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_第1页
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_第2页
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_第3页
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_第4页
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象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和内在心意时将客观物象与所指意义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与意义所指不是直接在诗中显现的,而是通过借助自然物象间接或委婉地传达出来的。客观来说,意象多为名词。比如“莲花”寓意高洁,“月亮”代表思乡。但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以动词作为意象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王维在《鸟鸣涧》“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字,将视觉(月升)转化为听觉“鸟鸣”。在这里,动词与“寂静的空山”形成话语情论,强化了“有声之静”的禅意氛围。动词作为意象,其本身不仅仅指示出动作,还能将听觉、视觉与其他感官联想统一起来,形成画面或象征意义的多维意象空间。关于“雨”的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其雨其雨,桌桌出日”的诗句。诗歌将女子的思念之情与久旱盼雨联系在一起,比直接描写更能打动人心。虽然《诗经》中没有明确形成“听雨”这一独立的意象,但通过对雨景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与听雨类似的诗性意境与情感体验,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启示。一、“听雨”意象的情感内涵“听雨”意象包含丰富、多样、复杂的情感意绪,它寄托着诗人的个体意识与内在情志,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形象化展现。在“听雨”意象里,自我、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对话徐徐展开,灵魂也在这场对话中被雨声激活,演绎出一场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感碰撞。“听雨”被我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无尽的诗意。不管是南园风雨还是巴山夜雨,“听雨”成为作者打开自己内心情感的最浪漫的方式之一。(一)愁苦与哀伤“雨”能营造出一种惆帐、哀伤的氛围,能激发并强化诗人的羁旅、怀乡及命运不济时的凄凉与愁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五代词人李璟在《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中,将视觉中的“丁香”与听觉中的“雨”融合起来。雨丝纷扬,使承载愁意的丁香花更显哀怨;绵绵细雨不断飘落、堆积着愁绪,渲染出浓郁的愁苦氛围。“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的名句。这点点滴滴的雨声通过“一叶叶”“一声声”重复不断地叩击着主人公的听觉,在衬托出秋夜的空茫、寂寥、惆怅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主人公绵延不绝的愁苦与哀怨之感。与这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样是“点点滴滴”的细雨,持续强化着词人在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境遇中所感受到的无法排解的身心之痛与精神之殇。古典诗词善于运用“听雨”意象来抒发和深化主人公的愁苦和哀伤,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二)思念与眷恋“听雨”的过程常常引发乡愁,引发作者对故人、对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中:“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诗人独坐江畔,在雨中倾听自然之声,久远的记忆被冷雨和空斋所触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其中也暗含作者对往日团聚时光的留恋。“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在其词作《鸪天·重过间门万事非》中通过“听雨”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回忆起妻子深夜为自己挑灯补衣的温暖场景,更加深了作者对美好过去的眷恋之情。元朝诗人虞集的《听雨》:“屏风围坐鬓,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写的是乡愁。诗人尽管在京城生活了多年,经历了世事变迁,但对故乡的怀恋从未改变。是雨声打开了他的记忆,启动了他的乡愁思绪,使其沉陷于对故乡的思恋之中。(三)寂寥与孤独雨声尤其是在寂寥的夜晚更能加重羁旅之人的孤独体验。“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的《旅舍遇雨》写得比较典型。作为一名形单影只的漂泊者,夜深不能寐,独坐孤灯前,命途多外的人生幻灭感便顺着渐沥的夜雨淋上心头,打湿了寂寞的愁绪,也在情感上实现了与读者心灵的同感和共振。杨万里在《不寐听雨》中写道:“雨到中霄寂不鸣,只闻风拂树梢轻。瓦沟收拾残零水,并作檐间一滴声”,“一滴声”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夜晚的清寂和寥落,凸显了诗人的凄凉和孤独。宋代聂胜琼的《鸪天·别情》也是此类写作的名篇佳作。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击中了多少孤独者那荒凉已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效果。(四)超脱与旷达不是所有的诗人在雨中听到的都是落寞与哀怨。面对同一场雨,倾听者不同的心灵处境会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思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风雨人生中的自我表现得潇洒自在,从容不迫,彰显出一种不畏坎坷、任其自然的旷达超脱态度。陆游也是个洞明世事的达观者,他在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时刻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念与热爱。在《听雨》一诗中有“纱笛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的名句,被凡俗之事困扰的陆游,并没有在雨中听到愁怨和哀伤,而是收获了一份难得的乐趣和宁静。《写意》是元代诗人徐责的代表作,这首诗抒写了一种闲适、自在、超脱的生命状态。诗人在“听风听雨”中寻找存在的真谛,表现出自我豁达乐观的人格理想和志趣追求。二、“听雨”意象的审美意蕴古诗词中的“听雨”意象将诗人的内在情感、生命思考及精神寄托融入对大自然的感受中,赋予作品丰富表现力和深刻内涵的同时,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意蕴。(一)自然之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雨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中的春雨连绵细密,“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夏雨迅猛热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秋雨清灵澄澈,“冬雨细如丝,打窗声渐微”中冬雨的轻柔静谧。诗人通过“听雨”,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雨的不同姿态,展示出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生机与活力。如果说杜甫的《春夜喜雨》展开的是一幅春雨滋润万物的水墨画,张志和的《渔歌子》绘就的是一帧充满生机的雨中垂钓图,那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则分别通过听觉与视觉烘托出一个美丽清新、柔和迷离的梦幻世界,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二)意境之美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通过写独在溪涧边生长的水草与躲藏在树林深处黄鹂的鸣叫声,动静结合,渲染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宁静氛围。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聚焦隐喻社会人事的“野渡”与“舟”,通过“无人”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寂静与闲适,随着“春雨”的加入,对“雨”的倾听实现了诗歌从“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过渡,将这种静谧悠远的意境推到了极致。方岳的《听雨》写道:“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这里的“青苔”暗示一种清幽、静谧的处境。嘈杂的雨声并没有干扰诗人内心的平静,反而使其呈现出更加安宁与平和的心态,让人深深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之美。除此之外,“听雨”意象还常常营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意境。比如,“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等词句表现出婉约、柔和的美感,契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含义无穷以及内敛的美学特质。(三)音乐之美无论是浙浙沥沥、滴滴答答,或是扑扑籁、哗哗啦啦,雨声都自带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仿佛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动人乐章。古诗词经常借雨声来赋予作品以音乐般美感。例如:“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宋代词人万侯咏《长相思·雨》),诗人巧妙地利用叠字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不仅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加深了读者对漫长雨夜孤独感受的理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雨声和蛙声相互呼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韵味独特的旋律。雨声疏密有致,蛙声高低起伏,张弛有度,它们的组合就像一首大自然的交响乐,充满诗人的生存情趣及对生机勃发自然美的认识与领会。(四)思想之美古诗词中“听雨”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理和生命感悟,这不仅使作品的主题和立意建立起宽广的阐释空间,也让读者在阅读时内心产生冲击性的力量,深深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思想之美。作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李煜,其作品中的“听雨”意象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以及人生匆忙的感唱,更倾诉了命运无常、身份急剧变化带来的巨大荒诞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念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这些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恰恰是他人生遭遇的总结。还有些诗词,充分挖掘雨的符号价值及精神寓意,借此来表达文人自我的人格操守与理想情怀。作为名词的“雨”,表面上是诉诸人的视觉,实际上由于其自身的声音属性在主客体交汇碰撞的刹那间,往往转化为听觉而深入到人的情感及心灵层面,最后作用于主体的思想与精神。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中,听到“寒雨连江”“楚山孤影”所隐喻的悲凉意味后,诗人没有抱怨与消沉,而是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抒写出自己对高尚纯洁情怀和人格的追求与坚守,这种崇高的思想与精神追求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启示。三、“听雨”意象在不同作者中的表现形态“听雨”意象能够提升诗词的情感价值与审美意蕴,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听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形态。以典型作者的典型作品为例分析如下。(一)李商隐诗中的听雨意象深情婉约与迷离朦胧是李商隐诗歌的标签。李商隐是一位特别喜欢“雨”的诗人,他有73首诗写到了雨。在他的诗中雨下个不停,涨满秋池,浇在心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阴霾不散的秋日与枯荷雨声相映照,使得深夜相思更加深情绵密。《夜雨寄北》更是深情脉脉、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听雨”贯穿于整首诗的始末,将自然风景、地理气候、政治生态与生活记忆、爱情相思联系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浸润肺腑、思幽情溢,成为“听雨诗”的绝唱。《细雨》则写得迷离朦胧,“惟飘白玉堂,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型凉”,诗虽短,但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等艺术手段,将“细雨”指代的美好生活与神秘的想象联系起来,构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感。(二)陆游诗中的听雨意象陆游从小志向高远,胸怀报国之志,虽然一生壮志难酬,但诗人热爱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理想追求。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听雨”意象所包含的意蕴与诗人的精神人格相契合。“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明写生活的恬淡、安逸,实际上透过闲适的表象,暗示了诗人对官场失望后的迷茫以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本该充满生机的春天与落寞无趣的心境形成反差,使诗歌充满了艺术张力。雨声在陆游的诗词中还常常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寄寓着诗人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生命省思。《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都深蕴着诗人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无奈。(三)蒋捷词中的听雨意象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蒋捷面对国破家亡,其词作或体现人生遭际、亡国之痛,或表达家国之思,风格悲凉萧寥。《虞美人·听雨》是他的代表作。在词中,蒋捷借助雨声,将少年、中年、暮年三个生命阶段的时间与歌楼、客舟和僧庐三个生存环境的空间对应,通过雨声与记忆中的场景、情感交织,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表达。此外,蒋捷词中“雨声”的表现形态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诗意表达需要呈现出多样化面貌。比如,贯穿三个生命阶段与生存环境的“细雨”“急雨”“点滴之雨”,这种“雨声”的多样化形态赋予了“听雨”意象更加丰富,多层次的情感内涵。总之,“听雨”作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极具表现力的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