物质,C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的重点是呼吸作用的意义。32、C【解析】某病人服药后,感觉心慌,全身起疙瘩,这是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到医院找医生诊断。不可自行诊断,贻误病情。33、A【解析】
排泄是指人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如水、无机盐、尿素、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分析解答。【详解】排泄的途径有三条:①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②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③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BCD不符合题意;食物残渣不属于排泄,叫排遗,A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排泄的三种途径,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34、C【解析】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属于简单反射。35、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体内的血量的知识,据此作答。【详解】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约4.5升,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D正确。【点睛】掌握人体内的血量是本题解题关键。36、反射脑干简单①复杂【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此,人体的生命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因此,霍金因运动神经元死亡,基本不能完成运动,但他具有正常的心跳和呼吸;而调节这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是脑干。(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对于正常人,当手指偶然接触到针尖时,手会立刻缩回来,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完成这一反射的效应器是图中的①。(4)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会感到疼痛,以后见到针或火就会有意识地躲避,从反射的类型看属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特点,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37、唾液371麦芽糖【解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详解】(2)本实验要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作用”,除这一变量不同,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3)在37℃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要将这2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4)5-1O分钟后取出试管,各滴加两滴碘液。实验结果:1号试管不变蓝,因为在实验中,这支试管里馒头中的淀粉全部被分解成了麦芽糖;另一支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充分分解,滴加碘液局部变蓝。【点睛】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38、没有携带(运输)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专业视频采集卡考核试卷
- 葡萄酒教育与文化交流考核试卷
- 生物药品的药物发现与筛选技术优化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压延加工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考核试卷
- 传染病处置规范
- 旅行社与景区共建特色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 心理咨询服务保密协议修订
- 民办教育机构委托管理及教学质量提升合作协议
- 影视拍摄场地使用与安全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协议
- 澳洲天然美妆连锁店全球加盟合同
- 刑事案件模拟法庭剧本完整版五篇
- 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 银行账户注销申请(备案)表
- 销售货款责任追究制度
- 常见藻类图谱(史上最全版本)
- 金属学原理162张课件
- 2023年四川省第一期医疗护理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日本文化知识竞赛真题模拟汇编(共877题)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我不想离开你》绘本故事PPT课件【幼儿教案】
- 2023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