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亦即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四家算起。“文人画”的文学趣味异常突出。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艺术意境。这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之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这就不但完全忘怀了历史的来由,而且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本来,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大篆)、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便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正是这时,书法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这不能如某些论著简单斥之为形式主义,恰好相反,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与外国同),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自然风景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钱杜《松壶画忆》)。这种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换,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所有这些都极为深刻而灵活地加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节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

宋元山水意境》,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人获得了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后,“文人画”正式确立。作者不赞成后人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的观点。B.

元画不再坚守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把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变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C.

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D.

作者认为元画上很大画面的题诗写字,可以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还可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B.

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C.

在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配合画面是中国画的独有现象。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一现象。D.

陈与义诗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九方皋相马与元画一样,都是讲求其神态而淡化形象细节。3.

下列选项,可以表现元代画主流美学指导思想的一项是(3分)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C.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4.

请从“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谈谈元画的特点。(4分)5.

李泽厚指出,元画注重主观的心绪情感和观念,他将之称为“有我之境”。请结合文本,概括“有我之境”在元画中的表现。(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时间沈从文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象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象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沈从文认为生命的意义仅在于“活几十年”,因此吃喝、恋爱等行为是人生的终极目标。B.

作者认为,聪明人与愚蠢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理想,后者安于习惯,但世俗对他们的评价常相反。C.

释迦、孔子、耶稣等人在生前被广泛认可为伟人,死后其精神更被永久铭记,超越了时间限制。D.

“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这句话被多数人直接否定,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时间的抽象性。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语言朴素、清新,又不乏诗的味道;行文中多次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B.

文章通过对比“聪明人”与“愚蠢人”对生命的态度,层层递进,深化了对时间与生命关系的思考。C.

文中引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具体诗句抽象化时间不可捉摸,增强了哲理的感染力。D.

结尾将“为事实皱眉”与“对理想倾心”对举,凸显了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共性,呼应前文对生命价值的讨论。8.

如何理解文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

本文围绕“时间”展开,却多次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时间”这一概念阐释其生命观。(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夫小人者,必先得于其君而自固于天下,是故法不可击。击之而不胜身死,其祸止于一身。击之而胜,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是以《春秋》之法,不待君命而诛其侧之恶人,谓之叛。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夫既已侵君之权,而能北面就人臣之位,使君不吾疑者,天下未尝有也。国之有小人,犹人之有瘿①。人之瘿,必生于颈而附于咽,是以不可去。不胜其忿而决去之,夫是以去瘿而得死。汉之亡,由此之故也。自桓、灵之后,天下之权,归于内竖,贤人君子,进不容于朝,退不容于野,天下之怒,可谓极矣。当此之时,士大夫之论,以为天下之患独在宦官,惟宦官之务去也。然窦武、何进之徒击之不胜,止于身死;袁绍击之而胜,汉遂以亡。方其未去也,是累然者瘿而已矣。及其既去,则溃裂四出,而继之以死。何者?此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且为人臣而不顾其君,捐其身于一决,以快天下之望,亦已危矣。故其成则为袁,败则为何、窦,然则忠臣义士,亦奚取于此哉?夫窦武、何进之亡,天下悲之,以为不幸。然亦幸而不成,使其成也,二子者将何以居之?故曰: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节选自苏轼《大臣论》,有删改)材料二: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谋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卓吾②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尤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节选自李贽《焚书》)【注】①瘿:瘤子。②李贽,号卓吾。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夫A小人B君不诛C而吾诛之D则是侵君E之权F而不可G居之H功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故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B.

犹,指如同、好像,与《六国论》中“犹抱薪救火”的“犹”意思相同。C.

惟,指只要、只是,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惟”意思不同。D.

盖,指大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按照《春秋》记事法,晋国赵鞅进入晋阳应被认定为叛乱,因为赵鞅不等待君主的命令而杀其身边的恶人。B.

既然已经侵犯了君主的权力,而又能在北边的国土归于人臣的位置,使君主不怀疑的,天下还不曾有过。C.

强行替人割掉脖子上的瘤子可能导致人的死亡,大臣强行清君侧也会导致亡国,汉朝灭亡就是这个原因。D.

汉末宦官当道,君子进退两难,天下忿怒,士大夫们认为国家的灾难在于宦官,必须除去专权的宦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2)主意利国而谋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1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李贽对王安石的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秋日登高寄友人张耒万木霜天雁影稀,孤城遥望暮云垂。身如老鹤千峰外,心共寒蝉一叶知。古道苔痕新雨渍,空山钟韵夕阳迟。欲持绿绮①弹流水,却恐知音不解诗。【注】①绿绮:古琴名,相传司马相如曾用此琴弹奏《凤求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以“雁影稀”“暮云垂”勾勒秋日暮色,奠定全诗苍茫萧瑟的基调。B.

颔联“老鹤”与“寒蝉”形成意象对比,暗含诗人对生命境遇的感悟。C.

颈联“新雨渍”与“夕阳迟”时空交错,展现山寺特有的幽寂氛围。D.

诗人通过描写秋日登高所见,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无限感慨与情思。16.

本诗尾联化用“高山流水”典故,对表达主旨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六国论》中,苏洵指出,齐国依附秦国不帮助其他国家,而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2)《离骚》中“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达屈原内心对所崇尚的美德和理想的追求,即使多次为之而死,也绝不后悔。(3)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壮志难酬之情,比如“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众人喝他不住,贾蓉忍不住便骂了几句,叫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再问他还寻死不寻死!”那焦大哪里有贾蓉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诤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凤姐在车上和贾蓉说:“还不早些打发了没王法的东西!留在家里,岂不是害?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了“是”。众人见他太撒野,只得上来了几个,锹翻捆倒,托往马圈里去。18.

《红楼梦》甲戌本第七回焦大醉骂道“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而选文版本却改成了“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认为这样才更符合事实逻辑。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从语境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19.

选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脚下,河水澌澌地流过;因为入秋,萍花藻叶早连影子也枯了,遂越显得清浏;多少年了,它永远平和又寂寞地轻轻唱着。隔河是一片茫茫的湖水,

,遮断旅人的眼睛。现在,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的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

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而且幽冥的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夜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

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瞩望着这辽远的,辽远的地方。20.

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要求:语义完整,准确使用修辞;句式结构一致,表达流畅。(4分)2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他保持着双手抱膝的姿势,左肩轻靠着一个如同入睡的孩子一样的竹竿,微微仰起的头,似乎凝视着远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72年中美两国打破坚冰,以“乒乓外交”开启对话;2009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免于崩溃;2021年在气候变化领域达成合作框架。与此同时,华为5G技术竞争、芯片封锁等事件引发全球关注。邓小平曾说“中美关系好,对世界有利”,基辛格则在《论中国》中写道“合作与博弈始终是两种平行的基因”。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共生关系被称为竞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竞合这道必答题,关乎人类文明未来的高度。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竞合时代的破与立”这一话题展开思考,联系国际格局变迁与青年使命担当,完成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元画不再坚守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错,由原文“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可知,选项曲解文意。)2.(3分)C(“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一现象”错,王维“画中有诗”是指画里富有诗意,有意境,与原文所说不是同一回事。)3.(3分)C(元代画主流美学指导思想: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ABD三项是对客观景色的描写。C.词人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可以表现元代画主流美学指导思想。)4.(4分)①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将线的艺术传统推至最高阶段。②丰富画面,画上题字作诗,让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配合画面,加强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每点2分,分析准确、恰当即可)5.(6分)①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形似与写实放在很次要的地位。②在绘画的形式结构中传达主观精神境界。③元画在画上题诗,通过文字来表达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每点2分,分析准确、恰当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A.曲解文意,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若仅被理解为“活几十年”则太可怕,后文对此持批判态度。C.文中提到这类人“活下来显得愚蠢,死后却伟大”,并非“生前被广泛认可”。D.“被多数人直接否定”不准确,文中指出多数人因时间抽象而“不敢说”,而非否定。)7.(3分)C(引用诗句并非为了说明“时间的不可捉摸”,而是强调理解生命意义的伟人内心的孤独,以及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冲突。)8.(4分)这句话出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沈从文借此表达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的人往往处于一种精神上的孤独状态。(1分)他们超越世俗对时间的庸常认知,执着于理想追求,却因时代局限或现实困境难觅知音。(1分)文中提到,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者,才最能体会此句的深意,因为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因对理想的坚持而获得永恒价值,与诗句中的“寂寞”心境形成共鸣。(2分)(此答案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9.(6分)沈从文以时间为线索,构建了双层生命观。时间的有限性:生命被框定在“几十个年头”中,多数人将意义等同于“活着”,陷入重复与虚无(如吃喝、争吵),这是对时间的被动消耗;(2分)时间的超越性:真正的生命价值在于如何主动“耗费”时间。聪明人追求理想,即便生前不被理解(如释迦、孔子),其精神却能借作品、思想突破时间限制,在人类记忆中永存。(2分)作者通过对比“习惯生活”与“理解生活”两种态度,批判了庸常的生命观,讴歌了为理想“耗费”时间的精神。最终,时间既是生命的度量,也是价值的见证————唯有超越对时间占有的执念,以创造抵御流逝,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意义。(2分)(此答案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DF11.(3分)D(“意思相同”错,《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盍”,何不。)12.(3分)B(“而又能在北边的国土归于人臣的位置”错,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指臣服于人,选项曲解文意。)13.(8分)(1)(4分)用义来匡正君主,而对国家无害的,可说是大臣了。(正:匡正;无害于国:状语后置:可谓:可以说是。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2)(4分)本意是想有利于国家却妨害国家的人,是固执任性的的君子,还是值得同情的。(主意:本意,用意;……者,……也:判断句;尚:尚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