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_第1页
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_第2页
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_第3页
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_第4页
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规范制定TOC\o"1-2"\h\u19793第一章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概述 249981.1系统定义与目标 2303111.1.1系统定义 215291.1.2系统目标 3257471.1.3整体性原则 3161291.1.4预防为主原则 3129201.1.5动态调整原则 3244491.1.6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 3212571.1.7适应与发展原则 355621.1.8法律法规遵循原则 43637第二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 4229871.1.9引言 4132861.1.10设计原则 469571.1.11体系架构组成 4163831.1.12关键要素 5202911.1.13引言 5161891.1.14安全层次划分 544001.1.15安全层次关系 51060第三章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6178081.1.16风险识别 6297981.1.17风险评估 622481.1.18风险评估流程 6149441.1.19风险规避 794831.1.20风险减轻 7173151.1.21风险转移 7300171.1.22风险接受 7319081.1.23风险监测与预警 81142第四章信息安全策略制定 8314911.1.24概述 8300781.1.25安全策略制定原则 848851.1.26安全策略内容 8237871.1.27安全策略发布 9313671.1.28安全策略执行 9183171.1.29安全策略更新 926968第五章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9148661.1.30概述 9295721.1.31访问控制策略 1067821.1.32访问控制实施 10268931.1.33概述 10149991.1.34加密算法选择 10141521.1.35加密技术应用 10129181.1.36概述 11239611.1.37防火墙技术 11299151.1.38入侵检测技术 11227841.1.39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实施 114863第六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1177051.1.40目的与原则 1150981.1.41预案内容 1199461.1.42事件报告 1291221.1.43事件评估 12130441.1.44应急响应 12165581.1.45恢复与总结 1215974第七章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 136961.1.46审计策略制定 1399201.1.47审计流程 13111061.1.48合规性检查内容 14164501.1.49合规性评估 1431357第八章网络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4321671.1.50培训内容 14187601.1.51培训方法 15263581.1.52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5195581.1.53员工意识提升措施 1524603第九章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668151.1.54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613091.1.55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6181011.1.56云计算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7207761.1.57物联网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73280第十章网络安全保障系统运维管理 17119741.1.58运维目标 17226021.1.59运维原则 18171451.1.60运维策略 18196881.1.61运维计划制定 1846331.1.62运维任务执行 1858201.1.63运维记录与反馈 18216621.1.64系统功能优化 1877541.1.65系统监控 19第一章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概述1.1系统定义与目标1.1.1系统定义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是指在信息系统中,为防止和减轻网络攻击、非法侵入、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采用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该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监测、响应、恢复等环节,旨在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1.1.2系统目标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降低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安全事件对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保证业务连续性。(2)保障数据安全: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3)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通过持续的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提高信息系统对安全威胁的识别、防御和恢复能力。(4)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高整体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风险。第二节系统建设原则1.1.3整体性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保证各环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1.1.4预防为主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应以预防为主,强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采取主动防御措施,降低安全风险。1.1.5动态调整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安全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功能的持续提升。1.1.6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应注重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作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1.1.7适应与发展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为未来技术发展预留空间。1.1.8法律法规遵循原则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第二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第一节体系架构设计1.1.9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本节主要阐述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的设计原则、架构组成及关键要素。1.1.10设计原则(1)综合性原则: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应综合考虑技术、管理、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全面、立体的防护体系。(2)动态性原则: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应具备动态调整和升级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3)可靠性原则: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遭受攻击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网络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的运行成本。1.1.11体系架构组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领导与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网络安全工作格局。(2)技术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防护手段等。(3)管理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监测与预警等。(4)法律保障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制度,保证网络安全工作的合法性。(5)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提高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格局。1.1.12关键要素(1)网络安全战略规划:明确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指导。(2)安全技术手段:采用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3)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4)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人才支持。第二节安全层次划分1.1.13引言网络安全层次划分是对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细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明确各层次的安全需求和防护措施,提高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1.14安全层次划分(1)物理安全:保证网络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止因物理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2)网络安全:保护网络基础设施,防止网络攻击、入侵等安全威胁。(3)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4)应用系统安全:保证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防止因系统漏洞导致的攻击和破坏。(5)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6)法律法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7)社会安全: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提高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格局。1.1.15安全层次关系网络安全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物理安全是基础,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是关键,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社会安全是保障。各层次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三章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1.1.16风险识别(1)风险识别的定义风险识别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觉和识别组织在网络安全方面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和脆弱性,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提供依据。(2)风险识别的方法(1)资产识别:梳理组织内部的资产,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等,明确资产的重要性和敏感性。(2)威胁识别:分析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如恶意代码、网络攻击、内部泄露等。(3)脆弱性识别:发觉组织内部存在的安全漏洞和不足,如系统漏洞、配置不当等。(4)法律法规识别:了解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组织的网络安全合规。1.1.17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定义风险评估是指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风险应对提供决策依据。(2)风险评估的方法(1)定性评估:根据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2)定量评估: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3)综合评估: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1.1.18风险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的范围和对象,包括组织内部的各个业务系统和关键资产。(2)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各种信息,如资产清单、安全事件、法律法规等。(3)识别风险:通过风险识别方法,发觉和识别潜在的风险。(4)评估风险: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5)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组织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第二节风险应对策略1.1.19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源,避免风险发生的一种应对策略。具体方法包括:(1)避免使用易受攻击的技术和设备。(2)加强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3)严格审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安全措施。1.1.20风险减轻风险减轻是指通过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减轻风险的一种应对策略。具体方法包括:(1)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2)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3)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1.1.21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具体方法包括:(1)购买网络安全保险。(2)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签订安全协议。(3)利用第三方安全服务。1.1.22风险接受风险接受是指在不采取额外措施的情况下,容忍风险存在的一种应对策略。适用于以下情况:(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2)风险影响较小。(3)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过高。1.1.23风险监测与预警(1)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安全事件、漏洞、法律法规等信息。(2)制定风险预警指标,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3)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保证网络安全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第四章信息安全策略制定第一节安全策略内容1.1.24概述信息安全策略是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目标、原则和要求,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节主要介绍安全策略的内容,包括策略的制定、发布和更新。1.1.25安全策略制定原则(1)合法性原则:安全策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合规性。(2)完整性原则:安全策略应涵盖组织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3)可行性原则:安全策略应结合组织实际情况,保证策略的实施可行性和有效性。(4)动态性原则:安全策略应根据组织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形势的变化,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1.1.26安全策略内容(1)组织信息安全目标:明确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总体目标,如保护信息资产安全、保证业务连续性等。(2)安全策略范围:界定安全策略适用的范围,包括组织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终端设备等。(3)安全策略具体要求:a)物理安全:保证物理设施的安全,防止非法入侵、盗窃等。b)网络安全:防范网络攻击、病毒、恶意代码等,保证网络通信安全。c)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d)应用安全: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防止非法访问、攻击等。e)安全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4)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a)制定安全策略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b)定期对安全策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c)建立信息安全举报和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参与信息安全管理和监督。第二节安全策略实施1.1.27安全策略发布(1)安全策略制定完成后,应通过正式渠道发布,保证全体员工知晓并遵守。(2)安全策略发布应附有详细解读,方便员工理解策略内容和要求。(3)组织应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1.1.28安全策略执行(1)各级管理人员应带头遵守安全策略,为员工树立榜样。(2)员工应严格按照安全策略执行,保证信息系统安全。(3)组织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策略执行的监督和检查。1.1.29安全策略更新(1)组织应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根据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策略内容。(2)安全策略更新应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保证新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更新后的安全策略应重新发布,并通知全体员工遵守。第五章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第一节访问控制1.1.30概述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护的基础,旨在保证合法用户和系统进程能够访问系统资源。访问控制策略应根据企业安全需求和业务发展进行调整,以实现最小权限原则。1.1.31访问控制策略(1)用户认证:采用强认证机制,如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2)权限分配: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合理分配权限,实现最小权限原则。(3)访问控制列表(ACL):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制定访问控制列表,限制用户和进程的访问权限。(4)访问控制策略审计:定期审计访问控制策略,保证其有效性。1.1.32访问控制实施(1)用户管理: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系统,包括用户注册、认证、权限分配等环节。(2)访问控制组件:采用成熟的访问控制组件,如访问控制引擎、身份认证系统等。(3)访问控制日志:记录访问控制事件,便于审计和分析。第二节数据加密1.1.33概述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1.1.34加密算法选择(1)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2)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适用于小量数据的加密和数字签名。(3)混合加密算法:结合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提高加密效率。1.1.35加密技术应用(1)数据传输加密: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数据存储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等。(3)数字签名: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数据完整性和认证。第三节防火墙与入侵检测1.1.36概述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组件,用于检测和防御网络攻击。1.1.37防火墙技术(1)网络层防火墙:通过IP地址、端口号等策略,实现对网络连接的过滤。(2)应用层防火墙:针对特定应用协议,如HTTP、FTP等,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3)状态检测防火墙:检测网络连接状态,动态调整防火墙规则。1.1.38入侵检测技术(1)异常检测: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发觉异常行为。(2)特征检测:识别已知攻击特征,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检测。(3)混合检测:结合异常检测和特征检测,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1.1.39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实施(1)防火墙部署:根据网络拓扑和安全需求,合理部署防火墙。(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关键节点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控。(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实现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效果。第六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预案制定1.1.40目的与原则(1)目的:为了保证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安全事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和流程。(2)原则:应急预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积极应对。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预防安全事件发生,一旦发生安全事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降低损失。(2)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在安全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协同作战,有效应对。1.1.41预案内容(1)预案概述:简要介绍预案的目的、适用范围、制定依据等。(2)应急组织架构: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包括应急指挥部、应急小组、技术支持团队等。(3)应急响应等级:根据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应急响应等级,明确各级别的响应措施。(4)应急响应流程:详细描述应急响应的具体流程,包括事件报告、事件评估、应急响应、恢复与总结等环节。(5)应急资源保障:明确应急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设备、技术、资金等。(6)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第二节应急响应流程1.1.42事件报告(1)事件发觉:当发觉网络安全事件时,相关员工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2)事件报告:上级领导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情况。1.1.43事件评估(1)评估指标: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紧急程度等指标,对事件进行评估。(2)评估流程: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等级。1.1.44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2)人员调度:根据预案要求,调度应急小组、技术支持团队等人员。(3)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手段,隔离攻击源,恢复系统正常运行。(4)信息发布:及时向内外发布事件处理进展,保证信息透明。(5)协调外部资源:在必要时,协调外部资源,如部门、专业机构等。1.1.45恢复与总结(1)恢复工作:在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组织力量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2)总结经验:对事件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3)更新预案:根据事件处理经验,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七章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第一节审计策略与流程1.1.46审计策略制定(1)目标与原则安全审计策略应以保障网络安全、提高系统安全性为目标,遵循以下原则:审计活动应全面、客观、公正;审计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审计结果应具备可追溯性和可靠性。(2)审计策略内容审计范围:包括系统、网络、应用和数据等方面的安全审计;审计频率:根据系统安全风险等级和重要性,合理确定审计频率;审计方法: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选拔具备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人员担任审计工作。1.1.47审计流程(1)审计计划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策略,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项目、审计周期、审计内容等。(2)审计准备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系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明确审计重点和难点。(3)审计实施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计系统进行现场检查、数据收集和分析,发觉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4)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撰写审计报告,详细记录审计过程、发觉的问题及整改建议。(5)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根据审计报告,及时整改发觉的问题,并向审计部门报告整改情况。(6)审计跟踪审计部门应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第二节合规性检查与评估1.1.48合规性检查内容(1)法律法规合规性检查检查系统是否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及行业标准。(2)内部制度合规性检查检查系统是否遵循内部管理制度,如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3)技术合规性检查检查系统技术层面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网络安全标准、加密技术标准等。1.1.49合规性评估(1)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系统合规性进行评估。(2)评估指标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技术合规性;安全事件处理能力。(3)评估周期合规性评估应定期进行,评估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4)评估报告评估人员应撰写评估报告,详细记录评估过程、评估结果及改进建议。(5)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被评估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系统合规性水平。第八章网络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第一节培训内容与方法1.1.50培训内容网络安全培训的内容应涵盖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防护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包括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网络钓鱼等攻击手段和防范策略。(3)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数据加密等技术。(4)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5)企业内部网络安全政策与规定:包括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1.1.51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网络安全知识,使员工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护方法。(2)实践操作:通过模拟真实攻击场景,让员工亲身体验网络安全风险,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网络安全事件,让员工了解网络安全威胁的实际影响,增强防范意识。(4)网络安全教育:定期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素养。第二节员工意识提升1.1.52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员工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降低网络安全风险。1.1.53员工意识提升措施(1)宣传教育:通过内部宣传、培训等方式,让员工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2)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明确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降低网络安全风险。(3)落实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网络安全责任,保证网络安全工作落到实处。(4)定期检查与考核:对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行定期检查与考核,保证网络安全政策的执行。(5)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网络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网络安全意识,为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章旨在探讨当前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以期为网络安全保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一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1.1.54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1)智能识别与防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实现对网络攻击的智能识别和防御。通过分析历史攻击数据,构建攻击模型,从而提高防御效果。(2)智能安全监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异常行为,实现对网络攻击的早期预警。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攻击源的追踪和定位。(3)智能漏洞修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和修复系统漏洞,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对漏洞数据库的分析,智能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并修复高危漏洞。1.1.55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1)攻击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攻击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攻击规律,为网络安全策略制定提供依据。(2)安全态势感知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了解网络安全的整体状况,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预测性防御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未来可能的网络安全事件,从而实现提前部署和防御。第二节云计算与物联网1.1.56云计算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1)资源共享与协同防护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协同防护,可以实现对攻击的快速响应和防御。(2)安全服务云化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安全服务云化,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安全保障。例如,云防火墙、云入侵检测等。(3)安全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安全数据,为网络安全决策提供支持。1.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