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充满力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将诗歌教学与批判性阅读相融合,深入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复杂对立力量,即自然与人为破坏力、面对困境的承受力、突破困境的重建力以及突显情怀的践行力。从“破之现实”“建之理想”“践之情怀”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分别对应批判性阅读“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只能这样吗”三个思维点,旨在通过变革阅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诗歌阅读素养。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批判性阅读;诗歌教学当前语文教学背景下,诗歌教学大多聚焦文本的表面解读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阅读过程思维化,进而完成批判性思维向批判性阅读的转化。所谓批判性阅读,不仅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阅读策略。李海林指出:“批判性阅读是以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比较、判断、分析与评价为主的阅读方式。”祁寿华认为评判阅读(即批判性阅读)“意味着当你进入文章所构筑的世界里,不仅要理解它的基本内容,更要经过思考,做出自己的评判,对整个阅读过程采取一种积极主动、探索和评价态度的阅读方法。”以上两种概念的界定将文本阅读的批判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这样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余党绪在《批判性阅读要问这三个问题》一文中明确了批判性阅读应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只能这样吗?”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对文本信息的质疑、对文本背后逻辑的追溯和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反思。本文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深入探讨文本蕴含的批判性阅读教学价值。一、破之现实:聚焦力量,辨析主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其文本解读离不开对诗眼的探究。“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刘熙载《艺概》中的这段话表明,“眼”在于是否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通观全诗,将“破”作为诗眼似乎合情合理,不少一线教师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收获了不错的课堂效果。然而“诗无达诂”,除了诗歌内涵的丰富性,每个人对于诗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当诗歌解读出现一边倒的公认性,是否意味着诗歌生命的局限性呢?作为经典教材篇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理解、分析、感悟去有所获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充满力量的现实主义诗作,笔者基于自己的批判性阅读经验,首先给诗歌确立一个主题——力量博弈中的诗意抗争,然后聚焦力量,依次按“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只能这样吗?”三个批判性思维点开展课堂教学。(一)自然破坏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以“怒号”二字描绘秋风的狂暴,仿佛秋风在愤怒地呼啸着,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秋风的猛烈与疯狂。紧接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将秋风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吞噬一切。这里的“三重茅”不仅强调了茅草的厚重,还凸显了秋风的破坏力之强。此外,杜甫还通过茅草的飞扬和散落,进一步渲染了秋风的破坏力。“茅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字,暗示了茅草的飘散和消失,让读者感受到秋风对茅屋的彻底摧毁。杜甫不仅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秋风的狂暴,更在诗中对秋雨的破坏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云墨色”和“秋天漠漠”写出雨前云层的厚重与暗淡,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秋雨的威力。这种描写为后文秋雨的肆虐埋下了伏笔。而“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冷似铁”则突出了天气的严寒,也暗示了秋雨带来的湿冷和无奈。随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更是直接描绘了秋雨细密而急促的特点。彼时,秋雨如麻,连绵不绝,使得屋内屋外都无处可避雨,秋雨强大的破坏力立刻显现了出来。(二)人为破坏力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不仅遭受了自然破坏力的无情打击,更承受了人为破坏力的压迫。首先,诗中的“群童”形象,虽然年纪尚小,但其行为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们“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种顽皮甚至带有恶意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底层秩序的混乱和人心的冷漠。杜甫用“欺”“盗贼”等词汇,折射出其内心的无奈和悲愤。这里的群童,既是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是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缩影。其次,“娇儿”的形象揭示了家庭内部的不幸。“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的“丧乱”暗指安史之乱带来的家国破碎,而“少睡眠”“长夜沾湿”则是对娇儿在恶劣环境中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间接控诉了战乱对普通家庭的摧残。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展开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但通过前文的铺垫,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战乱对诗人及其家庭的深远影响。(三)批判性阅读引导:“是这样吗?”分析秋风、秋雨、群童、娇儿并不难,但若停留在浅阅读层面,课堂最终指向文本的艺术性及杜甫的生存状况。笔者将破坏力进行分类,既有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又有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如果只有一方面力量的破坏,杜甫的处境又会如何?学生当堂展开激烈的讨论:没有秋风的肆虐,杜甫的茅屋就不会被吹破;没有秋雨,杜甫一家不至于晚上没地方睡觉;没有群童的“强盗”行径,杜甫还能捡回来一些茅草,又或者群童同情杜甫年老体衰,帮助捡茅草;没有“安史之乱”,杜甫不会颠沛流离,不用住茅草屋,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同学们都很善良,希望破坏的力量少一些,然而,现实却是自然界和人为破坏力的双重打击。这样一来,学生发现杜甫面临的不是普通的居住问题,而是集艰难困苦于一身,是在绝境中求生。通过“是这样吗?”的深读来引导批判性阅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杜甫为什么要写秋风、秋雨、群童和娇儿,而且四者缺一不可。他们的聚集让杜甫陷入了屋内与屋外、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巨大深渊之中。因此,作者非写不可的东西,一定是教师非讲不可的内容,也是学生非理解不可的重点。二、建之理想:比对力量,探究主题通常情况下,人们身处风雨飘摇的居所,若能修缮茅屋,安安稳稳入睡已是知足,但杜甫所求并非如此,他有自己的抗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挥联想和想象,看看杜甫在双重破坏力之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一)承受力(见表1)表1破坏力破坏后果抗争措施抗争结果自然界秋风破捡自叹息少睡眠秋雨湿接人为群童去追娇儿裂缝上述表格内容揭示了秋风和秋雨的破坏结果。显而易见,从破坏力到破坏后果,从抗争措施到抗争结果,破坏力与抗争措施的力量对比悬殊。尽管如此,杜甫的抗争之路依然意义非凡。面对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如果不做任何应对,一切顺其自然,然后一下子上升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度,学生该如何去理解杜甫的伟大?如此弱小的抗争力与伟大又有什么联系呢?杜甫的抗争表明他没有沉溺于苦难与无助之中,反而以诗为笔,以情为墨,将这份苦难转化为对诗歌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的担忧。这种转化突显了杜甫强大的承受能力,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承受能力,才会有重建“广厦”的宏愿。(二)重建力在破坏力与抗争力的对比中,杜甫几乎没有胜算,但抗争的过程使杜甫明白个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抗争成功,这样的成功也维系不了多久。因此,杜甫的理想不仅是修复自己的茅屋,更渴望能够建造千万间“广厦”,为天下寒士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到那时想必战乱已平,大厦在风雨中屹立不动,安稳如山。这是杜甫个人的愿景,也是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担当。这种重建精神,正是杜甫在苦难中寻找到的力量,也是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三)批判性阅读深化:“原来是这样!”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对比破坏力与抗争力,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承受力。但当笔者提出“重建力”时,学生纷纷质疑:“重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建,可是广厦之前就没有,怎么能说是重建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直指教学难点。教师此时需要明确杜甫抗争的意义,因为他深知个人的苦难是社会苦难的一个缩影,只有国家重建,茅屋才有修缮的可能。“重建”一词表面针对的是大厦,实则是对大唐盛世的期许。通过“原来是这样!”的感悟深化批判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再现杜甫的心路历程,即从物质的弱者到精神的强者。三、践之情怀:反思力量,拓展主题(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怀展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的是杜甫内心深处对人民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这种情怀不仅贯穿杜甫的诗歌创作生涯,更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核心。身处安史之乱,杜甫亲身体会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他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的惨烈场景,但通过对自己生活困境的叙述,间接反映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这种同情不是空洞的怜悯,而是源自对百姓苦难的深刻理解和感同身受。同时,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引子,将个人的苦难与天下寒士的命运紧密相连,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对和平安宁充满了殷切的期盼。(二)生平诗作中情怀的延续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首先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春望》一诗中,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春天的到来并未给战乱中的国家带来希望,反而更加凸显了百姓的苦难和国家的破败。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杜甫的忧国之情更加深沉而感人。在《兵车行》中,则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烈描绘,直接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悲惨命运。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其次,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也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两组诗,分别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民间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杜甫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鲜明地对比了权贵阶层的奢侈享乐与普通百姓的悲惨处境。(三)批判性阅读拓展:“只有这样吗?”学习一首诗歌,不足以全方位了解一位诗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情怀如同一条红线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始终。通过“只有这样吗?”的反思拓展批判性阅读,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杜甫及其时代的认识,还能够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践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这种拓展由内而外,提升学生诗歌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能力。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首先要求读者对文本内容保持怀疑的态度,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其次,读者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逻辑链条,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找出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偏见、疏漏或误导性信息。最后,读者需要对文本的观点或结论进行反思,思考这些观点或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知识拓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VB考试全解及试题及答案
- 经典法学概论考题试题及答案
- 医院整体规划与未来发展方向计划
- 2025珠宝首饰等质押合同
- 门诊部护士长工作计划
- 2025年网络管理员考试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试过来人的建议试题及答案
- AI驱动的智能应用开发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人本思想试题及答案
- 大树遮阳脚手架搭设方案
- “危大工程”验收标识牌
- 人民币的故事(课堂PPT)
- 生产异常及停线管理规范(1)
- 学生英语读写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二)
- 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体育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
- 病房发生火灾应急预案
- 热学李椿__电子
- 煤仓安全管理规范标准
- 适配器安装、使用、调试说明
- 施工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处理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