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广西桂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广西桂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广西桂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广西桂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中—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①。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更可由此一直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经过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纵贯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烘托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宏气魄。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观象授时”而获得的宇宙观、时空观等重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诸多名称中带有“和”字的殿宇门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②,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其中,典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师,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运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运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使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融合。例如乾隆时期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结构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以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③。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典型的满族建筑习俗。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紫禁城充分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道教建筑如钦安殿、天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映民间信仰和满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城隍庙、坤宁宫等。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其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结构的西洋“水晶宫”式建筑遗迹灵沼轩。(摘编自王旭东《紫禁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宫城设计形制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营建传统都对紫禁城的营造有所影响。B.紫禁城建筑门类丰富,形制齐全,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百科全书。C.紫禁城里外朝前三殿和内廷后三宫的命名,都体现了对“致中和”这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追求。D.紫禁城不仅充分体现出儒、道、佛等多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发掘证明紫禁城内的清代宫殿下叠压有明代宫殿和元代宫殿。B.紫禁城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其中,绿颜色的运用就相对较少。C.紫禁城建筑营造时,各方面最卓越的工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D.紫禁城中的建筑,因为不同原因,在不同朝代经历过多次修整。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坤宁宫中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熔于一炉。B.紫禁城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营建中“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等古代的规模形制。C.紫禁城宫殿室内铺地的“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成。D.紫禁城中有养心殿“中正仁和”、乐寿堂“与和气游”等带有“和”字的匾。4.材料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结构、语言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5.请结合材料内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李春剑面容慈祥、手掌温厚、言语不疾不徐,如同亲切的邻家长者,李德仁的脸上始终挂着笑,让人沐浴着春风一般。尽管已经85岁高龄,这位遥感测绘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测绘遥感是一项强国、富国、利民的事业,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李德仁看来,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创新到老,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抬起头,探索宇宙的奥妙;低下头,追问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发展测绘遥感科学的征途上,李德仁带领团队,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这是曾祖父留给后辈家训的第一句,也是影响李德仁一生最深刻的一句。1985年,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国外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已小有名气的他,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然而,当时中国的测绘遥感状况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起步晚、技术落后、人才少、元器件依赖进口……“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要用国产的数据,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如何减少测绘工作的野外工作量和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这是在面临的诸多难题中李德仁最重视的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危险重重,并且效率低。要是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安到飞机上呢?但是,如何保证飞机在高动态照相时不丢失信号是个“老大难”问题。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量,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回忆过往,李德仁不住地感慨。在李德仁的办公室,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晕渲地形图”,在正对办公桌的墙上挂了十几年,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难以释怀的内疚与心痛。“如果当时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就好了。”李德仁说,“在汶川上空‘扫一下’,就能快速掌握当地情况。”震后,李德仁带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迅速赶赴汶川。在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他们利用航空遥感获取详细数据,并上报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科学依据。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正式启动。李德仁亲自带领团队开展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经过10年的建设,高分专项已实现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外文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看到文章的王之卓倍感兴奋,在文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王之卓家中,师徒二人沉浸在学术交流中,总是忘记时间。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硕士。随后,他拿到珍贵的留学资格,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李德仁说,“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身受益。”“航空测量数据量十分庞大,如何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一直困扰着测量学界的科研人员。”李德仁以此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便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斯图加特大学,他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要读书,且勤于思考,不停歇地创新——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会有反复,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李德仁说:“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同上一门基础课,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测绘领域同行已经坚持了20多年。如今,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形成了国际知名的遥感对地观测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遥感技术学科已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李德仁充满期待!(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德仁在德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邀约,回国后走上大学讲台,并且致力于解决中国测绘遥感领域的诸多难题。B.面对测绘工作野外工作量大和效率低的难题,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使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了。C.李德仁带领团队利用航空遥感数据为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科学依据,这表明我国遥感技术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李德仁重视人才,亲自参与对人才的培养,他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人成为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李德仁的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亲切、和蔼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B.文章引用“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家训,突显了李氏家族的家国情怀,李德仁一生都深受家训的影响。C.“他还‘大胆’地揪出⋯⋯错误”中的“大胆”一语双关,表明李德仁敢于挑战权威,也暗指他过分自信。D.文章标题———“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了赞美主人公的情感倾向。8.“我人生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李德仁所说的这句话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李德仁在测绘遥感领域做出了贡献,屠呦呦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都热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身上还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和相关课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①,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材料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②。乌江亭长舣船③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④之,指王翳⑤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⑥,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甲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阴历二月初三。②乌江:乌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之长江西岸。③舣船:拢船靠岸。④面:相面。⑤王翳:灌婴的部下。⑥背关怀楚:舍弃关中形胜之地,而定都彭城。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项羽仁A而爱人B然陛下C使人攻城D略地E所降下者F因以予之G与天下H同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这里指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汉朝开国之君,汉朝对后世影响很大。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与“视为止”(《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为”词义不同。C.“籍独不愧于心乎”与“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答司马谏议书》)都是宾语前置句。D.“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与将相一同请求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在多次推让之后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氾水之北登上皇帝位。B.高祖请列侯诸将说其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不完全认可,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C.项羽准备东渡,乌江亭亭长请项羽赶紧上船过江。因追兵赶到,项羽来不及渡江,就将自己的马送给了亭长。D.太史公说项羽用三年时间就率领着东方的诸侯们灭掉了秦朝,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但没能做到善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14.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画像(节选)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①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注]①子仆:幼子饿死。②伊周:商朝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为朝廷做出重要贡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人到老年仍无一官半职,还遭排斥,只好四处漂泊。B.处于动荡时局中的杜甫自身难保,家人也遭受饥荒、兵祸等苦难,幼子活活地饿死。C.杜甫身处困境中,却心系朝廷,希望皇上圣明,希望大臣像伊尹和周公旦一样贤能。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6.这首诗(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_______”,孔子这是以神态表明态度。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英歌“出圈”,步缕不停。不久前,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烽会文艺演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精彩晾相。奔放的舞姿、豪迈的气势,带来力与美的震憾,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A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从广东的英歌舞,到福建的簪花,再到甘肃的社火……越来越多传统民俗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带动当地旅游热潮。传统民俗成为“流量密码”,带动文旅消费,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新亮色,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传统民俗为何能“圈粉”无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特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活动同样如此,它是自然环境、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共同孕育的“花”。它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情感的表达。透过那些或热烈或奔放或欢快的表现形式,我们能看到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看到蓬勃涌动的生命活力,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看到对孝悌礼义等价值观念最朴实隽永的表达……这些B的文化体验,击中心弦的情感共鸣交织激荡,构成传统民俗“破圈”传播的“最大公约数”。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劣质化语言表达,也是“文字失语症”的一大特点。文字失语者倾向于在低俗、无厘头的表达中寻求快乐,比如经典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此类表达不具备任何价值含量和表达营养,让人不知所云。表达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不具备进一步思考、升华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之中,①使得个体更容易盲从,②被网络语言裹挟,③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④甚至与真实世界发生巨大的割裂。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失语”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因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深化。准确的表达,严密的逻辑,精巧的布局……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地阅读和练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我emo了”更深刻,,。我们可以从日常交流做起,警惕浅薄化语言摧毁思想,发言时多加思考、斟酌,为自我表达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波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南岳衡山的一副对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要求全党同志坚决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中—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①。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更可由此一直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经过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纵贯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烘托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宏气魄。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观象授时”而获得的宇宙观、时空观等重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诸多名称中带有“和”字的殿宇门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②,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其中,典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师,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运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运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使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融合。例如乾隆时期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结构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以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③。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典型的满族建筑习俗。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紫禁城充分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道教建筑如钦安殿、天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映民间信仰和满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城隍庙、坤宁宫等。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其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结构的西洋“水晶宫”式建筑遗迹灵沼轩。(摘编自王旭东《紫禁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宫城设计形制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营建传统都对紫禁城的营造有所影响。B.紫禁城建筑门类丰富,形制齐全,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百科全书。C.紫禁城里外朝前三殿和内廷后三宫的命名,都体现了对“致中和”这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追求。D.紫禁城不仅充分体现出儒、道、佛等多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发掘证明紫禁城内的清代宫殿下叠压有明代宫殿和元代宫殿。B.紫禁城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其中,绿颜色的运用就相对较少。C.紫禁城建筑营造时,各方面最卓越的工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D.紫禁城中的建筑,因为不同原因,在不同朝代经历过多次修整。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坤宁宫中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熔于一炉。B.紫禁城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营建中“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等古代的规模形制。C.紫禁城宫殿室内铺地“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成。D.紫禁城中有养心殿“中正仁和”、乐寿堂“与和气游”等带有“和”字的匾。4.材料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结构、语言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5.请结合材料内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B2.C3.A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对《中庸》的引用,对外朝前三殿及内廷后三宫的举例等,论证有力。②论证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环环相扣。③论证语言严谨,如“现存规模最大”“一方面是……另一方面也是……”等,表述严谨。5.①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②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③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解析】【导语】这篇论述紫禁城建筑文化的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全文以“总-分”结构展开,先总述紫禁城的建筑价值,后从营建思想、文化理念、南北融合、多元一体四个维度深入分析。论证方法上,既运用了历史溯源(如追溯至二里头遗址),又列举了大量建筑实例(如文渊阁、坤宁宫),还引经据典(《中庸》)。语言上,专业术语与文学表达相得益彰,如“气势如虹”“恢宏气魄”等修辞增强了感染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百科全书”错误,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各方面最卓越的工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错误,夸大其词,文中只是说“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第六段观点是:紫禁城是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A.“汉藏合璧”可证明紫禁城是多元一体的建筑群。B.“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可证明紫禁城一脉相承而来,不符合本段观点。C.“金砖”“由太湖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证明紫禁城工艺技术新颖,不符合本段观点。D.“中正仁和”“与和气游”证明紫禁城追求“中和”理念,不符合本段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能力。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为论证紫禁城“守中致和”的理念,列举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命名,以及“永和宫”“体和殿”等带“和”字的建筑,以具体建筑名称直接印证“和谐”“中和”的文化追求,避免空泛说理。引用《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紫禁城的布局理念与中华核心哲学思想直接关联,赋予论证以文化深度和理论高度。②论证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结构,纲举目张开篇总述紫禁城“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随后以三个并列段落分论“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总论点统摄全文,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形成逻辑闭环,全面覆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③论证语言严谨。“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现存规模最大”突出紫禁城属性,体现语言的准确严谨;如“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句式,自然衔接“历史沿袭”与“南北融合”的分论点,避免段落割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第二段围绕“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展开,强调紫禁城与历代都城、宫殿的沿袭关系,追溯至《周礼》等文献中的营建传统,并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观念,以及紫禁城布局对“中和”理念的追求。横线处需概括段落主旨,即营建思想中“中和理念”的传承性;同时结合“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的句式提示,故填“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第②处:第四段首句指出紫禁城“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接着举例说明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清代融合南方园林风格。段落主要论述建筑工艺的创新与融合,需突出“革新”与“技术”;同时结合“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的句式提示,故填“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第③处:第六段强调紫禁城是“多元一体建筑集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包含汉族、满族、佛教、道教、中亚阿拉伯式建筑及西方艺术元素,体现多民族、多宗教、中外文化的融合。段落主旨为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包容,需体现“包容”“多元”的气象;同时结合“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的句式提示,故填“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李春剑面容慈祥、手掌温厚、言语不疾不徐,如同亲切的邻家长者,李德仁的脸上始终挂着笑,让人沐浴着春风一般。尽管已经85岁高龄,这位遥感测绘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测绘遥感是一项强国、富国、利民的事业,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李德仁看来,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创新到老,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抬起头,探索宇宙的奥妙;低下头,追问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发展测绘遥感科学的征途上,李德仁带领团队,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这是曾祖父留给后辈家训的第一句,也是影响李德仁一生最深刻的一句。1985年,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国外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已小有名气的他,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然而,当时中国的测绘遥感状况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起步晚、技术落后、人才少、元器件依赖进口……“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要用国产的数据,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如何减少测绘工作的野外工作量和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这是在面临的诸多难题中李德仁最重视的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危险重重,并且效率低。要是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安到飞机上呢?但是,如何保证飞机在高动态照相时不丢失信号是个“老大难”问题。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量,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回忆过往,李德仁不住地感慨。在李德仁的办公室,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晕渲地形图”,在正对办公桌的墙上挂了十几年,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难以释怀的内疚与心痛。“如果当时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就好了。”李德仁说,“在汶川上空‘扫一下’,就能快速掌握当地情况。”震后,李德仁带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迅速赶赴汶川。在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他们利用航空遥感获取详细数据,并上报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科学依据。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正式启动。李德仁亲自带领团队开展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经过10年的建设,高分专项已实现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外文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看到文章的王之卓倍感兴奋,在文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王之卓家中,师徒二人沉浸在学术交流中,总是忘记时间。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硕士。随后,他拿到珍贵的留学资格,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李德仁说,“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身受益。”“航空测量数据量十分庞大,如何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一直困扰着测量学界的科研人员。”李德仁以此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便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斯图加特大学,他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要读书,且勤于思考,不停歇地创新——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会有反复,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李德仁说:“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同上一门基础课,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测绘领域同行已经坚持了20多年。如今,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形成了国际知名的遥感对地观测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遥感技术学科已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李德仁充满期待!(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德仁在德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邀约,回国后走上大学讲台,并且致力于解决中国测绘遥感领域的诸多难题。B.面对测绘工作野外工作量大和效率低的难题,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使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了。C.李德仁带领团队利用航空遥感数据为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科学依据,这表明我国遥感技术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李德仁重视人才,亲自参与对人才的培养,他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人成为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李德仁的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亲切、和蔼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B.文章引用“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家训,突显了李氏家族的家国情怀,李德仁一生都深受家训的影响。C.“他还‘大胆’地揪出⋯⋯错误”中的“大胆”一语双关,表明李德仁敢于挑战权威,也暗指他过分自信。D.文章标题———“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了赞美主人公的情感倾向。8.“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李德仁所说的这句话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李德仁在测绘遥感领域做出了贡献,屠呦呦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都热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身上还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和相关课文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这句话体现了李德仁重视培养人才,乐于培养人才,他功成名就而成为院士后,还亲自登上讲台,坚持为本科生上基础课。②也体现了李德仁对测绘科学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对世界科技竞争本质的认识。李德仁想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他认识到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9.①勇于担当:李德仁勇于承担责任,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多个难题发起挑战,努力推动我国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屠呦呦受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勇于担当,带领团队攻坚克难。②敢于创新:李德仁从读书到工作创新不止,在测绘遥感领域不断攻克难题,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屠呦呦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改变青蒿成分的提取方式,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③坚持不懈:李德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在测绘遥感领域耕耘多年,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创新的追求;屠呦呦坚持不懈,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抗疟的青蒿素药物。【解析】【导语】这篇人物通讯以“为国创新”为主线,通过典型事例多维度展现了李德仁院士的科学家形象。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风貌,中间穿插边界测绘、汶川救灾等典型事例,结尾升华至育人理念。双线交织:明线是科研攻关历程,暗线是家国情怀传承。语言平实中见深意,如“挂在墙上十几年的地形图”细节,既体现科学家的责任意识,又巧妙引出高分专项的科研动机。标题“创新到老”与文末“最大乐趣是教师”形成闭环,凸显了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这表明我国遥感技术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错误。由“当时中国的测绘遥感状况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起步晚、技术落后、人才少、元器件依赖进口……”可知,虽然李德仁带领团队利用航空遥感数据为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仅这一点不能表明我国遥感技术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时中国测绘遥感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国外有很大差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C.“也暗指他过分自信”错误。从“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外文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可知,“大胆”在这里是形容李德仁在学术上的勇敢探索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因为外文教科书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他能发现其中错误并将心得呈交给学科奠基人,体现了他的学术自信和钻研精神,而不是暗指他过分自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①由“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同上一门基础课,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测绘领域同行已经坚持了20多年”可知,李德仁已经功成名就成为院士,但依然亲自登上讲台,坚持为本科生上基础课,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并且乐于投身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将其视为人生最大乐趣。②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可知,李德仁深刻认识到世界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他明白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测绘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培养更多人才,让测绘科学能够后继有人,不断发展,这体现了他对测绘科学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而这种思考也使得他将成为教师视为人生最大乐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时代精神的能力。①对于李德仁,“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危险重重,并且效率低……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可知,李德仁勇于承担责任,面对中国测绘遥感领域的诸多难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推动我国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对于屠呦呦,在相关课文中(如关于屠呦呦的介绍)可知,她受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在当时疟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情况下,勇于担当起这一重大责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所以两人都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②李德仁“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外文教科书中的错误”“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便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斯图加特大学,他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以及“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等内容可知,李德仁从读书时代就敢于创新,揪出教科书错误,到工作后在测绘遥感领域不断攻克难题,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创新不止。屠呦呦在中医药领域,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改变青蒿成分的提取方式,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在中医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所以两人都具备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③李德仁“尽管已经85岁高龄,这位遥感测绘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等内容可知,李德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在测绘遥感领域耕耘多年,即使到了高龄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创新的追求,坚持不懈地为测绘遥感事业努力。屠呦呦在抗疟药研究过程中,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攻关,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最终成功研制出抗疟的青蒿素药物,体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两人都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①,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材料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②。乌江亭长舣船③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④之,指王翳⑤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⑥,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甲午:汉五年(公元前202年)阴历二月初三。②乌江:乌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之长江西岸。③舣船:拢船靠岸。④面:相面。⑤王翳:灌婴的部下。⑥背关怀楚:舍弃关中形胜之地,而定都彭城。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项羽仁A而爱人B然陛下C使人攻城D略地E所降下者F因以予之G与天下H同利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这里指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汉朝开国之君,汉朝对后世影响很大。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与“视为止”(《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为”词义不同。C.“籍独不愧于心乎”与“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答司马谏议书》)都是宾语前置句。D.“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与将相一同请求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在多次推让之后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氾水之北登上皇帝位。B.高祖请列侯诸将说其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不完全认可,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C.项羽准备东渡,乌江亭的亭长请项羽赶紧上船过江。因追兵赶到,项羽来不及渡江,就将自己的马送给了亭长。D.太史公说项羽用三年时间就率领着东方的诸侯们灭掉了秦朝,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但没能做到善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14.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答案】10.BEG11.C12.C13.(1)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2)纵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而且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14.①项羽妒贤嫉能,没有及时奖励、赏赐将士。②他放弃关中而眷念楚地,又驱逐了义帝而自立为王。③他夸耀自己的战功,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要用武力征伐夺取天下。④他临死时还不悔悟,不知道责备自己,还说是上天要灭亡他。【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关键。材料一以刘邦登基后的君臣对话为核心,突出其善用人才、共享利益的治国智慧;材料二聚焦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场景,揭示其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的性格缺陷。司马迁通过“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互文对照,构建起“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的历史叙事逻辑,既肯定项羽的军事才能,又批判其政治短视。文本在人物对话中暗藏褒贬,借太史公评点深化了“恃力者亡”的深刻主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为人宽厚并且爱护别人。但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天下同利”。“仁而爱人”是“项羽”的谓语,“然”表转折,一般放在句首,B处断开;“陛下”是主语,“使人攻城略地”是兼语句,E处断开;“因以予之”是对“所降下者”的处理方式,二者语意紧密,不断开;“予之”是动宾结构,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被/因为。句意:这就是他最后被我制服的原因。/视线因为这里而集中。C.错误。状语后置,“籍独不于心愧乎”/宾语前置,“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句意:我难道心里没有愧疚吗?/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D.正确。均为“尽、完”。句意:你争我夺,不可数尽(完)。/惩罚人好像怕不能惩罚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追兵赶到,项羽来不及渡江”不合文意,根据原文“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可知,项羽并非来不及渡江,而是他不愿渡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用”,重用;“所以”,表原因。(2)“王”,使……称王;“面目”,脸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从材料一“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概括出项羽妒贤嫉能,没有及时奖励、赏赐将士;②从材料二“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可概括出他放弃关中而眷念楚地,又驱逐了义帝而自立为王;③从“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概括出他夸耀自己的战功,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要用武力征伐夺取天下;④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可概括出他临死时还不悔悟,不知道责备自己,还说是上天要灭亡他。参考译文:材料一:这年的正月,诸侯与将相一同请求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多次推让,实在推让不掉了才说:“既然各位认为我做皇帝对国家有好处,那就以国家利益为重吧。”于是在甲午那一天,汉王在氾水之北登上皇帝位。高祖在雒阳南宫大宴群臣。(在宴会上)高祖说:“列侯诸将不要对我隐瞒,都对我说真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虽然您傲慢爱侮辱人,项羽为人宽厚并且爱护别人。但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的他就嫉恨,贤能的他就怀疑;打了胜仗的他不奖励,得了土地的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这就是他最后被我制服的原因。”材料二:这时项羽到了乌江浦而准备东渡。乌江亭的亭长驾着一只小船靠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可也还有纵横上千里的土地,还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您称王的。请您赶紧上船过江。这里只我一个人有船,汉军追到这里,他们也无法渡过江去。”项羽笑道:“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况且当初我渡江西下时曾带着江东子弟八千人,如今他们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纵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而且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就算人家什么也不说,我难道就不心中有愧吗?”接着他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我骑这匹马已经五年了,所向无敌,它曾一日奔驰千里,我不忍心杀它,就把它送给您吧。”说罢命令所有的人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与汉军接战。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死了汉兵几百人,而项羽自己身上也有十余处受了伤。项羽回头忽然看见了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就招呼他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定睛看项羽,指着他(回头)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就对他们说:“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买我的人头,还要给万户的封地,我今天就成全你们。”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太史公说:秦朝暴虐无道,陈涉首先起兵发难,各地豪杰们都蜂拥而起,你争我夺,不可数尽(完)。而项羽并没有尺寸的封地为根基,而是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拔地而起,三年就率领着东方的诸侯们灭掉了秦朝,接着他分割天下,分封王侯,所有政令都由项羽一人发布,自己号称“西楚霸王”,他的王位虽然没能善终,但像他这样的近古以来也没有过。可是后来他放弃关中而眷念楚地,又驱逐了义帝而自立为王,他再埋怨王侯们背叛他,这时已处境艰难了。他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认为霸王之业,是要用武力征伐夺取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家被灭,自己死在东城,(可他到临死的时候)还不悔悟,不知道责备自己,这是错误的。他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不是太荒谬了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画像(节选)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①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注]①子仆:幼子饿死。②伊周:商朝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为朝廷做出重要贡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人到老年仍无一官半职,还遭排斥,只好四处漂泊。B.处于动荡时局中的杜甫自身难保,家人也遭受饥荒、兵祸等苦难,幼子活活地饿死。C.杜甫身处困境中,却心系朝廷,希望皇上圣明,希望大臣像伊尹和周公旦一样贤能。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6.这首诗(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5.A16.①表达了诗人对杜甫一生命途多舛、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同情。②表达了诗人对杜甫不顾个人得失而始终忧国忧民精神的赞美和倾慕。③表达了诗人对那种只为个人困境悲叹、伤感自己怀才不遇之人的鄙视之情。【解析】【导语】王安石以沉郁笔触勾勒杜甫画像,既写其“青衫老斥”“瘦妻僵前”的个体苦难,更凸显“不废朝廷忧”的家国情怀。通过“伊周”典故与“四海寒飕飕”的意象对比,将个人命运置于乱世背景下,展现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士人品格。末句“嗟时之人我所羞”的议论,暗含对当世士风的批判。【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人到老年仍无一官半职,还遭排斥,只好四处漂泊”理解错误,应是“人到老年仍只担任一个小官,还遭受呵斥、贬谪而漂泊”,“青衫”代指小官,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杜甫命运的感慨同情。原文“惜哉命之穷”直接点明诗人对杜甫命运穷困的惋惜之情。“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描述杜甫年老时官职低微还遭排斥,只能在饥饿中四处漂泊;“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写出杜甫的妻子饿死、幼子夭折,且身处盗贼横行、兵祸不断的动荡环境中。这些语句生动展现了杜甫一生的悲惨遭遇,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杜甫一生命途多舛、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同情。②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赞美倾慕。“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表明杜甫在自身遭遇如此困境时,依然心系朝廷;“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体现杜甫希望皇上圣明,大臣都能像伊尹、周公旦那样贤能,为朝廷做出重要贡献;“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语句,展现杜甫宁愿自己的茅屋破旧,自己受冻而死,也不忍心看到天下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这些内容都表达了诗人对杜甫不顾个人得失,始终忧国忧民精神的赞美和倾慕。③对只为个人悲叹之人的鄙视。“伤屯悼屈止一身”说的是有些人只是为自己个人的困顿、委屈而悲伤哀叹;“嗟时之人我所羞”则直接表明诗人对这种只关注自身困境,而无家国情怀、只为自己怀才不遇伤感之人的鄙视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_______”,孔子这是以神态表明态度。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答案】①.夫子哂之②.吾与点也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短发萧骚襟袖冷⑥.稳泛沧浪空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哂、澄、簇、萧、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英歌“出圈”,步缕不停。不久前,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烽会文艺演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精彩晾相。奔放的舞姿、豪迈的气势,带来力与美的震憾,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A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从广东的英歌舞,到福建的簪花,再到甘肃的社火……越来越多传统民俗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带动当地旅游热潮。传统民俗成为“流量密码”,带动文旅消费,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新亮色,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传统民俗为何能“圈粉”无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特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活动同样如此,它是自然环境、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共同孕育的“花”。它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情感的表达。透过那些或热烈或奔放或欢快的表现形式,我们能看到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看到蓬勃涌动的生命活力,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看到对孝悌礼义等价值观念最朴实隽永的表达……这些B的文化体验,击中心弦的情感共鸣交织激荡,构成传统民俗“破圈”传播的“最大公约数”。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步缕”中的“缕”应为“履”,②“烽会”中的“烽”应为“峰”,③“晾相”中“晾”应为“亮”,④“震憾”中的“憾”应为“撼”。19.A多姿多彩B别具一格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排比的句式使语言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在表达上层层递进,不断加强语气。从历史记忆到生命活力,再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价值观念的表达,依次深入,全面地展现了传统民俗表现形式背后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民俗所承载的深厚价值和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步缕”的“缕”改为“履”:“履”有“鞋”“脚步”的意思,“步履”表示行走、脚步,而“缕”通常指线状物,与“步”搭配不当。“烽会”的“烽”改为“峰”:“峰”有“山顶”“最高处”的意思,“峰会”指的是各国政府的首脑或主要官员举行的会议,“烽”指烽火,与会议无关。“晾相”的“晾”改为“亮”:“亮”有“显示、显露”的意思,“亮相”表示公开露面或展示,“晾”意为把东西放在通风或有阳光的地方使干燥,与该语境不符。“震憾”的“憾”改为“撼”:“撼”有“摇动、震动”的意思,“震撼”指震动、摇撼,“憾”表示失望、不满足,不能与“震”搭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前文“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后文“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可知,此处形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可用“多姿多彩”。“多姿多彩”意思是形容颜色形态多样。B处:从“透过那些或热烈或奔放或欢快的表现形式……看到对孝悌礼义等价值观念最朴实隽永的表达”可知,这里说的是传统民俗带来的文化体验与众不同,可用“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意思是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连续使用了四个“看到”引导的句式,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构成排比。在语言节奏上,排比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表达内容上,层层递进,从“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到“蓬勃涌动的生命活力”,再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最后到“对孝悌礼义等价值观念最朴实隽永的表达”,这几个方面是按照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生活到社会价值观念的顺序依次递进的,由浅入深,更全面地展示了传统民俗背后的丰富内涵,让读者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民俗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劣质化语言表达,也是“文字失语症”的一大特点。文字失语者倾向于在低俗、无厘头的表达中寻求快乐,比如经典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此类表达不具备任何价值含量和表达营养,让人不知所云。表达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不具备进一步思考、升华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之中,①使得个体更容易盲从,②被网络语言裹挟,③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④甚至与真实世界发生巨大的割裂。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失语”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因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深化。准确的表达,严密的逻辑,精巧的布局……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地阅读和练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比“我emo了”更深刻,,。我们可以从日常交流做起,警惕浅薄化语言摧毁思想,发言时多加思考、斟酌,为自我表达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波浪线处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