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境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结果呢?比干挖心,屈原放逐,韩愈被贬,千古流传。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关于唐太宗的左膀右臂们,你都知道哪些?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房玄龄帮李世民谋定天下,其功劳自然不容小觑。但在李世民心中,自己登基之后,真正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是魏征。因为魏征时刻都在注视着李世民,对李世民的言行举止提出各种谏言,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在魏征帮助下,李世民成为一位近乎完美的君王。千古佳话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他那“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一代名相知人论世大唐第一“钢铁直男”“责任担当”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zhèng)臣”称之。知人论世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明·王船山《读通鉴论》卷十一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文化常识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只有诸侯、嫔妃、帝王将相等有身份的人才有,平民没有。谥号可褒可贬。)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后,每个皇亲才都有了庙号。年号,新皇登基,为区别上一任皇帝,纪自己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自汉武帝继位始有,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唐太宗:庙号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写作背景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皇家宫殿供奉老子的庙宇供奉孔子的庙宇巡游和狩猎的皇家园林劝谏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文化常识链接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文书。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疏主要特点: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骈散结合华美流畅1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正反论述务尽其旨2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3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陈述请求)、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考查核验;查验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不同主张)。”

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封事」古代大臣上奏皇帝的密封奏章文学常识第二部分读文正音求木之长浚殷忧谗邪黜恶谬赏垂拱壅蔽塞源载舟

zhǎngyīnchùgǒngsèjùnchánmiùyōngzài解题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默读课文,梳理脉络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学习活动一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一第段阅读求:想要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长(zhǎng):生长。固:使…稳固。根本:树根。浚(jùn):疏通水道。德义:德行和道义。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流:泉流。远: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是表递进。第一段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望/求/思:同义,想要、指望。理:安定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况:何况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当:主持,掌握。第一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神器:帝位。重:形作名,重权,重位。域中:天地间。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休:喜庆,福禄。指政权的平和美好。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戒:戒除。俭:形作动,行节俭。处:保持胜:克服长:形作动,流的长远念:思考,考虑。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第一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比喻正反对比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类

比学习活动二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二第段阅读凡百:所有的。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元首:指帝王。景:大,重大。殷:深,深切的。道:治理(成效)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

克:能够。终:坚持到底。盖:语气副词,大概。岂……乎:难道……吗?译文: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解析: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岂……乎”的反问,对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殷忧:深深忧虑。第二段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下:指臣民既:已经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傲物:轻视他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1.比喻相隔遥远,2.也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百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常指桂、浙、闽、粤等地。朔漠北方沙漠地区。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古代地理文学常识译文: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第二段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解析: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第二段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第二段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董:督察,督责以:介词,用振:同“震”,威吓,震慑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惟:只是覆:颠覆;使……倾覆宜:应该慎:警惕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忽:轻视,怠慢怀:怀念,感激。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第二段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解析: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运用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第二段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第二段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的关系比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设问水和舟民和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竭诚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敲警钟:民心的重要性殷忧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得志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得民心失民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取江山守江山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民本思想学习活动三找出“十思”内容,并说说其现实意义。三第段阅读君:名作动,统治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可欲:想要的东西牧:约束、修养乐:以……为乐懈怠:意志松懈诚:表假设,如果安:使动,使……安定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以为:以(之)为而:表并列戒:克制高危:君位高而险统治百姓的人,如果能够看见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设网,留一面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以:表修饰第三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邪:形作名,邪恶的人正:使动,使…端正黜(chù):排斥恶:形作名,奸恶小人加:施加以、而:表因果滥刑:滥用刑罚害怕(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到有说坏话的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品行端正来排斥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第三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第三段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光大这,这个九种品德选拔(好的)意见聪明的人传扬、传布恩惠诚信的人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烦扰的)事情出游、游乐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教化使动,使……劳/使……苦臣下管理役使、劳损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择好的意见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主没有烦扰的事,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神仙那样长寿,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译文:《尚书.皋(gāo)陶(yáo)谟(mó)》记载“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九德译文: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思考四:第三段提出哪“十思”?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自养)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戒奢侈扰民

(生活)戒骄傲自满(修养)戒纵欲过度(处事)戒轻信人言(用人)戒赏罚不公(执法)五戒在物质享受上,戒奢侈:劝诫唐太宗不要喜好器物美色和劳民伤财,从而保证民心安定和百姓乐业。在思想修养上,戒骄傲:劝诫唐太宗考虑到崇高地位的危险,要虚怀若谷,想到海纳百川。在生活为政上,戒懈怠:劝诫唐太宗,不可放任纵欲;自始自终都要勤于政事,而不能怠慢政事。在用人上,戒小人:劝诫唐太宗远奸佞就是避免“偏听则暗”,亲贤臣就是追求“兼听则明”在执法上,戒不公:劝诫唐太宗不能感情用事,滥施赏罚,而要赏罚有尺度,客观公正,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弘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确除十思外,还要:课堂小结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本思源”为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教训)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明确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第三段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有何现实意义?(1)“十思”对青年学生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都是有意义的。(2)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人均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取江山—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守江山——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冲思容纳思节制思慎始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无因喜而赏思无因怒而罚板书练笔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体验,模仿“十思”句式另拟“三思”,并敞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

”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帝王在创业守业时德行方面有不同表现的句子是:,。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十思”,其中与“慎重赏罚”相关的两句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帝王不必耗费精力、违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针的两句是:,!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唐太宗: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