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整理
第五单元人文主题
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习
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交
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
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
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维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
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
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
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
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
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本单
元通过学写游记,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一定
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教材安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
目的是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海上日出》
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作者从日
出时的颜色、光亮、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着力刻画了太阳在海面
下出现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条理清晰,特点
突出。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揣摩按顺序写景物的表达效
果。《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洞口、外洞、
孔隙、内洞,并抓住个人感受着力描写孔隙狭小的特点。课后练习
让学生补充作者的游览路线,旨在梳理文章线索,学习按游览顺序
写景的方法。两篇课文描写对象不同,却都有着明确的写作顺序,
便于学生借助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交流平台〃
结合精读课文对如何写游记进行回顾、梳理。教材呈现同学交流的
情境,让学生明白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也可以按变化的顺序写景。
〃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练习表达,教材安排了
两项内容:第一项,引导学生画路线图,介绍参观顺序,练习把景
点之间转换的过程说清楚。第二项,引导学生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
按一定顺序把景物下来。通过这两项练习,帮助学生初步家握按照
顺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为单元习作作准备。〃习作例文〃为学生习
作提供范例,继续体会写法。《颐和园》按照游览的方位顺序依次
描写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所见景色,一步一景,
顺序清断。旁批提示课文按作者游览地点的变化顺序写景:课后题
让学生补充游览路线,启发学生了解例文《七月的天山》中用移步
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依次描写‘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
处〃的美景,第一处旁批,提示学生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进入天山时
的量色,很有条理;第二处旁批总结了野花的特点,暗示要写清楚
印象深刻景物的特点。
单元习作是〃游〃,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按照
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并写出量物特点。通过在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
在〃初试身手〃中初步实践,在习作例文中强化写法,到了单元习作
中。将这个单元学到的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加以运用。强调写清游
览的顺序,写好印象深的景物。
本单元的教学应整体把握教材各板块的内容,注意各板块之间
的联系和整合。第一,让学生了解〃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应贯穿在
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按游览顺字写一个地
方,培养学生按顺序写景物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该把单元教学
的中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这
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展开,其他内容的教学要能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课文教学中内容理解,语言积累不必作过多要求。整体来说,就是
先〃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再通过练笔,尝试〃按游览
顺序写景物”。
第二,各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整体性。注意”交流平台〃和〃初试身
手〃的整合。〃交流平台〃总结梳理本单元写法,〃初试身手〃让学生尝
试运用,从认识写法到运用练习,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依托,共同
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提供学习〃支架〃,注意〃习作例文〃与〃单元习
作,,的整合。〃习作例文〃不同于略读课文,重在〃用〃,突出例文所采
1.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
写清楚的。
2.能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交流按照浏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
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3.能按顺序说出浏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书面表达
1.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浏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16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
努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
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
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
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4.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
5.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
努力〃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感受晴天时日出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师:同学们,今天我们
将开始第5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昌语中妙笔写美景,
巧手著奇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作家是怎样用精彩的语言来描绘大自
然的美景和奇观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
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将完
成一篇习作。为了帮助我们写好这篇习作,根据单元的安排,我们
要先学习两篇名作。
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16海上日出。
3.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师:本文作者是文学大师巴金,
来听一听关于他的介绍。生: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杰出的社会活
动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著有《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作品。师:巴金先生热爱文学,热爱
大自然,他在1927年1月从上海坐船去法国留学,《海上日出》
是他在船上多次观赏日出后所写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请大家默
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多音字'荷〃和〃刹〃。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
来学两个多音字,跟老师读:〃荷〃、〃刹〃,都读正确了吗?〃荷〃读第
4声,〃重荷〃的意思是沉重的负担,〃荷〃还有一个读音,大家都很熟
悉,〃荷花〃。另一个多音字,谁来交流呢?生:〃cha〃——刹那,形
容时间极短;"刹’还有一个读音是sha,可以组词刹车。
2.了解具体写海上日出景象的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师:课文读过了,那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海上日出
的景象呢,谁来交流?
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着太阳还没升起时天空的景象,当时
天空已经出现了红霞,这是因为太阳快从天边升起来了。而第三自
然段写了太阳一步一步从海面下升起来的样子,所以这两个自然段
都是在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
生:我对他的发言有补充,第四五自然段也是具体描写海上日
出的景象。我发现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有时〃这个词语。第四
自然段是写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里,就是多云的时候,第五自然段
是写有时天边有黑云,黑云就是乌云,它们和二三自然段写的日出
时的天气情况有不同,但还是在写日出。
师:你们读明白了,作者第二第三皂然段写了晴天时的日出,
第四自然段写了多云时的日出。第五自然段写了有乌云时的日出,
所以这四个自然段都是在具体描写日出时的景象。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为了看日出,
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
响声。这是在写作者等待日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
这里〃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这句话是反问句,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就是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读懂了。〃这〃是指的什么呢?
生:〃这〃指海上日出,这句话是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师:奇观已经是奇特的景象,加上伟大的,说明这奇特的景象
很了不起,还用了反问句来加强语气,可见作者对海上日出是充满
了赞美。作者先从自己等待日出开始写,然后把多次看日出发现的
不同景象展现出来,最后是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叹。课文的顺序很
清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海上日出这个奇
观展现出来的。
三、研读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奇观。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看日出的时间和地点。师:课文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写明了看日出的时间和地点,这里的时间和
地点是怎样交代的?生:时间是天还没有大亮,作者没有用很精确
的词语,因为每天天亮的时间不完全一样,但地点很明确,在床上。
生:我发现作者说常常早起,显然他不止一次的看日出,因此课文
的后面才会写到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日出。师:这样联系下文的思考
方法真不错,老师补充一下: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清静。
可见为了看日出,作者常常早起,他对日出情有独钟,来读好这一
段吧。生: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国非
常清静,床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感受晴天时日出的景象。
师:日出是一种景象,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只有仔细的观察,
才能捕捉到它变化的状态,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边
读边圈画,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的?
生:我发现日出时天空的颜色有变化,在第二自然段中,太阳
没有升起时,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接着天边出现了一道
红霞,很亮。在第三自然段中,当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的时候,就是
红却没有亮光,等到太阳完全跳出海面,就是深红,还发出夺目的
亮光。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日出时天空中颜色变化的景象,作者是怎
样有序的把这种变化的景象写清楚的?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清楚的,我找到了这些
写时间的词句,第二自然段中的〃转眼间〃告诉我们太阳在升起前,
天边很快就出现了红霞。第三自然段中的〃过了一会儿〃和〃到了最后〃
是写了太阳从升起一小半到整个儿都升起来了。
师:借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句,作者把日出的过程非常细致的
表现出来,它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就让读者清楚的知
道了日出的经过,作者笔下的哪一幕是最吸引你的?再读读。
生当太阳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的那一幕是最吸引我的。
我先来读句子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这时的太阳好像是一个可爰的孩子,不再受到云霞的束缚,不再是
躲在海面下,而是勇敢的跳出来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师:你说的正是这句话,大家也来读读这句句子,注意加点的
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加点的部分,写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我边读边想象那小
半个太阳在海平面上一点一点上升,从〃负着重荷〃,看出它的速度
有点慢。到了最后一刻,太阳好不容易整个儿都跳出了海面,让人
感到无比的兴奋。
师:我发现加点部分是对日出的动态描写,〃上升〃,〃冲破〃,〃跳
出〃这几个动词,展现了太阳冉冉升起的情形,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他
喝彩。我也来读这句话,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
得非常可爱。
师:多么神奇壮丽的一幕,还有哪一处描写也能吸引你?
生: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很吸引我。从〃一刹那间〃、〃忽然〃、
〃突然〃这三个词,我知道这是在极短时间里的变化,感受到此时的
太阳是最壮观的,最令人震撼的,我来读: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
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刺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
也突然有了光彩。
师:作者不转眼的望着那里,终于等到那最耀眼的一刹那间,
即使眼睛发痛,也不忍错过那辉煌的一刻,并通过他的笔把日出时
天空,太阳的变化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
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
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
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
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
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刺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
然有了光彩。师这位同学读出了对大自然奇观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四、写字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他是按照等待日
出和观日出的顺序来写的,今天我们要写的生字中〃镶〃字的笔顺比
较复杂,先看一下笔顺动画。同学们记住〃镶〃的笔顺了吗?自己拿
出写字本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师:这是今天的作业:一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一题和第二题。
二自学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
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
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
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巴金在船上常
常早起,等待日出,所以能描绘出晴天时、多云时,有乌云时等不
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他赞叹海上日出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奇观
啊,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写晴天时日出的景象吗?文中用上了这些
表示时间的词句,发一定顺序把太阳变化的过程写出来了,谁能借
助这些词句来说一说晴天时日出的景象?
生:太阳还没出来,天空还是一片浅蓝,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
道红霞,过了一会儿,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
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慢慢的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
霞,完全跳出了海面。一刹那间深红的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射的
人眼睛发痛。
师这位同学借助这些词句才巴晴天时的日出过程说的很清楚,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多云时和有乌云时的海上日出的景象。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在多云时和有乌云时海上日出的
景象。
师: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四第五自然段,说一说这两种天气情况
下日出的景象是怎祥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能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景象和晴天时是不同的,在晴
天作者能看见太阳红红的,发出夺目的亮光,但是在多云时,在有
乌云时,作者看不清太阳了,就写太阳走进云堆中,太阳躲在乌云
后,亮光有怎样的变化。
师:你能联系前文,发现了多云时,有乌云时日出的景象的不
同,在这两种天气里,作者重点描写了阳光照在云层上的景象,老
师建议大家再联系太阳、云层、海面这些事物,体会一下这两种景
象又奇特在哪里呢?
生:我发现多云时的景象奇在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
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我联系上一
句,知道了太阳虽然走进了云堆里,但是它的光线还是能穿透云朵
照射到海面上,这时整个天空,整个海面好像融为一体。
生:我来读——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
下来,只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
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交流,大家一定也沉醉在多云时海上日出
的景象中了,作者看到太阳的光线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没
想到此时的阳光还是如此强烈,把海和天都照亮了,因此我们仍会
赞叹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那有乌云时又是怎样的奇观呢?
生:我认为作者在写有乌云时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一开始
太阳被厚厚的云片遮住了,还看不见,接着他在黑云里放射光芒,
就能给黑云镶上一圈金边,后来太阳又出现在了天空中,就把黑云
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了。
师你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想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按顺序写了太阳的变化,以及它带给乌云的变化,这就是太阳
被乌云遮住时的景象,镶的意思是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
那么在这里就是指阳光给黑云的外围加了一条金边,这是多么神奇
的景象。看,后来太阳慢慢地冲出了重围,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
或者红色,多么瑰丽。有黑云时的日出和晴天时,多云时又是不一
样的,这种景象平时很难看到,只有在海上这种特别的环境下,才
有幸目睹,谁还有体会?
生:我对老师讲的有补充,我来读这句话:这时候发亮的不仅
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作者看到太阳好不
容易冲出了黑云的重围,它此时放射出最灿烂最夺目的光芒,让正
在看日出的作者也十分激动,想象着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生:我更佩服作者有那样细致的观察,把那种难得一见的壮观
景象写得有条理,还充满了情感。
生:我来读,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
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
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
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
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师:仔细的观察,有序的描写,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让我们
身临其境,你也一定会由衷的赞叹,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让我
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作者精彩的描写。
三、迁移运用
师:文学大师的表达,我们感受了。课前同学们还自读了本单
元的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作者写了自己骑马进入天山的一路
所见,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例文以及批注,想一想对你将要完成的习
作有什么启发呢?谁来交流?
生:我觉得例文后面的问题启发我,要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
写天山,我是从这些语句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
进天山深处〃,说明作者是骑着马慢慢走进天山的,边走边赏景,例
文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刚进入天山时感到十分凉爽,那是高耸的雪山送来的
寒气,再往里走,原始森林展现在眼前,走进天山深处,野花把天
山装点得越发柔美了。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写出游览天山过程
中所见的美景,那文中的两个批注提示我们什么呢?
生:第二自然段旁写着从高耸的雪峰到峭壁断崖上飞溅下来的
雪水,再到山脚下的溪流,写得很有条理,我想这是提示我们作者
在写第二自然段时也是有一定顺序的。
师:是怎样的顺序呢?再读一读。
生:作者看到的景物是蓝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浪花、
鱼儿、阳光、石子,应该是从高到低的顺序。
师:对,从高处的雪山到飞泻的雪水,再到溪流,我们的目光
随着作者的笔由高到低,缓缓向下,这正是批注中所说的,写得很
有条理的表现,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有条有理地介绍了自己刚
进入天山时看到的景物,那第二处批注呢?
生:在第四自然段旁写着野花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真美
呀!这里把大片五彩缤纷的野花比作织不完的锦缎,比作天边的霞
光,还比作高空的彩虹,其实是写出了野花盛开,色彩斑斓的特点。
师:说的没错,抵到天山深处,最吸引作者的是大片的野花,他运
用比喻的手法集中表现野花又多又美的特点,这篇例文让我们进一
步借鉴,写一个自己游览过的地方,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景物,还
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把它们的特点写出来。希望大
家能从例文中汲取长处,为完成单元习作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这是今天的作业,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想一想哪一处令自
己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
16.海上日出按一定的顺序写等待日出
晴天时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观日出多云时
从云里射下来有乌云时镶了金边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不是很
伟大的奇观吗?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
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
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
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
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忆自己游览过
的地方,想一想哪一处令自己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请同学们来
交流吧!学生交流:
生1: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黄山,黄山
的奇石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那些石头有的像小兔采蘑菇,有的
像猴子观海,还有的像仙人指路。
生2:妈妈曾带我去云南丽江游览过,那里山间的湖泊中倒映
着绿树和白云,仿[弗。服仙境一样,最神奇的是我骑着一头增色的
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一路迷人的景色让我
们陶醉。
生3:去年寒假,爸爸带我去哈尔滨叔叔家过春节。在那里我
看到了千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晶莹剔透的冰雕,气势磅礴的雪雕,
让我赞叹!我也体验到了在雪地里游玩的刺激和快乐。师:同学们
交流的很好。这些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完成单元习作时,
你也肯定希望能清晰地介绍给别人,让读者身临其境。该如何写好
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呢?相信在学习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后,
大家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前往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
龙洞,借鉴他是如何写游览经过的。跟着老师读课题——《17记
金华的双龙洞》。
3.理解课题,简介作者
师:记,就是记录的意思,记的是游览清华双龙洞的经过。看
了题目我们就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先来听听作者简介——
生:叶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优秀的语
言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
集》《稻草人》等。
师:1957年4月14日63岁的叶圣陶爷爷去游金华的双龙洞,
并写下了这篇游记。2001年,此文被镌刻成碑,立于双龙洞景区
内供游客们品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一读生词〃蜿蜒、石笋、石钟乳〃,读准字音。师:课前预
习过课文啦,这三个词语你能读正确吗?生:我来读一读:蜿蜒,
石笋,石钟乳。师:读得很好。
2.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双龙洞〃一名的得来。
师:同学们这是石笋,这是石钟乳。溶洞的顶端流水慢慢向下
渗漏,经过上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化学反
应,有的沉积在洞底就形成了石钟乳,有的沉积在洞底则形成了石
笋。蜿蜒这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吗?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先看
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是弯弯曲
曲延伸的样子,有崛蜒的山路,蜿蜒的小溪。在课文里是形容一条
黄龙和一条青龙的形态。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洞得名双龙洞。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画出相
关的句子。
师:既然是游记,就要记录游览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画出相关的句子。
请同学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游览双龙洞的过程的。
我划的句子是: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在外洞找泉水的
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一团漆黑,什么
都看不见。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作者记叙了自己游览的经过。除了这几句
句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还有两个句子也是在表示作者行踪的。
一句是:一路迎着溪流。这是作者在进山的路上。和后面〃入山大约
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是有关联的。另一句是: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小结:
师: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
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很会读书。
4.师:下面请你再默读划出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请
同学们来交流。
5.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画出的这些句子都在自然段的开头,既承接了上
文,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去的地方。生2:我还发现,在这
些句子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比如〃金华城二〃罗店〃、
〃路上〃〃洞口〃等。
6.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句子,把游览
的过程前后承接,让我们明白他一路上经过哪些地方。从哪里出发?
(板贴:路上)到哪里结束?(板贴:出洞)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可
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
7.完成示意图并交流,理清写作顺序。
师刚才一位同学说,在这些句子中可以找到表示地点的词语。
现在让我们来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游览路线图补
充完整。同学们,都填写好了吧,请你核对一下。(板贴:洞口外
洞孔隙内洞)出示:路上一外洞T孔隙一内洞一出洞师小结:通
过梳理提炼,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是按先到达洞口,
然后进入外洞,通过孔隙后又进入了内洞。他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
记叙的。(板书:词语之间的箭头)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同学们写
游记时,也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景物。这样能使文章的条理更
清晰。(板贴: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
四、学习一至四自然段
1,师:叶圣陶爷爷那时是四月游览北山双龙洞的。四月可是踏
青游览的好季节。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在路上、洞
口以及在外洞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可
以圈画一下。师:交流一下吧。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有气势、高大
生: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
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
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
片明艳。我想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多么愉悦呀!
师:是啊,通过〃B央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新绿〃等这
些景物的描写,鲜泡的色彩,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山花相映、红
绿争辉的绚丽景象。所以即使作者没有直接写心情的语句,但同学
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发现第四自然段依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山相当高,突
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了洞口宽大很有气势。而到了外洞,
他看到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他感觉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还联想到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语句,体会到了洞口宽大有气势。(板
书:有气势)进到外洞的时候,作者又借助〃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
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都都不觉得拥挤。〃这样的联想,生动形象
地向我们展示了外洞更加宽敞高大。(板贴:高大)这里老师还想
问问大家,在到达洞口前,他还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是怎么知道
的?
生:作者还看到了溪流。我从第三自然段写的句子中知道的: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
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是啊,从这句话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
急两对反义词,准确的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溪流蜿蜒曲折,宽窄
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大家一
起再来看一看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一路迎着溪流。〃,〃迎〃字,
说明了什么?表明作者是逆着溪流而上的呀。后来就发现溪流是从
洞里出来。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还是从路上来到洞口的过渡。溪流好像是
一个向导,引导着作者来到了洞口。
3.找描写〃泉水〃的语句。
师:其实课文除了这两句话写到了溪流,还有多处都写到了泉
水。请同学们找一找,把后文写泉水的句子画下来。
师:同学们一定都画出了这些句子,一起读一读吧。(媒体展
示下列句子)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了双龙洞口,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
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
缓缓的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师:发现了吗?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
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因此,课文既有明确交待游
览行踪的内容。还有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正是他时时写到的泉
水。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顺序,跟着作者一路进山,游览
了洞口、外洞,并学习了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下节课,
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介绍孔隙和内洞的。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一题和第三题。
2.自学习作例文《颐和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
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
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爰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京华城出
发,过了罗店,走上山路,然后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接着游览了外
洞、孔隙、内洞这些景点。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一一介绍情况。我
们也随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路途美景,洞口的气势及外洞的高大。
二、二、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孔隙的〃狭小〃
师:从外洞进内动,要经过孔隙。作者把孔隙描写得十分详细。
孔隙就是窟窿眼儿。结合画面,不难看出此处孔隙是多么狭小、低
矮啊!但作者却对它做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可以圈画相
关的词句。(板贴:狭小)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吧。生:我划了这句句子体会出孔隙的狭
小: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
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在这个句子里,作者一问一答,告诉我们小
船很小。作者特别写到〃这个小船只能让两个人并排仰卧,没法容下
第三个人啦。〃表面上看他是在写船很小,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孔隙
狭小,只能靠这么小的船穿过去了。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一问一答的两个关键词句,来体会孔隙的
狭小。这里作者自己提出问题,怎样小的小船呢?又自己回答,说
是这样小的小船。这样自问自答,强调了小船实在是太小了,从而
进一步突出了孔隙的狭小。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番吧。生读:怎样
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
样小的小船。
生:老师,我划了这个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
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
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作者说,后脑、肩背、
臀部、脚跟这些部位没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正是因为他看到孔隙狭
小低矮,担心身体会撞到孔隙,所以才会尽可能的把身体贴住船底。
从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中,我也体会出孔隙的狭小。
师:体会得很好,句子中的贴字有挨、触的意思,但作者为什
么不用挨、触,而用贴字呢?贴是紧紧地挨着,听老师读,你感受
一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
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一个〃贴〃字让我们体会到,正因为孔隙的狭小,才
让游客们很自觉地就把身体紧紧地挨着船底。
生:我有补充,当作者写船慢慢移动时,有关他感受的描写就
更能说明孔隙的狭小了。我先读一读这个句子:眼前昏暗了,可是
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瞧,进入孔隙
时,眼前昏暗,作者感觉到离它很近的上方、左右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向他挤压过来。我猜作者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了吧!
师:是呀,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引起
了读者的共鸣,让大家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老师,我还画了这个句子: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
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
绳子,船就出来了。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写拉小船的工人们工作的
情况,但联系上下文再读读就能发现还是在写孔隙的狭小。因为狭
小,所以只能靠一个工人在外洞,一个工人在内洞拉着小船进出。
3.师小结:
师:正是因为孔隙的狭小,所以过孔隙的方式很特别。作者把
它独特难忘的体验详细的写下来,与读者分享。孔隙也是这篇游记
介绍的重点景物。作者把它介绍得很清楚。因为有了第五自然段的
详细介绍,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
洞。,过程是一样的,就不再展开写。
三、学习六、七自然段,了解内洞的特点。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内洞又有什么
特点呢?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内洞的第一个特点是黑,我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
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一团漆黑〃与〃余外
全是昏暗〃这些短语都直接写出了内洞的黑。内洞的第二个特点是奇。
洞顶有两条龙已经让人觉得很神奇啦,还有那些石笋、石钟乳,作
者写它们的名目有四十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这些都让人
觉得很奇特。
生2:我来补充。内洞还有一个特点是大。第七自然段这样写: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
大。预习课文时我查过字典,〃进〃是量词,就是房源层次。十来进
房子就相当于十来个庭院相连,所以内洞是很大的。师:刚才这位
同学抓住数量词来体会内洞的大。在洞里走了一圈,觉得内洞比外
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联系第四自然段描写外洞的句子走进去,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
得拥挤。外洞已经很大了,而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所以联系上
文思考,我们也能找到内洞大这个特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同学
们一下子就找准了内洞的特点:黑、奇、大。(板书:黑、奇、大)
3•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家叶圣陶按照游览顺序来
写景物,结合自己的体验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四、学习习作例文《颐和园》
1.师:其实很多游记都会运用这样的方法,比如我们自读的习
作例文《颐和园》。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
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长
廊()()()
2.学生交流语句并核对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吧。生:读了课文,我找到了这些起过渡
作用的句子。我来读一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
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
是昆明湖。在这些过渡句中,我找到了作者描写景点的词语或短语,
有〃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的前面二〃昆明湖〃,所以我的线
路图是这样填的。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前)(昆明湖)
师:很好,你们填的和他一样吗?这位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
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很会读书。
3.借助批注了解过渡句的不同写法。
师:大家画出的四句过渡句分别在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
再读读这些过渡句,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读了第一、第二处批注,我知道这些过渡句在写法上有些
不同。比如写长廊的过渡句是直接写明游览地点,而写到了万寿山
脚下的过渡句,就与前一处的过渡句不同。是这样写的: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就告诉我们从哪里出发,到了哪里。第五
自然段的过渡句同祥是这样的写法,句子写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
明湖。
师:是的,这些过渡句既承接了上文,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
一个去的地方,衔接的非常自然。
生:我有补充,第三处批注告诉我们,在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
时,视角也有变化。比如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半山腰的佛香阁就必
须抬头看,而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只有向下望,才能将颐和园的景
色大半收在眼底。
4.借助第四处批注了解要关注景物的特点,师小结。
师:思考得很好,发现作者观察的位置不同。同学们借助前三
处批注。知道了过渡句的作用。那第四处批注又再提示我们什么呢?
生:这处批注和别的批注不一样,让我们关注景物的特点。我先来
读一读这个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
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作者把
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静玉的
特点。师:是啊,句中的这个滑是指在光溜的表面上移动。作者就
是想要突出游船、画舫是在光滑的湖面上慢慢地移动,湖面几乎不
留一点儿痕迹。一个‘滑〃字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湖面静的特点。
5.师小结:这篇例文让我们进一步借鉴写自己游览的地方,可
以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也要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
来。相信大家已从课文及习作例文中受到了启发。
五、布置作业:
师:在之前的作业中,老师请大家回忆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印象
深刻的地方,说说它的特点。这是今天的作业:为自己去过的一个
印象深刻的地方画一张游览路线图。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怎样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梳理方法
1.师:前两课的学习中,作家通过仔细的观察、有序的描写,
让我们对海上日出、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留下了
深刻印象。对于如何描写景物,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板书:交流平
台出示:交流平台学习小伙伴的话。
2.师:为什么他们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对于三位小伙伴的说
法,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生1:我赞同第一个小伙伴说的,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
作者从金华城到罗店,过了罗店走上山路,一路观景。然后到了双
龙洞的洞口,接着到了外洞和孔隙处游览。又乘小船穿过孔隙到内
洞游览。参观完毕,最后出了洞。作者一边走,一边看,按照自己
的游览顺序,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使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生2:我也记得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
写了他从外洞进内洞时要经过的孔隙,描写的时候紧紧抓住了自己
独特又难忘的体验,说自己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这些部位
没一处不贴着船底的。进入孔隙时,眼前昏暗,作者感觉到离他很
近的上方、左右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通过写自己的真
实感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师小结:看来,
这两位同学和交流平台的小伙伴有共鸣啊。对学习过的内容,印象
很深。
生3:第三个同学讲得有道理。在《海上日出》一课中,作者
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景物变化的。他用上了〃转眼间〃、〃过了一
会儿〃、〃到了最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把日出的过程非常细致地
表现出来,让读者清楚的知道了日出的过程。师总结:刚才通过我
们对前两篇课文的回顾,理解了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写游览过了一
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灾调查应急工作预案(3篇)
- 高考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分享及答案
- 追求理想的高考作文思路及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人际关系试题及答案
- 追求卓越的心态与行动-高考作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火灾发生应急预案演练(3篇)
- 2025年软件考试焦点讨论试题
- 防汛火灾等应急预案(3篇)
- 竞争战略与市场灵活性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试题答案解析
- 患者画像与精准营销-深度研究
- DB11-T 889.2-2013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操作规程 第2部分:木作
- 融侨大道螺旋桥施工方案
- (高清版)DB32∕T 4459-2023 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和服务规范
- 墨刀原型交互培训
- 油气回收培训课件
- 2024年6月青少年软件编程Python等级考试试卷五级真题(含答案)
- 优化城市公交线路的规划
- 粉末涂料的MSDS介绍
- 福建省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信息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