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已识生之悲,犹爱春日宴——《兰亭集序》设疑导入本是草稿,尚未正式誊清,还有错字和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本是名流们聚会所作诗歌的序言,兰亭诗未传,《兰亭集序》这篇序文……却被誉为中国散文经典学习任务在阅读赏析中解决三个问题:1.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时候,并没有标点,也没有分段。那教材分为四段,是为何?2.作为散文的《兰亭集序》究竟写了什么?3.奇文《兰亭集序》究竟好在哪里?初读课文1.听录音正字音。2.自行朗读《兰亭集序》,借助注释,感知四段的情感变化。(找到情绪词)乐痛悲是日,何日?修禊,何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是日:兰亭雅集《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列于卷首叫“序”,位于于卷末叫“后序”“跋”【常见的序】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金石录后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俗称三月三,相传是黄帝诞辰纪念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是民众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是日:三月三《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论语·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信可乐也,所乐者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毕、咸:全、都映衬、围绕(景物互相衬托)以之为,把它当作排列而坐旁边,水边长长的,高高的状后的标志,于……会音乐伴奏的盛况;一说,定语后置句。少长,形作名酣畅地抒发高雅的情思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中景物有何特点?绘此景此境有何作用?山有竹,清幽、素雅亭有水,灵动、别致营造素雅、清幽的氛围;衬托作者情操的不俗;表达作者的畅快愉悦。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景中人在做什么?做的这些事情体现了这些人的什么特点?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名士风流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和风抬头观览宇宙的广大;一说广大的宇宙穷尽确实、实在值得俯首细察万物的众多谢灵运曾言:“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而此次兰亭集会似乎已然将这四者揽入怀中,你品到没有?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四美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乐石崇《金谷诗序》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与《金谷诗序》相比,《兰亭集序》的好更加明显了!提示角度:手法、用词、作者用意、作者风度

《金谷诗序》极尽铺陈渲染,用词普通,意在“备”字。追求宏大与热闹,给人以富丽张扬之感。《兰亭集序》文辞简雅,骈散交织,文质彬彬。无炫耀,无罗列,俗世身份隐去,意在自然,一派名士风流。王羲之此番是为“畅叙幽情”,情调自然、自在、从容、自如。“岂不哀哉”都不足以言说,必须是“痛”,“岂不痛哉”!岂不痛哉,所痛者何?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相处、交往兼词,之于,从……中悟,通“晤”,面对面。取所+v=n遇到的东西一时感到自得求得的东西连接、随着之前有的人犹且,尚且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期:到、及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因“之”引发感触请找出体现“痛”的句子,尝试去理解“王羲之在痛什么”。俯仰一世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美好易散命运无常生死无奈所痛者何?强烈感无常感为何王羲之会生出这么强烈的无常感?让我们回到那个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魏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魏晋时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痛”是魏晋时期,大部分人需要时时面对的课题。王羲之也不例外,并非常真实地把个体的“痛”表达出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政治黑暗魏晋时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昔令人悲。(曹植)感生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魏晋时期《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死生亦大矣命运无常魏晋同悲情感变化乐痛悲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美好易散、命运无常生死无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悲夫!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明白、通晓一,把……看作一样。一一记下……的原因意态、情趣一样固,乃,于是。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庄子的齐物论“一死生”“齐彭殇”齐物论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生死、寿夭等对立概念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一死生”​:认为生和死是一回事,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样自然。​​“齐彭殇”​:认为长寿的彭祖(传说活800岁)和夭折的孩童没有区别,因为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如果从宇宙的视角看,万物本质相同,人类对差异的执着是狭隘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春秋战国,儒墨道法,百家争鸣。秦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大行其道。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以来,道家思想成为主流。魏晋政治恐怖,昌明有志的士大夫不满朝堂,转而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但追求老庄的路上,有些人“真名士,自风流”,有些人却过于消极,认为“活着和死了差不多”,最终走向虚无。看似豁达,实际却极其消极的情绪流行于文人雅士、朝堂宦臣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然终期于尽,但是体验过方才的“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和没有体验过,真的一样吗?死生亦大矣!岂能如此随意看待!生与死的本质差异不可抹杀。生能感受欢愉(如兰亭雅集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乐),而死则意味着永恒的寂灭。王羲之认为,庄子的理论看似超脱,实则否定了人类真实的情感和生命价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夫”——这是人类永恒的悲伤啊!欢乐会成为陈迹,人生短暂,生命注定会逝去。不管“昔人”“今人”,还是“后之览者”,都逃不出“人生苦难”“世事无常”的困境。“信可乐也”是对当下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乐;“岂不痛哉”是由生命和命运所引发的哲思;“悲夫”则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发出穿越历史的永恒悲叹。人之觉醒个体的痛放大成群体的痛,穿越时空,千古同悲。面对人类的永恒之悲,王羲之如何回应?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生命之乐与悲的矛盾,不能用庄子的齐物论来消解。但是,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我会与前人“若合一契”,而后人也将会有感于我的感慨吧。这是否也是一种永恒?用文字打败时间。面对人类的永恒之悲,王羲之如何回应?就现在,面对《兰亭集序》之时,你体会到王羲之的心情了吗?王羲之用文字让美景、雅趣、情感与思考穿越时空,“活”到了今天,化作永恒。面对人类的永恒之悲,王羲之如何回应?人生苦短,快乐难得,那我们是不是更应珍惜和热爱当下的一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阳春召我以春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那些王羲之教我们的事承认悲伤:生命短暂、快乐易逝,这确实让人难过。​拒绝虚无:别用“反正都会死”当借口,认真活出精彩。创造价值:写诗、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生命留下痕迹。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是一种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以降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张三夕《魏晋风度何为》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