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特征。2.知道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4.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5.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全国新课标卷·门阀政治

禅让维护特权阶层利益河北·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浙江·东晋门阀政治湖南·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广东·北魏的传统习俗辽宁·北魏对儒家文化的推广

甘肃·孝文帝修定律法2023河北·魏晋时期的士族、书法艺术广东3.两晋士族政治对皇权的削弱

江苏·曹操的大一统思想湖南·南北政权对华夏的认同2022全国甲卷·25·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全国乙·25·皇族分封河北·曹魏时期刘劭的历史贡献和人才观北京·2·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海南·3·西晋时期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广东·20·北魏孝文帝改革2021全国甲卷·45·孝文帝改革全国乙卷·25·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乙卷·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天津·2·魏晋书法发展的条件福建·3·三国时期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浙江(6)·25·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广东·2·魏晋时期相权转移2020【Ⅲ】25·东汉屯田制北京·2·魏晋民族文化交融考查内容:内容上侧重政治制度创新发展(选官制度,门阀政治)、江南经济开发、民族交融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等。河北卷近三年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考察频繁。考查方式:新情景、新材料,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所涉及。备考建议:(1)把握阶段特征;(2)把握分裂时期蕴含着历史进步因素,即统一趋势;(3)关注江南开发的重要作用;(4)注重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5)关注这一时期传统文化发展,如儒佛教道三教合流趋势等。220年221年229年266年280年317年383年420年439年581年589年曹魏建立蜀汉建立孙吴建立西晋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淝水之战刘裕建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灭陈隋朝建立时空坐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律令儒家化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均田制租调制庄园经济佛教渐趋本土化道教传播玄学三省制文学、科技,艺术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开发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和孕育统一时期)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时期的阶段特征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体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士族专权;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均田制和租调制,商品经济水平较低佛教、道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文学艺术成为自觉,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书法、绘画、石窟、乐舞);南北文化差异明显并走向交融;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新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以佛教传播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一、政治制度长期分裂,孕育统一(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时间:建立者:都城:时间:建立者:都城:刘备221年成都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权——由“多”到“少”经济——由“衰”到“兴”1.三国鼎立(公元220——280年)

军阀割据

分裂混战洛阳曹丕220年229年孙权建业

三足鼎立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一、政治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1)统一过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西晋:(266—316年)【短暂的“大一统”之局】(2)八王之乱(291-306)

西晋是在门阀士族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随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权力以限制门阀,再任用外戚以限制宗室。

西晋初年【分封】宗室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司马炎在位期间(266-290)西晋王朝还算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一、政治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内迁少数民族也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与西晋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3)西晋的灭亡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时五胡十六国,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一、政治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相互攻伐。316年,西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族所灭。短暂的统一之后,进入了较长的分裂阶段内部:宗室争权外部:民族矛盾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政权分裂时期。西晋灭亡的原因皇族内部争权民族矛盾激化

社会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腐朽知识链接:八王之乱(290-306)知识链接:五胡内迁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

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新一轮大迁徙,匈奴人等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链接·选择性必修3·P36】(1)形势图与过程始于东汉——八王之乱后主导局势——西晋灭亡后陆续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民族隔阂广泛存在)——前秦统一北方与矛盾加剧(未充分交融)——北魏统一北方与分裂2.少数民族内迁原因: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②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③中原王朝衰落;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等①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②北方汉人南迁,利于江南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③民族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④亚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改变了政治格局【链接·选择性必修3·P37】3.影响:知识链接:五胡内迁西汉至元时期气温变化示意图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3、十六国与北朝慕汉心理,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思考】观察下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十六国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一、政治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启南北朝时期。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汉化改革。拓跋焘冯太后东晋(317年-420年)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383年,北方的前秦与东晋战于淝水(今安徽寿县),史称“淝水之战”。朝代存在时间建立者都城刘宋420—479(59年)刘裕建康(现称南京)萧齐479—502(23年)萧道成萧梁502—557(55年)萧衍陈陈557—589(32年)陈霸先南京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南朝的政治特点:①偏安南方,定都建康;②政权更迭频繁;③疆域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弱。4、东晋与南朝一、政治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代晋称帝,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1.中央官制:三省制雏形出现2.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6】三省制渊源尚书令(西汉)→尚书台(东汉)→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职责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和行使权力,但权利并未定性影响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尚处于初创和试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制。一、政治制度(二)魏晋南北朝制度的创新魏晋时期,三公已经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的宰相,形成三省制雏形。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开始):【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1)背景:①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察举制难以为继;③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要求。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当时的时代必然选择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极大地阻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第二,基于战乱时代的权宜之计。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人口大量迁移,乡举里选无法执行,而人们还是承认乡闾认定这一办法的可靠性。所以一种权宜之计、折中的办法便应运而生了。——石欣民:《浅析九品中正制》一、政治制度(二)魏晋南北朝制度的创新方式:中正官评定(推举)。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初期)→只看重家世(后期)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唐

杜佑《通典·选举典》“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积极: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只看家世,阻碍阶层流动,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2)程序:(3)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知识拓展】:春秋战国以来,贵族制度逐渐崩溃,以致到西汉初期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但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士族逐渐成为新的贵族势力,一直到唐朝末年,士族贵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阅读课本第30页历史纵横,思考“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问题:东晋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宋书》古代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称“阅”。所谓门阀,就是阀阅门第。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知识链接:门阀政治形成鼎盛渐衰消亡三国、西晋东晋东晋后期至南朝隋唐萌芽东汉门阀士族政治兴起原因权的工具。特点

衰落原因评价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把控朝政;

②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儒学僵化);

④社会生活上:等级森严,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席(阶层固化)①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2023·广东卷,3)下表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D解析:材料反映了士族势力的膨胀,专制皇权的弱化。感悟高考4.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2)评价: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准五服以制罪),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5.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黄白籍制含义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结局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一、政治制度(二)魏晋南北朝制度的创新基层治理:北魏孝文帝: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白籍出现的原因: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故用“白籍”;“土断”出现的作用: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兵源,促进民族交融。①东汉以来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②土地兼并,豪强地主、世家大族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③保障赋役征发的需要。思考: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基层教化:重视家训、编修族谱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①北方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②曹魏马钧改进翻车。③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④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⑤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手工业:①纺织业:曹魏在丝织业中心专门设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②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把陶瓷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③冶金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④造纸技术:白度增加,表面比较平滑,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商业:①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以物易物成为黄河流域居民主要的交换手段。②江南草市形成;东晋出现草市(乡村集市),设草市尉。③南北朝时期,当铺兴起。二、经济状况(一)经济发展的成就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匣钵(防止污损)江南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①政治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③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⑤劳动者: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①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出现草市)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广州)主要对外港口①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②促进南方文化教育发展;③促进民族交融;④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二、经济状况(二)江南的开发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①含义:屯田制是一种兴盛于曹魏时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②内容:分为军屯和民屯。③特点:兵农合一④影响: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二、经济状况①含义:两晋时期实行的土地私有制度。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②内容: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③目的: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三)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民屯由国家招募流亡或者通过迁移人口的办法开展,并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土地、工具,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构成屯田组织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军屯在军队的驻扎区组织士兵投入的农业生产。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关系部分)

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一方面是社会的动荡加快了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另一方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显赫,拥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庄园把大量的流民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佃农,在庄园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与此同时,流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庄园主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推广了水利兴修,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摘自《从魏晋时期士族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寻找乡村振兴的启示》根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和历史作用。二、经济状况(四)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坞堡)、寺院经济时代:三国吴(222—280年)尺寸:高31.5㎝

长67.5㎝

宽53cm出土地点:黄陂区滠口出土青瓷坞堡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1986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土地制度庄园经济(坞堡)寺院经济1、原因:①经济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②政治上: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③社会上:自然灾害、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动荡的时局,大量流民依附于庄园。2、特点:①规模大;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自给自足;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徒附、宾客、族人、部曲等)③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易形成割据势力。3、影响:①积极: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②消极: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来源,是导致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二、经济状况①含义: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②原因: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③剥削方式:租佃制;发放高利贷。④影响:为佛教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重农民负担;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四)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坞堡)、寺院经济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佛道盛行的概况三、文化发展(一)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江南春作者: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就利用宗教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2.佛道盛行的原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存在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充斥着道德说教,却缺乏治心的手段。

西汉以来,今文经与谶纬神学结合,趋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琐;东汉以来,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传统儒学受到质疑;(2)佛道相关理论优势,且日益本土化;(3)儒学自身的分裂倾向;三、文化发展(一)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佛道盛行的影响(1)挑战传统儒学,冲击传统伦理思考:谈谈佛教学说和中国本土儒学存在什么矛盾之处?1、与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矛盾。(如僧尼剃发出家违反家庭人伦)2、与儒家等级观念矛盾。(佛法提倡众生平等)3、与儒学积极入世相矛盾。(佛教提倡超脱尘世)4、佛教为外来宗教。(夷狄之分)(2)佛门不事生产,影响赋役征派南北朝时期,佛教过于兴盛,从北齐始,皇家崇佛,全国有寺庙四万所,僧尼三百万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佛家寺院有特殊政策保护,可以不交税,有自己的财产。乱世中遁入佛寺的人口不断增多,给国家赋税收入和兵役来源造成了威胁。三、文化发展(一)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挑战传统儒学,冲击传统伦理;(2)佛门不事生产,影响赋役征派;(3)推动理学兴起,影响传统文学艺术;(4)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佛道盛行的影响三、文化发展(一)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D“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的合称。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三武一宗灭佛4.反佛斗争三、文化发展(一)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代表: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主张:“神灭论”(1)背景:(2)内容:(3)影响:①东汉经学式微,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②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频繁;③社会上出现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①思想上: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③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④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抛开现实、崇尚玄理的谈论)。(糅合儒道,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积极——有助于士人个性解放;消极——忽视礼教,崇尚玄虚;逃避现实的消极人生观。三、文化发展(二)魏晋玄学唐代孙位《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领域时间成就文学东汉末年开始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进入到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绘画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三、文化发展(三)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制图六体)医学东晋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教育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三)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三、文化发展

升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传播,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释道三教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艺术、石窟都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归纳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民族交融双向性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汉代跪俑北齐校书图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含义: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原因方式特点实质影响(一)民族关系概况①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②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汉族先进文化吸引;④战争影响;⑤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民族迁徙和杂居;②民族战争;③经济文化交流;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双向性);方式多样①促进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②促进南方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③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四、民族交融从形式上或社会习俗上看,是汉化过程;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过程;从社会发展上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1)背景:①社会矛盾尖锐: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社会矛盾尖锐。②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民族交融加强: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④北魏统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少数民族内迁(2)目的: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巩固政权。(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3)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分得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并不触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作用: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作用: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赋税徭役征收。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作用: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推动北魏封建化发展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补充: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实施前提:国家手中大量无主荒地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小农经济)性质:评价:积极:①土地开垦推动了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有利于赋役征收,推动巩固北魏政权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④隋唐沿用,影响深远局限:①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②随着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国家无地可授无法维持。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全面汉化。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乙旃叔孙勿忸于于丘穆陵穆尉迟尉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易服饰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3)内容思考: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①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②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③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4)影响积极:政治: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加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