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江西省赣州市二十五校重点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共同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为什么是由秦人完成这一历史转折的?他们怎样创造出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以秦国最为全面和彻底”,这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对这样的看法,赞同者颇多。但是考察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以发现其中也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我们注意到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是秦国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重要因素。秦国在技术层次多方面的优先胜出,与秦文化重视实用的传统风格有关。《史记》记载,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的说法也体现了秦高层集团特别重视“用”的态度。尽管秦文化中的实用原则对功用的极端追求有其弊病,但在统一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却有着明显的效用。与秦“功用”文化相反,其他诸侯国文化则具有“迂大而闳辩”的风格。秦人在统一战争中,似乎显示出对这种风格渐趋容忍的趋势。秦“博士”制度的设定,很可能参考了齐国文化举措,显现出对其他诸侯国文化擅长“谈说”“闳辩”倾向的某种迁就和接受的立场。秦人对其他诸侯国“礼义德行”之学的排斥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就已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政治举措。对其他诸侯国政治道德主题“礼义德行”等持坚定的否定态度,这应当是商鞅变法时代秦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这种情况在秦向东进取的历程中,特别是到了韩非时代有所变化。《韩非子·有度》明确指出,“廉”“忠”“仁”“义”是为“臣”者应当坚持的原则。很显然,此时秦的政治道德导向发生了变化。秦始皇时作为政治公告的《会稽刻石》有“咸化廉清”之语,“廉”在这里成为社会改造目标和行政管理目标。通过对以“廉”为标本的秦政治道德导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在统一进程中对其他诸侯国传统政治文化有逐步接受的转变的过程。与此同理的还有祭祀礼仪的变化,秦人传统的神祀重心在西和雍,然而“秦并天下”,灭掉最后一个对手之后,秦始皇东巡,对齐人的祠祀中心一一礼敬,而封禅泰山之举,亦是秦对其他诸侯国信仰世界充满敬意的表态。战国时期,以“蛮夷”一语称谓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情况较为普遍。楚王、燕王以及秦末南方政治领袖赵佗均曾自称“蛮夷”。秦在通行政治语言中亦称“义渠”为“蛮夷”。但是,在统一进程临近完成以及统一之后的正式政治文告中,似已不再使用“蛮夷”等语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除了周青臣颂词中有言“放逐蛮夷”,未见有“蛮夷”二字。秦始皇、秦二世在巡行刻石等正式场合中,亦均不言“蛮夷”。这与战国以来秦政治生活中“蛮夷”语汇屡见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可以说,秦政治文化中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在此时已出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历史变迁。(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材料二:秦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因。首先从秦非子受封于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经历了37代君王、600多年的励精图治,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人知道这些成绩的不易,所以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这对矛盾存在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其次就是秦文化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到秦昭王时,博采众长,学术已出现“纳六国之士”的风气,秦文化已经和东方六国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充分,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根基。到秦始皇执政时期,注重吸纳礼乐,“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还让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整理编撰了《吕氏春秋》,内容兼采各家学说,视野开阔,文化包容性极强,这时的秦文化已经具备了“大一统”的文化范畴,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融入机制。接着是秦文化一直以包容的姿态接受各国文化的融入,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一直是诸子百家的政治摇篮,“门户开放”成为秦国的优良传统。秦文化在招揽六国人才的同时,也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像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雎、蔡泽,秦始皇时的李斯、韩非、郑国,等等,他们都是当时各诸侯国的贤士,他们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观念带到了秦国,为秦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也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的诸侯国,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政治野心。最后“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激发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建立“县制”,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商鞅变法有效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以“事不师古”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革,积极推动国家走向“君主法治”的中央集权政治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提供了法治依据。法家提出的思想是“富国强兵,依法治国”,其主要是研究国家依法治理的方法,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敦本务实”,融合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这都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基础,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摘编自陈泽源《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否认了社会制度的改革最为全面和彻底是秦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认为文化因素才是其重要的推动原因。B.“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表明秦始皇并没有焚毁所有的书,而是从实用的原则进行了筛选,这对其统一战争有着明显的效用。C.秦国从秦穆公开始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到秦昭王时,秦文化已经和东方六国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充分,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根基。D.在法家思想“富国强兵,依法治国”基础上形成的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在统一战争中,对各诸侯国文化“迂大而闳辩”的风格似乎表现出某种迁就和接受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B.秦人对各诸侯国的“礼义德行”之学有一个接纳过程,从最初的否定态度到后来的逐步接受,这样的变化对秦的统一进程是有利的。C.秦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统一进程临近完成以及统一之后的正式政治文告中,似已不再用“蛮夷”称呼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D.秦国“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这是秦国改革最为彻底的有力佐证。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秦文化具有包容性观点的一项是(
)A.秦始皇让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规范经济活动。C.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D.秦始皇“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吸纳各国礼仪文化。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说明秦文化主要的特征。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照见李庄沈念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在大自然的声音中突然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屏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蒙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部分。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来李庄的人,无一例外,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全木结构的八角楼阁,牌匾上“奎星阁”三个大字浮凸夺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奎星阁,立在小镇景区的东北顶角处。因为高,它就成了我们判断方向与位置的标志建筑。可以升降的地面路障,也从它身旁将李庄划成了两个世界——过去与现在,俗世与理想。盘楼而上,江面、小镇尽览眼底。江流蹉跎,人流熙攘,我们站在窗边用目光测量江面的宽度。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那段高光时期。抗战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祠是中央博物院,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我在这些庙宇、祠堂改建的旧址内,数念着那些名字: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在李庄,只是生命中短暂的停留,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要知道,当年来一趟李庄不容易,重庆坐船,“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坐敞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细察之下,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的民居、庙宇、殿堂,石刻木雕活灵活现,有画龙点睛之美。同行者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去看张家祠厅房的窗门。五十扇窗门,上面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这些窗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见从江上飞过的白鹤。一群老太太在进门的耳房里正经八百地练声,唱着过去年代的歌曲。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学者。一转身,他们就钻进某个宅院的屋里,埋头做着研究,间或抬头看天色暗下来,也看月光的清辉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黄粑色泽金黄齿间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膳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从大自然和记忆中的觅获,如一滴草尖上的朝露,照见山水,照见天空,让人瞬间丰富、阔大——因为有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李庄的夜晚,有水流声、虫鸣等,有航标灯、房屋灯光等,营造出寂静深沉的氛围。B.文中描述了张家祠厅房窗门上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既展现了李庄建筑精美的细节,也暗示了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C.作者写李庄手艺人经营本地特色,强调其制作工序的繁复且从不偷工减料,目的在于突出李庄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D.文章以“李庄的光”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将景、事、情、理相融于一体,语言富有意蕴,感受深刻而独特。7.关于文中抗战时期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迁至李庄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内容体现了李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它成为众多文人、学者继续求学、研究的一方净土。B.文中列举东岳庙、张家祠等作为学府和研究机构的旧址,使这段历史更加真实可感,增强了李庄的文化韵味。C.作者通过描写当年人们来李庄路途的艰辛,与来李庄的人数众多形成反差,突出了李庄对文人、学者的吸引力。D.这些学府和研究机构在李庄的六年,只是李庄漫长历史中的短暂一瞬,对李庄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9.文中多次提到了李庄的“光”,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其内涵。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选自刘向《说苑·至公》,有删改)材料二: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始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于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法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选自刘向《<战国策>序》,有删改)材料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选自贾谊《过秦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令之前A若何以B言C我D行E桀、纣之道也F趣说之G不解H则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断绝,与《荀子·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B.因,凭借,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于今无会因”中的“因”意思不同。C.“信小术以为道”与《促织》“成述其异,宰不信”中的“信”意思相同。D.疏,疏离,与《屈原列传》“是时屈平既疏”中的“疏”意思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兼并了天下之后,询问群臣传位让贤与世袭哪一种做法是对的,除了鲍白令之,其他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B.鲍白令之说秦始皇不可能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秦始皇听后大怒,但在听了鲍白令之的解释后,秦始皇面带羞愧。C.在《<战国策)序》中,刘向认为秦始皇能兼并天下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优势以及权谋之士的拥护,不可能长久。D.材料二中刘向引用孔子的话,阐述了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与礼教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14.材料三说秦国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分别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贾谊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淡黄柳【注】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此词写于客居合肥之时。当时金人袭扰,江淮一带已是边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的小序中说客居之地巷陌凄凉,与江左不同,唯有柳色让人感到怜爱。B.“鹅黄嫩绿”写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旧相识”写人,抒写客怀。C.上阕寓情于景,“正岑寂”三字紧承上阕,同时又为下阕奠定了基调。D.“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抒发了词人对花落春尽的忧惧之情。16.请简要分析“唯有池塘自碧”与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位旅行博主在攀登蜀道时,遇到瀑布飞泻,巨大的轰鸣声和飞溅的水花令人惊心动魄,让他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两句。(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一句描绘西湖的山青水碧,又以“”一句描写人们戏乐的样子。(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防范森严,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18.文中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效果。19.文中画波浪线处“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认知世界中,记忆与遗忘是永恒的主题。我们①,却常常在遗忘的沼泽中挣扎。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颠覆了我们对遗忘的传统理解,揭示遗忘并非坏事,而是一种主动学习策略,它能帮助大脑有效处理感官信息并概括整合知识。遗忘,从某种角度来看,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看似消极的过程,实际上是大脑为了更高效地运作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大脑的记忆系统并非无限大,它必须选择性地保留那些对我们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记忆,而②,从而避免信息过载。这种具有选择性的自然遗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生活,以免不被无关紧要的信息困扰。记忆形成和遗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处理过程。当遇到新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将其转化为信息,然后通过神经网络连接的改变,把这些信息存储在记忆库中。位于颞叶内侧的海马将短时记忆进行巩固,进而储存到前额叶皮质转换为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完整保存下来,有些信息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或因注意力分散而无法被深入加工、巩固,最终被遗忘。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处理”与文中加点的“处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司自成立以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处理安排日常事务。B.对未按照要求履行职责的需要追究责任的人员,我们将依照有关规定处理。C.虽然这部电影画面优良,但在中国文化的细节处理上出现了偏差。D.如果商家销售的是处理品,就必须在商品显著位置向消费者明示。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回忆柔石时写道:“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成长进步源于自我改变,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进步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A2.D3.B4.①开篇点明“秦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因”的观点。②接着从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的态度、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方面分述秦文化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③最后总结秦文化“大一统”思想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回扣开头观点。5.①追求“功用”文化,如“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②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如吸纳东方的“廉”“忠”“仁”“义”作为为“臣”者应当坚持的原则和“纳六国之士”等。③坚持“革新”,强调“事不师古”,推动国家走向“君主法治”的中央集权政治思想。【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否认了社会制度的改革最为全面和彻底是秦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其中‘以秦国最为全面和彻底’,这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但是考察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以发现其中也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可见作者对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持否认态度,只是认为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错误,由材料一第5段“‘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激发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商鞅变法有效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权利,激发了百姓的生产力”的是“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王者不却众庶”激发的是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最为彻底”错误,由材料一第5段“以‘事不师古’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革……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提供了法治依据”,可知是“更彻底”,而不是“最为彻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能支撑,学术编撰,兼采各家学说,体现了“秦文化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B.不能支撑,统一度量衡主要是为了加强国家经济管理,未体现秦文化的包容性。C.能支撑,这些人是当时各地的贤士,吸纳这些人才,体现了“‘门户开放’成为秦国的优良传统”。D.能支撑,吸纳各国礼仪文化,体现了“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敦本务实’”。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①第1段“秦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因”,直接指出“秦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因’这一核心观点。②由第2段“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这对矛盾存在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第3段“秦文化对外来文化一向采取包容的态度,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第4段“秦文化一直以包容的姿态接受各国文化的融入”,第5段“‘王者不却众庶’的社会改革铲平了社会的不公,激发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可概括:主体部分从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的态度、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社会改革等方面,具体论述秦文化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③由最后一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这都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可概括:最后总结秦文化“大一统”思想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回扣开头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2段“秦始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的说法也体现了秦高层集团特别重视‘用’的态度”“尽管秦文化中的实用原则对功用的极端追求有其弊病,但在统一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却有着明显的效用”,可概括秦文化主要的特征有:追求“功用”文化,如“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②由材料一第4段“《韩非子·有度》明确指出,‘廉’‘忠’‘仁’‘义’是为‘臣’者应当坚持的原则”,材料二第3段“到秦昭王时,博采众长,学术已出现‘纳六国之士’的风气,秦文化已经和东方六国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充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还让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整理编撰了《吕氏春秋》,内容兼采各家学说,视野开阔,文化包容性极强”,可概括秦文化主要的特征有: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如吸纳东方的“廉”“忠”“仁”“义”作为为“臣”者应当坚持的原则,和“纳六国之士”“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等。③由材料一第2段“几乎每个历史阶段都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秦文化对社会变革及和平这对矛盾存在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第5段“以‘事不师古’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革,积极推动国家走向‘君主法治’的中央集权政治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提供了法治依据”,可概括秦文化主要的特征有:坚持“革新”,强调“事不师古”,推动国家走向“君主法治”的中央集权政治思想。【答案】6.C7.D8.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里的人们和李庄隔空对话比作持守大地秩序,形象生动;化用阿来的话,深化主题,强调李庄在特殊时代保留文化种子,在当下唤醒李庄文化精神的意义。9.①指李庄夜晚的自然之光,如航标灯、房屋灯光等,构成李庄寂静深沉的夜晚。②象征引领人们的精神之光,抗战时期众多文人学者不顾艰辛辗转来到李庄,他们是循光而至,又散发光芒的人。③代表李庄的历史文化之光,李庄的历史和文化如光般照亮现在,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目的在于突出李庄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错,作者写李庄手艺人经营本地特色,目的不仅是突出美食魅力,更在于展现李庄的日常生活,体现李庄的真实和独特,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对李庄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错误,抗战时期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迁至李庄,众多文人学者在此互相涵养、互相成全,对李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句子将“时光里的人们和李庄隔空对话”比作“持守大地的秩序”,这种比喻的手法十分巧妙。“持守大地的秩序”给人一种庄严、稳定且和谐的感觉,形象地表现出时光里的人们与李庄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持久且具有内在规律的联系。比喻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关系,使抽象的“隔空对话”变得具体可感。作者引用阿来的话,“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这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阿来的话高度概括了李庄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李庄在抗战那个特殊时代,作为文化种子的保留地,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当下,唤醒李庄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形象意蕴的能力。①自然之光:文中详细描写了李庄夜晚的各种光,如“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等。这些光为李庄的夜晚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它们与水流、虫鸣等声音一起,构成了李庄寂静深沉的夜晚,是李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李庄夜晚的宁静与美好。②精神之光:抗战时期,从各地辗转迁徙而来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选择了李庄,众多文人学者如李济、傅斯年、梁思成等不顾辛劳来到这里。文中提到“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这里的“光”象征着一种精神引领,是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以及在艰难时期坚守学术研究的信念,这种精神之光引领着他们来到李庄,同时他们也在李庄散发光芒,为李庄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③历史文化之光:李庄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这里成为了文化中心,众多文化机构和文人学者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李庄的历史文化就像一道光,照亮了现在。它承载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人们在如今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段光辉的历史,体会到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历史文化之光对于唤醒李庄的文化精神,以及让人们了解和传承李庄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0.AFG11.D12.C13.(1)如果凭借欺诈虚伪来苟且偷生、讨好别人,从君主开始这样做,又拿什么来做百姓的表率呢?(2)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14.材料一: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骊山宫室等,耗尽天下财富和民力,偏驳自私,不能惠及他人;材料二: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士,用刑法治理国家,凭借欺诈手段治理天下。【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赶快解释清楚,不能解释就处死罪。“令之前”,“令之”指的鲍白令之,“前”是谓语,主谓结构完整,“若”是下句主语,所以“前”后A处要断;“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中,“我行桀、纣之道”是“言”的内容,“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F处要断;“趣说之”中,“之”是“说”的宾语;“不解则死”是与“趣说之”相反的假设结果,两句中间G处要断。故选AF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断绝;/横渡。句意:到咸阳雍门接连不断。/却能横渡江河。B.正确。凭借;/机会。句意:因此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到现在(这地步)没有再见面的机会。C.正确。都是相信的意思。句意:相信一些小技巧或权谋作为治国之道。/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之处,县官不相信。D.“用法相同”错。疏离;/被动用法,被疏离。句意:兄弟互相疏离。/这时屈原已被(楚王)疏远。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秦始皇能兼并天下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优势以及权谋之士的拥护”错。结合材料二“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可知,刘向认为秦始皇兼并天下主要是因为秦国地理优势、权谋之士的拥护以及秦国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且由“杖于谋诈之弊,终于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可知,主要强调其因“仁义不施”而灭亡,并非说其不可能长久。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率”,做表率;“何以率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率下”。(2)“作难”,发难、起事;“七庙隳”,宗庙毁灭,指国家灭亡;“为天下笑”,被动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可概括出,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骊山宫室等,耗尽天下财富和民力,偏驳自私,不能惠及他人;结合材料二“任刑法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可概括出,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士,用刑法治理国家,凭借欺诈手段治理天下。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夏、商、周三王世袭,哪一种做法对?我将采用它。”七十多个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鲍白令之回答说:“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对;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对。所以五帝以天下为公有,三王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国运出自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人可以在我之后接替天下呢?”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想要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你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赶快解释清楚,不能解释就处死罪。”鲍白令之回答说:“我请求解释这样说的道理。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宫殿连绵五里(一里等于五百米),造重达千石的大钟,嫔妃上百,歌舞杂技艺人上千。兴建骊山宫室,到咸阳雍门接连不断。为了自己的享乐,耗费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民力。这样偏颇自私而不顾他人,陛下是所谓自己立业仅能保存的君主,怎么能与五帝比较道德,想要以天下为公有呢?”秦始皇默不作声,没有什么话可回答,面带羞愧的表情,过了好一阵,他才说:“令之这番话,是让众人羞辱我。”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再也没有禅让天下的意思了。材料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当时六国联合成为一体,来抵抗秦国。秦国惧怕,因而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的状况有二十九年。然而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苏秦一开始也想让秦国采用连横策略,没有被采用,因此才向东(游说诸侯)采用合纵策略。等到苏秦死后,张仪采用连横策略,诸侯听了后,开始向西侍奉秦国。因此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拥有陇蜀肥沃的土地,听从众人的策略,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国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结束于没有诚信笃实,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依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相信一些小技巧或权谋作为治国之道,于是焚烧书籍,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向上传达给他;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纲纪败坏;拥有天下十四年,天下分崩离析,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以求存活,统治者这么做,又怎么能给百姓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材料三: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答案】15.B16.相同点:两个“自”字都有“独自”之意,都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独自美好,衬托出一种无人欣赏的寂寞之感。“唯有池塘自碧”,池塘独自碧绿,无人关注,烘托出词人客居的孤寂;“映阶碧草自春色”,碧草独自呈现春色,无人观赏,表达出祠堂的冷落。不同点:“唯有池塘自碧”中“自”字还蕴含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春天将尽,只有池塘依旧碧绿,更添惆怅;“映阶碧草自春色”中“自”字侧重于表达对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感慨,碧草年年自绿,而诸葛亮已逝去,英雄事迹渐被遗忘。【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B.“‘鹅黄嫩绿’写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错误,“鹅黄嫩绿”虽写柳色,但结合“巷陌凄凉”等内容,主要是为了衬托客居的孤寂,并非写春天生机盎然。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和分析探究诗人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从词语含义来看,两个“自”字都有“独自”的意思,在各自的诗句中,都是用来描述自然景色的状态。在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唯有池塘自碧”描绘出池塘水独自呈现出碧绿的色泽,在周围春景渐逝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孤寂,无人欣赏,以此衬托出词人客居他乡时的孤独寂寞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碧草自顾自地呈现出春色,生长得繁茂翠绿,然而如此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来观赏,衬托出武侯祠的冷落荒凉,进而体现出一种寂寞之感。不同点:《淡黄柳》中“自”字的情感:“唯有池塘自碧”一句,此时正值春天即将过去,词人看到池塘水依旧碧绿,而周围的春色如梨花飘落、春燕归来等景象都在暗示春天的离去,“自”字强调了池塘的碧绿与周围春景变化的对比,蕴含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这种情感与词人客居他乡、身处凄凉环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蜀相》中“自”字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里的“自”字,主要是通过碧草年年自顾自地生长、呈现春色,与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已经逝去,他的事迹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碧草依旧每年绿遍台阶。这里的“自”字更侧重于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感慨,蕴含着对时光流转、英雄不再的深深叹息。17.【答案】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重湖叠𪩘清嘉嬉嬉钓叟莲娃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喧豗、砯、壑、𪩘、嘉、嬉、弩。【答案】18.“伟绩”和“武功”本是指伟大的功绩,在这里运用反语,实际指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暴行;表达效果:强烈地讽刺和批判了中外杀人者的残暴行径,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抒发作者的愤怒之情。19.“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她”“刘和珍君”单独列出,强调了刘和珍君这一人物,更能体现作者对刘和珍君的关注与痛惜;停顿增多,使语气更沉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则表述较为平淡,情感表达不如前者强烈。【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含义:“伟绩”和“武功”在正常语境中,是用于描述值得赞颂的、伟大的功绩和战功。然而在本文中,作者鲁迅却将这两个词用在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行为上。这些行为本是极其残暴、毫无人性且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的暴行,与“伟绩”“武功”所代表的正面意义截然相反。所以这里的“伟绩”“武功”是运用反语,故意以褒词贬用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这些行为的丑恶本质,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外杀人者的残忍和野蛮。表达效果:通过反语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中外杀人者的极度愤慨和批判。有力地抨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暴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争精神,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将自己内心的愤怒、悲痛和对正义的渴望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强调对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种表述,将“她”和“刘和珍君”单独列出,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让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在刘和珍君身上,突出了作者对刘和珍君这一具体人物的着重关注,体现出刘和珍君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而“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是较为常规的叙述方式,没有特别突出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强调意味较弱。情感表达:前一种表述通过多处停顿,使句子的节奏变慢,语气更显沉重,仿佛作者在叙述时心情沉痛,需要停顿来舒缓情绪,这种节奏的变化更能传递出作者对刘和珍君的痛惜之情。相比之下,后一种表述较为流畅、平淡,在情感的渲染和传递上没有那么强烈,无法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刘和珍君的那种痛惜与沉重。【答案】20.这种具有选择性的自然遗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免被无关紧要的信息困扰。21.①想要记忆长久②遗忘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22.C【详解】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更好地适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生活”句式杂糅,可改为“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或“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生活”。二是不合逻辑,“以免不被……困扰”否定不当,造成不合逻辑,应删掉“不”,改为“以免被……困扰”。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后一句“却常常在遗忘的沼泽中挣扎”,照应了前文“记忆与遗忘是永恒的主题”中的“遗忘”,此处则应照应“记忆”,“却”表转折,说明“在遗忘的沼泽中挣扎”是现实,“想要记忆保持得长久”是主观意愿,故可填:想要记忆长久。②句首的连词“而”表转折,可知此处和前句“选择性地保留那些对我们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记忆”语意相反,和“保留”相对应的是“遗忘”,和“有重要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管理员考前复习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分享
- 法学概论法律政策评估的方法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新规试题及答案剖析
- 多层网络架构试题与答案解析
- 2025年计算机VB考试布置试题及答案性质分析
- 网络协议基本知识考题及答案
- 行政诉讼的程序与步骤试题及答案
- 网络故障处理访谈纪实试题及答案
- 销售渠道优化的具体措施计划
- 2025云南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 DB65T 4740-2023 变电设备物联网数据常用格式规范
- 《胸腔镜肺部切除术》课件
- 辽宁点石联考2025届高三5月份联合考试-政治试卷+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铜冶炼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年官方兽医答题题库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国企物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军队文职-新闻专业 (军队文职)真题库-5
- 2025年下半年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科招聘消防文员4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
- 2025至2030中国寺庙经济市场深度调研与未来前景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