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茏击发易工荚的4摩
CangnanNo.3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
任教科目科学_________
任教班级二—~—
任课教师朱敬阳、林青青__________
入职年份:教龄:_____也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脸三小教务处监制)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二L个
课题1.1水到哪里去了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蒸发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1、知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情目
与标2、通过探究,明白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课设3、认识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标计
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核心板15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热水、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1、出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水,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关于水,大家知道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关于水的有关知识。
水是无色无味液体,地球有72%的表面被水覆盖
水的纯净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
(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
2、板书:水
师给学生展示一杯水,并提问:“它是什么形态的?液体还是气体?”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有关水的知识。
二、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1、播放动画片,并提问:“水缸里的水怎么变少了?”
2、师准备板书,提示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水”字消失了。
学生讨论说出黑板上的“水”字消失的原因。
3、师总结并板书
4、课件观看水蒸发的图片。
三、加热加快水蒸发
1.用所学知识描述图片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生活中的图
片。)
2.讨论:如何加快水的蒸发?
3.聚焦到加热温度升高
4、实验验证: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四、研讨
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
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
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
为它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
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
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
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
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
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
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2个
课题1.2水沸腾了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水沸腾时操作方法以及现象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
学
学
目
情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标
与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
设
课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计
标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重点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
教学难点
样。
核心板书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
温度计、硬纸盖、水。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你们做家务吗?你们会做哪些家务事?
学生回忆日常生活,说一说自己所做的一些家务事。
为了奖励一下勤劳的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小视频,想不想看?
教师播放给水加热到水沸腾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再次体会水沸腾
的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
板书课题:1.2水沸腾了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
(一)实验预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
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教的气体等
(二)实验活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实验材料: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
温度计、硬纸盖、水C
实验指导: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脸,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险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实验发现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
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
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
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三、研讨
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
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
加热,水温也不再上升。
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
沸点。
(板书:沸点)
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
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
这是同学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
(板书100℃)
教师引导: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标准
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
说水的沸点就是100C。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3个
课题1.3水结冰了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水结冰时的现象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C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
情目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与标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课设
标计3、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4、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1、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重点
2、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难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核心板书
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
教学准备
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
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
结成冰了。
板书:1.3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
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
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
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
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
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
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
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
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
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
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
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
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
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C时,开始结冰,从液
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C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
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
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
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4个
课题L4冰融化了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冰融化的现象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
与标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课设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
标计
要因素。
3、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
得更多的发现。
4、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1、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重点
2、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2支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揭示课题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1.4冰融化了(板书)
二、观察冰融化成水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给你一根吸管,你怎么做?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1)讨论: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实验发现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
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
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
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四、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5个
课题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
与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课设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标计3、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
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核心板书
装50毫升水的烧杯1个、搅拌棒1个、不同型号的勺子2个、汽水
教学准备
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溶液,请学生品尝。(出示糖水溶液与盐水溶液)
问:是什么味道?为什么?回顾“溶解”的概念。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
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板书课题: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师:今天我们用食盐和小苏打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1、观察比较食盐与小苏打,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
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
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
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7.全班交流问题:
50亳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总结得出: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在水中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四.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0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
呢?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6个
课题1.6加快溶解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
1、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
与标
课设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标计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生活习惯,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几种因素。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核心板书
每组四个杯子、一根搅拌棒,小勺、冷水、热水、食盐、冰糖、白砂
教学准备
糖、水果糖、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二、探究哪一个溶解得快
(一)学生讨论、探究
1、猜一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食盐或糖溶解的快些?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两个对比实验:一是“搅拌与不搅拌”;二是“冷
水与热水”。(出示课件)
3、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出示课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二)师生合作探究实验活动
1、怎样来做这两个实验呢?
2、出示“搅拌与不搅拌”实验步骤:(出示课件)
3、出示:冷水与热水的实验步骤:(出示课件)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搅拌和温度对溶解快慢有影响。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小结:A、搅拌能加快溶解;B、热水可以加快溶解;C、捣碎可以
加快溶解°(板书)
四、吃糖比赛游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7个
课题L7混合与分离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溶解过滤蒸发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与标1
课设2、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两、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
标计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3、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核心板书
饱和盐水1、食盐1、沙、滤纸、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
教学准备
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一如何分离食盐和沙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液体和滤纸的变化,把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分析:溶解的主要特点是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
沉降,不能用过滤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食盐溶解在水中了,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
来,沙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分离食盐和水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分组实验:用加热的办法让水分蒸发减少,观察蒸发皿里食盐与水的
变化。(在分组实验前,教师应强调安全事项: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
使用;2、加热后的蒸发皿、石棉网很烫,不要触摸。)
(三)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盐吗
1.交流汇报:
2.结论:白色颗粒外观和盐一样,又能溶于水,是盐。可见用蒸发减少
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
(四)海水制盐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五)联系生活,拓展外延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
能分离吗?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行去探究。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8个
课题L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的什么变化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
与标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课设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标计2
3、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通过猜测、观察、实脸、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
教学难点
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聚焦
1.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换。
2.出示橡皮泥等物品。
3.引导思考:生活中,我们注意过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
变化是不是相同呢?
一、探索
活动一: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1.学生活动:橡皮泥制作。2.展示,交流。
3.思考: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4.教师小结。
活动二:让纸发生变化。
1.学生活动:剪纸活动。2.展示,交流。
3.思考: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纸吗?4.教师小结。
探讨,交流: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相同之处。
三、研讨
1.讨论:(1)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2个
课题2.1感受空气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空气的特征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
与标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
课设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标计
2、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
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
教学难点
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核心板书
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
教学准备
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象。
2.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知道什么?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
物投影整理归纳。
三、空气存在吗
1、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
球等)思考看看。
2、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呢?
(1)回顾水的特点;(2)相同的地方;(3)比较不同。
2.探究空气比水轻。
五、总结与延伸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0个
课题2.2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空气是能占据空间的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学
学
目
情
标
与
设
课
计
标1、让学生了解“空间”和“占据”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课件、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钟罩、一些气球、一个打气筒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空气的知识。(板书“空气”)
2、认识”空间、“占据””
师:这是装水用的圆形玻璃水槽(板书水槽),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水
槽的空间。这个像没有底的玻璃瓶我们把它叫做“钟罩”(板书钟罩),
这个钟罩空的部分叫钟罩的空间(板书空间)
师:换句话说水占据了水槽的空间。(板书占据)
二、实验探究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占据空间,那么我们看不见也
摸不着的空气,要不要占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利用
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
【学生设计、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协助]
小组汇报
三、巩固新课
(一)看一看——提出问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老师实验:
(二)做一做一一实验探究
1、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注意仔细观察!
2、提出实验要求并要求学生朗读分组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师提示实验开始,学生方可开始实验操作。
(三)说一说一一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1个
课题2.3压缩空气课型新授课
空气有弹性,可以压缩。
教学内容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学
学
目
情
标
与
设
课
计
标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
教学重点
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的特征。
核心板书
篮球一个、打气筒一个;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
教学准备
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姚明打篮球的图片。
2.为什么充满气的篮球能拍起来呢?
二、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师出示注射器。(课件出示注射器的各部分名称。)
2.师拉注射器的活塞,学生猜测注射器里面有什么?
3.师拉活塞,生猜测:用橡皮堵住注射器会怎样?下面就让我们用实验
来验证一下吧!
4.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填写实验记录单。7.交流汇报实验结论。
(二)制作空气枪
1.学生看制作的空气枪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课件出示空气枪的制作方法)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2.看插图补充说明。
三、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u个
课题2.4空气有质量吗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证明空气有质量第几课时1
基
的
于
教
学
学
情
目
与
标
课
设
标
计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亲历称量的过程,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
准确测量。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结论。
准确、规范地开展实验,能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有效
教学难点
地处理。
核心板书
皮球、打气筒、天平秤、祛码。每组细木条做的小天平一架,铁架台
教学准备
一个,气球、气球夹各两个,铁垫圈两个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激趣引入
1.猜谜: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谜底:空气)
2.相机抛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空气有重量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
法。
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1.出示一瘪一鼓两个气球,请学生用手掂量掂量。你觉得哪个重?
2.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使用一
个简易小天平)。师视情况出示跷跷板图片。(a跷跷板能给你什么启发
吗?b跷跷板和简易小天平有什么联系呢?)
3.出示细木条、气球、气球夹、垫圈、铁架台等材料,组装好小天平。
三、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实验结果
五、用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六、总结延伸
1.师:今天我们通过亲手做实验,证明了空气确实是有重量的,但这个
重量很轻。师出示一个超大号尼龙袋,假设:里面装空气的话?你能提
动吗?试一试。如果装水的话它将有120斤重(根据尼龙袋容积计算得
出),你提得动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呢?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3个
课题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一定量空气是有一定的质量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学
学
目
情
标
与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
设
课
计
标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
方式进行记录。
3.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小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核心板书
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
教学准备
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验你们的一项品质,我先不说是什么,我们先看
一个视频,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你们,看看有哪些同学通过老师的这项
未知挑战!
播放视频,教师观察。
一、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
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
于多少颗绿豆吗?
二、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L找方法
2.称重量
三、研讨空气
L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从中
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3.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四、拓展一一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4个
课题2.6我们来做“热气球”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热气球形成的因素第几课时1
基
的
于
教
学
学
目
情
标
与
设
课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计
标1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3.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
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
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
体积会缩小。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
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
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5个
课题2.7风的成因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风形成的因素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学
学
目
情
标
与
设
课
由
标一1、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3、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学重点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学难点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盒子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空气的性质有哪些?
师:好,今天我们这一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你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活动(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我们首先来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2)将做好的纸蛇放在点然后的蜡烛的上空,观察纸蛇的变化,想一
想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起来的?(注意不要烧到纸蛇的尾部)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讨论交流
(3)小结: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
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4)热空气有什么用途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媒体出示P7下图)
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⑴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
它变热
⑵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
瓶子盖k
⑶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
⑷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
动。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小结。
(三)推想空气的成因
师多媒体出示风的形成图,学生看图,进行推想。
学生汇报、总结
教学反思:
第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16个
课题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空气和我们的关系第几课时1
基的
教
于
学
学
目
情
标
与
设
课一、知道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
标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3、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
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深吸一口气,进入实验室后再吸一口气,对比一
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探究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我们己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2、师: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
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小组讨论,并记录。小组汇报。师板书。
3、师演示”动物离不开空气”的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后,动物
的反应。
4、师;通过这些实验和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的生命
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
三、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师: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学生汇报,教师板
书。
2、师:上课之前,我们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两袋空气,现在互相
交换呼吸一下,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各组学生交换袋子,呼吸。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会洁净
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贴出图片。
四、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五、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二1个
课题3.1我们关心天气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天气现象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B
与标
一.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课设
标计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
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核心板书
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牛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
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这两
教学准备
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
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引入:
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二、探究内容:
1.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
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2.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认识一些天气符号。在制作天气日历前老师先请你们去认识一些天
气符号。
(1)出示天气符号学生自己认识。(2)检查、交流。
(3)把这些天气符号分类,并把分类清楚认真的小组贴在黑板上。
(4)学生分类在小纸卡上画儿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5)展示、交流。
4、制作天气日历
三、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8个
课题3.2认识气温计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气温计的结构和读数第几课时1
基
的
于
教
学
学
情
与B
标
课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气温计测量。
设
标
计2.常用液体气温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
温度的。
3.识读气温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
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核心板书
小组: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刻度范围)
教学准备-20℃——110℃
全班:自制气温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比较水的温度
1.谈话引入。
2.感知水温。(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
杯的水冷。)交流汇报。
3.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气温计
二、观察气温计
1.出示气温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气温计,然后仔细观察。
3.学生观察气温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C”,你会读吗?学生试读
2.“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呢?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四、读出气温计指示的温度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气温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
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囚索。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气温计来测量温度。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2个
课题3.3测量气温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气温计的使用一天的温度变化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B
与标
课设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标计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核心板书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学准备
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谈话引入
1.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
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读、
写气温的方法。
二、探索和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三、回顾和解释
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四、巩固所学。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20个
课题3.4测量降水量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雨量器的制作降水量的等级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B
与标
课设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
标计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
共同分享成果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核心板书
教师准备: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
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天气预报引入:
1、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小雨、中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
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
书)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
2、(多媒体:雨量溶)师介绍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多媒体出示制作材料和工具。
2、(多媒体:制作步骤),仔细观察,明确制作步骤。
3、分组实验。
7、展示成果。
(四)教师演示实验。
(五)学生分组实验。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二个
课题3.5观测风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风向和风速自制风向标第几课时1
基
的
于
教
学
学
情
与B
标
课
设
标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计
2.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
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核心板书
教学准备制作风向标的材料。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导入
师问学生常见天气现象有哪些,在课件中出示常见天气图片。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3、老师介绍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告知风速的测量仪器是风速仪。
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区分风速被划分为13个等级,而在风力等
级表中最大的是12风级,知道0风级的存在。
2、出示风力等级儿歌。
3、让学生现场看小旗子被风吹动情况来判断风速等级。
三、课堂小结
老师问学生课堂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五、课外拓展
教师出示关于台风天气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屏,从而让学生加强自我
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本学期累计教案共每个
课题3.6观测云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云的和类以及形成的天气第几课时1
基的
于教
学学
情目
与标
、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来水与环境教育的结合方法考核试卷
- 船舶维修中的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考核试卷
- 藤制品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案例考核试卷
- 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 远洋货物运输成本分析考核试卷
- 玉米食品的多元化开发与市场前景考核试卷
- 通信原理与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轮渡运输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策略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策略考核试卷
- 油气储存教育与培训考核试卷
- 两家公司合作可行性方案
-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
- 数据库性能优化策略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护理查房
-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电路
- 户外广告行业行业商业计划书
- 音乐演唱会居间协议书
- 液冷板设计规范
- 精装工程三边两线、墙砖防空鼓、木地板防爆灰做法交底
- 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 山东省淄博市光被中学高三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