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除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等自然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内部层面看,中国具有强劲的“内生性”或“内生动力”,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支撑;从对外交往层面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外化”方略,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所谓“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国以本域所具有的较高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向本域的四方区域逐渐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摘编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绵延不绝》)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无所依赖,站立不稳。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续:如果相互支撑,文明就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倘若搭配不当,文明就发育不全、难以为继。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自那以后,两个载体始终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跨越两千年而不变,由此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相比之下,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都不是这种情况。例如,西欧一直没有形成两大载体的有机搭配:古希腊既没有完整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尽管古希腊哲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作为欧洲最早的文明,它却如过眼烟云。罗马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庞大帝国,其国家力量强大,却长期未出现统一的意识形态;待这种意识形态(基督教)终于出现时,罗马国家却行将就木。中世纪的西欧维持了基督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文明的精神特征十分明显;但“国家”却被抛弃,封建领地解构了国家,也解构了社会。当然,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来文化。在中国历史尚没有文字记载的萌生时期,就有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与百越、九黎等文明的融合,形成东亚大地的文明主流。再往后,关于“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说法,体现着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则是出现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的国家,完成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这以后,“中国”和中国以外“异域”的交融互动就成为融合的主题,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民族的属性时指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缘的民族,而是一个文化的民族。从血缘上看,中华民族是诸多种群在历史上形成的集合体,呈现出生理方面的多样性;然而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显现出高度的同质性,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而共同的文化特征正是在几千年文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融合造就了中华文明。(摘编自钱乘旦《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材料三: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仅凭个体研究者的力量,难以形成全面、精确、鸟瞰式的观察与分析。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能够帮助人类形成更加完整、精确的文学文化史。对于诗词歌赋甚至小说等海量文本大数据,运用无监督学习的聚类算法技术,可以迅速从全局视角获得文本内容题材的分布和结构,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例如,LDA主题模型作为一种文本挖掘工具,能够从文本中发现潜在的主题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领域。运用这一模型,可以识别出全唐诗、全清诗或其他海量文学作品中的不同题材,进一步对每篇作品的单字属性分布进行计算和加总,还能将每一首诗归入识别出的题材中,甚至能绘制出一个历史时期中的诗歌题材演化图。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对单一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为从宏观上鸟瞰文化脉络的时间之变、世代之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总的来看,以数智方法赋能文明研究,可以让文明脉络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那些由个体研究者凭借心脑能力难以发现的内在特征可视化,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脉演变和结构特征提供重要方法。以多来源大数据为依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方法,以时间变迁、空间差异、时空演化为视角对文明文化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遥感”,与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形成了类似远观天象和近察物情、望远镜和显微镜那样的相互补充。这种数智赋能的文明文化研究方法通常被称为“文化远读”。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应,纠正西方数据库和大语言模型中的偏见,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为理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提供新的视角,还能促进该领域的跨学科发展,加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其他国家的文化治理实践提供中国思路。在看到“文化远读”这一研究方法巨大应用潜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技术门槛较高、依赖海量数据源和复杂算法等。只有将它与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结合,才能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摘编自陈云松《以数智方法赋能中华文明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化”方略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它与中华文明的融合性并不相同。B.时至今日,由于始终没形成文明的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的有机配合,西欧文明的主体性并不坚固。C.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独特的属性,即生理方面的多样性和文化上的高度同质性。D.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与地理环境相对安全、自身体量巨大、历史文献丰富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华文明不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是以军事侵略的方式来扩大其影响力的。B.孔子学说和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得中华文明优于世界上其他较高水准文明。C.没有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积极互动,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将不会完成。D.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既要有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也需文化远读的加持。3.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化远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远读有助于人类形成更精确的文学文化史,凭借海量数据源和复杂算法就能出色地解决具体问题。B.文化远读能让文明脉络中的深层结构可视化,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文脉演变和结构特征贡献了重要方法。C.文化远读依托多来源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遥感”文明文化的发展过程。D.文化远读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有益补充。4.合理运用关联词语有助于论证说理,请以材料二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能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建设提供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秦岭小城镇安陈彦“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贾岛这首七言绝句,道尽了我家乡陕西镇安的山川地理风貌。遥想1000多年前,贾岛在镇安写下这样一首诗来,明显不像是赞美河山,倒像是走得有点喉长气短,不禁抬头向远处一看,一声长叹:哎呀,还是山,怎么走,哪里是个尽头啊!他“随意”写下几句大实话,遂成千古绝唱。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贾岛当年看见的镇安“现实”,依然是我的现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仍是“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的秘境。上世纪70年代初,突然有了一条公路,每天跑着很多军车,是进一个叫木王的原始森林拉木料,去更加遥远的地方修铁路。我第一次坐车,就是军车。那是在老家柴家坪的沙河滩上,每晚都会停几十辆绿色“小嘎斯”或“大解放”,在那里洗车、加油、修理。我大舅跟驾驶员们混熟了,竟然将我和我哥抱上去,等人家洗完车,从河边开到队列里停靠,能走五六百米远。那个激动简直难以言表。谁知车发动后,在沙滩鹅卵石阵上如“摇摆舞”一般扭动起来,我兄弟俩被摇得从车厢左甩到车厢右,从车厢前甩到车厢后,脑子嗡地觉得大致是不得活了,从此有一阵怕坐车。再后来,车就满世界乱跑了。公路也是大树分叉一样,延伸到无尽的沟壑山梁,后来甚至是“村村通”了,人便被车拉到天南地北,走动得不舍昼夜。我到县城工作时,也有点不相信这公路和汽车满世界蔓延的现实已是我的世界。我们再也吟不出贾岛“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诗句,因为我们失去了那种生命体验。羊肠小道已苍茫岑寂,而繁华都市转瞬即至。我们不可能再像贾岛一样,骑一头瘦驴,去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微观静谧了,我们在“一日千里”“风驰电掣”。古都长安与小城镇安,曾经是怎样一种“万水千山”的阻隔啊。新中国成立初期,县长去省城开会,骑一匹骡子,警卫员要随身背一根“汉阳条子”防土匪,晓行夜宿,10多天才能打一个来回。而现在洞穿秦岭的隧道,仅18公里多一些,去西安办事,返程时让家里焖饭炒菜,车到门口,砧板上的腊肉刚刚出锅。而这几十年为改变镇安的闭塞蛮荒,山民们是付出了怎样的劳作与牺牲呀!每每行进在像血管一般丰富的山区公路上,总有一幅幅民工为修路付出生命代价的场景浮现在我眼前。小时,我们并不懂得什么叫牺牲,只有多年后“风驰电掣”在这些通衢大道上,才领悟到牺牲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小城镇安,是勾连汉水、巴山与八百里秦川的一个驿站。天然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秦楚文化的深广交汇。春秋战乱与秦王暴政时期,“避世者甚众”,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宜居环境”,数千年延绵不绝。改革开放时,我恰恰是小城一员,不仅目睹了她的剧变,也是“新潮滚滚”剧中人。那时我们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蛤蟆镜,双手撒把蹬自行车,大冬天挽起袖子把手表亮出来,三五人一横排,勾肩搭背招摇过市,深遭长辈痛惜:这些年轻人算是报废了!我们却以“小城风景”自诩。更有比我们时尚十倍的外来客,也让我们目瞪口呆,倍感寒碜。就这样,很快,又通了铁路、高速公路,小城也反复梳洗打扮着,做了西安后花园。这个“后花园”在200多年前曾得到过一次修葺。一个叫聂焘的湖南进士,被任命到镇安做知县。他来了并不安心。那时一县的人口,比如今一个村子的人都少些,且“道路崎岖,多有虎患”,出门连抬轿子的人也雇不下。聂焘立即生出“去意”。他父亲聂继模却是一个明白人,几番来信鼓舞、诫子,仍不放心,又亲自从湖南赶到镇安,耐心劝服,并为民诊病,包括监狱犯人。半年后,父子共同会诊出“山民目不识丁、见识浅陋、贫病交加、饥寒盗心”之综合征。开出方子:启学堂、招游民、垦荒田、修水利、兴蚕桑、倡集市、设义仓,令人口大幅增加。并从文化层面编纂县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旌表先进,以文化人。“奉调”离开时,父老“扶轿哭送”,以至聂公泣不成声。这段历史,已然成为一个县深厚的文化资源。聂焘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代小县人:不要自感卑微,不要嫌弃舞台小,关键看你能唱出啥戏来,是不是个当主角的料。在这片大地上,主角既是文韬武略者,也是芸芸众生。历史正是这样一笔一画写就,如画的江山犹如星空,总见无尽的奉献与牺牲者的眼睛在眨动。正像一代代走出大山去闯荡世界的人,一拨拨多是两鬓斑斑甚或两手空空归来者,但又有更加活跃的生命,抖擞着精神“风驰”而去。一个小县,一座小城,便在屡屡升腾的生命气象中,日渐盛大起来。到上世纪末,镇安人口已发展到近30万。人类的高频率活动,一度带来生态失衡与危机。那时我已调到西安,每每回乡,都看到河水被淘金船、采砂船翻起,壁立千仞的山石贡献着自己的粉身碎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能怪山民向山水讨生活。这个过程与代价,也许是不可逾越的。人类认识现实与自然是需要时间与教训的。但历史终于跨越过来,让县域内的众多河流得到修复,大地在几番震颤后,全然恢复了绿色,甚或成为“天然氧吧”。而原始森林木王,一个当年“万径人踪灭”的地方,也成了“吸粉”宝库,任多少人撒进去,亦不显喧嚣拥挤。家乡有一句广告词:“小城镇安,来安去安!”这句话遍布公路铁路沿线,尤其是让西安的公交车拉着满街跑。我觉得这个创意好,谁让镇安是她的后花园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贾岛的诗句,点明镇安山多难行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家乡地处偏远山区的失落感。B.作者回忆第一次坐军车时摇晃颠簸的体验,富有画面感,暗示了镇安在波折中艰难发展的现实。C.作者用喇叭裤、蛤蟆镜等词语,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镇安青年追求时尚、大胆创新的精神风貌。D.文章结尾引用广告词,体现了镇安人对游客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变化的自豪之情。7.下列关于聂焘治理镇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多年前,聂焘对镇安做了一次“修葺”,这是小县由野蛮落后走向文明繁荣的标志。B.聂焘父子不但找到了制约镇安发展的症结,还积极推行相应政策,多措并举,成效显著。C.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聂焘带领当地山民攻坚克难,最终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D.在回忆镇安的现代化发展时,插入这一历史故事,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8.结合全文,分析画线句中“生命气象”的内涵。9.校刊计划推出专栏“我与一座城”,请你为转载《秦岭小城镇安》拟写三条推荐理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续汉书》曰:孝明明德马皇后,伏波将军新息侯援之女。建武二十八年,年十三,以选入太子宫。接待同列,如承至尊,先人后己,发于至诚,由是见宠。永平三年春,有司奏请立长秋宫,以帅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夫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遂登后位。身衣大帛,御者秃裙不缘。性不喜出入游观,未尝临御窗牖,又不好音乐。诵《易经》,习《诗》,略记大义;读《楚辞》,尤善其赋颂,疾其浮华;听论辄摘其要。后志在克己奉上,不以私家干朝廷。兄为虎贲中郎将,两弟黄门郎,迄永平之世不迁。明帝体不安,召黄门防奉参医药,夙夜勤劳。帝崩,后作《起居注》,省去防参医药事。章帝即位,后为皇太后,下诏告三辅二千石无得令马氏婚亲因权托属,奸乱吏治,犯者正法以闻。太后崩,合葬显节陵。(节选自李昉《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七》)材料二:永元十四年冬十月辛卯,诏立贵人邓氏为皇后。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元兴元年冬十二月辛未,帝崩。初,帝失皇子,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民间。及帝崩,邓皇后乃收皇子于民间。长子胜,有痼疾;少子隆,生始百余日,迎立以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雒阳令广汉王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平元年八月辛卯,帝崩。太后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清河王子祜,即皇帝位。太后犹临朝。诏告曰:“每览前代,外戚宾客浊乱奉公,为民患苦,咎在执法懈怠。今车骑将军骘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敕,勿相容护。”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元初六年,太后征和帝弟济北王寿、河间王开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建光元年三月癸巳,皇太后邓氏崩。(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三:称母后之贤,至明德马后而古今无异词,后盖好名而巧于言者也。母后临朝,未有不乱者也。邓后之视马后也为尤贤,马后贤以名,邓后较有实矣。诏有司检敕邓氏家门非过遣邓骘兄弟还第皆实也宜乎其贤无以愈也。然而听政十年,国用不足,至于鬻爵,三辅流亡,天下大困,非后致之而孰使然邪?(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诏有司检敕邓氏A家门非过B遣邓骘兄弟C还第D皆实也E宜乎其贤F无以愈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相同。B.衣,穿,名词用作动词,与《苏武传》中“天雨雪”的“雨”用法相同。C.“迄永平之世不迁”与《马说》中“马之千里者”的“之”用法不同。D.流亡,流落逃亡,与《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的“流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后坚持原则,不仅克己奉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章帝时还曾下诏约束亲属遵守法度。B.邓后仁爱良善并且智勇过人,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秘养诸皇子于民间,守护了皇家血脉。C.邓后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从生源选择到教学内容确定,乃至考问学业,她都亲力亲为。D.王夫之褒扬二后的同时,对马后的好名巧言和邓后听政时期出现的混乱状况也颇有微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读《楚辞》尤善其赋颂,疾其浮华;听论辄摘其要。(2)每览前代,外戚宾客浊乱奉公,为民患苦,咎在执法懈怠。14.王夫之认为“邓后较有实”,材料二中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游张山人园苏轼壁间一轴烟萝子,盆里千枝锦被堆①。惯与先生为酒伴,不嫌刺史亦颜开②。纤纤入麦黄花乱,飒飒催诗白雨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注]①锦被堆:花名。②刺史:诗人自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墙上画像和盆中鲜花,给人惬意舒服的感觉,显出园主人的情趣高雅。B.颔联“惯与”“不嫌”抒发了主客间真挚淳朴的友情,让人想见两人的散淡随性。C.尾联“乞得”“好井水”,行为率真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园子真挚的喜爱之情。D.全诗描述了诗人游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归隐之情和对官场的不满。16.诗的颈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城市的佳句,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形容杭州人口众多,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形容昔日繁华的扬州十里长街。(3)古代诗人经常用“空”字来表达审美意蕴,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那真是一个如梦似幻的童话般的村子。暮色中,我们走进这莽莽苍苍的一片雪白时,就立马被村庄的美震憾了!一座座身披雪袄、头戴雪帽的村舍,错落有致,蜿蜒铺陈,是那样的柔美、静谧、安祥。一栋栋小屋,就像仙人摆放的一个个汉字,在雪地里铺排成诗;迤逦绵延的一条条村巷、村街,一溜溜屋檐、屋脊,①,充满韵律感。四周起伏的山峦,是白色的天幕,把村庄拥入怀里,给村庄足够的安全感。还有那一片片挺立的白桦林为村庄站岗放哨,一堆堆的稻草垛与村庄默默相守。更为美妙的是,每一栋雪白的屋子上方,②。想想看,当村庄的上百栋小屋飘出上百缕炊烟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那是不是上百行抒情诗、上百阙绕梁曲?当上百缕炊烟向蓝天问候、向晚霞致意时,那是天上与人间在互通款曲。18.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的“戴雪帽”语义结构最接近的一项是(
)A.吃食堂 B.编柳条 C.来客人 D.拿金牌19.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风格一致,每处不超过1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地下10910米成功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陆上垂直深井。深地塔科1井被誉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内窥镜”,它用了50多只钻头和1130多根首尾相连的钻杆,与5亿多年前的地层相遇。科研人员此次成功收获珍贵程度堪比“月壤”的岩芯,并根据样品和数据,绘制出亚洲第一份万米地质剖面图。科学家还通过信号处理技术,调整频率范围,将地球内部地质活动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转换为人耳可感知的声波,让人近距离感受地球深部的“脉搏”。挺进地球深部,每一米都是对未知的挑战,每一寸都是向极限的突破,其中高温、高压是超深井钻探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每深100米,地温约上升3℃,加上钻机摩擦生热,钻头和钻杆极易变形乃至断落。且钻至万米后,钻井设备要承受145兆帕的超高压,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施加1.45吨重量。有人形象地形容万米之下的钻杆“软得像面条”,操作起来很难控制。但深地塔科1井不断突破“深度”极限,为“中国深度”书写着新的纪录。21.请从加点词语中选择你认为最贴切的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2.简要概述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保留主要信息,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借助AI工具,可以让我们获得轻松完成任务的愉悦。但是,在享受这种愉悦的同时,也难免引发我们对自我思考能力可能会降低的担忧。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2.D3.A4.①使表意准确,增强论证的严谨性。“尽管……但……”“却”等关联词,准确地论述了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与文明延续性、意识形态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矛盾和反差。②突出关键信息,便于读者理解主要内容。“从而”强调了基督教精神力量对西欧文明精神特征的塑造作用,“但”则突出了国家力量在中世纪西欧的缺失这一关键问题。③使层次清晰,增强论证的逻辑(连贯)性。在分析罗马时期的欧洲时,两个“却”构成的转折,前后对比,展现罗马时期国家与意识形态发展的矛盾,层层递进地论述西欧文明不同阶段的问题,使论证层层深入,逻辑环环相扣。(或者:在分析古希腊,“既……也……”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从两个层面阐述古希腊文明载体的缺失,使对古希腊文明的分析条理清晰。)5.①保证文明的主体性:实现文明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的完美对接,形成文明的内核。②增强文明的内生性:融合一切外来文化,让自身文明在交融互动中不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网络管理员考试学习方向试题
- 学科交叉与综合课程设计计划
- 幼儿园语言学习活动策划计划
- 精细化管理与战略风险防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设计师复习计划与试题及答案
- 持续学习的个人工作目标计划
- 2025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考试试题库(历年真题)附答案详解
- 职业选择与个人价值的关系-高考作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自动化对2025年公司战略的推动及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理性决策试题及答案探讨
-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山东新华书店集团限公司德州分公司招聘2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程序文件
- 学校教辅征订管理“三公开、两承诺、一监督”制度
- 2024-2025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典型题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及答案(共五篇)汇编
- 抖音商务BD培训
- 虚拟现实与非遗传承
- 中马钦州产业园管委会笔试试题
- 中药处方培训课件
-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复习课件)-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