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梳理脉络;了解石钟山的特点,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感受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学习目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的三位。林语堂:旷古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苏轼工诗善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肆恣,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美誉。作者简介1.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文学成就:散文——“
”之一,与
并称“欧苏”,又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
并称“苏黄”;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
并称“苏辛”;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解题更加定语后置名作动,取名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把即使鸣:使……鸣(发出声音)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导学案翻译全文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的原因知识浅薄的人敲击认为真相因此简略浅陋从名作动,乘船于是、因而到......去赴任、就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以及表示怀疑。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记游石钟山,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第二自然段:(记叙、描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第三自然段:(议论)任务一:郦道元和李渤分别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他们的说法持何态度?人物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水石相搏”说“扣石发声”说游因(1)《石钟山记》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以的(2)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众说不一。对郦道元的观点,苏轼说“__________”;而对于唐朝李渤的考证,苏轼则表示“____________”。(3)李渤浅陋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结尾,作者是这样评价郦道元和李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态度的批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复习检测苏轼探究石钟山因何得名的过程和结论游历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作者在石钟山的所见所闻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比喻摹状—如猛兽奇鬼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镗鞳动静结合—大石侧立;栖鹘惊起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侧面烘托—心动、大恐游历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①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游历声源声音风水-中流之大石有窾坎镗鞳之声微波-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钟鼓不绝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水石相搏说游历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陋者(李渤)言之不详郦道元不肯夜泊士大夫不能言之渔工水师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思考: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前人做法实质作者态度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叹笑讽惜游感不可臆断有无游感——释疑游因——质疑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游历——察疑大石侧立栖鹘惊飞鹳鹤怪叫水声轰鸣肯定命名夜游见闻叙议结合解决问题集中议论抒发感想议论为主提出问题小结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质疑,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本文是带有考辨性质的山水游记。总结“由古文运动与理性精神相结合”的“哲人游记”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总结表达技巧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结构独特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行文曲折总结表达技巧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总结学习意义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后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延伸探讨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另鄱阳湖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相差12米,苏轼游览时适逢丰水期)苏轼通过考察,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另李渤也实地探访了,并非道听途说)xx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总结学习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石钟山记》启示比较阅读《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写景片断比较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因此,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千尺江岸高峻直耸;山峦高耸,月亮显得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 室内设计3D演示技术解析
- 幼儿中班服装设计
- 经济法概论的核心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中的经济法新观念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市场机会分析与试题及答案
- 高中暑假前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农业资源利用合理化方案协议
- 自然灾害救助处置指南
- 个人住房贷款保证协议
- 体育管理学完整版
- 手语操比赛方案
- SMT炉后检查作业指导书V1.0
- 中级育婴师课件婴儿生长发育
- GB/T 14408-2014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 2023年浙江省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条目精校版
- “两区三厂”专项施工方案
- 长庆油田各个采油采气厂延长油田采油厂简介
- 2024年教师选调进城考试试题(小学语文)含答案
- 活性炭更换记录台账
- (通用版)汉字听写大会竞赛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