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9科学探究(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9科学探究(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9科学探究(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9科学探究(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9科学探究(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19科学探究目录目录01易错字·清02易错陷阱·析(3大陷阱)03举一反三·训【易错训练1】科学探究的过程【易错训练2】实验设计的原则与要求【易错训练3】对照实验04易错通关·练假假设制定变量误差偶然性易错陷阱1科学探究的过程【链接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陷阱分析】1.问题表述不清晰,范围过大或过小。2.假设缺乏合理性,与已有知识或事实相悖;假设过于模糊,无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解题技巧】1.仔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背景,从给定信息中挖掘关键要素,将问题具体化、明确化。2.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合理推测,假设要具体且可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检验。易错陷阱2实验设计的原则与要求【链接知识】1.可重复性原则: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便于得出结论准确科学,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2.单一变量原则:保证一组对照实验中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3.等量的原则。除研究因素以外,所有可以影响实验过程或结果的因素都应当保持一致。4.对照性原则: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陷阱分析】变量控制不当:可能会出现多个变量同时变化的情况,导致无法确定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从而无法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解题技巧】仔细审题,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可以通过分析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来明确,将自变量写在实验步骤中需要改变的部分,无关变量则要在实验步骤中体现出如何控制使其保持一致。易错陷阱3对照实验【链接知识】1.对照实验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具有唯一变量。3.对照实验的设置: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时要有明确的思想,那就是通过设置“含有”和“不含有”所要研究“影响因素”的组别,进行对照,以确定影响的有无。对照组的确定通常选用“正常状态”的或不添加“影响因素”的组别。【陷阱分析】学生对变量判断有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辨不清。【解题技巧】1.变量的判断:①在实验中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变量。②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判定变量,例如“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为温度。2.实验对象不宜过少,求平均值等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可靠性的重要措施。【易错训练1】科学探究的过程【例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①表达交流

②作出假设

③得出结论

④设计实验

⑤完成实验

⑥提出问题A.①②③⑥④⑤ B.⑥①④②⑤③C.①②④⑥③⑤ D.⑥②④⑤③①常见错因:常见错因: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易混淆。避错攻略:认真审题,抓住问题关键,判断本题答案。【变式1-1】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王同学对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列叙述符合该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变式1-2】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时,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是“d”B.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前提C.进行探究实验时,实验的结果有时与提出的假设并不一致D.生物实验中进行测量,若因时间等因素限制,可只测量1次,就能获得可靠的数据【变式1-3】入侵生物豚草常与本地植物鬼针草混生在一起。某研究小组模拟不同酸雨(pH值越小,酸性越强)环境对豚草和鬼针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豚草进一步扩散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可能破坏生态平衡B.酸雨pH值越小,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环境能影响生物C.酸雨pH值越小,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越明显,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D.混生的豚草与鬼针草会争夺阳光、水分、有机物和生存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易错训练2】实验设计原则与要求【例2】为了探究某种因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下表所示),他想探究的因素是()花盆阳光温度/℃水空气甲黑暗25适量浇水充足乙光照25适量浇水充足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常见错因:常见错因:未准确控制单一变量,导致多个因素同时变化,无法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或者对无关变量控制不严格,如实验环境、实验材料的初始状态等不一致,干扰实验结果。避错攻略:明确变量并严格控制:在实验设计前,清晰界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确保每次实验只有自变量发生变化,其他无关变量保持恒定且适宜。【变式2-1】为了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同学们进行了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B.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C.甲乙两组都要灭菌处理D.灭菌后,甲乙两组分别放在无菌、自然条件下【变式2-2】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能量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食物名称核桃仁黄豆花生仁质量/g20X20水/mL505050温度上升/℃3.01.42.2A.为控制单一变量,表格中X的数值应为20B.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燃烧时热量的散失C.为节约时间,测定一次就可以得出实验结论D.由实验结果可知,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最多【变式2-3】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硫酸配制了pH为5的模拟酸雨,室温下用黄豆种子做如下实验。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组别种子数每天定时喷洒温度发芽率1100粒适量模拟酸雨20℃7%2100粒等量清水20℃91%A.为提高实验准确性,可增加实验次数B.该实验的变量为“酸雨”C.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D.该实验说明酸雨会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易错训练3】对照实验【例3】某菜农为了探究提高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D、E五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若干,白天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夜间每个温室温度控制一样)。探究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室ABCDE光照适宜光照适宜光照适宜光照弱光照弱光照温度25℃25℃10℃25℃10℃二氧化碳浓度0.03%0.1%0.1%0.1%0.03%A.B组的萝卜产量最高 B.若选用D和E对照,探究的因素是温度C.A组为五组中的对照组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常见错因:常见错因:不认真审题,在题意没弄明白时就答题,导致答案错误。避错攻略:审题,理清题干意图作答。【变式3-1】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如图是他做的验证使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来自瓶外的实验,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没有形成照组B.巴斯德用鹅颈瓶盛肉汤是防止肉汤溢出C.实验变量是肉汤存放时间D.实验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变式3-2】为了研究A、B两种抗生素对甲、乙两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人员将两种细菌混合,分别取等量混合液涂抹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普通培养基组没有实验意义B.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A可以抑制乙细菌的生长C.菌落数量变化可反映抗生素的抑菌效果D.联合使用抗生素对乙细菌抑制效果最强【变式3-3】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浸出液为植株生长提供无机盐 B.实验变量是水分的多少C.实验应在黑暗处进行 D.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无机盐1.(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否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混合C.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变蓝色D.得出的结论是37℃时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2.(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表示“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草履虫向葡萄糖一侧运动,属于应激性B.草履虫能利用其消化系统吸收葡萄糖C.草履虫取食葡萄糖属于新陈代谢现象D.实验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巴斯德利用同种绵羊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对实验方法、过程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处理方法结果甲组绵羊(24只)第一次处理注射脱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10天后第二次处理注射强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乙组绵羊(24只)第一次处理不注射脱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10天后第二次处理注射强毒炭疽杆菌都患炭疽病A.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有没有患炭疽病D.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4.(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B.氧气检测仪上显示的数值,装置甲中几乎不变,装置乙中减小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都明显变浑浊D.实验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5.(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塑料制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其中含有的一些塑化剂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吗?科研人员用小鼠设计了如下实验,相关步骤或结论正确的是(

)组别小鼠数量饲喂方式甲组10只普通饲料乙组10只普通饲料+塑化剂A.随机选择20只幼龄雌鼠B.实验的变量是饲料C.记录每只小鼠初次发情时间,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值D.若甲组的初次发情时间早于乙组,则说明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6.(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为了探究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班学生栽培了4盆吊兰。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定期浇水、松土 B.观察并记录C.4盆施加等量氮肥 D.得出结论7.(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验结论易错点19科学探究目录目录01易错字·清02易错陷阱·析(3大陷阱)03举一反三·训【易错训练1】科学探究的过程【易错训练2】实验设计的原则与要求【易错训练3】对照实验04易错通关·练假假设制定变量误差偶然性易错陷阱1科学探究的过程【链接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陷阱分析】1.问题表述不清晰,范围过大或过小。2.假设缺乏合理性,与已有知识或事实相悖;假设过于模糊,无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解题技巧】1.仔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背景,从给定信息中挖掘关键要素,将问题具体化、明确化。2.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合理推测,假设要具体且可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检验。易错陷阱2实验设计的原则与要求【链接知识】1.可重复性原则: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便于得出结论准确科学,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2.单一变量原则:保证一组对照实验中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3.等量的原则。除研究因素以外,所有可以影响实验过程或结果的因素都应当保持一致。4.对照性原则: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陷阱分析】变量控制不当:可能会出现多个变量同时变化的情况,导致无法确定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从而无法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解题技巧】仔细审题,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可以通过分析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来明确,将自变量写在实验步骤中需要改变的部分,无关变量则要在实验步骤中体现出如何控制使其保持一致。易错陷阱3对照实验【链接知识】1.对照实验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具有唯一变量。3.对照实验的设置: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时要有明确的思想,那就是通过设置“含有”和“不含有”所要研究“影响因素”的组别,进行对照,以确定影响的有无。对照组的确定通常选用“正常状态”的或不添加“影响因素”的组别。【陷阱分析】学生对变量判断有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辨不清。【解题技巧】1.变量的判断:①在实验中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变量。②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判定变量,例如“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为温度。2.实验对象不宜过少,求平均值等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可靠性的重要措施。【易错训练1】科学探究的过程【例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①表达交流

②作出假设

③得出结论

④设计实验

⑤完成实验

⑥提出问题A.①②③⑥④⑤ B.⑥①④②⑤③C.①②④⑥③⑤ D.⑥②④⑤③①常见错因:常见错因: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易混淆。避错攻略:认真审题,抓住问题关键,判断本题答案。【答案】D【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详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⑥提出问题,识别科学探究的对象或现象。然后,②作出假设,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或答案。接下来,④⑤设计和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设。之后,③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确认或否定假设。最后,①表达交流,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⑥②④⑤③①,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变式1-1】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王同学对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列叙述符合该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答案】C【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有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详解】A.“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一个探究的题目或者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假设。它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预测或猜想,A错误。B.“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假设。它询问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条件作为假设,B错误。C.“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是一个具体的假设。它预测了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一个环境条件,即水分。这个假设是可以被验证的,通过控制实验中的水分条件,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C正确。D.“种子萌发需要完整的、有活力的胚”虽然是一个关于种子萌发的条件,但它更偏向于种子自身的条件,而不是环境条件,D错误。故选C。【变式1-2】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时,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是“d”B.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前提C.进行探究实验时,实验的结果有时与提出的假设并不一致D.生物实验中进行测量,若因时间等因素限制,可只测量1次,就能获得可靠的数据【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相关知识,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及应用,方能解答相关题目。【详解】A.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b”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q”,A错误。B.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B错误。C.探究实验时,做出的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以实验的结果有时与提出的假设并不一致,C正确。D.在实验过程中,应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实验结论才更可靠,不能只测量1次,具有偶然性,D错误。故选C。【变式1-3】入侵生物豚草常与本地植物鬼针草混生在一起。某研究小组模拟不同酸雨(pH值越小,酸性越强)环境对豚草和鬼针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豚草进一步扩散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可能破坏生态平衡B.酸雨pH值越小,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环境能影响生物C.酸雨pH值越小,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越明显,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D.混生的豚草与鬼针草会争夺阳光、水分、有机物和生存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A.豚草的入侵会影响本地部分物种的生存,破坏本地生态平衡,造成本地部分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危及本地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B.由图可以看出,酸雨pH值越小,鬼针草株高越矮,说明酸雨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环境能影响生物,B正确。C.由图可以看出,酸雨pH值越小,豚草株高变化不明显,而鬼针草株高越矮,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C正确。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混生的豚草与鬼针草会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不会竞争有机物,有机物是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D错误。故选D。【易错训练2】实验设计原则与要求【例2】为了探究某种因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下表所示),他想探究的因素是()花盆阳光温度/℃水空气甲黑暗25适量浇水充足乙光照25适量浇水充足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常见错因:常见错因:未准确控制单一变量,导致多个因素同时变化,无法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或者对无关变量控制不严格,如实验环境、实验材料的初始状态等不一致,干扰实验结果。避错攻略:明确变量并严格控制:在实验设计前,清晰界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确保每次实验只有自变量发生变化,其他无关变量保持恒定且适宜。【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为了探究某种因素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下表所示),该实验中只有光照这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空气都相同,因此他探究的因素是光,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变式2-1】为了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同学们进行了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B.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C.甲乙两组都要灭菌处理D.灭菌后,甲乙两组分别放在无菌、自然条件下【答案】D【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详解】A.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A正确。B.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保持树叶湿润可促进树叶的分解,B正确。C.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C正确。D.灭菌后,甲、乙两组分别放在无菌、接种细菌的条件下,甲组的树叶由于没有细菌不会被分解,乙组自然条件下可能没有细菌或其它杂菌干扰,D错误。故选D。【变式2-2】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能量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食物名称核桃仁黄豆花生仁质量/g20X20水/mL505050温度上升/℃3.01.42.2A.为控制单一变量,表格中X的数值应为20B.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燃烧时热量的散失C.为节约时间,测定一次就可以得出实验结论D.由实验结果可知,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最多【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那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那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并且适宜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详解】A.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该探究实验是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变量是不同食物,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应该相同。因此,为控制单一变量,表格中X的数值应为20,故A正确。B.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少燃烧时热量的散失,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果热量散失过多,那么测量到的水温上升值就会偏低,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故B正确。C.为了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我们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因为单次实验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燃烧不完全、热量散失等),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和偶然性。所以,仅仅测定一次是不足以得出实验结论的,故C错误。D.由表可以看出,核桃仁燃烧后使水温上升了3.0℃,是三种食物中水温上升最多的。由于水温上升与食物燃烧放出的能量成正比,因此由实验结果可知,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最多,故D正确。故选C。【变式2-3】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硫酸配制了pH为5的模拟酸雨,室温下用黄豆种子做如下实验。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组别种子数每天定时喷洒温度发芽率1100粒适量模拟酸雨20℃7%2100粒等量清水20℃91%A.为提高实验准确性,可增加实验次数B.该实验的变量为“酸雨”C.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D.该实验说明酸雨会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A.为提高实验准确性,可增加实验次数,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是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1组为实验组,用模拟酸雨处理,第2组为对照组,喷洒等量清水,实验变量是“酸雨”,B不符合题意。C.实验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这样可以减少种子自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由实验结果可知,第1组用模拟酸雨处理的发芽率为7%,第2组用清水处理的发芽率为91%,说明酸雨会抑制植物种子的萌发,D符合题意。故选D。【易错训练3】对照实验【例3】某菜农为了探究提高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D、E五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若干,白天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夜间每个温室温度控制一样)。探究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室ABCDE光照适宜光照适宜光照适宜光照弱光照弱光照温度25℃25℃10℃25℃10℃二氧化碳浓度0.03%0.1%0.1%0.1%0.03%A.B组的萝卜产量最高 B.若选用D和E对照,探究的因素是温度C.A组为五组中的对照组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常见错因:常见错因:不认真审题,在题意没弄明白时就答题,导致答案错误。避错攻略:审题,理清题干意图作答。【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A.上述5个温室中,B组光照和温度适宜、二氧化碳浓度充足,光合作用最强,故萝卜产量最高,A不符合题意。B.D和E两组实验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B符合题意。C.对照组是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A组的光照是“适宜光照”,温度是25℃,CO₂浓度是0.03%(接近自然环境中的CO₂浓度),为对照组,C不符合题意。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低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干燥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避免腐烂,D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3-1】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如图是他做的验证使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来自瓶外的实验,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没有形成照组B.巴斯德用鹅颈瓶盛肉汤是防止肉汤溢出C.实验变量是肉汤存放时间D.实验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答案】D【分析】巴斯德,法国科学家,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详解】A.巴斯德的实验中,鹅颈瓶被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细菌不能进入,为实验组,宽口瓶的口敞开,细菌能进入,为对照组,故A错误。B.鹅颈瓶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因此用鹅颈瓶盛肉汤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故B错误。C.鹅颈瓶盛肉汤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打破后细菌进入,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细菌,故C错误。D.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就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这就证明使肉汤腐败的细菌来自空气,而不是凭空产生,故D正确。故选D。【变式3-2】为了研究A、B两种抗生素对甲、乙两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人员将两种细菌混合,分别取等量混合液涂抹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普通培养基组没有实验意义B.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A可以抑制乙细菌的生长C.菌落数量变化可反映抗生素的抑菌效果D.联合使用抗生素对乙细菌抑制效果最强【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观察来探究该条件对研究对象的作用。【详解】A.普通培养基组在这里起到对照作用,通过与添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组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如果没有普通培养基组作为参照,就无法确定抗生素是否真的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以及抑制效果如何,故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添加抗生素A的培养基上,乙细菌的菌落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不能得出抗生素A可以抑制乙细菌生长的结论,故B错误。C.在实验中,通常以菌落数量作为衡量细菌生长繁殖情况的指标。如果在添加某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细菌菌落数量明显少于普通培养基或其他条件下的培养基,就说明该抗生素对这种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且菌落数量减少得越多,通常意味着抑菌效果越强,故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到,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还存在乙细菌的菌落,但不存在甲细菌菌落,所以不能得出联合使用抗生素对乙细菌抑制效果最强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C。【变式3-3】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浸出液为植株生长提供无机盐 B.实验变量是水分的多少C.实验应在黑暗处进行 D.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无机盐【答案】A【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A.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蒸馏水则基本不含无机盐。实验中,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后,土壤浸出液中的玉米幼苗生长状况明显更好,说明土壤浸出液中的无机盐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A正确。B.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不是水分的多少。两株玉米幼苗都获得了充足的水分,实验变量是无机盐的有无,而不是水分的多少,B错误。C.实验应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因为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光合作用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在黑暗处进行实验会干扰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D.虽然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氮、磷、钾等多种无机盐,并且这些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但本实验并未分别探究每种无机盐的具体作用。实验只能说明土壤浸出液中的无机盐整体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不能具体说明是哪种无机盐的作用,D错误。故选A。1.(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否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混合C.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变蓝色D.得出的结论是37℃时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答案】B【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详解】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A错误。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两支试管,使加入的物质与浆糊混合均匀,这是为了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B正确。C.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2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C错误。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37℃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D错误。故选B。2.(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表示“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草履虫向葡萄糖一侧运动,属于应激性B.草履虫能利用其消化系统吸收葡萄糖C.草履虫取食葡萄糖属于新陈代谢现象D.实验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答案】B【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方法步骤:①在载玻片的两端分别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②用解剖针把两滴培养液连通起来,③在培养液一侧放入少许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有什么反应;实验现象:食盐是不利刺激,草履虫会从放置有食盐的培养液中向未放置食盐的培养液中移动;得出结论: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A.葡萄糖溶液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草履虫从培养液向葡萄糖溶液一侧运动,趋向有利刺激,这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生物的应激性,A正确。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B错误。C.草履虫作为单细胞生物,其生存和繁衍依赖于从外部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葡萄糖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被草履虫摄取后,会在其内部经过反应,最终被转化为能量,以支持草履虫的各种生命活动,这一行为涉及到了葡萄糖在草履虫体内的摄取、转化和利用,是新陈代谢,C正确。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但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D正确。故选B。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巴斯德利用同种绵羊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对实验方法、过程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处理方法结果甲组绵羊(24只)第一次处理注射脱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10天后第二次处理注射强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乙组绵羊(24只)第一次处理不注射脱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炭疽病10天后第二次处理注射强毒炭疽杆菌都患炭疽病A.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有没有患炭疽病D.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A.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每组选用大小、生长发育等状况相同的健康绵羊,A正确。B.经过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脱毒病菌(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相应抗体,因此第二次处理后没有患炭疽,B正确。C.甲组和乙组实验作对照,变量是第一次处理有没有注射脱毒炭疽杆菌,C错误。D.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后产生了抗体,因此第二次注射强毒炭疽杆菌没有患病,实验说明注射脱毒炭疽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D正确。故选C。4.(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氧气检测仪用来检测塑料瓶内氧气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设置装置甲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B.氧气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