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重要考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魏晋至隋唐思想领域变化的原因、特点2.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科技成就的表现和影响3.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及意义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课时精练目录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1知识点一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思想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1)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________(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发展(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______最受尊崇(3)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______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儒学复兴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本土化三教合归儒道教佛教禅宗封建纲常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_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范缜必背——重要结论①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儒学、道教与佛教都有新发展,且相互吸收,呈现出多元特征。②魏晋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读思学用必知——易错易混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必练——教材边角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提示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知识点二三国至隋唐的文艺与科技1.文学艺术(1)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__________、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__________。建安文学黄金时代(2)艺术书法①东晋:________世称“书圣”②唐代:________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①东晋:顾恺之提出“__________”,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是________,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__________、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以形写神吴道子龙门石窟2.科技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祖冲之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隋唐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______,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________》;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赵州桥唐末火箭僧一行千金方唐本草3.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①中印交流: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______曾西行天竺取经。②中日交流:唐朝______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①唐都城______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③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奘鉴真长安必背——重要结论①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的科技走在世界前列。③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读思学用必考——核心概念《齐民要术》: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它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概括唐诗的史料价值。提示历史信息:唐诗的发展成就巨大;市民生活与唐诗有关;唐诗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史料价值: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摘自教材P48)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社会根源是什么?提示思想: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根源: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2主题一多元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3年2考]主题二开放兼容——魏晋至隋唐的科技、艺术与中外

交流[3年5考]主题一多元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3年2考]高考对本主题内容的考查频度不是很高,但地方卷多有涉及,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儒家思想的变化以及体现的多元交融。考点三年考情创新示例2026高考命题预测儒家思想的发展2024·黑、吉、辽卷:以女性墓志为情境,考查北魏对儒家伦理的认同(1)热考主题:儒家思想的变化(2)角度预测:通过社会现象考查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化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思想的认同2023·北京卷:南北朝到隋唐政局变化对儒学的影响视角

史料证史——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史料一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摘编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史料二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唐]韩愈《原道》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提示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视角

问题探史——唐代儒学的发展史料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依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提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1.历史解释——魏晋隋唐时期儒道佛融合的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的过程。(3)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相争,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并推动了理学的产生。2.历史解释——唐代儒学复兴的影响(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题二开放兼容——魏晋至隋唐的科技、艺术与中外交流[3年5考]高考对本主题内容的考查频度适中,多利用书法、绘画、诗歌等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创设情境,蕴含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考点三年考情创新示例2026高考命题预测科技和艺术成就2023·辽宁卷:以唐收录魏晋画家人数为情境,考查纸张的运用(1)热考主题:书法、绘画、壁画(2)角度预测:①通过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对比,考查唐代书法的变化②通过物种、思想交流等考查唐朝文化的特点及对周边的影响2022·江苏卷:六朝书法对唐书法的影响2024·江西卷:以西凉乐为情境,考查北魏的华夏观念中外文化交流2024·安徽卷:以段成式父子对新物种的记载为情境,考查唐朝文化的特点2024·甘肃卷:以李素家族的经历为情境,考查唐代文化交流视角

学者观点——魏晋时期的艺术史料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思考概括史料中的“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的体现。提示特点: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谈之风。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视角名家说史——隋唐文化的繁荣及特点史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示特点:多元性。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等。视角名家说史——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代的表现。提示范围广,与东亚的新罗和日本、印度半岛天竺、西亚的波斯和大食、欧洲的东罗马乃至非洲都有往来;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1.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4)科技成就突出: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历史解释——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国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5)重现实,不僵守古制。文学上创新诗风,史学修纂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重活跃自由。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3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历史纵横”改编]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周易》,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答案D【练•教材改编题】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46“教材知识”改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中唐时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提倡学古文,习古道,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韩愈此举(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解析材料中“提倡学古文,习古道,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说明韩愈此举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项正确;材料与唐诗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薄古非今的弊病和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B、D项。故选C项。答案C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齐民要术》中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 A.重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解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著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工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故选C项。答案C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7“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

)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D1.(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练•高考真题】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答案C2.(2024·黑、吉、辽高考,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解析材料是对北魏皇族女性的评价,不能凸显对门第观念的态度,A项错误;因俗而治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因俗而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不是礼仪规范,C项错误;“母义”“六行”“四德”“孝友”“柔恭”“女节”“妇道”等体现的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再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知,在墓志中记述儒家的伦理道德反映了当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答案D3.(2024·江西高考,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将原本称为“秦汉伎”的西凉乐更名为“西凉乐”,这一更名行为反映了北魏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西域文化的区分。北魏认为这些乐器“悉与书史不同”,即与中原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不同,因此将其更名为“西凉乐”,以凸显其西域特色,并强调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这体现了北魏的华夏观念,即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性和独特性,故选D项。答案D4.(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答案A解析段成式《酉阳杂俎》和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展示了唐朝时期传入的物种及其与中国本土社会生活的融合,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唐朝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非大唐风俗远播异域,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岭南地区的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市民生活悠闲雅致,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段成式和段公路两人的著作,不足以说明唐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D项错误。课时精练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江西南昌调研)4—6世纪,佛教自身所具有的“顺时达变”的“随方”精神、“众生平等”观念、“圆融无碍”的文化特质,借助佛像中原化的流传,得到进一步的展示。这使佛教(

) A.走向平民化 B.逐渐本土化 C.在中原盛行 D.与儒道合流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因为具有“顺时达变”的“随方”精神等文化特质,其借助佛像中原化的流传,逐渐本土化,故选B项;平民化,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材料没有佛教走向平民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在中原盛行,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2.(2024·浙江金华模拟)韩愈在《原道》中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此文的贡献在于(

) A.呼唤原始民主 B.鼓吹佛老之道 C.复兴主流思想 D.否定君主专制解析“是故君者……孔子也”大意是: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易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如今佛家却说,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唉!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即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C项;原始民主指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形式,排除A项;韩愈反对佛老之道,而非鼓吹,排除B项;韩愈肯定君主专制,而非否定,排除D项。答案C3.(2025·山东菏泽高三模拟)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 A.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 B.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C.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D.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经义统一,而唐朝中叶的儒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意味着儒学不再过分注重对经典的逐字解释,而是更注重对其意义和道理的理解,这种变化表明儒学开始重视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项;各种“专门之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义理解经之路,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C项;儒学一直比较强调个体内在精神修养,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A4.(2025·湖南名校大联考)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 C.佛教自身的欺骗性 D.维护封建政权稳定解析据材料“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可知,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对国家有害,从维护封建政权稳定出发,应加以废除,故选D项。答案D5.(2025·湖南长沙模拟)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 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解析材料“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可知唐代士人在隐逸时不同于魏晋时期士人的消极避世,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诗人的隐逸具有社会责任感,隐逸并不属于传统文化精神,排除A项;唐代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文化,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涉及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答案D6.(2024·辽宁大连模拟)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兄长研学儒家经典,弟弟奉佛且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像,时任宰相张说评论:“乃画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这体现了当时(

) A.宗教信仰多元发展 B.刘氏家族关系和谐 C.信仰危机普遍出现 D.文化政策相对宽松解析据材料可见,虽然当时儒家是主流思想,但统治者也能接受佛教和道教的信徒存在,宰相对三教并存情形也并不抵制,相较于此后唐武宗灭佛,可知此时期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故选D项。答案D7.(2025·山西怀仁高三测试)柳宗元认为佛教有些内容与《论语》符合,激烈反佛的韩愈实际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当时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学习儒家,开始讲礼义、忠孝,模仿佛教制订教规戒条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思想统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学 C.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D.文化呈现多元特征解析据材料“与《论语》符合……儒道精神”可知,柳宗元与韩愈的思想中均有与佛教相契合之处,同时佛教也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道教则开始融入儒家礼仪和模仿佛教教规,这些现象共同展示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故选D项;唐朝时期,儒佛道三家有所交融,但仍呈现三教并立的情况,唐朝思想达到统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是理学的形成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隋唐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儒学仍是主流思想,排除C项。答案D8.(2025·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大联考)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逐渐由“入教坊、在朝市”演变为“精唱”。唐代文人竹枝词中还较多地保留了民间竹枝词所咏内容,即对男女爱情和对地方风物的吟诵。唐代竹枝词的变化(

) A.迎合了科举考试的发展需要

B.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 C.强化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后演变为“精唱”,同时保留了部分民间竹枝词的内容,这体现了民间竹枝词逐渐演变为文人竹枝词,社会民间文化与文人士大夫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故选B项。答案B9.(2025·福建龙岩调研)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这些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

) 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解析据材料“以剑言志”“气势恢宏的剑舞”“变幻莫测的狂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诗风雄奇豪放,张旭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裴旻的舞剑走马如飞、飒然风起,这些带有侠义精神的气质是唐朝文化豪迈进取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答案D10.(2025·河北保定模拟)《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解析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但“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多种经营的理念,排除B项;作者只是介绍农副业生产,并没有鼓励农民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排除C项。答案D11.(2024·湘豫名校联考三模)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解析据题干可知,天宝年间,唐朝的贵族和士民都崇尚中亚地区的“小头鞋履窄衣裳”服饰,这反映出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故选D项;题干中所述及的“小头鞋履窄衣裳”服饰来源于中亚地区,而不是唐朝本土的风貌,其也就不能“映射盛唐风貌”,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的“贵族和士民”,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排除B项;题干仅述及中亚地区的服饰影响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并没有述及唐朝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也就无法反映“互鉴”特点,排除C项。答案D12.(2025·河北衡水模拟)下表是唐诗中关于女子着戎装的描写(部分)描写出处军装宫娥扫眉浅李贺《十二月乐辞》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司空图《剑器》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杜甫《哀江头》上表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

)A.社会风气崇尚刚毅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解析据材料“军装宫娥扫眉浅”,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据材料“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体现了女子穿着军装跳舞的样子;据材料“辇前才人带弓箭……一箭正坠双飞翼”,展示了宫中女官身着戎装,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的精湛高强的技艺,这些都反映了社会风气崇尚刚毅,故选A项。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排除C项;据材料“女子着戎装的描写”可知,材料是对唐代女性尚武风气的描述,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答案A13.(2025·辽宁抚顺模拟)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解析据题干“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等,可知唐朝与当时国外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只是题干的现象之一,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朝的外贸进出口的数据比对,排除C项。答案D14.(2025·安徽重点高中联盟校高三摸底)唐政府规定:喜爱或擅长书法者“即入(弘文)馆内学书”,学成的善书者则分充各馆任抄经书手,他们没有官衔品第,相当于“胥吏”,所抄经书,多发各州道以供师法。唐政府的规定(

) A.拓展了科举取士的渠道

B.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促进了印刷技术进步解析据材料“学成的善书者则分充各馆任抄经书手……以供师法”可知,唐政府将擅长书法的人才招入政府机构,给予他们一定的身份和好处,且将其书法作品传播天下,这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在全国的传播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他们没有官衔品第”表明擅长书法的人才没有官衔品第,不算正式官员,因此与选官方式无关,不算对科举取士渠道的扩展,排除A项;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因此秦朝便已经出现了文书制度,并非到了唐朝才开创,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但材料强调书法艺术的发展,两者并不一致,排除D项。答案C15.(2024·浙江杭州模拟)下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丈夫乎?”这一评价强调了(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解析据材料“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丈夫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冈石窟露天大佛体现了佛教艺术,拓跋族理想体现北魏精神,即露天大佛的风格体现了拓跋族精神与佛教艺术的交融,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隋唐时期完成了本土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北魏皇帝对佛教的态度,且北魏太武帝还曾“灭佛”,排除B项;仅凭一尊佛像无法体现佛教成为北魏政权支柱,且这一说法夸大了佛教的作用,排除C项。答案D16.(2024·安徽合肥模拟)唐代“龟兹乐”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朝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 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乐舞多用“龟兹乐”,“龟兹乐”富于异域情调,说明唐代吸收异域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故选B项;材料反映唐朝乐舞多用“龟兹乐”说明唐朝文化兼收并蓄,不能看出中外交往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文化繁荣,不是经济繁荣,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折射出唐代开拓进取精神风貌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4·海南三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陈寅恪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