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THE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标准 13术语 25原材料 35.1一般规定 5.2旧沥青混合料 5.3再生剂 65.5矿料 75.6纤维稳定剂 76热再生沥青混合料 86.1一般规定 86.2混合料级配 6.3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97厂拌热再生 7.1配合比设计 7.2混合料拌制 7.3施工准备 7.4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7.6路面的早期养护和开放交通 8现场热再生 8.1旧沥青路面路况评价 8.2配合比设计 8.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9质量控制与验收 9.1一般规定 9.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9.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9.4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9.4现场热再生的其它要求 附录A A1目的与适用范围 A2仪具与材料 A3试验准备 A4试验步骤 热再生沥青路面技术最新成果及上海地区工程实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本标准起草人:李俊孙文州祝长康、俞国平曹亚东、徐斌。本标准于2014年04月首次发布。DB31/T814—20141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厂拌热再生和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工程中的原材料检测、配合比设计、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验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地区在道路建设工程和养护工程,采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铺筑的沥青路面。热再生包括厂拌热再生与现场热再生,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类道路新建与养护工程;现场热再生主要适用于公路的养护工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9-95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3.2-200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DGJ-118-2005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119-2005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O8-92-2000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DB31/T814—20142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旧沥青混合料(RecycledAsphaltPavement)从旧沥青路面上收集得到、由石油沥青与砂石等组成的混合材料,在本规范中简称为沥3.2旧沥青(OldAsphalt)旧沥青混合料中所含的沥青材料。3.3再生剂(AsphaltRejuvenatingAgent)为使旧沥青软化,并改善其路用性能,在旧沥青中掺入的一种改性物质。3.4再生(Recycling)通过一定的工艺,使旧沥青混合料恢复性能,并满足路用要求。3.5热再生(HotRecycling)通过加热拌和使旧沥青混合料再生的工艺,热再生可分为厂拌热再生和现场热再生。3.6厂拌热再生(FactoryHotRecycling)将回收得到的旧沥青混凝土碎块送到加工厂,经破碎、筛分、加热并掺入新的原材料及再生剂,拌和后生产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工艺。3.7现场热再生(HotIn-placeRecycling)通过专用设备在现场将旧沥青路面加热软化、耙松,根据需要加入新料、再生剂的铺筑为了调整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达到要求而掺加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以及矿粉3.9新加沥青(NewAddedAsphalt)再生沥青过程中,掺加符合要求的沥青。新加沥青一方面可起到调整生产配合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旧沥青的性能加以改善,一定程度上起到再生剂的作用。3.10再生沥青(RecycledAsphalt)根据需要,在旧沥青中掺入适量再生剂,并根据要求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加沥青,经混合3后得到的沥青胶结料。3.11再生沥青混合料(ReclaimedAsphaltMixture)旧沥青混合料按配比设计结果加入适量再生剂、新矿料和新加沥青,经再生后得到的沥青混合料。3.12旧沥青混合料掺加量(AdditionRateofRecycledAsphaltPavement)旧沥青混合料占再生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3.13下承层(Sub-base)所摊铺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结构层下的结构层,统称为下承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下承层可以是新铺筑的路面基层或整修过的旧路面基层,也可以是铣刨过的旧沥青路面的下面层、中面层或未铣刨过的上面层。5原材料5.1.1用于热再生沥青路面的新沥青、再生剂、矿料、纤维稳定剂等材料,应根据道路等级、用途等选定。5.1.2热再生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旧沥青混合料、新沥青、再生剂、矿料等,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5.1.3热再生沥青路面集料的选择必须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确定料源应尽可能就地取材。5.1.4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5.2.1用于厂拌热再生的旧沥青混合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沥青旧料的收集与堆放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沥青旧料宜采用机械收集。2)铣刨后的沥青旧料可不再破碎和筛分。3)翻挖后的沥青旧料分为粒料和块料。块料的尺寸不宜大于30cm。4)破碎后的沥青旧料必须进行筛分,并在筛分后按规格堆放。5)沥青旧料堆置高度以不结块为限,若堆置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时,堆置高度应适当降低,并尽可能减少堆置时间。6)沥青旧料应根据旧料来源分类堆置,不得混堆。 DB31/T814—201447)沥青旧料应堆放在坚硬的场地上,并有良好的排水、防雨和通风条件,不得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沥青旧料堆附近严禁明火,并远离易燃物品。b)用于厂拌热再生的沥青旧料应干燥、洁净,无沥青粘结的砂石料不得多于旧沥青混合料质量的5%(试验方法见附录A),水洗法测得0.075筛孔通过率不得大于1%,参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T0310-2005方法进行试验,试样风干温度调整为65℃c)块状旧料应采用机械轧碎,破碎后的旧料最大粒径按用途确定:1)用于粗粒式再生沥青混合料时,最大粒径为26.5mm;2)用于中粒式再生沥青混合料时,最大粒径为16.0mm或19.0mm;3)用于细粒式再生沥青混合料时,最大粒径为9.5mm或13.2mm。d)破碎后的旧料应按质量、规格,分类、分档放在平整、坚实和排水良好的场地。堆放高度以不结块为度,一般小于1.5m。e)应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旧沥青混合料经抽提后,其4.75mm以下细集料的砂当量应不小于60%(其他道路不小于50%),粗集料应满足表5.2.1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他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视密度不小于吸水率不大于%坚固性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软石含量不大于%357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5.2.2用于现场热再生的旧沥青混合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现场热再生的旧沥青混合料为原路表面再生利用厚度范围内(一般为表面以下b)现场热再生施工前应确保原路表面清洁、干燥。c)再生层位以下路面结构基本完好,旧沥青通过再生剂处理后可完全恢复性能的沥青路面可采用现场热再生。55.3再生剂5.3.1根据道路等级、旧沥青性能可对旧料掺入适用的再生剂,适用的再生剂有:软沥青、芳烃油、石蜡油等。5.3.2.1再生剂性能的一般要求:a)应具有较强的渗透和软化能力,以降低旧沥青粘度。b)与旧沥青材料有较好的相容性,与新沥青能均匀地混合成一体,不破坏沥青中有效组c)能调节旧沥青的成份,达到路用沥青的质量要求,并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d)性能稳定,有较长的时效。e)易于储备,无毒害,符合环保要求。f)具有适当的粘度、粘附性和抗老化性能。g)再生剂应贮藏在有盖的容器中,防止水和灰尘等杂质混入。其运输、贮存和使用的安全防火要求与重质油类相同。5.3.2.2再生剂物理性能指标宜符合表5.3.2.2的要求。表5.3.2.2再生剂物理性能指标要求性能指标要求密度(15℃)g/cm³,不小于赛氏粘度(25℃)s,不小于凝点℃,不大于闪点℃,不小于水份痕迹掺入沥青后与碱性石料粘附力,不小于4级5.3.3再生剂的选用应根据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和再生沥青混合料用途来选定,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旧沥青掺入再生剂后的沥青性能,宜符合表5.3.3要求。表5.3.3旧沥青中掺加一定量再生剂后沥青材料技术要求单位技术要求135℃动力粘度不小于针入度(25℃,5s,100g)不小于40 6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5.4新加沥青5.4.1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条件、路面结构类型及再生沥青面层在结构层中的层位及施工方法等,结合经验确定新加沥青材料类型。5.4.2新加普通沥青质量应符合表5.4.2的规定。5.4.3新加沥青可根据需要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材料,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3的规定。表5.4.2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单位70号50号A级B级A级B级针入度(25℃,5s,100g)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延度(15℃)不小于延度(10℃)不小于60℃动力粘度不小于//闪点(开口)不小于℃溶解度不小于%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密度(15℃)实测记录质量损失不大于%针入度比(25℃)不小于%延度(10℃)不小于6442表5.4.2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单位SBS类EVA、PE类C级D级C级D级针入度(25℃,5s,100g)40~30~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延度(5℃)不小于/135℃动力粘度不大于闪点(开口)不小于℃溶解度不小于%/弹性恢复(25℃)不小于%/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7质量损失不大于%针入度比(25℃)不小于%延度(5℃)不小于/5.5.1粗集料应洁净干燥,颗粒形状接近立方体,石料的压碎值和其它性能要求必须符合表5.5.1的规定。表5.5.1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他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表面层其他结构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视密度不小于吸水率不大于%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5级4级/坚固性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软石含量不大于%3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小于最小标称尺寸的颗粒含量≤15%。5.5.2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用水煮法测定不满足要求时,必须掺加有效的抗剥落剂,可掺入适量的过筛后的消石灰粉或水泥,表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玄武岩、辉绿岩等硬质矿料。5.5.3细集料采用轧碎的石灰岩石屑或天然砂。砂应坚硬,级配良好,表面多棱角,洁净无杂质。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天然砂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其他道路不大于5%),石屑砂当量不小于60%(其他道路不小于50%)。5.5.4矿粉应为磨细的石灰石粉。矿粉含水量不应大于1%。矿粉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75%,塑性指数小于4%,亲水系数小于1。5.6纤维稳定剂5.6.1根据工程需要,可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掺配纤维稳定剂,提高混合料路用性能。纤维稳定剂可选用聚酯、矿物等纤维。DB31/T814—201485.6.2纤维应在23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表5.6.3聚酯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指标纤维直径(μm)切断长度(mm)密度(g/cm³)实测抗拉强度(N/mm²)最大延伸率(%)初始模量(N/mm²)熔点(℃)210℃,2h后纤维长度变化(%)5.6.5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算,通常情况下聚酯纤维宜不低于0.2%,矿物纤维宜不低于0.4%。6热再生沥青混合料6.1一般规定6.1.1根据当前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主要用于密级配AC型沥青混合料。6.1.2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普通混合料一样采用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来表示。6.1.3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各层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当发现混合料结构组合及级配类型的设计不合理时,应进行修改、调整,以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6.1.4热再生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压实层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0倍。6.1.5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加入旧沥青混合料一般不超过总质量的30%,但当作普通道路为中、下面层混合料时,加入量可适当增加。DB31/T814—201496.2混合料级配根据道路技术等级、材料、结构层厚度等情况,确定新旧料混合后的矿料级配,应满足表6.2.1要求。在实际使用时,应使用粗型或细型密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表6.2.1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混合料类型筛孔通过率AC-25上限7下限8543AC-20上限7下限8543AC-16上限8下限9754AC-13上限8下限7546.3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6.3.1本规范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1的规定,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表6.3.1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路,主干路。其他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两面击实75次两面击实50次试件尺寸稳定度不小于流值0.1mm20~40(普通沥青)20~50(采用改性沥青或掺配纤维)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65~75(AC-13、AC-16、AC-20)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混合料类型设计孔隙率(%)3456AC-25AC-20AC-16DB31/T814—2014AC-136.3.2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满足表6.3.2与路用性能相关的技术指标要求。表6.3.2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其他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上面层中下面层上面层中下面层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T9719水稳定性:残留马歇尔稳定度不小于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T0709T0729渗水系数不大于ml/minT07307厂拌热再生7.1配合比设计7.1.1厂拌热再生沥青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常规沥青混合料一样,应包括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标准配合比设计三阶段。7.1.2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单位、试验人员进行。7.1.3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合料的比例应根据配合比设计、生产工艺、旧沥青混合料规格及性能要求来综合确定。7.1.4旧沥青混合料应达到第5.2.1条要求,并按《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中离心分离法或回流式抽提法规定的方法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测定,并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所用的检测方法,从中得到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含量及旧矿料颗粒组成,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依据。7.1.5将抽提出来的旧沥青溶液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中的T0726试验方法回收旧沥青,并测定旧沥青的针入度和软化点。7.1.6根据需要,在旧沥青中掺入不同比例的再生剂,测定针入度,根据表5.3.3针入度要求求出再生剂掺配比例范围。7.1.7将拌有再生剂的旧沥青1份,掺入符合表5.4.2或表5.4.3要求的新沥青1~4份,分别测定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粘度。按表5.4.2或表5.4.3的技术要求,选定新旧沥青掺配比例范围。当上述掺配比例范围不符合要求时,可调整掺配比例,如仍不符合要求,则这种沥青旧料不适合本规程的适用范围。7.1.8旧沥青针入度符合表5.3.3要求,配入适量新沥青后,其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符合表5.4.2或表5.4.3的技术要求时,则可不掺再生剂。DB31/T814—20147.1.9根据第7.1.7条选定的新、旧沥青掺配比例范围,确定新矿料与旧料的配合比例。7.1.10按第7.1.9条所选定的新矿料与旧料配比及表6.2.1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要求,根据旧矿料颗粒组成计算新矿料的规格数量。7.1.11按第7.1.10条所得到的配比计算出配料试验需要的初试新沥青量,该值是再生沥青需要的总沥青用量扣除沥青旧料中的沥青量。7.1.12在轧碎沥青旧料中按第7.1.6条确定的用量拌入再生剂,按第7.1.10条的计算用量配入新矿料,以第7.1.11条计算的初定沥青用量为中值、初定沥青用量±0.5%、初定沥青用量±1.0%共五个沥青用量,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B第B.6条、表6.3.1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技术要求,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新沥青掺量。7.1.13再生沥青混凝土的质量指标应符合表6.3.1、表6.3.2的规定,如不符合要求时,应改变新沥青和新矿料的比例或降低沥青旧料用量,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7.1.14目标配合比设计完成后,正式生产前,应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确定。生产配合比设计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用量同目标配合比,按生产配合比级配与目标配合比级配尽可能接近的原则,各关键筛孔通过率要求应符合表7.1.14的规定,确定各热料仓材料比例,取目标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目标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按第7.1.12条方法通过试验确定生产配比最佳沥青用量,经试铺路的验证后确定标准配合比。表7.1.14生产配合比关键筛孔通过率要求筛孔尺寸要求筛孔尺寸(mm)/目标配合比筛孔通过率(%)≤4.75~≥0.15生产配合比筛孔通过率范围小于±5小于±4小于±27.2混合料拌制7.2.1宜采用专用的间歇式拌和机,对普通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经过改装后也可用于拌制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专用的间歇式拌和机,旧料通过烘干筒预热,旧料按配合比设计结果掺加。7.2.2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应有可靠的加热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在新加矿料、旧沥青混合料干燥筒集料出口处、热集料仓及拌和机混合料出口处应装有测温装置。测温装置精度误差应小于±5℃,称量设备的精度误差应小于±1%。7.2.3新加矿料加热温度可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矿料加热温度提高10~20℃,但不得超过220℃。新加矿料的加热温度按下式预估,经试拌后调整、确定。拌和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表5.2.2-3要求。其中:式7.2.3各参数物理意义如下:DB31/T814—2014α₁——矿料比热(取0.92J/(kg·K))α₂——沥青比热(取1.68J/(kg·K))T′——新矿料加热温度(℃)T——拌和后最终温度(℃)T₀——旧沥青混合料进入拌缸时的温度(℃)S₁——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S₂——新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n——再生沥青混合料料中的新料(新加矿料和新加沥青)与旧沥青混合料的比例。7.2.4新、旧沥青混合料必须混合均匀,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颜色均匀,无花白料为准,拌和时间宜按表7.2.4确定。表7.2.4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控制(S)沥青旧料再生剂新矿料新沥青矿粉总拌和时间:55~757.3施工准备7.3.1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下承层为新铺筑的基层时,该基层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或《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J-118-2005)的规定;当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下承层为旧公路基层或面层,受旧路路况制约,有关道路几何线性、平整度等技术指标参照新铺装基层作适当放宽。7.3.2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下承层为铣刨过的旧沥青路面面层时,在摊铺前应符合以下要2)局部的坑槽、沉陷、松散、龟裂等病害,应按有关规范修补平整;3)表面应平整、清洁、干燥、坚实,无油污或其他松散物;4)下承层为旧沥青路面的上面层时,应作拉毛处理。(1)下承层为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2)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面层上加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3)路缘石、雨水口、检察井等构造物与新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7.3.5粘层油的规格、质量、用量、施工方法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9.2条要求执行。7.4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运输7.4.1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运输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要求相同,宜采用自卸车。拌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应尽快运到工地摊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混合料降温过度。运送到工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满足施工要求,不得低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表5.2.2-3要求。7.4.2送料车底板和侧壁应喷隔离剂,并用封闭式车厢或加盖车厢。7.5路面施工7.5.1适宜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气温为10℃以上;气温5~10℃时,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5℃以下不得施工。再生沥青混凝土的摊铺禁止在雨天施工。7.5.2再生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1)摊铺宽度宜为8m左右,路面厚度应满足本规范第6.1.4条要求,以减少混合料离析。当路幅较大时,宜采用两台以上同种型号摊铺机成梯队进行联合摊铺,避免产生纵向冷接缝。2)摊铺时,左右摊铺带的搭接宽度不得少于10cm,并由专人及时修补,使接缝饱满;3)松铺系数大约在1.15~1.20之间。松铺系数应由试验确定。4)摊铺速度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的供料速度、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层厚度、宽度确定,应为2~6m/min。7.5.3碾压要求与普通的沥青混合料相同。1)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应及时进行碾压,碾压温度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表5.2.2-3相关要求进行控制。2)碾压顺序应采用由路边至路中。采用钢轮压路机时,应把握先轻后重原则。先用压路机进行初压,每次重叠宜为30cm,碾压速度宜为1.5~2km/h。压至稳定后用胶轮压路机复压,每次重叠轮宽1/3,碾压速度宜为2~3km/h。最后用钢轮压路机终压,碾压速度宜为2~3km/h。压路机吨位应以确保路面获得良好的压实为前提。采用振动压路机时,先无振动状态初压,碾压速度宜为1.5~2km/h。后用振动状态复压,碾压速度宜为2~3km/h。每次重叠30cm;采用轮胎式压路机时,碾压速度宜为5~6km/h,碾压稳定后,以6~8吨压路机终压,碾压速度宜为2~3km/h。3)压路机钢轮或胶轮表面应喷洒隔离剂,避免粘轮现象的发生,钢轮压路机采用水作为隔离剂,胶轮压路机严禁采用沥青材料有溶蚀作用的材料,喷洒量以达到不粘轮和不淌滴为7.5.4施工缝应结合紧密,表面平整,并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横向接缝应分别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2)在摊铺前,将前次摊铺层边缘的塌料、松动、裂缝与压实不足的部分切除,切线挺直,切面垂直;3)清除切面碎料,并涂薄层粘层沥青;4)铺筑新料前,将前次摊铺层边缘用热料焖热,接缝处的新料抛高要适当,压实要充分,避免在接缝处出现不平整或凹陷积水现象。7.5.5双层式面层施工时,在粗粒式(或中粒式)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压实后,应紧接着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如果条件限制,面层的上层料未能及时铺筑而再生沥青层表面被污染时,应先清除干净,并喷洒(或涂刷)粘层沥青,用量0.4~0.6kg/m²。7.5.6多层式面层上下层的接缝位置应错开30cm以上,以防止接缝开裂。7.5.7上面层摊铺后,接缝处应先用热夯初步夯实,再以压路机碾压密实,最后在表面涂刷一薄层粘层沥青,并热烫封边,防止渗水和开裂。7.6路面的早期养护和开放交通7.6.1压实成型后的路面应进行早期养护。沥青面层宜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需要提前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40℃后,方可开放交通。7.6.2养护期间严禁履带车通行,严禁机动车辆调头或刹车,同时应限制车速和交通量。7.6.3当路面有损坏或发生局部变形时应及时修补。8现场热再生8.1旧沥青路面路况评价8.1.1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况应根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的方法和计算公式进行调查和评估。8.1.2公路现场热再生施工前必须对再生路段进行路况评定。路面质量评定的内容包括:路面破损情况、行驶质量、强度及抗滑性能。8.1.3路面破损情况采用路面状况指数(PCI)进行评价,路面状况指数由沥青路面破损率 (DR)计算得出;沥青路面强度采用强度指数(SSI)作为评价指标;路面的行驶质量采用行驶质量指数(RQI)作为评价指标,行驶质量指数由国际平整度指数(IRI)计算得出;路面抗滑性能采用抗滑系数作为评价指标系数,抗滑系数以横向力系数(SFC)或摆式仪的摆值 8.1.4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路面状况指数、路面强度指数、行驶质量指数和抗滑性能的评估后,应根据评估单位的建议,对旧沥青路面实施不同的现场沥青再生措施。现场热再生可按表8.1.4-1和表8.1.4-2的规定实施。DB31/T814—2014表8.1.4-1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现场热再生适用标准路面强度指数路面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SFC或BPN)现场热再生措施*优良优良优良足够/不足/中、次、差/上面层热再生中、次、差//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中优良优良足够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不足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中、次、差/不得采用现场热再生中、次、差//次、差///注:“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指,热再生层为中面层,上面层应根据防滑要求摊铺新的防因此现场热再生方法不再适用。表8.1.4-2同。表8.1.4-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现场热再生适用标准路面强度指数路面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SFC或BPN)现场热再生措施优良优良优良足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中足够上面层热再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次、差/上面层热再生中优良足够上面层热再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中足够上面层热再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次、差/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次、差//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中优良优良足够上面层热再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中足够上面层热再生不足上面层热再生次、差/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中优足够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 DB31/T814—2014良不足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中足够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不足中面层热再生+新上面层次、差1不得采用现场热再生次、差//次差//////8.2配合比设计8.2.1在现场热再生前必须先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取样,取样频率为5点/km,取样后根据通车需要在取样点采用普通沥青混合料回填压实。8.2.2按本规范中第7.1.4条规定的方法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抽提分析,并计算出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含量、旧矿料颗粒组成。8.2.3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中的T0726试验方法回收旧沥青,并测定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8.2.4掺入再生剂、新沥青测定再生沥青性能,最后确定再生剂和沥青用量,须按第7.1条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8.2.5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合料的比例应根据配合比设计、生产工艺、旧沥青混合料规格及性能要求来综合确定。8.2.6在确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后才能进行现场热再生的施工。8.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8.3.1在旧沥青路面路况未经评估前,不得进行现场热再生施工。8.3.2现场热再生路段在施工期间应组织好现场交通。8.3.3现场热再生施工不宜在冬季或雨季进行。现场热再生前应清理旧路表面,清扫宽度至少超过再生宽度20cm。旧路路面施工前应干燥。施工时气温不宜低于10℃。8.3.4施工前应详细检查再生范围及周边区域,清除易燃危险物品,并作好防火工作。8.3.5现场热再生设备的噪声和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8.4路面施工8.4.1现场热再生过程中的预热不应采用明火直接加热。可以采用分层加热或多级加热来满足预热要求。8.4.2旧沥青路面加热温度不得超过180℃。旧沥青路面的再生深度超过4cm时,宜采用二次加热。8.4.3加热器周围应隔热保护,加热器加热过程中不得损坏再生区域周边的灌木、管线等附属设施。8.4.4在对旧沥青路面耙松过程中,不得破坏旧沥青路面结构层骨料的级配。8.4.5在耙松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应通过调整耙松器上的独立控制盘避开障碍物或调节耙松器工作宽度。8.4.6现场热再生过程中新料的添加量应满足设计对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要求。添加的新沥青用量和再生剂用量应根据配合比设计来确定。6.4.7现场热再生的路幅宽度应不小于主车道宽度,避免行车道中出现因现场热再生施工而产生的纵向施工接缝。8.4.8再生路面初始压实温度应不低于110℃,终止碾压温度应高于70℃。当再生沥青混合料冷却后,才可以开放交通。需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9质量控制与验收9.1一般规定9.1.1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与普通沥青路面施工一样,也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9.1.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热再生沥青路面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发现异常及时整改。9.1.3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是热再生沥青路面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交工验收的依据。9.1.4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格,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可在原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9.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9.2.1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购进的再生剂、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9.2.2各种材料都必须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本规范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对各种矿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对沥青是指从同一来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的沥青为一“批”。材料试样的取样数量与频度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9.2.3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旧沥青混合料、集料、矿粉等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DB31/T814—2014标及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9.2.4使用成品改性沥青的工程,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使用的改性剂型号、基质沥青的质量检测报告。使用现场改性沥青的工程,应对试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检测。质量不合格的不可9.2.5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9.2.6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9.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9.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热再生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其他等级公路、城市道路在缺乏施工经验或初次使用重大设备时也应铺筑试验段。当同一施工单位在材料、机械设备及施工方法和其他工程完全相同时,也可利用其他工程的结果,不再铺筑新的试验路段。F40-2004)第11.3.2条~第11.3.4条执行。9.3.3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必须在得到开工令后方可开工。9.3.4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监理应按规定要求自主地进行试验,并对承包商的试验结果进行认定,如实评定质量,计算合格率。当发现有质量低劣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追加检查。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否已经返工补救,所有数据均必须如实记录,9.3.5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表9.3.5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度,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其质量应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每个检查项目的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必须按相关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并以平均值评价是否合格。未列入表中的材料的检查项目和频度按材料质量要求确定。表9.3.5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材料检查项目检查频度试验规程规定的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其他等级公路、旧沥青混和料或旧沥青路面外观随时随时/沥青旧料中矿料矿料级配粗集料针片状粗集料压碎值粗集料磨光值粗集料磨耗值细集料砂当量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222242 软化点每3天1次每周1次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每周1次每周1次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33233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颗粒组成(筛分)压碎值磨光值洛杉矶磨耗值含水量随时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22422细集料颗粒组成(筛分)砂当量含水量松方单位重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2222矿粉外观<0.075mm含量含水量随时必要时必要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22石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含蜡量每2~3天1次每2~3天1次每2~3天1次必要时每周1次每周1次每周1次必要时323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低温延度弹性恢复显微镜观察(对现场改性沥每天1次每天1次每周1次必要时必要时随时每天1次每天1次每周1次必要时必要时随时32233/注①表列内容是在材料进场时已按“批”进行了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日常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的项目与要求。②“随时”是指需要经常检查的项目,其检查频度可根据材料来源及质量波动情况由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语产品目录翻译与认证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强制执行司法拍卖与财产分配协议
- 桥梁施工临时检测员职责要求与聘用协议
- 高效能低碳钢盘螺建筑原材料集中采购框架合同
- 线上教育平台服务补充协议
-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医院运营管理与委托管理全面合作协议
-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廉洁自律规范合同
- 专业音响设备国际展会特装展位搭建及音响系统维护合同
- 集体土地上小产权房流转及土地征收补偿合同
-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债务清偿期限调整与处置协议
- 2023年USAPA美国匹克球协会官方规则翻译版
- 新一代国际结算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汇款)V1.0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煤矿测量规程
-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三次月考试题
- 涉密人员录用审查表
- GB/T 39559.2-2020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桥梁
- GB/T 19106-2013次氯酸钠
- 2023年江西省三支一扶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铝业遵义氧化铝有限公司氧化铝工程分解分级槽基础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 初中信息技术-算法基础知识教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