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10联盟2023级高二4月期中考历史试题B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4600—3700年的重庆中坝遗址,驯养狗、猪等多种动物;植物考古材料显示,该地谷物种植明显以黍、粟种植为主,稻作虽然存在,但比例极小。由此可推知,中坝先民()A.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B.已迈入阶级社会C.移植了北方旱作农耕技术 D.过着定居的生活2.唐朝时期,许多和金银器造型一样的陶瓷器横空出世,其中香炉、碗、盘、瓶尤其之多。在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上也对金银器进行借鉴,浮雕、镂空等工艺大量用在陶瓷器上,如图1、图2所示。这可用于佐证唐朝时期()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阔工匠眼界 B.社会需求推动生产技术进步C.自由雇佣劳动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D.中外交流减少民众生活差异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画中有众多店铺、行人等。而《宋史·食货志》中也有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记载。对于这两种史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B.《宋史·食货志》是官方史书,比《清明上河图》更有价值C.两者都能从不同方面反映宋代商业发展,可相互印证D.两者反映历史信息完全一致,任选其一即可4.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创造的建筑形式。其布局以祠堂为中心,房间呈对称分布,可供数百宗亲共同生活。这体现出客家文化的特色是()A.封闭自给 B.团结御敌 C.聚族而居 D.天人合一5.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幽燕地区则为边疆“夷狄之域”。自金元始,经明清五百年发展,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多民族国家的演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原文化走向衰落 D.边疆治理的加强6.官箴是一种劝诫和规训统治集团的文本。清中期重臣陈宏谋所编的官箴《从政遗规》曰:“瘟疫疟痢盛行,开局医疗。一人算一功。垂死而得生者算十功。”这说明当时()A.官箴具有法治功能 B.医疗救助体系的形成 C.疫病救济受到重视 D.官员考核制度的完备7.如表是粤汉铁路从批准修建到通车的大事年表。据此可推知()时间工程进展1896年清政府批准修筑1898-1904年筑路权先被美国商人攫取、随后转让给比利时商人1905年粤、湘、鄂绅民强烈要求收回路权,清政府赎回路权1911年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长株段较快建成通车A.政府腐败造成工程进展慢 B.民众对铁路建设缺乏关注C.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筑路权 D.近代交通业在曲折中发展8.“十五”(2001-2005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相关举措,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重视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则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等,以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反映了我国()A.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B.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经济社会C.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 D.医疗改革的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化9.如图为合肥中欧班列运载的主要货物清单,截至2024年6月,合肥中欧班列十年累计开行超4100列,年均增长率达35%,货值突破120亿美元。据此可推知,合肥中欧班列()A.助推江淮汽车提升欧洲市场的份额 B.逐渐成为安徽外贸的主要运输方式C.促进了两地资源与产业的互通互补 D.刺激了中国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10.西方国家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张,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维护、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据此可知,西方契约文明()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C.起源于法律和政治领域 D.妨碍了罗马帝国扩张1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也流入世界各地。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 D.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12.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这一贸易网络使()A.传统印度洋贸易逐渐衰微 B.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C.新兴大西洋贸易发展迅速 D.太平洋贸易日益兴盛13.19世纪中期,法国作家雨果所著《悲惨世界》,以法国工业革命为背景,描述了勤劳工人让,瓦尔让因生活艰难,不得不在一个寒冷冬天打破橱窗偷面包,结果被判处五年苦役的故事。在此,作者意在()A.揭露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虚伪 B.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揭示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D.呼吁政府完善福利制度14.如表是19世纪以来英国主要大城市人口(单位:万人)的增长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城市1801年1821年1851年1880年1900年伦敦111.7160.0263.5477.0658.6伯明翰7.110.223.343.752.3曼彻斯特7.512.630.346.250.5利物浦8.213.837.655.370.4格拉斯哥7.714.734.358.777.6A.工业化快速发展 B.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C.农业劳动力不足 D.外来移民大量涌进工业城市15.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建立了高等、中等、初等农业院校及讲习班,培养了众多农业技术骨干,还独立自主推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具生产。这些措施()A.适应了集体化道路需要 B.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物质基础C.贯彻落实了新经济政策 D.突破了帝国主义国家技术封锁16.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A.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B.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C.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D.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起,美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中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如芝加哥迅速崛起,同时,大量欧洲移民促使纽约、费城等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比已超过50%。铁路网络的扩展不仅促进城市间资源流动,更使得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住房紧张,出现了大量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等。——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化”与“本土化”双重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主要的工商业大都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区,中国本土已经形成了沿海与内地截然分明的格局。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城市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结构加剧。至抗日战争前,若加上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率约为12.5%。——摘编自涂文学《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美国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近代城市化启示。18.水运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水路运输情况表主体任务人员组成船夫和纤夫来源官方以水路(即漕运)运输官方粮饷共计需要船夫22万人左右,以及押纲使臣和纲官数千乃至万人以厢军为主,兼雇佣民夫。官府常征调百姓服役运输除粮饷以外的其他官方物资船夫超过10万人民间为商人运货民间纤夫,数量十分庞大雇佣——据黄纯艳《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整理材料二据顾炎武的书籍记载,太湖上的船舶种类众多。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政府为了向长江流域过往船只收取税金,向湖广省的金沙洲以及江西省九江府派遣了负责税收的官员。成化七年(1471),明朝向长江流域的安徽省芜湖、湖广省的沙市以及长江河口以南的杭州也派遣了对商品流通征收税金的官员。以九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自18世纪中叶起,每年大概有4万只帆船通过。——摘编自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水路运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简析当时社会经济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代内河水运发展带来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生产工具与科学技术作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锄耕地东汉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唐朝筒车灌溉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蒸汽时代1888年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动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电器中1897年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为机器提供高效的动力1946年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A10联盟2023级高二4月期中考历史试题B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4600—3700年的重庆中坝遗址,驯养狗、猪等多种动物;植物考古材料显示,该地谷物种植明显以黍、粟种植为主,稻作虽然存在,但比例极小。由此可推知,中坝先民()A.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B.已迈入阶级社会C.移植了北方旱作农耕技术 D.过着定居的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驯养狗、猪等多种动物”“明显以黍、粟种植为主”可知,无论是家畜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都已经在中坝遗址中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距今4600—37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先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D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层分化的具体内容,无法直接得出迈入阶级社会的结论,排除B项;中坝先民种植黍、粟,说明存在旱作农业,但不等于移植了北方旱作农耕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2.唐朝时期,许多和金银器造型一样的陶瓷器横空出世,其中香炉、碗、盘、瓶尤其之多。在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上也对金银器进行借鉴,浮雕、镂空等工艺大量用在陶瓷器上,如图1、图2所示。这可用于佐证唐朝时期()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阔工匠眼界 B.社会需求推动生产技术进步C.自由雇佣劳动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D.中外交流减少民众生活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和金银器造型一样的陶瓷器横空出世”“在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上也对金银器进行借鉴”等信息,结合两幅图片和所学可知,唐代工匠在制作香炉、碗、盘、瓶等百姓日用陶瓷器皿时,经常借鉴彰显富足喜乐的金银器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大量采用时下流行的浮雕、镂空等工艺,说明社会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陶瓷器在造型、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上借鉴金银器,并未提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工匠眼界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陶瓷器造型和装饰技法借鉴金银器,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自由雇佣劳动的相关内容,且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朝时期,排除C项;题干主要说的是陶瓷器和金银器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外交流以及民众生活差异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画中有众多店铺、行人等。而《宋史·食货志》中也有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记载。对于这两种史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B.《宋史·食货志》是官方史书,比《清明上河图》更有价值C.两者都能从不同方面反映宋代商业发展,可相互印证D.两者反映历史信息完全一致,任选其一即可【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画中有众多店铺、行人等。而《宋史·食货志》中也有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记载”可知《清明上河图》属于图像史料,《宋史·食货志》属于文献史料,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都涉及宋代商业发展相关信息,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但也具有史料价值,经过甄别后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排除A项;《宋史·食货志》是官方史书,《清明上河图》属于绘画作品,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史料,无法对比两者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两者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4.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创造的建筑形式。其布局以祠堂为中心,房间呈对称分布,可供数百宗亲共同生活。这体现出客家文化的特色是()A.封闭自给 B.团结御敌 C.聚族而居 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福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房间对称分布,容纳数百宗亲,体现了宗族成员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祠堂作为家族活动的核心,进一步强化了宗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核心是宗族成员共同生活,而非经济形态的封闭性,排除A项;土楼确实具备防御功能,但这是建筑的实际用途,而非题目强调的文化特色。题干中“以祠堂为中心”“数百宗亲共同生活”更侧重于宗族内部的组织形式,而非单纯的外敌防御,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如风水布局等,但题干未提及土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幽燕地区则为边疆“夷狄之域”。自金元始,经明清五百年发展,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多民族国家的演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原文化走向衰落 D.边疆治理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到“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元以降,少数民族政权(如元、清)定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与多民族交融深化,打破了汉唐以来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地理观念,体现了多民族国家政治格局的演变,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与北京成为“天下之中”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中原文化在明清仍居主导地位,排除C项;边疆治理加强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客观效果,但材料核心是“天下之中”观念变迁背后的民族融合与国家形态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6.官箴是一种劝诫和规训统治集团的文本。清中期重臣陈宏谋所编的官箴《从政遗规》曰:“瘟疫疟痢盛行,开局医疗。一人算一功。垂死而得生者算十功。”这说明当时()A.官箴具有法治功能 B.医疗救助体系的形成 C.疫病救济受到重视 D.官员考核制度的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陈宏谋《从政遗规》将官员应对瘟疫疟痢时设立医疗机构、救治垂死病人的行为列为功绩,并明确量化奖励标准,反映出清代官方对疫病救济的积极态度和政策导向,说明疫病救济在当时社会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C项正确;官箴本质是道德劝诫文本,虽包含行为规范,但缺乏法律强制力,材料中的“算功”属于道德评价而非法律惩处,与法治功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设立医疗局应对疫情,未涉及医疗救助的层级、覆盖范围或持续性,无法证明体系已形成,排除B项;官员考核制度在清代虽存在,但材料仅体现疫病救济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不能据此推断整个考核制度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是粤汉铁路从批准修建到通车的大事年表。据此可推知()时间工程进展1896年清政府批准修筑1898-1904年筑路权先被美国商人攫取、随后转让给比利时商人1905年粤、湘、鄂绅民强烈要求收回路权,清政府赎回路权1911年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长株段较快建成通车A.政府腐败造成工程进展慢 B.民众对铁路建设缺乏关注C.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筑路权 D.近代交通业在曲折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从1896年清政府批准修筑开始,粤汉铁路经历了筑路权被外国商人攫取,后经民众要求收回路权,到1911年在詹天佑主持下长株段较快建成通车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又有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中国工程师的努力建设,充分反映出近代交通业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即在曲折中发展,D项正确;虽然材料中出现筑路权被外国商人攫取等情况,但工程进展慢不能单纯归结为政府腐败,材料中显示工程建设经历了诸多波折,如筑路权的变更等多种因素影响了工程进度,不能片面强调政府腐败这一个因素,排除A项;1905年粤、湘、鄂绅民强烈要求收回路权,这表明民众对铁路建设是有关注的,并非缺乏关注,排除B项;1898-1904年筑路权先被美国商人攫取、随后转让给比利时商人,确实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筑路权,但这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粤汉铁路修建的整体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8.“十五”(2001-2005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相关举措,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重视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则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等,以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反映了我国()A.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B.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经济社会C.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 D.医疗改革的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从“十五”到“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不同时期的医疗卫生举措分别与完善市场经济、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呼应,可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在服务经济社会,B项正确;社会保障全覆盖涉及养老、失业等多领域,材料仅聚焦医疗卫生,且“实现全覆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治理体系现代化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材料仅涉及卫生领域改革,且未提及治理结构或能力的现代化成果,排除C项;市场化仅是“十五”期间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部特征,后续阶段强调公益性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市场化方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为合肥中欧班列运载的主要货物清单,截至2024年6月,合肥中欧班列十年累计开行超4100列,年均增长率达35%,货值突破120亿美元。据此可推知,合肥中欧班列()A.助推江淮汽车提升欧洲市场的份额 B.逐渐成为安徽外贸的主要运输方式C.促进了两地资源与产业的互通互补 D.刺激了中国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欧洲输往合肥的货物有德国咖啡烘焙机(工业设备)、俄罗斯木材(自然资源)、中亚小麦(农产品),这些货物体现欧洲的资源禀赋与工业技术输出,合肥输往欧洲的货物有江淮汽车(制造业产品)、光伏储能设备(新能源技术)、集成电路(高新技术),这些货物反映合肥的制造业优势与科技产业能力,综上,合肥中欧班列通过资源与产业的跨区域互通,强化了双方经济互补性,C项正确;班列运输江淮汽车确能扩大出口规模,但题干未提供市场份额变化的直接数据(如销量占比提升),无法确证其为“主要作用”,排除A项;班列增长显著,但“主要方式”需与海运、空运等对比,题干未提及其他运输方式占比,无法推断,排除B项;合肥出口高技术产品反映现有技术水平,但题干未体现班列直接推动技术革新(如研发投入或专利增长),属过度延伸,排除D项。故选C项。10.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张,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维护、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据此可知,西方契约文明()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C.起源于法律和政治领域 D.妨碍了罗马帝国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时随生产力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张,人们通过契约建立新型经济关系,契约文明有利于规范经济活动,保障贸易往来,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契约关系强调平等协商而非人身控制,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削弱了旧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契约制度为罗马帝国管理庞大疆域、整合不同地区经济资源提供法律工具,反而促进了帝国扩张而非妨碍,排除C项;材料明确契约文明源于“生产力发展和对外贸易扩张”的经济需求,而非法律或政治领域的理论构建,排除D项。故选A项。1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也流入世界各地。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 D.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也流入世界各地。”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原有的饮食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种得到了广泛的交流,没有涉及殖民地的经济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使得殖民地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不是经济腾飞,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不是初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是涉及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种得到了交流,而不是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这一贸易网络使()A传统印度洋贸易逐渐衰微 B.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C.新兴大西洋贸易发展迅速 D.太平洋贸易日益兴盛【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联系加强,说明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跨太平洋贸易日益兴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贸易不断发展,且传统印度洋贸易继续发展,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贸易日益兴盛,而不是新兴大西洋贸易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中期,法国作家雨果所著《悲惨世界》,以法国工业革命为背景,描述了勤劳工人让,瓦尔让因生活艰难,不得不在一个寒冷冬天打破橱窗偷面包,结果被判处五年苦役的故事。在此,作者意在()A.揭露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虚伪 B.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揭示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D.呼吁政府完善福利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法国)。根据材料可知,以法国工业革命为背景,工人瓦尔让因生活艰难(为了偷面包)而犯罪受重罚,这明显揭示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生活困苦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与题干内容相符,C项正确;作品《悲惨世界》主要是围绕工人的悲惨遭遇展开,未体现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虚伪性的揭露。从题干描述的内容来看,重点在工人因生活艰难犯罪受惩处,没有相关情节指向对资本主义民主制虚伪性的批判,排除A项;作品中并没有涉及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题干只是讲述了工人的经历,未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建立联系,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呼吁政府完善福利制度的相关信息。仅描述了工人的遭遇,没有表达出对政府福利制度完善方面的呼吁,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表是19世纪以来英国主要大城市人口(单位:万人)的增长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城市1801年1821年1851年1880年1900年伦敦111.7160.0263.5477.0658.6伯明翰7.110.223.343.752.3曼彻斯特7.512.630.346.250.5利物浦8.213.837.655.370.4格拉斯哥7.714.734.358.777.6A.工业化快速发展 B.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C.农业劳动力不足 D.外来移民大量涌进工业城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表格数据显示,19世纪以来英国主要大城市人口呈显著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大量工厂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聚集,A项正确;表格虽展示了主要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但并没有呈现全国城乡人口数据,不能得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无法体现农业劳动力问题,排除C项;表格中并没有呈现人口来源,无法推知“外来移民大量涌进工业城市”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建立了高等、中等、初等农业院校及讲习班,培养了众多农业技术骨干,还独立自主推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具生产。这些措施()A.适应了集体化道路需要 B.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物质基础C.贯彻落实了新经济政策 D.突破了帝国主义国家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详解】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建立了高等、中等、初等农业院校及讲习班,培养了众多农业技术骨干,还独立自主推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具生产”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发展农机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适应了集体化道路需要,A项正确;苏联卫国战争是在20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的这些措施主要是为当时农业发展等服务,并非直接奠定卫国战争物质基础,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左右基本被废止,20世纪30年代初已不再贯彻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围绕农业领域,没有体现突破帝国主义国家技术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16.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A.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B.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C.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D.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德国。据材料可知,德国的看病流程有着明确的分工和顺序,病人先到全科医生处,再根据情况转至医院、康复机构等,这体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能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A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德国的看病流程,没有提及民众健康水平的前后对比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是否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全覆盖的信息,仅仅是看病流程的介绍,不能由此推断出实现了全覆盖,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基层医疗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起,美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中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如芝加哥迅速崛起,同时,大量欧洲移民促使纽约、费城等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比已超过50%。铁路网络的扩展不仅促进城市间资源流动,更使得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住房紧张,出现了大量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等。——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化”与“本土化”双重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主要的工商业大都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区,中国本土已经形成了沿海与内地截然分明的格局。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城市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结构加剧。至抗日战争前,若加上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率约为12.5%。——摘编自涂文学《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美国和中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近代城市化的启示。【答案】(1)特征:发展速度快;与工业化同步;城市人口来源多元化;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大量欧洲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消费市场;铁路网络的扩展,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城市商业和工业的发展。(2)不同之处:推动力不同:中国受到外力驱动,具有“半殖民”色彩;美国由本国工业化推动。速度与规模不同: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化率较高。空间分布差异:中国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空间分布不均衡;美国中西东部同步发展。城市功能不同:美国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中国通商口岸虽有所发展,但广大内陆城市仍以传统功能为主。城市人口来源不同:美国城市人口大量来自欧洲移民,来源多元化;中国城市人口主要是国内人口的流动。(3)启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国家应引导区域均衡发展,避免城市发展失衡;在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良性互动;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路径,减少外部干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特点:根据材料一“19世纪后期起,美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可知,发展速度快;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中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如芝加哥迅速崛起”可知,与工业化同步;根据材料一“大量欧洲移民促使纽约、费城等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激增”结合所学可知,城市人口来源多元化;根据材料一“铁路网络的扩展……使得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可知,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根据材料一“城市化进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可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原因: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中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如芝加哥迅速崛起”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根据材料一“大量欧洲移民促使纽约、费城等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激增”结合所学可知,大量欧洲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消费市场;根据材料一“铁路网络的扩展不仅促进城市间资源流动,更使得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铁路网络的扩展,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内政治、经济背景等角度进行补充:资产阶级代议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城市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美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化’特征”和材料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力不同:中国受到外力驱动,具有“半殖民”色彩;美国由本国工业化推动。根据材料二“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城市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至抗日战争前,若加上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率约为12.5%”和材料一“19世纪后期起,美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比已超过50%”结合所学可知,速度与规模不同: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化率较高。根据材料二“主要的工商业大都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区”和材料一提及芝加哥(中西部)和纽约(东部)共同崛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空间分布差异:中国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空间分布不均衡;美国中西东部同步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国本土已经形成了沿海与内地截然分明的格局”和材料一“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功能不同:美国城市功能从商业中心向工业枢纽转变;中国通商口岸虽有所发展,但广大内陆城市仍以传统功能为主。根据材料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材料一“大量欧洲移民促使纽约、费城等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激增”结合所学可知,城市人口来源不同:美国城市人口大量来自欧洲移民,来源多元化;中国城市人口主要是国内人口的流动。【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美国。启示: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制造业向城市集中”与材料二“工业化进程缓慢”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根据材料二中国“沿海与内地截然分明的格局”与材料一美国“中西部同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应引导区域均衡发展,避免城市发展失衡;根据材料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与材料一“城市化进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住房紧张,出现了大量贫民窟”结合所学可知,在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良性互动;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化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化’特征”与材料一美国自主工业化实现良性发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路径,减少外部干预。18.水运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水路运输情况表主体任务人员组成船夫和纤夫来源官方以水路(即漕运)运输官方粮饷共计需要船夫22万人左右,以及押纲使臣和纲官数千乃至万人以厢军为主,兼雇佣民夫。官府常征调百姓服役运输除粮饷以外的其他官方物资船夫超过10万人民间为商人运货民间纤夫,数量十分庞大雇佣——据黄纯艳《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整理材料二据顾炎武的书籍记载,太湖上的船舶种类众多。景泰元年(1450年),明朝政府为了向长江流域过往船只收取税金,向湖广省的金沙洲以及江西省九江府派遣了负责税收的官员。成化七年(1471),明朝向长江流域的安徽省芜湖、湖广省的沙市以及长江河口以南的杭州也派遣了对商品流通征收税金的官员。以九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自18世纪中叶起,每年大概有4万只帆船通过。——摘编自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水路运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简析当时社会经济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代内河水运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问题:存在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国家财政负担重;民众徭役负担沉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新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雇佣劳动关系增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影响:体现了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联系;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水运在明代进一步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河道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对比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社会问题:据材料“以水路(即漕运)运输官方粮饷”“运输除粮饷以外的其他官方物资”“共计需要船夫22万人左右,以及押纲使臣和纲官数千乃至万人”“船夫超过10万人”可知,宋代征召大量人力用意运输官方粮饷和其他官方物资,运量之大反映养兵、养官的支出大,侧面反映存在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国家财政负担重;同时大量的养兵、养官支出,以及运输所需徭役都主要取自于民,导致民众徭役负担沉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新变化:据材料“兼雇佣民夫”“民间纤夫,数量十分庞大”可知采取雇佣民间劳动力的做法,推动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雇佣劳动关系增加;结合所学,宋代水路运输的重要内容是将南方财赋运往北方,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有关。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影响:据材料“太湖上的船舶种类众多”“以九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自18世纪中叶起,每年大概有4万只帆船通过”可知,明代水运的发展表现出商品流通的增多,对区域经济来往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联系;据材料“明朝政府为了向长江流域过往船只收取税金,向湖广省的金沙洲以及江西省九江府派遣了负责税收的官员”可知,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水运在明代进一步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河道管理的复杂性增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生产工具与科学技术作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锄耕地东汉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唐朝筒车灌溉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蒸汽时代1888年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动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电器中1897年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为机器提供高效的动力1946年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生产工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都经历了显著的进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锄进行耕地,这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水排的发明使得水力鼓风冶铁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冶铁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迅速。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启了蒸汽时代,使得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897年迪塞尔发明的柴油内燃机则为机器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到了20世纪,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1946年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的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使得信息处理更加迅速和准确。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则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这一技术不仅服务于军事部.门,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综上所述,生产工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代到现代,每一次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个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脱离债务协议书
- 男子生育协议书
- 竹鼠引种协议书
- 快递签合同转租协议书
- 熟食店转让合同协议书
- 莫衡相亲协议书
- 外包电气工程师协议书
- 租山合伙协议书
- 自然死亡协议书
- 2025年中国冷库用叉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浙江卷)(参考答案)-20250416-113627
- 2025年化妆师职业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
- GA 1812.1-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1部分:人民币发行库
- 2025中信建投证券股份限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鸡蛋市场调查报告
- 2025年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程序员赛项)参考试题(附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480题)
- 测控技术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