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考古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讲义_第1页
东北考古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讲义_第2页
东北考古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讲义_第3页
东北考古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讲义_第4页
东北考古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篇夏至战国时期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紫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紫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青铜时代定义: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引用苏联学者柯斯文的定义:青铜成为广泛传布的制造工具、武器、器皿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历史上相当长久的一个时代——青铜时代开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青铜时代是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我们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器在考古记录中有显著重要性的时期而言的,而辨识那显著的重要性的根据是我们所发现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使我们对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有中心地位这件事实,不容置疑。青铜显著的重要性与柯斯文所说的青铜广泛传布的主要原料含义基本相同。这样,青铜虽已被发现而还没有成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阶段,仍然将之归入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姜寨遗址半坡文化房址居住面上出有一块黄铜片;甘肃东乡林家遗址马家窑文化中发现有青铜刀;登封王城岗发现有青铜容器的残片,表明龙山时期的河南地区青铜冶铸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刀、锥、镜、环等小型手工工具与生活用具,未发现有青铜容器,制法上为冷锻法;尕马台遗址中青铜镜含锡量仅8.8%,远低于商代的青铜兵器与容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地层中出土有铜锥等。在北京、内蒙、河北、辽宁、甘肃、青海、北京、天津等遗址中均有发现。学术界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及其所反映的问题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是都不否认这些铜器出现的时间是仰韶时期、龙山时期。仰韶时期能否制造铜器?仰韶时代发现的铜器遗存有姜寨残黄铜片、林家青铜刀、源涡镇红铜炼渣和大汶口骨凿上附着的铜锈,等等。仰韶时代能否具有制作黄铜、青铜的冶金工艺,学术界对此都持怀疑态度,严文明认为:“我国黄河流域的铜锌或铜锌铅共生矿比较丰富,为早期冶炼黄铜提供客观物质条件,锌的冶炼是很困难的,因为氧化锌被还原的最低温度是904℃,而锌的沸点为906℃,往往刚一还原就变成气体飞散。但金属铜的存在可使锌蒸气通过扩散作用熔炼于铜并降低铜的熔点,这样就可以得到黄铜。看来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的龙山文化黄铜锥,可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同时,严文明对于林家铜刀的出现,可能与当地矿产资源的条件有关,并非有意识地冶炼占铜合金的结果。林家的青铜刀明显是经过冶炼并由两块范浇铸而成的,源涡镇的铜渣应是冶铜剩下的炼渣,这表明当时已会冶炼铜。黄河流域的仰韶时代可能已掌握冶炼、浇铸铜器的技术。退一步说,仰韶时代早期的铜器还是孤例的话,至少在仰韶时代晚期已进入使用纯铜的时代。龙山时期能否制作青铜器?龙山时期发现的铜制品的地点及种类,远远超过了仰韶时代。以齐家文化文化为例,该文化相对年代起于龙山时期,终于夏时期,纵跨龙山、夏两大时期。甘肃皇娘娘台两次发掘的铜制品共三十件。报告指出均是用红铜制作的,经鉴定的四件也均被确定为红铜。可确定夏纪年的秦魏家M99:6铜环、齐家坪M41铜镜及孕马台M25铜镜的材料,经鉴定都是青铜。1994~1996年,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考古队对宗日遗址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开探方31个,清理墓葬341座、灰坑18个和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共计23000余件,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该遗址出土的铜器总数当在10件以上,其中墓葬中出土铜环、铜饰等共计7件,据此可知宗日遗址是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至早期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通过实验检测,宗日遗址出土的铜器最大特点就是含较高的砷。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铜器全部为合金铜,但合金成分含量并不稳定,同时还有不少的杂质存在,似表明当时可能还处于铜器制造技术的早期阶段。孙淑云、韩汝玢1997年论文《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其中报告了部分齐家文化铜器最新的分析结果,包括武威皇娘娘台9件,均为红铜;永靖秦魏家1件为锡青铜;广河西坪1件为红铜。至此,经科学分析的齐家文化铜器达到23件,其中红铜18件、锡青铜3件、铅青铜1件、铅锡青铜1件。不同年代的铜制品的材料性质方面的差别,当不是偶然的现象,可以说明龙山时代的齐家义化以制作红铜为主,到了夏代才掌握制作青铜的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进入夏代,齐家文化仍有相当数量的铜制品是用红铜制作的,例如齐家坪发现的两件铜制品中,就有一件是用红铜制作的。这种情况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家文化从仅知红铜到掌握青铜冶铸技术的过程,也是步入夏纪年的齐家文化仍处于早期青铜时代的写照。因此齐家文化冶铜技术的演变历程是从制作红铜发展到冶炼锡青铜的观点。这样,目前的材料尚不能肯定龙山时代已且备制作青铜合金的技术,它很可能仍处在红铜时代,但已遥望到青铜时代的曙光。二里头时期(夏)已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证明,在夏代已掌握制作青铜的冶金技术,进人了早期青铜时代。这在学术界已无争论。主要表现在:第一,二早头文化发现的绝大多数青铜器,被定在该文化的二期。青铜制品数量及种类较多,如爵、斝、鼎等青铜容器的出现;第二,青铜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青铜镞的这类消耗性兵器的出现与流行;第三,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合金成份为锡、铅、铜的合金,可以分为三类:锡青铜(锡>2%,铅<2%);铜锡铅三元青铜(锡>2%,铅>2%);铅青铜(锡<2%,铅>2%)。一、使用铜器的发展阶段纯铜:学名紫铜,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红铜;砷铜:也就是砷铜合金,砷铜合金中砷约占30%,铜约占70%,是一种重要的中间合金,是唯一适合于低硬度轴转动的材料,与其他合金相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压入性,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铸造性,磨合性和化学稳定性,常被广泛用于船舶机械,水电机械,水泥机械,造纸机械,造矿设备,压缩机械,化工机械,石油机械,钢铁机械等设备的轴瓦,轴套,轴衬等。还有在冷凝铜管、加热器、电线电缆等生产领域有广泛的用途。青铜:锡、铅、铜的合金,可以分为三类:锡青铜(锡>2%,铅<2%);铜锡铅三元青铜(锡>2%,铅>2%);铅青铜(锡<2%,铅>2%)。从世界范围来看,砷铜是早期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铜合金。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伊朗的Susa地区就己使用砷铜,直到公元前2200年砷铜才逐渐被锡青铜所取代。在中国,砷铜主要发现在我国西北部的甘肃和新疆两地,具体是四坝文化的玉门火烧沟遗址、酒泉干骨崖墓地、民乐东灰山墓地、新疆东部的哈密天山北路墓地等。早有学者指出过齐家文化铜器中可能存在砷铜,但在宗日遗址中出土的齐家文化铜器中检测到砷铜尚属首次,其意义非常重大。首先,这是首次以科学分析的证据肯定齐家文化铜器中存在砷铜器物,而切是迄今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砷铜;其次,这是首次证实砷铜在青海东部地区的存在,从而扩展了早期砷铜在中国西北地区使用和分布的范围。2005年,李水城指出中国西北地区早期冶铜业的发达是与中亚地区保持文化互动为前提,根据铜器材质演进上的差异,他提出划分东、西两大冶金文化区,东区以龙山—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由红铜直接发展到锡青铜,西区以四坝文化和天山北路文化为代表,由红铜到砷铜再发展到锡青铜。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综合目前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来看,中国境内使用铜器的阶段可能经历了纯铜→砷铜→青铜三个阶段,纯铜、青铜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两个发展阶段,砷铜目前主要发现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区,其他地区则尚未发现有砷铜。东北地区发现的金属铜可早至红山文化时期,出土情况如下:1987年西台遗址红山文化的房址中发现了许多陶范,范的外形作方块状,体积不大,经火烧烤过,打开后里面有类似鱼钩状的空隙,这应是铸铜的范。牛河梁第二地点4号积石冢顶部附葬的小墓中随葬一件铜环饰,经鉴定为红铜,是目前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标本之一,同时也说明东北地区的冶铜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中期。这样,自仰韶中期开始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东北地区铜器的材质由紫铜演进发展为青铜。也就是说,东北地区使用铜器的阶段经历了纯铜→青铜两个阶段。二、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分区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按照自然地理、考古学文化面貌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有些区还可以划分出亚区,它们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基本对应,所以说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对考古学文化区的形成和制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往往区别显著,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时期的同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往往较多的表现为文化上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性。事实上,通过自然区域界定而划分的考古学文化区基本上是稳定的。每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往往有继承关系,即使无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有间接的承继关系。如果周围的文化都比较活跃,那受到的影响就较大,其中就会有取代,形成间接的承继关系。东北地区按照地理形式和各地区所揭露的文化面貌将其分为五个区块:辽河流域区,可以分为来辽西山地、辽河平原两亚区;辽东区,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也就是辽东半岛、辽东北部地区;松花江上游流域区;嫩江流域区;图们江流域区。三、东北夏至战国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东北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一个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序列问题的研究;第二,遗址的分期以及考古学文化的分期研究第三,文化成份与谱系的研究;第四,渊源流向及其与周邻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五,社会发展阶段与形态等相关问题第六,族群与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四、东北夏至战国考古阶段划分断代考古使用的年代概念有两套,一套是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划分的,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历史时期又可据王朝更迭或时间的早晚再作细划;另一套是从生产工具和武器的质料的角度划分的,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每一时代又可据时间的早晚再作划分。5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开设的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断代考古课程,后来成为中国考古学使用的断代考古年代概念。这里包含有两套年代概念,这样的年代概念的采用,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的自身特点。实际上,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区域考古的断代年代,多是两套概念并用。如欧洲,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古典时代、中世纪考古。《黑龙江省考古五十年》一文,使用的断代考古年代概念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唐代、辽金、元明清。与中国考古或中原考古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在《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中,使用青铜时代概念的还有内蒙、辽宁、吉林、广东、海南、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使用铁器时代概念的则只有黑龙江一省。使用青铜时代概念的省区多处在边远地区,不属于夏、商、周三王朝的文化覆盖范围。但是,使用商周时期概念的一些省份,也不全是为夏、商、周三王朝的文化所覆盖。在这里,关键性的问题是这些区域的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是否能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三代相对应。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中,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团山文化,虽被冠以“北方草原的青铜文化”,但仍列人商周时代;北方地区的鲜卑遗迹也被列入魏晋南北朝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考古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在区系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考古工作,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序列问题已基本解决。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断代考古的年代概念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省、市、自治区应该采用与中原地区一致的年代概念,这样,中国考古学才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世界考古学接轨。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应改称商周考古。郭大顺先生将这一时段划分为早期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燕秦帝国时期,其中早期青铜时代是指夏至早商时期。《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朱永刚老师在《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一文中东北青铜文化发展阶段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全盛阶段三个阶段。夏至早商为初始阶段,商末周初为发展阶段,全盛阶段进一步分为前全盛期、后全盛期两个小期,前全盛期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后全盛期为战国时期。《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后在《东北青铜时代区系考古学文化论纲》一文将青铜时代划分为早期、转折期、繁荣期、晚期,分别相当于夏至早商、晚商前后、西周早至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2009年)》赵宾福老师将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划分为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阶段。《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将东北地区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存与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相对应,青铜时代可以改称为商周考古,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使用青铜时代这一概念。至于与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等地区考古学文化相互对应的问题,应该首先将东北考古视为中国考古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才是考虑与世界考古学的接轨问题。五、东北夏至战国考古学研究简史东北青铜时代的考古起步较早,但建国以前只发掘过不多的地点,而且主要是日本人做和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做。限于当时的田野发掘水平,当时的这些材料无法联系在一起,只是一些点,缺乏纵横联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东北青铜时代文化进行探索:首先是把一些广泛的使用石器生产工具但已出现了冶铸技术的考古学遗存从石器时代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在辽西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人们发现东北的金属文明比以往预计的要大大提前。以前人们认为其应在战国甚至西汉才有金属文明,但一些考古发现改变了这种看法,后来清理发现春秋时期墓葬出典型是中原青铜器,往往还伴出一些地方式青铜器,推测东北地区可能存在年代更为久远的青铜文明。60年代初,首先在赤峰附近发掘了一处重要遗址:夏家店。根据遗址地层叠压状况及文化内涵,将其分为夏家店下层与夏家店上层两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这是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一次突破,其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辽西,东北其他地区的考古工作也往往以这两种文化为标尺,进而推动了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进入7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了一批重要遗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北青铜时代考古的一些空白点基本被填补。随着区域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基本建立起了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序列。第一章辽西山地辽西山地,主要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南濒渤海,西以山为界,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小凌河流域为重心的地区,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于文化的沉淀以及对周邻文化的吸收和汇聚,实现了技术上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辽西地区是东北地区最先进入青铜文明的,并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东北青铜文化的领先和主导地位。这一地区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法国人桑志华在辽西地区采集到陶鬲、刀、锥、环、扣、小铜件等。1935年,日本人发掘了赤峰红山后遗址,但当时并没有能够正确识别该遗址出土的遗存,而统称之为“赤峰二期文化”,其实是将多个文化的遗存混淆在了一起。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观民、徐光冀等人对赤峰市夏家店、药王庙遗址的发掘,提出并命名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日本学者秋山尽午对青铜曲刃短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辽宁文化”这一概念。随着《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等发掘报告的发表,引起了学界对这类遗存的广泛注意。这一时期主要是识别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1979年,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是对夏家店下层文化进行分期、分区和类型的尝试。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除了继续进行田野考古工作外,就是运用已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林沄先生提出青铜曲刃短剑起源于辽东地区,然后向北、西传播。韩嘉谷将燕山以南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大坨头文化。发掘了不少的遗址,识别和命名了一些考古学文化和遗存。还有很多学者对辽西地区各遗址、各文化、人骨资料、铜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目前的考古学资料,辽西山地夏至战国考古学文化或遗存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井沟子类型,还有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之后,燕文化大规模到来之前该地区可以划分为七组考古学文化遗存。第一章夏家店下层文化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发掘了赤峰红山后遗址第一住地,发现了尊形鬲、甗腰、带状绳纹罐等遗物,将这些遗物与其他不同性质的遗存混在了一起,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推定其年代为秦汉时期。1956年,裴文中领队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调查,由吕遵諤执笔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所谓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实质上包含了几个性质面貌不同的阶段。196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队在赤峰夏家店遗址的发掘中,首次将这次发掘的下层遗存区分出来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是辽西地区目前已经识别的最早的使用青铜器的考古学文化。迄今为止,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包括墓葬有千余处,经过考古发掘的不下几十处。遗址主要有:赤峰夏家店、蜘蛛山;宁城南山根、三座店;敖汉旗大甸子;北票丰下;建平水泉,等等。依据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北北部的京津唐地区以及张家口地区也都发现了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遗存。对于这类遗存的性质,学界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类遗存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辽西地区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应该是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地方类型的反映,从而将夏家店下层文化划分为不同的地方类型。关于这类遗存,李经汉先生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南类型,邹衡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山类型,张忠培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海河北系区,李伯谦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壶流河类型。朱永刚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西起河北的桑干河上游,东到医巫闾山,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南到海河。范围较大,与同时期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差不多。它是辽西地区分布分布密度最高、文化堆积最厚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分布密度大大超过现代的村落。这些遗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①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水系区的遗存。在本地区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的基础上,并且吸收了先商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山东岳石文化的多种文化因素发展起来的。这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内涵最为稳定,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间断。目前识别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所有代表性器类都源于这个地区。所以,此地区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心分布区。②燕山以南海河以北水系区的遗存(京津唐地区)。源于当地的新石器时代的雪山二期文化,同时也渗透了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燕山文化以北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纳入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体系中,所以把这个地区叫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派生分布区。③西部张家口地区的壶流河流域区。也可见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指征性器物,但是同上两个文化区相比较,它的文化内涵更为复杂,包含了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多元成分,所以把这个地区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辐射区。第二种意见认为燕山以南地区出土的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遗存,并不是当地的主体文化因素,而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对眼山以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结果,因此不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范畴。从而提出燕山以南地区以大坨头类型为代表的遗存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从而将之命名为大坨头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嘉谷先生就率先提出,燕山以南的大坨头类型属于一种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有别的考古学文化,应从该文化中分离出来。1989年,卜工先生从燕山地区夏商时期陶鬲谱系研究的角度出发,也提出燕山南麓夏商时期的遗存不宜归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观点。90年代初,韩嘉谷先生进一步建议将燕山南麓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同期遗存单独命名为大坨头文化,以示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区别。其后,王立新等学者也曾通过对燕山南北夏家店下层文化同期遗存的系统比较,重新界定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涵,将该文化的分布范围限指在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水系区。随着材料的不断增多,尤其是《昌平张营》的出版,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同期遗存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本质差异,应当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调查情况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西起七老图山、东至医巫闾山,北抵西拉木伦河北侧支流,南达承德---平泉一带。其分布的中心区大致包括西辽河上游支流老哈河、教来河流域及大、小凌河流域。(一)遗迹主要有房址、石城址、墓葬1.房址,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第一类,半地穴式建筑。又可以分为单间、双间两类。单间建筑依其平面形状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双间建筑数量较少分为圆形、方形两种单间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以东山嘴F1、F2,丰下F2、F4为例东山嘴F1,平面为圆形,直径2.9~3米,门朝向不清楚,穴壁规整,穴壁高0.6~0.7米,南面和西面两侧有两个不规则灰坑H19、H20,房址内东侧有一片有一片宽约0.4米的红烧土,靠近烧土的地方发现有陶罐的碎片。居住面上共发现柱洞十九个,房址内中部有两个大柱洞,呈东北——西南走向对称分布,大柱洞口大底小,口径25厘米,深30厘米,呈锅底状,柱洞底部和洞壁均贴有一圈碎陶片,可能是防止柱头腐烂,两个大柱洞中心距离相距1.8米。1号柱洞距北壁0.4米,2号柱洞距南壁0.7米。小柱洞17个,均分布于穴壁附近,小柱洞皆直壁筒形,有可能是埋木栅栏时遗留下来的痕迹。东山嘴F2,平面为圆形,直径2.2~2.3厘米,穴壁高1.8米,门朝向北。台阶式门道长1.6米,宽0.7~0.9米,第一级台阶高0.3米、宽0.9米,第二级台阶高0.2米、宽0.45米,第三级台阶高0.15米、宽0.2米,第四级台阶高0.2米。该房址穴壁上凿有四个大小不同的壁龛。发掘者指出墙壁凿设壁龛,是与这种半地穴式房子相适应的,壁龛作为灶址,烟火可以顺墙而上,屋内避免烟熏,还可以起到挡火,控制火焰的作用,增加安全性。居住面上发现柱洞7个,1、2号为大柱洞,3~7号为小柱洞。1号柱洞口径0.27厘米、深0.31厘米,2号柱洞口径0.3米、底径0.12米、深0.29厘米。大柱洞洞壁和底部均贴有碎陶片。房子的底部抹一层草拌泥。丰下F2,平面为圆形。房址直径长1.86~2.15米。外围石墙宽50厘米,残存高度25~40厘米。土墙残存高度67厘米(第二层居住面以上),厚20~50厘米。土墙下截用土坯砌成,土坯墙砌法为内两层错缝平铺,外一层立砌,土坯略呈楔形。土墙内壁抹两层共厚1.5厘米的黑色粘土。室内三层居住面,分别距地表深90、165、190厘米。第一层居住面保存不好。第二层居住面保存较好,为黄土草拌泥质,厚2厘米。室内有两柱础,柱础面略高于居住面,柱础面直径38厘米,柱础坑深31厘米。础坑内填碎陶片夹黄土,捣实成层(约15层)。室内靠西壁设一长70厘米的土台,土台经火多次烘烧呈黑红色,未发现门的迹象。丰下F4,平面为圆形,房址直径3.6~3.8米。居住面距地表深2.15米。土墙存高125厘米,厚55厘米,外围石墙存高30~55厘米。石墙和土墙间有一段间隔。门朝向南。门道内侧宽130厘米,外侧宽65厘米,门道长70厘米。门道口有土坯砌的门坎,高20厘米,宽20厘米。门坎内连土台阶,长40厘米,高16厘米。室内居住面墙壁下部先抹一层厚5厘米的褐色草泥土,再抹一层厚0.8厘米的白灰面。墙内壁白灰墙面高25厘米,门道和靠近门道的两壁白灰壁较高(50厘米)。室内中心有直径78厘米一圆形烧土面,烧土面下埋一被火烧过的无底折腹盆。室内北壁设一两层土坯砌的土台,高34厘米,宽58厘米,长310厘米。柱洞分布在室内中央3个、门道两侧各1个和靠近土墙的东壁和南壁3个,柱洞直径6~7厘米,深6~30厘米。丰下F5,平面为圆形。室内直径3.8米。土墙夯筑,厚50厘米、残存高62厘米,墙稍内倾,东墙断面下部可倩楚地看到五个夯层。门朝向西南,内侧宽83厘米,外侧宽53厘米,门道长50厘米。房址居住面共6层,自上而下为:白灰草泥土,厚1厘米;灰褐草泥土,厚5厘米;黑色草泥土,厚8厘米;白色草泥土,厚10厘米;黄揭土,厚10厘米;黑土面下黄褐土,厚7匣米;以下为灰土层。每层居住面与墙壁交接处呈抹角,内壁抹的草泥土共厚6厘米,分别与每层居住面相连接,可以看出是加垫一层居住面时也相应在内墙壁加抹一层草泥土的,墙外壁抹一层草泥土,是垫最后一层居住面时抹的。柱洞分布在室内沿墙壁的四周15个、南壁墙上2个,柱洞直径6~8厘米,深8~10厘米。第一层居住面中部偏南有一土台,最上面为一层土坯,高25厘米,残宽80厘米,长150厘米。居住面中央有直径70厘米一圆形烧土面,部分压在土台下,烧面下埋一无底折腹盆。单间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以东山嘴F5为例。东山嘴F5,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米。门朝向南,门道长1.78米,宽0.8米,与H2相接,门道高出居住面0.4米,其尽头有一条高出门道0.3米、长0.7米的土坎,应为保护房子的防水设施,也可起到台阶的作用。穴壁残高1.8米,南壁下凿有壁龛,壁龛高0.9米,宽0.52米,深0.5米。壁龛底部略低,有火烧的痕迹。室内和门道两侧共发现一个大柱洞,十一个小柱洞。整个房子口大底小呈袋状,居住面为一层厚约0.5厘米的硬土面。单间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以塔山F1为例。塔山F1,平面为方形房址。东西长2米,南北宽1.9米,穴深0.7米。门1朝向东,门道长0.9米,宽0.6米,进门口处有两层台阶。房内堆积共分三层,第①层厚0.3~0.5米,为土质较硬的浅灰土,遗物较少;第②层厚0.25~0.4米,为黄灰土,遗物丰富,出土六件完整陶器,两件石器。第③层厚0.1~0.25米,为黑灰土,出土三件陶器,门口出土一件平底罐,罐外面还保留火烧黑灰。西南壁下出土一件矮档实足鬲,鬲旁有一件卷沿陶盆,一鬲足放在盆内。从F1的堆积物看,房子沿用时间较长,并在第②、③层的堆积中出土不少完整器物,为确认房子的年代提供了资料。双间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以小榆树林F1为例。小榆树林F1,平面为圆形,用草拌泥土坯砌成。土坯长40厘米,宽20~22厘米,厚9~10厘米。用两层土坯砌外墙,从内墙外表有烟熏黑的迹象看来,外层墙似后来加筑而成。房屋南面开门,有斜坡式门道通入室内。室内有土坯砌的隔墙一道,系在抹完居住面后加砌的,隔墙将房舍分隔为南北两半,南面的面积大于北面,室内直径5.9~6米(图一)。房屋的居住面有三层,第一层即最初的居住地面,系用草拌泥抹平,经过火烧或烟熏成红褐色或黑色,再抹草拌泥一层,先后共抹了八层,每层厚约1~3厘米,共厚13~15厘米。在隔墙中部的南面,发现一残灶址,呈半月形,长约1.75米,最宽处约0.5米,残高0.2米。第二层某在第一层堆积土上加铺厚约1~3厘米的桦树皮,即成为居住地面,未见有修补和加筑现象,填土为松软的黑灰土,厚55~65厘米。第三层已被严重破坏,居住地面系硬路土,厚25~35厘米,再上压有10~50厘米的倒塌堆积。双间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以丰下F12为例。丰下F12,平面为方形,双间式式房址,以一个方形的大房间为主,其南墙中部接一长方形小房间,东石墙外连一半圆形铺石面,整个房址范围东西长9米,南北宽8.5米,门朝向南。大房间平面为圆角方形,四璧微外凸,室内长宽各4米,墙壁为坚硬的红胶泥土,残存高100厘米,厚60厘米。外围石墙。门开在南墙中部,门道内侧宽125厘米,外侧宽80厘米,长64厘米。室内居住面和墙壁下部,约高25厘米,先抹一层厚2厘米的深褐色草泥土,再抹一层厚0.6厘米的白灰面,门道两侧壁白灰面略高55厘米。室内中心有直径50厘米的一圆形烧土面。这个房间出土了彩绘黑陶盆、磨制石刀、石锛等较精致的器物。长方形小房间室内东西长2.2米,南北宽1.6米。土坯墙残存高80厘米,厚30厘米,门开在南墙东部,与大房间的门错开。门道宽仅35厘米,有高15厘米的黄土门坎,门口散乱堆放着猪、羊骨头。居住面为红烧土草拌泥质,低于大房间20厘米。第二类,地面式建筑。又可以分为平地起建、挖基槽起建三种形制。平地起建地面式建筑。以水泉F125、西道村F16为例。水泉F25,平面为圆角方形,门址可能位于东南,房址东西长2.46米,南北残存宽2.5米,土坯砌墙,残存高度0.32~0.68米,宽0.36米,土坯规格一致,长40厘米,宽28厘米,厚12厘米。墙内、外壁均抹一层3厘米厚黄土草拌泥,居住面是先抹一层厚约5厘米的草拌泥,上面在抹3厘米厚的白灰面。居住面呈东高西低的坡形,高低相差约36厘米,这种坡形的居住面可能是后来地面下陷的结果。屋内中间是一椭圆形红烧土硬面,直径96厘米,烧面中部划有方形框线,长、宽74厘米。屋内废弃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甗、折腹盆等。西道村F16,重墙式带隔间。内墙为主墙,圆形,土坯垒砌,下部开一门道。外墙是副墙,不甚规整,石块砌成圆形,又以多条矮墙把主墙和副墙连接,形成小隔间,门道处以“L”形向外伸展。挖基槽起建地面式建筑。以蜘蛛山F5为例。蜘蛛山F5,为一圆角方形房址一部分,仅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北墙及东墙的一段,其余部分未发掘。房址北墙长2.8米,东墙残存长1米,宽约0.4~0.5米,高0.2~0.4米。墙基是在地面挖一深0.4米,宽0.5米的沟槽,砌以大小不等的石块。地面抹有料礓石面即“白灰面”,厚约3厘米,坚实平坦。总体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子有规格的大小、结构的繁简、出土遗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有贫富分化的现象。2.墓葬。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发现不多,其中大甸子遗址是目前该文化中发掘墓葬数量最多的遗址,这里主要以大甸子墓葬为数据进行分析。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依葬具的有无可以分为有葬具墓和无葬具墓。有葬具墓,依葬具的材质可以分为三类。木葬具。以大甸子M672、M677为例。大甸子M672,墓圹长3米宽1.1米。墓口至墓底深4.65米。填土曾经不规律的夯实,填土中发现埋有猪、狗各一只,猪是除去四蹄,头尾俱全,头向北,平放在填土中,在肩胛骨与脊椎之间嵌着骨镞2枚(1)。狗只有头尾四足,显系肢解后择一部分堆放在一起的。在墓口以下l米处,靠西侧墓壁中间开始发现红色织物痕一条,宽13厘米,断续延伸到葬具以上。墓壁发现壁龛于墓口以下1.8米处,壁龛在西壁南端与南壁两面,联通在一起。壁龛高0.8米,壁龛底距墓底1.65米。壁龛内淤土与墓圹填土之间发现垂直的一层编织物痕、纹痕如木质枝条编织的笆,应是壁龛门的蔽障物痕。据此可知壁龛内放置随葬物以后,盒壁龛门有蔽障物。填墓时壁龛内随葬物并不接触填土。南壁龛内正中横倒陶器(8)爵(7)一组,贴靠甚近,似在1件容器内盛放。其东侧有穿孔蚌壳两扇对合(6)。漆质触形器痕(5)1件。壁龛内西南角是陶鬲(10)覆扣在陶罐(11)口之上。陶罐(9)在其旁。西侧并列2件陶壶(12)(13),陶壶之间放置猪蹄(4)。木质葬具的最高点是两端框架的枋柱,距墓口3米。葬具长1.75米,宽0.5米,高1.4米。是整体形状保存最佳的一例。葬具木质已朽,在填土中的痕迹可以大体上剔剥出来。葬具两端各有一井字形框架。柱枋横截面20×10厘米,高l.4米,柱枋上下两端各在15厘米处凿一方孔,穿入横枋头。横枋截面12×12厘米,长0.65米。两端井字架之间横穿板条,上下板条承压左右板条,板厚5至6厘米,宽10至l5厘米不等,两侧板长1.6米,上下板长1.75米。葬具两端在上下左右板条之间立有堵头板,板厚与四周板厚相当,板宽7至12厘米不等,长0.85米。葬具中骨骼大部已朽。性别不明,年龄鉴定为35岁以上。仅辨头向北,面向西,全部骨骼包裹在一层深红色的有机质之中,可能是殓服较厚,已腐朽难辨。下颔两旁各有铜耳环(14)1枚,颈间有松珠(16)1枚,自头部至盆骨之间有松石片(15)713片,散布在头部的最多、最密集,都是四边形小块,一面粗糙,一面磨平,是从朽坏的镶嵌物上散落下的,似曾经啮齿类小动物扰乱,致使松石片散乱,器痕形状不明了。左耳下有小蚌片(20)1件,在松石片之间,同是镶嵌物上的一块,胸前有玉斧(17)1件。围裹胫骨与胖骨有一层贝(18)共226枚。贝的穿孔面靠人骨,缀组式样为围裹两腿在内一匝26行,每行8枚左右,应是衣服底襟上的装饰物。在脚旁随葬骨质箭镞11枚(19)(21),镞尖都向南,集约呈束。或许原来还有木质矢铤已朽坏了。大甸子M677,墓圹长3.17米,宽1.1米。墓口距墓底3.55米。填土曾经不规则夯实。靠近南壁自墓口以下填土中有一条红色织物痕,伸延至葬具。墓口以下1.7米深的填土中埋有猪1只,已断去四蹄。自墓口以下0.6米,在南壁发现壁龛顶,壁龛高1.2米,壁龛底距墓底1.45米。壁龛门宽尽南壁宽,壁龛内向两侧展开,壁龛内后壁宽1.65米。壁龛内东侧置陶罐(3)1件,壁龛内东壁下横倒陶鬹(2),陶爵(1)各1件。西侧置陶鬲(4)覆扣在陶罐(5)口之上。壁龛内西壁下并列陶壶(6)、(7)2件,陶尊(8)1件。在鬲、罐与尊、壶之间堆置猪蹄(9)。自墓口以下2.63米处见木质葬具痕。葬具已朽,依填土中的朽木痕得知形状与M672相同,只是长、高尺寸略有差异而已。葬具两端井字框架的柱枋高0.92米,四周板条长1.85米,两侧柱枋之间的葬具宽0.5米。两端井字框架的柱枋与横枋的截面较M672用材稍为粗大。唯有这座墓的葬具痕中发现的横枋两端在插入柱仿的榫头,是减细的,并在透出卯孔的榫头上贯有木钉。在横枋上还有两个粗大的圆锥形木钉,透入横枋所压的盖板之中,钉长20厘米,锥底直径约5厘米。木钉虽朽但木质纹理尚且清晰可辨,试想这样粗长的木钉绝非只靠压力卯入木枋的,只能是预先做出钉孔而后嵌人木钉的。人体胸部骨骼保存较差。鉴定为女性,年龄为55岁以上。头向北,面向东,头顶有松石珠(14)22枚一串,贝(15)4枚,疑为发饰。颔下颈间有玉石珠一串(13),双手都有铜指环。左手(11)共6枚,拇指l枚,食指2枚,中指2枚,四指1枚,右手(12)共5枚,因指骨与指环脱离,戴式不详。因有一段指骨上串着2枚,故知并非每指1枚。石葬具范杖子M8,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长2.15米,宽0.8米,墓深0.5米,侧身直肢,头向西南,头枕石板,下肢压有石块,可能为石棺,近足部随葬陶器3件。土坯葬具。以大甸子M1144为例。大甸子M1144。墓长1.65米,宽0.5米,墓口至墓底0.9米。墓南端有壁龛,壁龛顶已塌毁,当铲除耕土寻找墓口时,墓口与壁龛内陶器在同一深度发现,壁龛底以上只存0.3米,表明墓口已损失甚多。壁龛宽0.5米,进深0.22米。壁龛底距墓底约0.7米。壁龛中置陶鬲(1)覆扣在陶罐(2)口之上,其西侧置陶罐(3)1件。葬具以土坯垒砌而成。先在墓底平铺一层土坯,土坯略呈梯形,两侧长边尺寸不相等,一侧长40厘米,一侧长35厘米。坯两端是对称的斜边,土坯宽15厘米,厚8厘米。墓底铺排方式是土坯平卧,两端各横一块,中间顺三行,一行三块,在一端横坯之间用半头插缝。第二层开始在中间顺长的一行留空,两侧的错缝垒砌,同式砌四层。中间留出空间长1.3米,宽0.15米,高0.32米,即为葬具容积。上面横卧土坯一层,用十块为葬具盖。葬具内骨骼朽坏。鉴定似为女性,年龄为6至7岁。头向北,面向东。随身未见有随葬物。无葬具墓。未发现葬具,不排除有葬具而痕迹未能保存下来的。土坑竖穴墓,以丰下M1、大甸子M299为例。丰下M1,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残长1.2米,宽0.36米,深0.34米,墓底距地表深2.2米。内埋一小孩骨架,仰身直肢,头向64°,墓顶盖三块石板,墓内填黄沙土。小孩颈部挂一串项链,系用海贝10枚,扁圆状红色玛瑙珠5枚和扁长形绿松石珠8枚相间串成。骨架上附黄色平纹麻布残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大甸子M299,墓长1.25米,宽0.33米,墓口到墓底深0.15米。填土灰褐色,含杂灰土成份较多。骨骼只保存部分头骨和肢骨,鉴定为儿童。头向北,面向东,在南端脚部填土中有罐形陶鼎(1)1件,已碎残。生土二层台墓,以大甸子M673、M1164为例。大甸子M673,墓长1.43米,宽0.56米,墓口至墓底(二层台面)深1.3米。墓南璧有壁龛,壁龛顶距墓口1.1米,盒壁龛门高0.35米,宽0.35米,进深0.27米。壁龛底在二层台面以下,与“‘葬具”底相平。壁龛内置陶鬲(1)覆扣在陶罐(2)口之上。墓底东西两侧有二层台,各宽0.1米,二层台以下挖深0.15米,台面上覆盖物已朽坏无存。二层台以下形成长1.43米,宽0.35米,高0.15米的空间。其中骨骼保存不好,鉴定为男性,年龄为30至35岁。头向北,面向西。大甸子M1164,墓长2.l米,宽0.5米。墓口至墓底(二层台面)深1.4米。墓底三面留台,西侧宽8厘米,东侧宽5厘米,南侧宽20厘米。台面高20厘米,二层台以下挖出长1.93米、宽0.42米、高0.2米的空间以葬人,二层台面上面覆盖土坯,横卧土坯10块,坯长42~44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随葬陶器2件,置于墓南端土坯盖之上,陶鬲(1)覆扣在陶罐(2)口之上。骨骼保存尚好,鉴定为女性,年龄为40至45岁。头向北,面向东。腰部左侧有陶纺轮(3}1件。侧壁浅洞穴墓。以大甸子M799、M441为例。大甸子M799,墓长1.9米,宽0.55米。墓口至墓底深1.55米。墓南端有壁龛,壁龛顶早已塌毁。壁龛尽南壁宽0.55米,进深0.3米,壁龛底距墓底0.9米,壁龛内置陶鬲(1)扣在陶罐(2)口之上。其东侧置陶鼎(3}1件。在墓底沿东侧壁下向东挖一条浅洞代替葬具,洞长1.8米,宽0.35米(在东壁以东有0.3米宽)、高0.3米,洞口狭长,勉强纳入人体。洞口以土坯块覆盖。骨骼保存尚好,鉴定为女性,成人,头向北,面向东,盆骨左侧有陶纺轮(4}l件。大甸子M441,墓长1.75米,宽0.4~0.45米,墓口至墓底深1.5米,填土中曾见到几块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片。墓口以下0.1米在墓南壁发现壁龛顶。壁龛宽0.34米,进深0.3米,壁龛门高0.4米,壁龛底部距墓底深约0.78米,壁龛内置陶鬲(l)覆扣在陶罐(2)口以上。葬具是在墓底沿西侧壁下向西挖一条浅洞。洞长1.7米,高约0.2米。墓底东边留有10至15厘米,北边留有5厘米宽的一条台面。台面以下深10厘米,挖入西壁下端高、宽各约10厘米。洞穴上面覆盖不完整的土坯。人体骨骼保存尚好,鉴定为男性,年龄为1'7岁左右。头向北,面向西。3.石城址城址的发现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4~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徐光冀对英金河流域的石城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试掘,证实这43座城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后来这种石城址在敖汉旗、阜新、喀拉沁等地也屡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70座,有赤峰郊区迟家营子、敖汉旗大甸子、城子山城、建平水泉石城址。归纳这些石城址的特点:①石城址多分布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河谷台地或岗地上,一般距离河道很近,在50~500米之间,个别城址距离河道较远。海拔高度在700~900米之间,高出河面一般在20~70米之间,少数在70米以上。这些山冈地势险峻,常是一面或两面,甚至三面临深沟、大壑或是峭壁陡坡。石城址多位于山冈向阳的南坡,北靠高大的山岭。石城址所在的坡面地势平坦或平缓的坡面上。②石城址分布相当集中,城址之间相距只有200~900米,在阴河和英金河沿岸,石城址分大中小三类。小型的在1万平方米左右,中型的为2-3万平方米,大型的在5万平方米以上。这些规格不同的石城址往往聚群分布。英金河流域共三组,每一组都是小型的少,中型的多,大型的往往只有一两处。从西向东三组石城址分别为:第一组:分布于尹家店至三座店一带,大约2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石城址20座,其中3座城址规模较大,三座店石城址城内面积3.8万平方米,尹家店石城址城内面积3.3万平方米,迟家营子石城址城内面积近10万平方米,也是该流域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第二组:位于初头朗至当铺地一带,长约20公里,分布石城址12座,与第一组城址相距约5公里。规模较大的石城址2座,西台家营子的石城城址内面积2.5万平方米,大营子南山石城址面积3,5万平方米。第三组:分布于王家店至水地一带,长约20公里,与第二组石城址相距约25公里。发现石城址5座,东八家石城址城内面积2.2万平方米。③石城址随山势而修筑,平面形状往往多不规整。城墙随山势建筑,有略呈方形、圆形、椭圆形,也有略似三角形。有的城址由两座相连的组成,个别也有三座城址相连的城址组成。这些城址往往不是四周都建有城墙,在某些险要的地段往往凭借自然的沟壑、峭壁作为屏障,只在缓坡或较为平坦的地方才建造有城墙,这种城墙因地形变化而曲直不一。这些利用地形的险峻,建筑城墙的城址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防御外来的攻击。迟家营子石城址北墙即有内、外两道城墙,两墙相距20~28米,两墙之间还有壕沟。大榆树底石城址北、东、西三面建墙,其北墙残存高度约2米,南面临悬崖未建城墙,北、东、西三面都建有内墙,内、外两墙之间也有壕沟,壕沟并不限于在平行的两道墙之间,在其他一些城址的墙外也有壕沟发现。④城墙现存于地表的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最高可达3.5米,宽度相差较大,一般为1~5米,窄的也有少于1米的,最宽的达到6~13米。从保存较高的城墙可以看出墙基至墙顶部有收分,墙基要宽于墙顶部。从城墙结构上看,墙体结构有两类:第一类,完全用石头垒砌。这类发现较多,往往为倚山体、修筑的,从城内看,城墙较低,而从城外看,城墙较高。第二类,墙体两侧用石头砌筑,中间填土。往往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筑。⑤有些城址在墙垣外侧有间隔的用石块垒砌的呈半圆形突出的建筑,这种建筑一般长3~5厘米,宽4~6厘米,大型的长8~9厘米,宽10~15厘米,保存高度一般都与城墙相同。石建筑用石块垒砌而成,中心留有半圆形空间未砌石块。这类半圆形石建筑在城墙外侧的分布,间距不一,有的4~20米,有的20~25米,往往在城墙转弯处也有这类石建筑,且规模较大。这类石建筑除了可以加固石城墙外,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于城墙之外,可使攻城者三面受敌,是增强防御的一种设施,与魏晋时期出现的马面作用相同,可能为马面的前身。⑥多数城址的城墙有缺口,有些位于便于出入的地方,有的缺口内外有砌石台阶走道或铺石通道,这些缺口当是城门址,如新店石城址西北处有巨石垒砌的台阶,东南处的缺口就有铺石的通道。⑦城内遗迹大都是石砌的圆形或圆角方形的建筑基址,经发掘绝大多数是房址,少数为圆形窖穴。这些房址排列有序,在坡面同一高度成排建筑,自下而上可见到一排排的分布,为了便于建筑,坡面或经修理,或用石块砌平。圆形的石砌房址大小差别明显,直径一般为2.5~4米,小的直径只有2米左右,大的直径在4~10米之间,最大的直径超过10米。大型房址都是选择在城中地势开阔平缓位置较高的地方,反映了居住者地位的显赫和重要。⑧如果从平面上来看,沿英金河分布的连成一串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大致与年代稍晚的燕、秦、汉长城平行或重合,这种石城址虽不能称之为长城,功能却与长城类似,就像汉代烽燧一样,串联起来起到了长城的作用,可将之视为“长城祖型”。(二)遗物主要有陶、石器、铜器、骨器、玉器等1.陶器以泥质和夹砂黑灰陶为主。绝大部分陶器为手制而成,但在泥条盘筑而成的器表往往留有轮修的痕迹,表明陶器普遍经过陶轮快速旋转修整,陶器的口沿、腹腔、空足和器底之间都是结合成器。更有一部分泥质黑陶器,器形十分规整,器物薄而且厚度均匀,无接口,器表有轮纹,有的器底下有从陶轮上取下时的切割痕,可知为快轮制成。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有一种通高在1米左右的特大型陶瓮,特点是体型大器壁薄、形制规整,器表装饰弦纹加泥饼一类的花纹,体现出当时人们陶器制作水平较高。器类中三足器特别发达,有鬲、甗、鼎等,这些器物下又可以分为若干型式。器类还有尊(折腹盆)、盆、罐、壶、盘、豆,其中以无腰格的甗、筒腹鬲、罐形鼎、尊、双扳手的盆、瓮出现率最高,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陶器。此外墓葬中发现少量的鬶和爵,与二里头文化的几乎完全一致。陶器多素面磨光陶,纹饰主要为绳纹、弦纹,少量的篮纹、附加堆纹(堆塑的泥饼)。墓葬中发现大量的彩绘陶器,房址内也有发现,是在黑地上用红、白、黄三种颜料描绘图案,色料中加有胶着性较高的调和剂,使色彩粘在陶器表面上。彩绘图案已超过百种,主要绘在鬲、鼎、罐、罍、瓿(bu)、盂等陶器表面、口沿或足面上。图案的布置依器形而分段,罐、罍、瓿类依口沿、肩部、腹部、圈足而分做三、四段。鬲上图案则依袋足分为三面,也有在曲面上以卷曲的笔道构成的各式单元图案,连续而不可分割。图案有以兽面纹为主题而以云纹为陪衬,也有云雷纹的多方连续,线条以曲线和弧线为主,直线和弧线并用,构成曲折勾连、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又变化无穷的多样图案,加之红、白双色与黑色衬底,三种色彩对比鲜明,构思巧妙,线条流畅,在器表分割的非常准确,说明当时的工艺技法极高。彩绘陶器上的兽面纹和云雷纹的图案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酷似,有学者认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最初可能是源于这种陶器上的纹饰,因为——创作并非空想,模仿也要依据。2.石器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为辅,还有较多的细石器。以南山根遗址为例,磨制石器41件,打制石器10件,细石器11件分别占石器总数的66.1%、16.1%、17.8%。磨制石器有斧、铲、刀、锛、镰、凿、磨石、杯等,其中铲主要有直身和亚腰两种,通体磨制,器身扁薄,刃部与长轴垂直。石刀分为长方形穿孔石刀和梭形石刀,剖面呈三角形。打制石器有锄、斧、盘状器等,其中锄占主体,形状多为亚腰形。细石器主要为燧石制成的镞和刮削器。此外还发现有石磬,是用粗糙的石片制成,上有穿孔,说明当时已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3.玉器玉器发现较多,磨制精巧,主要有斧、钺、环、臂饰、筒形器、坠饰、勾云形器等等。从玉器的形制来看,主要来源如下: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玉器,有各种锥形玉佩饰、斧、钺等;具有红山文化色彩的陶器,有马蹄状玉箍、勾云形玉佩、玉璧、玉鸟等;具有东南沿海地区玉器特点的玉器,有玉璿玑;4.金属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金属器地点有十余处,金属器发现数量不多,按成份可以分为铜、铅、金等。青铜器种类主要为小型的器物,如铜冒、铜杖首、喇叭形耳环、指环、铜刀、铜镞等。敖汉旗大甸子出土了铜仗首的的铜帽,铜帽的铸造要复杂些,需有内范和外范。铜冒扁体、圆顶、空心、銎口椭圆形,銎口长径与铜冒通高长度相近,用以套在斧柄顶端,斧柄横截面呈椭圆形。铜耳环形状圆形,环横截面略呈圆形,直径都在0.15~0.2厘米,表面打磨平整,环都有一段铸就的宽扁处,在此挫断开口,用以夹住耳朵。迄今为止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在锦州水手营子发现的联柄铜戈,通长80cm,重1千克,柄身上有复杂的绫格纹和粟点纹,年代可能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能是中原青铜器和北方青铜器结合的产物,同样的一件为日本冈山林原博物馆收藏。目前还未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铸造的青铜容器,但有些学者根据彩绘陶图案的准确分割,仿中原铜器的陶礼器等推测其有青铜容器。铅器有铅贝、铅杖首。铅杖首合范铸成,形似圆顶帽,椭圆銎口,两面之间横贯一钉。金器有金耳环。金耳环为金丝围成椭圆形环,一端扁平,一端呈圆钝的尖,缀于男性成年左耳。5.骨蚌器骨器常见的有锥、镞、铲、匕、刀、钉、笄、针和牌饰等。多利用动物的肩胛骨、肢骨、肋骨、头盖骨等制成。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中普遍发现有卜骨,以猪、羊肩胛骨、肢骨修整而成,多在肩胛骨背面、肢骨粗糙面灼烤和钻,钻眼排列密集,没有凿。蚌器一般是用蚌壳穿孔或磨制而成的坠饰和镶嵌物。贝器皆磨去隆起面,有穿孔,有的还染过色,从出土位置来看,有的为头饰,有的可能为衣服上的缀饰。6.漆器及编织物漆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发现的并不少,但很难完整剥离出来,在大甸子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红色漆皮的痕迹,大甸子M726中发现一件漆觚,高30.5厘米,器口呈喇叭状直径16.5厘米,器腰细瘦如柄,中空,断面直径2厘米,腰部以下逐渐敞开,直径9.5厘米,该器内、外表面都有漆膜,薄如纸,呈红色,漆膜里侧有已朽的原木胎的木质纹理。大甸子M371中还发现一件镶嵌绿松石片的漆盾。大甸子M867壁龛中发现一件筒形竹箪,腐朽仅存印痕,石膏灌注成型。器身呈直筒状,高32厘米,直径12.5厘米,用竹质篾条编织而成,上口用5.5厘米宽的一匝是用细篾条编织,近底部有7.5厘米宽的一匝是用相同的细篾条编织,细篾条宽2毫米。中间是用8毫米宽的篾条编织,器口沿涂有一匝漆膜。(三)经济形态夏家店下层文化文化堆积厚,分布密度大,推测其有稳定的定居生活,人口较多。工具以石、骨生产工具为主,也有独特的渔猎工具,另外在北票丰下和建平水泉都发现了碳化的谷物。所以在辽西地区主要生业为农业,农业水平并不低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进而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被公认是一种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从近年发掘中屡见灰坑、灰沟生土壁上遗留的工具痕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要掘土与翻耕工具应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一样,多是使用双齿的木耒。如果考虑到大量木质工具的存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就是相当齐全的了。从砍伐用的斧类工具,到翻耕的耒,破碎土块的石锄,再到中耕的石铲和收割用的石刀及谷物加工工具,应有尽有。种类的多样化和形制的定型化说明农具的使用已有了明确的分工,同时也表明该文化属于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类型。以往经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几乎都出有不少的动物骨骼,但多数的报道仅有动物种类的鉴定而缺乏数量和比重的统计。1996—1997年大山前遗址发掘出土的2145块可鉴定标本中,家猪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48.2%。其次是牛、羊、狗,分别占24.3%、15.3%和10.9%。此外还有20例马和几例鹿科的狍、麂等。所发现的马尚不能确定是家马还是野马。一些遗址中也发现大量的兽骨,有猪、牛、羊、鹿科动物,其中猪的个体发现较多。总体上看,该文化的畜牧业是一种依附于农业的辅助性经济手段,是当时居民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在居民经济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各个遗址所出野生动物骨骼极少的现象看,狩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可谓无足轻重。(四)分期与年代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以往有不少学者陆续提出过各自的分期方案,但由于迄今缺乏经大规模发掘并有良好层位关系的遗址材料的系统报道,致使已有的分期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不过,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范围,通过对数十例碳十四数据的分析及与中原夏、商文化分期框架的比较,多数学者已相信其主要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000—3400年之间,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至早商时期。但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上限是否可早至龙山时期,学界尚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少数学者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上限可能早至龙山晚期。(五)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构成以往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渊源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具有中原地区晚期龙山文化的某些特征,当系中原龙山文化的地方变种。(2)认为西辽河水系区的原始文化自成系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体因素应来自当地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王立新等学者在系统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各类构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文化的多源说,认为从形成机制上看,可将该文化基本陶器组合分为4群:A群,以深腹盆、无腰隔甗和深腹罐为代表的绳纹系陶器(包括少量蓝纹与方格纹),当源自以豫北为中心的后岗二期文化;B群,以尊(或称折腹盆)、缽形鼎等为代表,还包括陶器上的彩绘装饰,当来源于当地的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C群,包括浅盘高柄豆、浅腹平底盆、带圈足或三足的盘等,多为泥质磨光灰陶或黑陶。也包括甗腰和裆部的“T”字形附加堆纹装饰。其祖源当为山东地区,但有些可能是在红山或小河沿文化时期就已到达西辽河水系区的因素。D群,主要包括尊形鬲、罐形鼎等器类,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新创生的器类。在以上4群陶器中,来自中原后岗二期文化的一组因素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此组因素的出现,才使得西辽河水系区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平底筒形罐文化系统得以终止,与中原地区相类似的空三足器系统开始流行,导致新形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伴随A群器物传入的中原文化因素还有以夯土、土坯筑墙并以草拌泥和白灰面装修墙壁和居住面的技术。所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融合了多种考古学文化因素的文化。林沄先生认为此文化还有来自北部欧亚大草原文化的因素:1.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发现有用篦齿压印的几何纹,这种纹饰在欧亚草原西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曾经盛行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大量存在,如果再往前推,这种纹饰在安德罗诺沃文化进入米努辛斯克盆地之前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这种纹饰在中原地区则不见。2.喇叭形耳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就早已发现了,并且有金制的,数量较多,所以喇叭形耳环可能是从欧亚草原地区传过来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有坚固的房子、家畜、小麦,是定居的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是定居的文化,它们之间相差两千年左右,但却出现了相似的文化因素,所以有人推测在两文化之间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较强的人群,以此来传播,如果反对这一认识就无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敖汉旗大甸子的人骨有两种:纯东北亚蒙古人种和含有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东亚人种。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大量的石城址,并且大部分分布于北部边界地带,大致在北纬40°左右,而北纬40°线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北长城的所在线,而石城址的排列与燕北长城相仿,石城址的功能是什么?夏家店下层文化历经500余年,文化很发达,为什么在距今3000年左右这个文化却突然消失了呢?后来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以上三个疑问,可能预示着其北部可能存在着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流动性很大的人群。(六)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大致相当于夏—早商,在距今4000年前后形成,东北地区出现了最早使用青铜器并掌握冶铜技术的考古学文化。遗址的堆积厚,分布密集,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复杂化进程,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陶器的黑化。延续使用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被袋足三足炊器所取代。大量绘于陶器表面的与商周青铜礼器极为相似的彩绘图案。出现鬶、爵等礼器以及流行的占卜术,反映了当时礼制社会雏形的构建。发现有作为军事权力象征的权杖和联柄铜戈。通过大型墓地的解析可以发现同一墓地规格和随葬品的巨大差别。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并不仅限于阴河、英金河流域,几乎在整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不同类型的设防聚落遍及整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内,那么显然就不宜以防御某一方的外来之敌为由对此加以解释,更难以将其视为一种国家体制统一协调下的结果。这一文化的社会可能仍属于一种前国家阶段的复杂社会。许宏曾经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群中的中心城址除规模较大并突出防御性之外,实际并无特殊内涵,很可能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聚落,尚未发展成为邦国权力中心的城市。冈村秀典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镞从形制上较红山文化时期的镞更为先进,具有重量大、刺突深的特点,已由一种狩猎工具演化为可杀人的武器。大甸子墓地约1/3的男性随葬有石斧或石钺,而石斧、石钺恰是史前时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行的近身格斗兵器。大甸子墓地随葬的磨制精细但质地脆而易断的石质斧钺很可能已属于一种非实用的象征性的武器,成为墓主人武士身份的标志。武器的流行自然与社会冲突和战争的频繁有关。以上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旧的体制正被逐步瓦解,社会的等级化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已经比较突出,但是维系氏族的血缘纽带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之所以普遍设防,很可能正与当时的社会充满冲突和争斗有关。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社会应处于一种动荡的、缺乏统一政治秩序的状态。第二节魏营子文化20世纪60年代初,在整个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命名,是辽西地区青夏至战国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但这两种文化是什么关系呢?开始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发展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后来发现这两个文化分布范围大体相当,但从文化面貌上看,两个文化差别是很大的。后来通过分期研究,发现两种文化不是紧密相连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经历了夏—早商,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则是西周早期—春秋中、晚期,两个文化之间尚有一段缺环。1970年,在辽宁朝阳市魏营子遗址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遗存,在该遗址采集的陶片是以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还有少量的粗泥灰陶,以素面为主,器表多不经打磨,部分饰绳纹。绳纹的特点浅而细,有的拍打绳纹后又经抹平,见于鬲足根、罐的颈部。附加堆纹见于鬲、罐口沿、甗腰。此外还见压印三角纹、平行斜线划纹、弧纹和泥饼装饰。在该遗址东南部还清理了九座墓葬,从墓葬结构、随葬器物来看多具有西周早期墓葬特征。1979年朝阳地区的文物普查中,在几处遗址又采集到饰绳纹的红陶,器形有花边口沿鬲、小口罐、钵等。后来,在喀左南沟门、和尚沟、道虎沟、后坟、和尚沟等遗址中也发现有这类遗存。尤其是南沟门遗址的发掘,证明这类遗存介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郭大顺先生指出这类遗存的年代处于商末周初之际,命名为魏营子类型。1991年,韩嘉谷在《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观察》一文中称为魏营子文化。其后,诸多学者对这一遗存展开了讨论,如:李伯谦:《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问题研究》,《考古学研究(二)》指出魏营子类型与燕山以南的张家园类型共性大于差异,二者应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从而将之命名为张家园上层文化。董新林:《魏营子文化的界定及相关问题略论》,《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张忠培:《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序)》目前,对于该文化的认识尚有诸多不同的意见,未达成共识,但都不否认这类遗存是一种新的考古学遗存。多数学者认为魏营子文化的主要分布范区是北达朝阳地区,东至医巫闾山,西至努鲁儿虎山,南濒渤海,以大、小凌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赵宾福老师则认为魏营子文化的分布范围可能基本上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一)遗迹主要是房址、墓葬1.房址义县向阳岭遗址发现5座。依建筑形制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地面式建筑。半地穴式建筑又可以分为单间、双间两类,单间半地穴式建筑又可以分为圆形和圆角方形两种。双间半地穴式建筑仅有圆形一种。双间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向阳岭F1,门道为斜坡阶梯状,面向西北。两室东西相通,有两层居住面。前室南北径240厘米,东西径190厘米,后室南北径320厘米,东西径270厘米。穴壁较直,房址为灰土堆积。居住面分两层。第1层居住面厚10~20厘米,黄土,部分经烧烤,较坚硬,没发现灶址。第2层居住面厚6~10厘米,黄土,未经烧烤,较硬。灶在前室的西南角,呈不规则形。南北径约60厘米,深22厘米。前室穴壁一周上有八个柱洞,中部有块柱础石。后室穴壁一周上有五个大柱桐,居住面上有四个小柱洞。柱洞内底部多垫有石块或陶片,有些柱洞壁经烧烤。地面式建筑仅有方形一种。向阳岭F6四边均被灰坑打破,发掘者依残存形状推测为方形地面式建筑,南北残长约300厘米,东西残宽390厘米。活动面为较硬的黄灰土,厚约l0~30厘米,房面西侧有A、B两个遗迹,用纯黄土、紫褐土、红土和蛋黄土交错镶嵌成圆形和月牙形,以及“星点”等图案;东侧有C、D、E三个遗迹。C是石块砌成的半圆形,内侧有动物碎骨数片;D为“穴”式灶,内部填满灰烬土,底部有烧烤痕;E是厚约8厘米的纯黄土圈。柱洞和门道均未发现。将A、B、C、D、E五个遗迹联系起来看,F6可能与祭祀有关。2.墓葬该文化的墓葬见于阜新平顶山、喀左和尚沟A地点、道虎沟、高家洞等遗址,墓葬多发现于山地或丘陵之上,均为单人葬,土坑半地穴式,依葬具的有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有葬具墓。主要为木葬具。以喀左和尚沟A地点的四座墓葬为代表。和尚沟AM2:长300厘米,宽148厘米,深140厘米。单人仰身,女性,方向东偏北10°,木椁前宽后窄,长210厘米,宽72~92厘米,厚约3厘米,椁盖系四块木板组成,两侧椁板突出。填土经夯实,形成活土二层台。头左侧随葬一件陶罐,两耳侧各出一枚铜耳环。第二类,无葬具墓。依其葬式又可以分为仰身直肢葬和侧身屈肢葬,以阜新平顶山为例。仰身直肢葬,平顶山M301,长方形土坑竖穴莫,墓长225厘米,宽65厘米,深16厘米。葬式仰身直肢,骨骨骼保存较好,头向50°,面向西北。无随葬品。侧身屈肢葬,平顶山M105,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长190厘米,宽55厘米,深45厘米。葬式侧身直肢,尸骨腐朽严重。头向80°,面向北。无随葬品。关于魏营子遗址东南部所发现的墓葬,由于这些墓葬中未见有魏营子文化陶器,仅在墓葬填土中出有夹砂红褐陶片,饰绳纹,器形有鬲等。依据这一层位关系可知这些墓葬的年代可能不早于魏营子文化,因此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将之归入魏营子文化之中。(二)遗物1.陶器陶器以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极少量的夹砂灰陶。均为手制,火候不高。有些陶器的内外壁经过打磨。纹饰陶和素面陶各占50﹪,纹饰陶主要有三类:绳纹,比较细密,拍印之后又经过抹平或压磨的处理;压印或刻划的三角纹;附加堆纹等。器型有鬲、罐、盆、瓮、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花边口沿鬲、口沿沿面压印有绳纹的斜直腹钵、宽折沿的大口罐等。2.石器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少量的打制石器。石器种类有锄、斧、铲、凿、锛、锥、杵、磨盘、磨棒、砺石等。锄呈亚腰形。斧均为磨制,通体光滑,有的中间有孔。石刀上多有穿孔。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有三套石范,两套斧范和一套锥范。从斧范的形制来看,斧分为管銎斧、竖銎斧两类。3.玉器玉器发现极少,仅在道虎沟墓葬中发现一件玉玦。4.骨器骨器有铲、凿、锥、镞、匕、佩饰等。镞可以分为平底、凹底有铤镞。5.金属器主要为铜器。该文化铜器种类多样,可以分为两组:甲组:典型中原式铜器,多出自窖藏,也见于墓葬之中。主要有礼器、车马器、兵器等。器类有鼎、甗、簋、卣、壶、鬲、盘等礼器,銮铃、軎、铜泡等车马器,兵器以戈为主。乙组:典型的北方系青铜器,多见于窖藏和墓葬中,也见于遗址中。主要有兵器、工具、装饰品三类。兵器主要有铃首剑、管銎斧、琢戈、钺等;工具主要有刀、空首斧、匕、三齿器、觽形器等;装饰品有喇叭形耳环、镜形饰、金臂钏等。(三)分期与年代关于魏营子文化的年代,目前学界多将其视为商周之际,亦即商末周初。对于该文化的上限,学界一致认为是商代晚期。关于该文化年代的下限,学界尚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下限截至到西周早期,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可能晚至西周中期,甚至可以晚到西周晚期。在阜新平顶山、喀左南沟门等遗址中发现魏营子类型的墓葬叠压打破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喀左南沟门遗址中魏营子文化遗存为砌石墓群(春秋时期)所叠压,所以其年代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林沄先生认为昌平白浮系周墓葬的年代为西周中期或更晚,将昌平白浮墓葬和魏营子遗址墓葬中器物比较,推知魏营子墓葬的年代为西周中期或更晚。魏营子遗址墓葬填土中出有夹砂红褐陶片,饰绳纹,器形有鬲等。依据这一层位关系可推知这些墓葬的年代可能不早于魏营子文化,因此魏营子文化的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根据魏营子文化中青铜器的形制来看,推断其年代应在商代晚期,下限不晚于西周早期。综上,魏营子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晚商时期,下限可能到西周早期。(四)喀左青铜器窖藏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所出商周之际青铜器,以辽西大凌河上游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境内最为集中,5个地点共出有窖藏坑6处,共计69件青铜器。咕噜沟。位于喀左县城以西10公里的小城子镇洞上甲南沟村附近。1941年当地农民在修路时发现西周初年铜鼎一件,高50厘米,重70多公斤,内地铸有铭文,只发表过照片,铭文从未发表过,这件铜器至今下落不明。是喀左地区商周青铜器出土记录最早的一次。马厂沟。位于喀左县平房子公社海岛营子马厂沟村转山子高台地上,为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1955年发现一座窖藏坑,出有鼎1、甗2、罍2、簋3、卤2、壶1、盘1、盂1、尊1、方彝2、其他4,共20件。个别器物可早到商代晚期,多数为西周早期,其中盂上有铭文“匽侯”一词,系燕侯所作的盛食器。北洞。位于喀左县城南30公里大凌河东岸北洞村村南孤山西北角小台地上。1973年发现两座相邻的窖藏坑。一号坑出罍5、瓿1,共6件,其中一罍铸铭6字“父丁孤竹亚微”。二号坑出鼎2、罍1、簋1、钵1,共6件,其中方鼎高52厘米,重31公斤,腹内壁上铸铭24字。山湾子。位于北洞村南的山湾子村村北的一低台地上,1974年发现出土西周早期铜器22件,其中鼎1、鬲1、甗3、罍3、卣1、盂1、簋10、尊1、盘1。13件铜器上铸有铭文小波汰沟。在马厂沟北约50公里的小波汰村黄土台地上。1979年出土青铜器14件,有鼎4、罍4、簋2、其他4。部分铜器上铸有铭文。花儿楼。位于医巫闾山东麓,是辽西商周青铜器分布最东的一群。出土铜器5件,有鼎1、甗2、簋1、俎形器1。这些青铜器窖藏地点,虽也见有部分商器,但都同出有西周初期的铜器,埋藏时代当然不会早于周初。在这些窖藏铜器坑分布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