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_第1页
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_第2页
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_第3页
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任务情景”是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特定任务和学习情景,组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以任务情景为线索展开多元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夯实学生的阅读理解。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为例,贯彻“多角度”“多层次”原则,研究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通过重现课堂任务,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关键词:任务情景;高中语文;多元阅读;《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一文,以其典范的环境描写和对琵琶乐声的描摹,讲述了琵琶女人生的跌宕故事,也道尽了白居易的起伏人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应知琵琶女心事,更应走进白居易的内心世界,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恰到好处。结合教学实践,笔者重现基于任务情景的《琵琶行(并序)》多元阅读,注重教学设计,促成《琵琶行(并序)》深度教学,也促进基于任务情景的其他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一、自主阅读:抓住细节,体会环境描写的真实意图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添酒回灯重开宴”,诗人侧重于描写月夜送别情景,琵琶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后文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阅读《琵琶行(并序)》,许多读者会忽略“浔阳江头夜送客……添酒回灯重开宴”这部分,故而设计任务1与任务2。任务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人描写送别之景的真实意图。任务剖析:分析诗文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事件时间、地点和原委,“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当时的环境,瑟瑟秋风的夜里,诗人为送客而来到浔阳江头,萧瑟惆怅之情已经跃然纸上。继续阅读,“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中,想要饮酒驱散离别怅惘,却无音乐作陪,更显寂寥之情。再读下去,“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和友人心情苦闷地饮酒而醉,本就将要分别,又看到茫茫的江水里浸着一轮孤独的明月,寂寥怅惘之情达到顶峰。诗人寥寥几笔,道尽夜晚凄清与送别伤怀,而琵琶声的出现,即将为整个夜晚送别带来转机。诗人描写送别之景,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让琵琶女的登场分外自然。任务2:详读诗文第二段,结合前三句话的具体动词,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任务剖析:琵琶女是怎样登场的?详读诗文第二段前三句,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添酒回灯重开宴”,忽闻、忘归、不发、暗问等动词的接连运用,将诗人及其友人对琵琶声的惊喜和向往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忽闻”二字,与前一段“无管弦”形成照应,“忘归”与“不发”相结合,侧面表现诗人和友人听到琵琶声的惊喜之情。“暗问”“移船”“重开宴”,诗人和友人小心翼翼又急切地邀请琵琶女,已然忘却送别之忧,既体现自己对琵琶声的向往之情,也让读者对接下来的琵琶曲兴致高昂。正是因为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才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也正是因为“添酒回灯重开宴”,才有“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通过环境细节,完整地交代事件时间、地点等背景,笔法高超的写出自身对于精神慰藉的渴求,顺理成章地引出琵琶女与琵琶曲。学生可抓住此细节,如诗人一般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前往浔阳江头,准确把握琵琶女的心事和诗人的感慨。二、趣味阅读:图文结合,把握人生沉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和琵琶女在相似的人生轨迹中,走向不同的人生结局。基于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似经历,设计任务3与任务4。任务3:结合白居易生平的补充资料和诗文第四段白居易的自述,梳理白居易的人生轨迹,完成诗人人生轨迹图。任务剖析:诗文第四段中,白居易虽然自述“我从去年辞帝京……往往取酒还独倾”,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自己人生经历。若仅以诗文内容为探究对象,很难完全体会白居易的心境。因此,教师可以白居易诗歌《渐老》为补充材料,使学生联系白居易人物年谱,在诗文对比中梳理其人生轨迹。根据诗文资料和补充信息可见,白居易原在京都担任要职,风光无限,如今因政治斗争而被贬江州,孤寂冷清,实为大起大落。学生可据此完成诗人人生轨迹图,共情白居易,理解其“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内在情绪。任务4:根据诗文第三段,绘制琵琶女人生轨迹图,并对照其人生轨迹图,分析“天涯沦落人”的相似之处。任务剖析:诗文第三段共168字,字字为琵琶女凄苦身世的描述。从“一曲红绡不知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本是京城教坊第一人,如今却是委身嫁作商人妇,同为先盛后衰,大起大落。学生可据此完成琵琶女人生轨迹图,知晓其心事,进一步探究“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样来自京都,也同样经历由盛转衰的人生,于是在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白居易听到乡音,也听到自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成为“座中泣下谁最多”的“谁”。白居易在诗文末尾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揭示其与琵琶女的相似经历,也是诗文的“高潮”所在。任务基于图文结合本质,体现一定趣味性,促进学生趣味阅读。任务情景下,对比阅读诗歌三、四段,白居易为何与琵琶女“相见恨晚”就不难理解了。三、探究阅读:序文对照,理解互补深意基于《琵琶行》及其序文设计任务5。任务5:《琵琶行(并序)》是指诗文《琵琶行》与小序的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编《琵琶行(并序)》时,通过整合《琵琶行》与小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篇目。但是在阅读时,有人发现《琵琶行》内容与小序信息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小序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请尝试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分析,发现诗文与小序的关系。任务剖析:序文与诗文矛盾主要有二:第一为序文“恬然自安”与诗文“谪居卧病”;第二为序文“问其人,本长安倡女”与诗文“琵琶声停欲语迟”。初读序文与诗文,学生可能对此感到矛盾,而对照序文与诗文,不难发现其互补性。比如“恬然自安”,更像是诗人最初的对外表现,而“谪居卧病”,才是诗人被贬江州长期以来的真实状态。诗人毕竟曾久居官场,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随意展露内心也是常情,因此在序文中,诗人相对客观且有所保留地描述内心感受,而在一曲琵琶声后,诗人在当前孤独与寂寞和“恬然自安”追求的强烈对比中,难掩内心情感波动,真情倾泻而出。再如“问其人,本长安倡女”与“琵琶声停欲语迟”,序文作为诗文的解释说明,应当注重语言凝练性,故而在序文中,诗人以高度凝练和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凄苦人生,给人以“琵琶声停欲语迟”的矛盾之感。在古诗词中,序文具有解释诗文、评价诗人等作用,具有不可取代性。而阅读《琵琶行(并序)》,序文与诗文存在许多矛盾。由此设计任务5,加强学生对序文与诗文的对比探究,更有助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古诗词序文与诗文互补的深意。四、个性阅读:越文听音,升华情感体验最后,基于琵琶曲与琵琶声,设计任务6。任务6: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时,选择了怎样的描写方法?琵琶女又是怎样借助琵琶声诉说自己的凄苦身世的?请结合诗文原句进行分析。任务剖析: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东船西舫悄无言”,诗文第二段重点描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的四个乐段,隐含无限情感。任务情景下,学生可分段阅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越过文字表层,深听琵琶之音。琵琶曲第一乐段,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乐段,诗人再次连续比喻,通过描写乐声进入演奏的低潮,使琵琶声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将听者(读者)完全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乐段,比喻依旧,琵琶声却愈发雄壮激进;第四乐段,琵琶声猛然停止,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让琵琶声余音绕梁,让所有人都沉浸在琵琶女的丰富情感中。而在某种意义上,琵琶女的丰富情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显现。正因如此,诗人才“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