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单元-任务制】21杨氏之子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课
课题:幽默语言我来品----《杨氏之子》
内容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了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本文的趣点在于人物对话上,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智斗的乐趣。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对话来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同时引入更多有趣的小古文,一是增强学生们古文阅读的能力,二是为笑话积累素材,三是让学生意识到幽默不是不加思考的嘲弄,更要彰显智慧。
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②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③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④审美创造:能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子任务之二:幽默语言我来品活动流程:活动一:晓内容,破难点活动二: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活动三:用方法,拓素材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晓内容,破难点
数字人AI带来课堂互动。(出示《杨氏之子》原文)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出去呢?你觉得应该如何做?出示学习要求: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3.理解课文题目。(1)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学生回答“氏"和“之”的意思。(杨家的儿子)(刘家的女儿)
学生理解什么是“文言文"。学生回顾《自相矛盾》
活动意图:任务先行,目标前置,让孩子们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文言文阅读,并且借助预习单辅助,找准解文过程中的难点,逐一突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活动二: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给自己或同伴的诵读作个评价吧!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预设: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2)杨氏之子“甚聪惠”在何处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批注。预设一:品读“为设果"要点:孔君平是晋朝的高官,和杨父关系非常好,常去杨家做客。才九岁的孩子就会端来水果替父招待客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果然“甚聪惠”。预设二: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要点:①“未闻”就是没有听说过,他说话委婉,尊重长辈,很有修养,是个“甚聪惠"的孩子。②“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看出他尊重长辈,是个聪惠的孩子。③他听见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他就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所以他很聪惠。(3)除了“聪惠”,你觉得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懂礼貌、反应迅速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②反应迅速: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③能听懂言外之意。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预设: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点拨: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预设:杨氏子听懂了对方是在用姓氏打趣他,他想到“孔君平”姓“孔”,“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所以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了客人的玩笑。(3)小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4.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5.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1)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2)课件出示竖版无标点符号文言文,指导生配乐读出情趣并尝试背诵。(3)合作演一演:小组合作,表演读对话。①可以用文言文表演,也可以用白话文表演。②尝试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杨氏子的机智礼貌,表演才会精彩。故事表演评价标准内容完整人物对话时表情生动合理表演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后续对话☆☆☆☆☆我是______星小演员
6.总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7.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故事讲出去如何能吸引人呢?如果平白的翻译出来,未免有点生硬,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种方法:情景补白。情景补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想象再现情景,在文本留白的环节,合理补白,例如可以加上环境,身份,背景,人物情态、语言、心理等。(出示例子)接下来,同桌合作,发挥想象,情景补白,至少两处。要求:补白合理,避免重复啰嗦,能增强趣味性。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诵读作评价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学生讲故事。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找几人进行汇报,师生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桥型图。
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学生聆听并思考。学生读最后两句话,思考杨氏子的言下之意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指名回答。
学生比较两句话,并回答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学生体会杨氏子的特点。学生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同桌交流补白。学生体会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活动三:用方法,拓素材
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认识了很聪惠的杨氏之子,我们来关注一下以前学过的其他古代孩子。2.出示《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说一说他们的智慧藏在哪里?3.对照学生自主交流。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介绍《世说新语》。课件出示:《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5.推荐《世说新语》。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6.总结学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教师总结: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儒”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智慧语言。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课堂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展示。拓展阅读《世说新语》学生畅所欲言说学习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抵押贷款协议书
- 项目整体转租协议书
- 兼职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餐饮股权激励协议书
- 餐厅项目转包协议书
- 艺人宣传策划协议书
- 装修公司承包协议书
- 办公楼玻璃清洁协议书
- 管道护理查房
- 冷饮柜出租合同协议书
-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美容卫生管理制度打印版
- 工程造价咨询的协调配合及服务措施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急诊科护士岗位说明书
- 农村废弃学校租赁合同
- 2024年杭州良渚文化城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脊柱侧弯手术配合
- 《畜禽生产技术》复习试题及答案
- 汽车4s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2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