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_第1页
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_第2页
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_第3页
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_第4页
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认知语义视角剖析“over”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多维启示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英语语言体系中,介词是构建语法结构与表达语义关系的关键要素,而“over”作为一个极为常见且用法丰富的介词,在英语的日常交流、文学创作、学术写作等各类语言场景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简单的日常对话“Heputthebookoverthetable”(他把书放在桌子上),到文学作品中富有意境的描述“Themoonshoneoverthepeacefullake”(月光洒在宁静的湖面上),再到学术文献里对概念关系的精准阐述,“over”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使用频率之高、应用范围之广可见一斑。“over”具有令人瞩目的多义性,它的语义范畴极为宽泛。传统词典中,“over”常见的释义包括“在……上方”(如“Thebridgeisovertheriver”,桥在河上方)、“越过”(如“Hejumpedoverthefence”,他跳过了篱笆)、“超过”(如“Thereareovertwentystudentsintheclassroom”,教室里有二十多个学生)、“结束”(如“Thegameisover”,游戏结束了)等。然而,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over”的语义远不止这些,它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衍生出更为丰富和微妙的含义,这使得其语义网络错综复杂。深入探究“over”的认知语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对“over”多义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类认知模式和语义演变机制的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语义的延伸和扩展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概念化过程。通过剖析“over”从原型意义到各种派生意义的拓展路径,我们可以洞察人类如何运用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将具体的空间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时间、数量、状态等概念域,从而揭示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支持。在语言教学实践中,“over”的多义性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其义项繁多且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微妙,学习者常常难以准确把握其用法,在理解和表达时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例如,对于句子“Shehasastrangepoweroverhim”(她对他有一种奇特的影响力),学习者可能会因对“over”表示“对……有控制权、影响力”这一抽象意义理解不足,而造成误解。因此,系统研究“over”的认知语义,构建清晰的语义框架,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教师可以依据认知语义学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over”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记忆和运用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1.2研究目的与创新点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over”的认知语义,全面揭示其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构建系统的语义网络,为英语介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通过对“over”语义的多维度分析,明确其原型意义与派生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隐喻、转喻等认知过程在其语义演变中的作用,深化对人类认知与语言表达关系的理解。同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英语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over”多义性带来的学习困难,提升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多个角度对“over”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突破以往单一理论研究的局限,将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有机结合,系统探讨“over”的语义结构和认知机制,使研究结果更具全面性和深度。例如,在分析“over”的语义扩展时,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确定其原型意义,借助意象图式理论直观展现其空间语义结构,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其从空间概念向其他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从而更清晰地揭示“over”语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在教学应用方面,基于对“over”认知语义的研究成果,提出创新的教学策略。区别于传统的孤立词汇教学方法,强调以认知语义为导向,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各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认知策略记忆和运用词汇。通过创设真实语境、构建语义网络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知识体系,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1.3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over”的认知语义。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成果,广泛涉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系统分析,了解前人在“over”语义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明确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例如,参考Lakoff对词语多义性通过语义网络表征的观点,以及Taylor对语义多义结构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over”语义的多义结构和认知机制。语料库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借助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等大型语料库,收集大量包含“over”的真实语言实例。这些语料库涵盖了丰富的文本类型,包括口语、小说、新闻、学术论文等,能够全面反映“over”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用法。通过对语料库中语料的检索、统计和分析,获取“over”的各种搭配、使用频率、语义分布等信息,为研究“over”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规律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比如,通过在COCA语料库中对“over”进行检索,分析其与不同名词、动词的搭配情况,发现“over”在表示“超过”意义时,常与数量词、年龄等搭配,如“over100people”(超过100人)、“childrenover5yearsold”(5岁以上的儿童),从而总结出其在数量概念域的语义特点。此外,本研究还运用了语义分析法,对“over”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等,剖析“over”的原型意义、派生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例如,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确定“over”表示“在……上方”的空间意义为原型意义,以此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展示其空间语义结构,再借助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其如何从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等其他概念域,形成丰富的语义网络。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研究还采用了实证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相关的实验和问卷调查。通过实验,对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基于认知语义学教学方法的学习者对“over”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估基于认知语义研究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则主要了解学习者在学习“over”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及对“over”语义的认知情况,为研究提供更直接的实证依据。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COCA是目前最大的免费英语语料库之一,包含了1990年以来超过5.6亿个单词的文本,涵盖了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学术等多种体裁,能够充分反映美国英语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BNC则包含了约1亿个单词的英式英语文本,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日常对话等,为研究英式英语中“over”的用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还从经典文学作品、英语教材、英语影视作品等中收集了部分例句,以补充和验证语料库中的数据,确保语料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二、理论基础2.1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2.1.1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为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义构建提供了独特视角。意象图式是人们在感知互动和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它为人类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是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的关键,也是感知经验凝缩的再描述。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ajectory,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射体是运动或状态变化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界标则是作为参照的物体,为射体的方位确定提供依据;路径则是射体相对于界标运动时所经过的轨迹。以“over”的基本空间意义为例,在句子“Theplaneisflyingoverthecity”(飞机在城市上空飞行)中,“theplane”(飞机)是射体,“thecity”(城市)是界标,飞机飞行的轨迹即为路径,“over”体现了射体在界标上方沿着一定路径运动的空间关系。意象图式具有完形结构,是人们经验和认知中有意义的统一整体。它具有抽象性,虽然源于具体的身体经验,但又超越了具体的感知,成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体验物体在上方的空间关系,形成了关于“上-下”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这种图式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场景中,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空间概念。意象图式在理解“over”语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over”的语义范畴是以空间意象图式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其原型意义“在……上方,不接触”就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空间意象图式,即射体在界标垂直上方,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随着认知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over”的语义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和扩展,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映射,“overtheyears”(多年来)中,“over”将空间上的“覆盖”“跨越”意象图式映射到时间上,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和跨越,体现了时间如同空间一样可以被“覆盖”或“跨越”的认知概念。意象图式的动态性使得“over”能够表达不同的运动状态和空间关系,如“hewalkedoverthebridge”(他走过桥)中,“over”表示射体沿着水平方向从界标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体现了路径的动态变化,丰富了“over”的语义内涵。2.1.2隐喻理论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它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即从一个较为熟悉、具体、有形的源域(sourcedomain)向另一个相对陌生、抽象、无形的目标域(targetdomain)的映射。在这个映射过程中,源域的概念结构和认知特征被系统地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人们能够借助对源域的理解来认识和把握目标域。隐喻的认知机制基于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拓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是直观而具体的,当面对抽象的时间、情感、数量等概念时,便会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在“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表达中,“金钱”是源域,具有珍贵、有限、可花费等特征,“时间”是目标域,通过将金钱的这些特征映射到时间上,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时间的宝贵和有限性。在“over”的语义扩展中,隐喻发挥了关键作用。“over”的原型意义是空间意义,如“在……上方”“越过”等,通过隐喻映射,其语义扩展到了时间、数量、社会关系、通讯等多个抽象概念域。在时间域中,“over”表示“在……期间”,如“overtheweekend”(在周末期间),这是将空间上的“覆盖”“跨越”概念映射到时间上,表达时间的延续和跨度。在数量域,“over”表示“超过”,如“over50people”(超过50人),将空间上的“在……之上”概念隐喻性地应用到数量上,形象地表达了数量的超出。在社会关系域,“havepowerover”(对……有权力),把空间上的“在……上方”所蕴含的支配、控制的意象映射到社会关系中,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和控制。“over”的隐喻映射并非随意的,而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和经验,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隐喻映射会保持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结构一致性,即源域中的关系和特征会以相似的方式映射到目标域中。同时,隐喻映射也受到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over”的隐喻用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隐喻,“over”的语义从简单的空间概念扩展到了丰富多样的抽象概念,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特点。2.1.3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进行了革新。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一组必要且充分的特征来定义的,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平等,范畴之间界限清晰。然而,原型范畴理论指出,范畴的划分并非基于严格的标准,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中心成员(原型)和边缘成员之分。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它具有该范畴的最多典型特征。例如,在“鸟”这个范畴中,麻雀、鸽子等具有会飞、有羽毛、有喙等典型特征,是鸟范畴的原型成员;而鸵鸟、企鹅等虽然也属于鸟范畴,但由于它们不会飞等特殊特征,属于边缘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同范畴之间可能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范畴是围绕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家族相似性指的是范畴内成员之间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而是像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一样,存在着部分特征的相似和重叠。例如,“家具”范畴中,椅子、桌子、沙发等都具有供人使用、放置在室内等相似特征,但它们又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通过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具”范畴。在“over”的语义范畴中,“在……上方,不接触”这一空间意义是其原型意义。这一意义在“over”的语义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语义派生的基础。从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一原型意义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在各种语境中出现的稳定性也较强。例如,“Thelampisoverthetable”(灯在桌子上方),这是“over”最典型的用法,清晰地体现了射体(灯)在界标(桌子)上方且不接触的空间关系。基于原型意义,“over”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衍生出了许多非原型意义。如前面提到的通过隐喻映射到时间域表示“在……期间”,映射到数量域表示“超过”等。这些非原型意义与原型意义之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型意义中“在……之上”“跨越”等核心概念。例如,“超过”这一意义虽然应用于数量域,但仍然保留了“在……之上”的空间概念的影子,体现了数量上的超出如同空间位置上的在上方一样。这些非原型意义围绕原型意义,形成了一个语义范畴,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over”丰富的语义网络。三、“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3.1“over”的基本空间语义3.1.1静态空间意义在静态空间意义中,“over”最典型的含义是“在……上方”,体现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垂直空间关系,且射体通常不与界标直接接触。在“Thelampisoverthetable”(灯在桌子上方)这个句子里,“thelamp”(灯)是射体,“thetable”(桌子)是界标,“over”清晰地表明灯在桌子的垂直上方,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距离,这是一种基于人类对空间位置感知的基本表达,也是“over”语义范畴的核心原型意义之一。当射体与界标在垂直方向上紧密接触且射体覆盖住界标时,“over”则表示“覆盖”。如“Sheputablanketoverthesleepingchild”(她把毯子盖在睡着的孩子身上),这里“ablanket”(毯子)是射体,“thesleepingchild”(睡着的孩子)是界标,“over”描绘出毯子完全覆盖住孩子的状态,这种覆盖关系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包容与遮蔽的特征。“Thewaterspreadoverthefloor”(水蔓延在地板上),此句中“thewater”(水)作为射体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扩散,覆盖在“thefloor”(地板)这个界标表面,进一步展示了“over”表示“覆盖”时,射体在界标表面延展、分布的空间概念。“over”还可表示“在……另一边”,体现一种水平方向上的空间位置关系。比如“Helivesoverthehill”(他住在山的另一边),“he”(他)为射体,“thehill”(山)是界标,“over”表明他的居住位置在山的另一侧,这里的“over”是基于观察者与目标位置之间存在一个障碍物(山),从而产生的一种跨越障碍物的空间概念表达。在这种用法中,“over”不仅确定了射体相对于界标的位置,还隐含了从观察者到射体位置需要跨越界标的含义,丰富了其在静态空间意义上的表达。3.1.2动态空间意义在动态空间意义方面,“over”常用来表示“越过”“穿过”,描述射体在运动过程中从界标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且运动轨迹通常会经过界标的上方。“Theathletejumpedoverthehurdle”(运动员跳过了跨栏),“theathlete”(运动员)作为射体,“thehurdle”(跨栏)是界标,“over”生动地展现了运动员在跳跃过程中,身体从跨栏的一侧向上跃起,越过跨栏上方,再落到另一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例子中,“over”强调了射体对界标的跨越,体现了运动的方向性和跨越性。当射体在运动中沿着某一路径从界标的上方穿过时,“over”表示“在……上方穿过”。例如,“Theplaneflewoverthecity”(飞机飞过城市上空),“theplane”(飞机)是射体,“thecity”(城市)是界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其飞行轨迹在城市的垂直上方,从城市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over”精准地描绘了飞机在城市上方穿越的动态情景。这种用法中,“over”不仅突出了射体的运动路径在界标上方,还强调了射体在空间中的移动是连续的、跨越一定范围的。“over”还可以表示“遍及,到处”,这也是一种动态空间意义的延伸。“Theytravelledalloverthecountry”(他们游遍了整个国家),“they”(他们)作为射体,“thecountry”(国家)是界标,“allover”表明他们的旅行足迹遍布整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不同的地点移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体现了一种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动态的、广泛的覆盖。这里的“over”将动态的移动与对空间的广泛覆盖相结合,表达了射体在空间中不断移动并触及各个部分的含义。3.2“over”的隐喻语义拓展3.2.1时间域隐喻“over”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隐喻映射是基于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相似性。在人类的认知中,空间是具体可感知的,而时间相对抽象,人们常常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over”在空间上表示“在……上方”“跨越”等意义,当映射到时间域时,就产生了“在……期间”“贯穿……时间”等含义。在“Hehasbeenworkinghardoverthepastfewmonths”(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一直在努力工作)这个句子中,“over”将空间上的“跨越”概念映射到时间上,表明时间从过去的某一点开始,一直延伸到现在,涵盖了“过去几个月”这段时间跨度,体现了时间如同空间一样可以被“跨越”和“覆盖”。在“Overtheyears,thecityhasundergonegreatchanges”(多年来,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overtheyears”表示在许多年的时间过程中,城市的变化是持续发生的,“over”强调了时间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如同空间上一个物体覆盖了一片区域一样,时间上的“多年”也被“over”所涵盖。从认知角度来看,这种隐喻映射的形成与人类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和运动轨迹,形成了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当面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时,便自然地将空间概念中的“上-下”“跨越”等关系映射到时间上,用“over”来表达时间的先后顺序、持续过程和跨度。这种隐喻映射使得人们能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和表达时间,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3.2.2抽象概念隐喻在权力概念中,“over”常表示“对……有控制权、影响力”,这是将空间上的“在……上方”所蕴含的支配、控制意象映射到权力关系中。“Themanagerhasauthorityovertheemployees”(经理对员工有管辖权),此句中“themanager”(经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处于“上方”的地位,对“theemployees”(员工)施加控制和影响,“over”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权力的层级关系。在历史和现实的各种组织、机构中,这种权力关系普遍存在,“over”的这种隐喻用法准确地表达了权力的行使和作用范围。在数量概念中,“over”表示“超过”,把空间上的“在……之上”概念隐喻性地应用到数量上。“Thereareover30studentsintheclassroom”(教室里有三十多个学生),这里“over”将空间中物体在位置上高于某一基准的概念,类比到数量上,表示实际数量超过了“30”这个基准数值。在经济领域,描述价格、产量等数量时,“over”的这种用法也很常见,如“Thecompany'sannualrevenueisoveronemilliondollars”(该公司的年收入超过一百万美元),清晰地表达了数量的多少和比较关系。在状态概念中,“over”可以表示“结束”“完成”,这是从空间上的“跨越”“到达另一边”的概念延伸而来。“Themeetingisover”(会议结束了),就像物体在空间中从起点跨越到终点,会议从开始的状态跨越到了结束的状态。在体育赛事中,“Thegameisover”(比赛结束),“over”简洁明了地宣告了比赛状态的转变,这种隐喻用法形象地体现了状态的变化过程。在“克服困难”“从疾病中恢复”等表达中,“over”也体现了状态的转变,如“Hefinallygotoverhisillness”(他终于康复了),表示从生病的状态跨越到了健康的状态。3.3“over”与其他词的搭配语义3.3.1与动词搭配“over”与不同动词搭配会产生丰富多样且特定的语义,这些语义进一步拓展了“over”的表达功能。“getover”是一个常见的搭配,在“Hefinallygotoverhisillness”(他最终战胜了疾病)中,“getover”表示“从(疾病、困难等)中恢复过来”“克服”,这里的“over”体现了一种跨越障碍,从不良状态过渡到良好状态的语义,将空间上的“跨越”概念隐喻性地应用到了克服困难和恢复健康的抽象情境中。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如失业、失恋等,人们也常用“getover”来表达从这些困境中走出的意思,如“Sheistryingtogetoverthebreakup”(她正在努力从分手中走出来)。“lookover”同样具有独特的语义。在“Pleaselookoverthereportcarefully”(请仔细检查这份报告)中,“lookover”表示“仔细检查,浏览”,其语义源于“over”表示“覆盖”“遍及”的含义,即目光像覆盖物体表面一样,全面地审视报告内容。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在提交论文前,通常会“lookover”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确保没有错误和遗漏。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在审批文件时,也会“lookover”文件的各项条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handover”常表示“移交,交出”。“Thecaptainhandedoverthecommandtothenewofficer”(船长把指挥权移交给了新军官),此句中“handover”体现了权力、职责等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过程,“over”在这里强调了转移的方向和结果,如同物体在空间中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在商业交易中,当完成一笔买卖时,卖家会“handover”商品给买家;在组织变革中,前任领导会“handover”工作给继任者。“takeover”有“接管,接任”之意。“Thecompanywastakenoverbyalargerone”(这家公司被一家更大的公司接管了),“takeover”表达了在商业或组织领域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权、经营权等的接收,“over”传达了这种权力或经营权的转移和覆盖,体现了一种优势方对劣势方的掌控,类似于空间上的覆盖和占据。在体育赛事中,当教练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执教时,新的教练会“takeover”球队,带领球队继续比赛。3.3.2与名词搭配“over”与名词搭配时,能够构建出多种语义关系,这些关系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overthebridge”(在桥上;过桥)这一搭配中,“over”与“bridge”搭配,既可以表示静态的位置关系,如“Thecarisparkedoverthebridge”(汽车停在桥上),此时“over”体现了车辆在桥的上方这一空间位置;也可以表示动态的运动关系,如“Theywalkedoverthebridge”(他们走过桥),这里“over”描述了人们从桥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展现了“跨越”的动态语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出行路线时,经常会用到这种搭配,如“Togettothepark,youneedtogooverthebridge”(要去公园,你需要过桥)。“overthecity”(在城市上空)中,“over”表示“在……上方”的空间位置关系。“Thehelicopterisflyingoverthecity”(直升机在城市上空飞行),生动地描绘了直升机在城市垂直上方的飞行状态,“over”强调了直升机与城市之间的垂直空间距离和位置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描写来营造宏大的场景,如“Overtheancientcity,thefireworkslitupthenightsky”(在古城上空,烟花照亮了夜空),通过“overthecity”的描述,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overtheissue”(关于这个问题)中,“over”表示“关于,对于”。“Theyhadalongdiscussionovertheissue”(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over”在这里将具体的空间概念隐喻到抽象的话题领域,表达了讨论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就像在空间上围绕某个物体一样。在学术交流、商务谈判等场景中,人们经常会针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overtheissue”这种搭配能够准确地表达讨论的对象和范围。四、英语学习者对“over”的认知与习得难点4.1英语学习者对“over”的认知现状调查为了深入了解英语学习者对“over”的认知情况,本研究设计了一份全面的调查问卷,并选取了不同学习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涵盖了“over”的基本空间语义、隐喻语义拓展以及与其他词的搭配语义等方面。其中,针对基本空间语义,设置了如“Thebirdisflying____thetree.(A.overB.underC.in)”这样的题目,考察学习者对“over”表示“在……上方”这一空间意义的理解;在隐喻语义拓展方面,设计了“Hehasbeenworkinghard____thepastfewmonths.(A.inB.overC.during)”,以了解学习者对“over”在时间域隐喻用法的掌握程度;对于搭配语义,则有“Hehanded____hishomeworktotheteacher.(A.inB.overC.out)”这样的题目,测试学习者对“handover”这一搭配的熟悉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基本空间语义的理解上,高中学生的正确率为65%,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正确率为75%,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正确率为85%。这表明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学习者对“over”基本空间语义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仍有部分学习者存在理解偏差。在隐喻语义拓展方面,整体正确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对时间域隐喻用法的正确率仅为40%,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50%,英语专业大学生为60%。这说明“over”的隐喻语义对学习者来说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在将空间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域的理解上,学习者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练习。在搭配语义的考察中,对于常见搭配如“getover”“lookover”等,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正确率达到70%,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55%和45%。这反映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者在对“over”与其他词搭配语义的掌握上存在明显差异,英语专业学习者由于接受了更系统的语言学习,对词汇搭配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4.2习得难点分析4.2.1语义混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over”时,常常面临语义混淆的问题,其中空间语义与抽象语义的混淆尤为突出。由于“over”的语义范畴涵盖了从具体空间到抽象概念的多个领域,且各语义之间通过隐喻等认知机制相互关联,这使得学习者在理解和运用时容易产生混淆。在理解“Theplaneflewoverthecity”(飞机飞过城市上空)时,学习者能相对容易地把握“over”表示“在……上方穿过”的空间动态语义。但对于“Hehasagreatinfluenceoverhisyoungerbrother”(他对弟弟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句话,学习者可能会因对“over”从空间语义到抽象权力语义的隐喻扩展理解不足,而将其与空间意义混淆,错误地从字面空间角度去理解,导致对句子含义的误解。“over”与其他语义相近介词的混淆也是常见问题。例如,“over”与“above”都有“在……上方”的意思,在某些语境下容易被学习者混用。虽然二者都表达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但“over”更强调“覆盖”“跨越”,射体与界标可能存在动态的跨越关系或覆盖关系;而“above”侧重于表示在上方的位置,不一定存在覆盖或跨越。在描述“Thelampisoverthetable”(灯在桌子上方,强调灯对桌子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和“Thebirdisflyingabovethetree”(鸟在树的上方飞行,仅强调鸟在树的垂直上方位置)时,学习者可能会因未能准确把握二者的语义差异,而出现用词错误。“over”与“on”也容易混淆,“on”表示物体与物体表面接触,而“over”通常表示不接触。学习者可能会将“Heputthebookonthetable”(他把书放在桌子上,书与桌面接触)错误地写成“Heputthebookoverthetable”,这反映出学习者对这些介词在空间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掌握不够精准。4.2.2搭配不当在英语学习中,“over”与其他词的搭配学习是一大难点,学习者常常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在动词搭配方面,“getover”表示“克服;从……中恢复过来”,“lookover”意为“仔细检查;浏览”,“handover”是“移交;交出”。学习者可能会将“Heistryingtogetoverhisdifficulties”(他正在努力克服困难)错误地表达为“Heistryingtolookoverhisdifficulties”,这是因为对“getover”和“lookover”的语义及搭配用法理解不清。在商务英语中,“handoverthedocuments”(移交文件)是常见表达,若学习者将其说成“takeoverthedocuments”(接管文件,语义与“handover”不同),就会造成语义偏差,影响交流的准确性。在名词搭配中,学习者同样容易出错。“overthebridge”既可以表示静态的“在桥上”,也能表示动态的“过桥”,学习者可能会在描述动态过桥时,错误地使用其他不恰当的介词。在表达“关于某个问题”时,“overtheissue”是正确搭配,若学习者使用“intheissue”或“attheissue”等错误搭配,就无法准确传达语义。在描述时间时,“overtheweekend”(在周末期间)是常见用法,若学习者写成“ontheweekend”(虽然“ontheweekend”在美式英语中也常用,但与“overtheweekend”在语义侧重点上有差异,“overtheweekend”更强调时间的跨度),也会体现出对搭配的掌握不够准确。这些搭配不当的问题,不仅影响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准确性,还会降低语言的流利度和自然度。4.2.3文化背景差异影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学习者理解“over”的语义有着显著影响。在英语文化中,许多与“over”相关的表达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习语中,“overthemoon”表示“欣喜若狂”,这个表达源于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和情感寄托。当一个人说“Shewasoverthemoonwhensheheardthegoodnews”(她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欣喜若狂)时,对于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是“在月亮之上”,从而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在一些英语国家的社交文化中,“havesomeoneover”表示“邀请某人来家里做客”。“Wehadsomefriendsoverfordinnerlastnight”(昨晚我们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家里吃晚饭),这种表达体现了英语国家家庭式社交的文化特点。但对于母语文化中没有类似表达习惯的学习者,可能会对“over”在这里的含义感到困惑,甚至误解为其他意思。在商务英语中,“takeoveracompany”(接管一家公司)涉及到西方商业文化中的企业并购、管理权力转移等概念。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西方商业文化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takeover”这一搭配在这种语境下的深层含义,也无法在相关商务交流中正确运用。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对“over”语义理解的偏差,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也提醒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五、“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5.1教学策略建议5.1.1基于意象图式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借助意象图式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over”的语义。教师可通过构建意象图式,清晰呈现“over”的空间语义结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其语义扩展规律。在讲解“over”表示“在……上方,不接触”的原型意义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一座桥横跨在河流上方,图片中桥为射体,河流为界标,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呈现,让学生清晰地感知“over”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形成关于“over”原型意义的意象图式。教师还可设计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意象图式理解“over”的语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一些包含“over”的句子,如“Thekiteisflyingovertheplayground”(风筝在操场上空飞翔),让学生分析句子中的射体、界标和路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强化学生对意象图式的理解和运用。开展绘图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包含“over”的句子,如“Theplaneflewoverthemountains”(飞机飞过山脉),画出相应的意象图,通过绘图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over”在句子中的语义和意象图式结构。5.1.2隐喻拓展教学由于“over”的语义通过隐喻从空间域扩展到时间、抽象概念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在讲解“over”在时间域的隐喻用法,如“overtheyears”(多年来)时,教师可先回顾“over”在空间上表示“跨越”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的相似性,让学生明白这里是将空间上的“跨越”概念隐喻到时间上,表示时间的延续和跨度。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over”在时间域的隐喻意义。教师可以开展隐喻联想练习,让学生根据“over”的原型意义,联想其在其他抽象概念域的隐喻用法。给出“over”表示“在……上方”的原型意义,让学生思考在权力、数量、状态等概念域中,“over”可能具有的隐喻意义,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能会联想到“havepowerover”(对……有权力)表示权力上的控制,如同空间上的“在……上方”体现的支配关系;“over50people”(超过50人)表示数量上的超出,类似空间位置上的“在……之上”。通过这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加深学生对“over”隐喻语义的理解和记忆。5.1.3搭配教学“over”与动词、名词等的搭配丰富多样,且具有特定的语义,掌握这些搭配对于学生准确运用“over”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系统地展示“over”的常见搭配,并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动词搭配时,对于“getover”(克服;从……中恢复过来)、“lookover”(仔细检查;浏览)、“handover”(移交;交出)等常见搭配,教师可通过例句进行示范,如“Hefinallygotoverhisfearofpublicspeaking”(他终于克服了对公众演讲的恐惧),让学生理解每个搭配的语义和用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搭配中的语义关系,如“getover”中“over”所体现的跨越困难、从不良状态中走出的语义。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搭配的掌握,教师可设计搭配练习。设计填空练习,如“Heaskedmeto____thereportbeforesubmittingit.(A.lookoverB.getoverC.handover)”,让学生在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搭配;开展造句练习,要求学生用给定的“over”搭配进行造句,如“takeover”,学生可以造出“Thenewmanagerwilltakeoverthedepartmentnextweek”(新经理下周将接管这个部门)这样的句子。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over”的搭配用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5.1.4语境创设教学语境对于理解“over”的语义和用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创设真实、多样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over”。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语境,如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over”表示数量,如“Howmuchisthisshirt?-It'sover50dollars”(这件衬衫多少钱?-它超过50美元)。通过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over”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加深对其语义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语境,如播放英语电影片段、英语歌曲等,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感受“over”的用法。在播放电影片段时,当出现包含“over”的句子,如“Hehasastrangepoweroverher”(他对她有一种奇特的影响力),教师可暂停视频,引导学生分析“over”在该语境中的语义和作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在不同的语境中,“over”的语义有何变化,以及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通过这些语境创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和运用“over”的能力。5.2教材编写建议在词汇呈现方面,教材应充分考虑“over”的认知语义特点,以原型意义为基础,系统展示其语义网络。在初级阶段,教材应重点呈现“over”的基本空间语义,如“在……上方”“越过”等原型意义,通过简洁明了的例句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对“over”最基本语义的直观认知。可以展示一幅飞机在城市上空飞行的图片,旁边配以句子“Theplaneisflyingoverthecity”,让学生清晰地理解“over”表示“在……上方穿过”的空间动态意义。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逐步引入“over”的隐喻语义和搭配语义。在中级阶段,介绍“over”在时间域、抽象概念域的隐喻用法,如“overtheyears”(多年来)、“havepowerover”(对……有权力)等,并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从空间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语义扩展。在高级阶段,系统呈现“over”与动词、名词等的常见搭配,如“getover”“lookover”“overthebridge”等,详细解释每个搭配的语义和用法。在练习设计上,教材应注重多样化和情境化。设计语义辨析练习,针对“over”与其他语义相近介词(如“above”“on”等)的区别,以及“over”不同语义之间的差异,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over”语义的理解。“Thelampis____thetable.(A.overB.aboveC.on)”,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确“over”“above”“on”在空间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设计搭配练习,要求学生用“over”与给定的动词或名词进行搭配,并造句,如给出“hand”,让学生写出“handover”并造句“Hehandedoverthekeystome”(他把钥匙交给了我),通过实际运用,强化学生对“over”搭配的掌握。教材还应创设丰富的情境练习,将“over”的学习融入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设计对话练习,模拟购物、旅游、工作等场景,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over”表达数量、位置、状态等语义。在购物场景中,设置对话“A:Howmuchisthisshirt?B:It'sover30dollars”,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感受“over”表示“超过”的语义。编写短文填空练习,给出一篇包含“over”不同用法的短文,让学生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over”形式或搭配,通过短文的语境,帮助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over”的语义。通过这些多样化和情境化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over”语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学习策略指导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词汇语义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以“over”的原型意义“在……上方”为中心节点,通过联想和分类,将其在空间域、时间域、抽象概念域等不同领域的语义作为分支节点展开。在空间域分支下,进一步细分静态空间意义(如“在……上方”“覆盖”“在……另一边”)和动态空间意义(如“越过”“在……上方穿过”“遍及,到处”),并配以简单的图形或例句来辅助理解。在“在……上方”的分支旁,画一个简单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方的简笔画,或者附上例句“Thelampisoverthetable”。在时间域分支,列举“overtheyears”“overtheweekend”等常见表达,注明其表示“在……期间”的语义。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构建,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over”语义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提高记忆效率。语料库查询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等在线语料库,查询“over”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学生在语料库中输入“over”,可以获取大量包含该词的真实语料,包括口语、书面语、不同体裁的文本等。通过观察这些语料,学生能够了解“over”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搭配习惯、语义偏好和使用频率。学生在查询“over”与动词的搭配时,发现“getover”“lookover”“handover”等搭配在不同语境中的高频出现,从而加深对这些搭配语义和用法的理解。在查询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语料的语境信息,分析“over”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义辨析能力。六、实证研究:认知语义教学法的应用效果6.1实验设计本实验旨在探究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教学方法在英语“ove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与认知语义教学法对学生学习“over”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影响,为认知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实验对象选取了某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班级各有40名学生。这两个班级在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和语言基础方面无显著差异,且由同一位英语教师授课,以确保实验的初始条件一致。实验采用对比研究法,实验组采用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同外,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作业布置等均保持一致。实验步骤如下: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over”的英语水平前测,测试内容包括“over”的基本语义、搭配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前测成绩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对“over”的掌握程度,确保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英语水平相当。在教学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over”的基本义项和常见用法,通过例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实验组则采用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意象图式理论,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示“over”的空间语义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原型意义,如在讲解“over”表示“在……上方,不接触”时,展示飞机在城市上空飞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over”所表达的空间关系。通过分析大量语料库中的例句,引导学生发现“over”从空间域到时间域、抽象概念域等的隐喻拓展,如在讲解“over”在时间域的隐喻用法“overtheyears”时,对比空间上的“跨越”概念,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延续和跨度。系统介绍“over”与动词、名词等的常见搭配,通过情境创设和实际运用,让学生掌握搭配的语义和用法,如模拟商务场景,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handover”“takeover”等搭配。在教学结束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后测,测试内容与前测类似,但题目不同,以检验学生在接受不同教学方法后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认知语义教学法的反馈和感受,进一步分析认知语义教学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6.2实验过程在教学实施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依次讲解“over”的常见义项,如“在……上方”“越过”“超过”“结束”等,通过列举简单例句,如“Hejumpedoverthefence”(他跳过了篱笆)讲解“越过”含义;用“Thereareover20studentsintheclassroom”(教室里有二十多个学生)解释“超过”意义,让学生机械记忆这些义项和例句。在讲解搭配时,教师同样只是罗列常见搭配,如“getover”“lookover”“handover”等,并简单说明其汉语意思,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实验组则采用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教学方法,首先运用意象图式理论进行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在讲解“over”表示“在……上方,不接触”的原型意义时,展示一幅桥梁横跨在河流之上的动态图片,画面中桥梁作为射体,河流为界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桥梁在河流垂直上方且不接触的空间关系,同时配合句子“Thebridgeisovertheriver”(桥在河上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关于“over”原型意义的意象图式。在讲解动态空间意义“越过”时,播放运动员跨越横杆的视频,同时呈现句子“Theathletejumpedoverthebar”(运动员跳过了横杆),让学生清晰地感知“over”所表达的运动物体从界标一侧跨越到另一侧的动态意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over”的隐喻语义拓展。在讲解时间域隐喻时,教师先回顾“over”在空间上“跨越”的意义,然后展示一个时间轴,将“overtheyears”(多年来)标注在时间轴上,让学生明白这里是将空间上的跨越概念映射到时间上,表示时间从过去的某一点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涵盖了多年的时间跨度。在讲解抽象概念隐喻时,以“权力”概念为例,教师通过展示公司组织架构图,说明经理在员工“上方”,拥有对员工的控制权,对应英语表达“Hehaspowerovertheemployees”(他对员工有权力),帮助学生理解“over”从空间概念到权力概念的隐喻映射。针对“over”的搭配语义,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讲解“getover”表示“克服;从……中恢复过来”的搭配时,创设一个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情境对话。A学生说:“Ihavebeenstrugglingwithmathforalongtime.Idon'tknowhowtogetoverit.”(我在数学上挣扎了很久,我不知道如何克服它)B学生回答:“Don'tworry.YoucanasktheteacherforhelpandI'msureyou'llgetoverit.”(别担心,你可以向老师求助,我相信你会克服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话,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掌握“getover”的语义和用法。在讲解“handover”表示“移交,交出”的搭配时,模拟商务文件交接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练习,如:A:“Pleasehandovertheimportantdocumentstome.”(请把重要文件交给我)B:“Sure,hereyouare.”(好的,给你),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搭配的运用。6.3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前测中,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55.2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54.8分,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在实验前,两组学生对“over”的掌握程度相当。在后测中,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