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_第1页
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_第2页
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_第3页
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_第4页
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综合课)模拟试卷127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5题,每题7.0分,共45

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民的诉愿权内容()。

A、批评权

B、建议权

C、申诉权

D、起诉权

标准答案:8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2、法之所以有预测作用,是因为法具有()的特点。

A、规范性

B、程序性

C、人道性

D、确定性

标准答案:8

知识点解析:此题测试法的预测作用问题。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

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

排。法之所以有预测作用,是因为法具有规范性、确定性的特点。法律规范以三类

行为模式告知人们如何行为,实际上每一类行为模式都可以被分解为权利与义务的

对应关系。因此根据一顼法律规范人们就可以进行相互行为的预测。法的内容是明

确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连续性,这给人们进行行为预测提供了可能。因此此题

选Do

3、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A、大理

B、大司寇

C、廷尉

D、大理寺卿

标准答案:4

知识点解析:大理、大司寇分别是夏、商、周中央司法官的称谓,大理寺卿则是自

北齐建立大理寺后中央司法官的称谓,隋唐时沿用之。

4、创立了“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和保障人权等崭新内容的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标准答案:8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5、为了反对单纯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法学研究必须坚持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C、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D、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标准答案:4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下列属于执法活动的是

A、朱某认为自己没有钱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税务人员认为某人有偷漏税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D、法官出差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发生口角,而以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标准答案:2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7、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A、撤销

B、改变

C、改变或者撤销

D、废止

标准答案:1

知识点解析:考查要点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地

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因此,A

项是正确的;B项、C项、D项是错误的。

8、我国1993年《公司法》第5条关于“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规定,是属于()。

A、法律概念的规定

B、法律原则的规定

C、法律规则的规定.

D、法律技术的规定

标准答案:4

知识点解析:考查要点是法律规则的有关知识点。判断一个法律条文是否构成一个

法律规则,主要看它是否具备法律规则的完整逻辑结构。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应包

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这一法律条文规定了较为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此,这是

一个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相较于法律规则要抽象得多,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

是一个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则是表述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工具”,如“公司”、

“法人”。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不受法律追究。

A、表决

B、提案

C、发言

D、发言和表决

标准答案:8

知识点解析:考查要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言论免责权。根据我国《宪法》

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

受法律追究。因此,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

10、在现代宪政国家中,()与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一起构成了公民最基本的三大

基本权利体系,集中体现着人的基本价值与尊严。

A、人格尊严

B、言论自由

C、财产权

D、平等权

标准答案:4

知识点解析:在现代宪政国家中,财产权与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一起构成了公民

最基本的三大基本权利体系,集中体现着人的基本价值与尊严。

11、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决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近触

的行政法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撤销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

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但不能改变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对最高人民法院的错误判决进行宪法监督,但不

能改变或撤销判决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1)《宪法》第62条第(十一)项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

定所以选项A正确。(2)《宪法》第67条第(七)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所

以选项B是错的。(3)《宪法》第67条第(八)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

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所以选项C正确。(4)《宪法》第67条第(一)项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选项D正确。

12、解放战争后期的审判体制是()。

A、四级二审制

B、四级三审制

C、三级三审制

D、三级审判制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司法审判机构的体制逐步完善,各行政大区一般

都建立了大区、省、县的三级审判体制。

1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的核心是()<>

A、批评权

B、罢免权

C、言论自由

D、政治自由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公民享有的监督权的核心是罢免权。公民只有享有罢免权,才能有效

地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监督,故选B项。批评权是监督权的具体

内容之一。言论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具体表现,属于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

治自由不属于监督权的内容,更谈不,是否属于监督权的核心内容了。

14、下列选项中,规定采用人民代表会议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宪法性文件是0。(2008

年单选45)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

则》,采取人民代表会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故本题应

选C。

15、关于法律溯及力,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刑事法律若具有溯及力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也违反正义的原则

B、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符合这一耍求

C、在某些现代民事法得中,为了保障公民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律有溯及力

D、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属于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属于法律适用的原

则,而非归责原则。之所以说法不应溯及既往,原因有二: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

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符合这一要求;刑事法律若具有溯及力可

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这不仅侵犯人权,也违反正义的原则。但是,法不

溯及既往是一般性要求,它也存在例外,在某些现代民事法律中,为了保障公民权

利,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律有溯及力。因此,正确答案为D。

16、关于法治与德治的联系与区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法治强调将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

刑峻法治理社会;德治的中心含义是指应当通过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平来治理国家

B、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德治不必然和人治相冲突

C、现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治理国家既要依靠法律,也

要依靠道德

D、在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有着目标的一致性

标准答案:A

知识点解析:法治强调将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

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德治的中心含义是指应当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来

治理国家。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的表述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是正确的,特别

要注意法治和德治与人治关系的根本不同。C、D两项是法治与人治的联系,都是

正确的。

17、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划分主要是从()角度出发的。

A、保护权益

B、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C、法律效力的强弱

D、不同行为模式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按照规范的不同行为模式,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

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

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

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可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18、在我国,下列哪个属于地方性法规?()

A、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

B、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行政复议程序暂行规定》

C、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D、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办法》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是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

常委会。因此选项D应选。选项A是部门规章,选项B是地方政府规章,选项C

是行政法规。

19、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是()。

A、《法经》

B、《北齐律》

C、《唐律疏议》

D、《大清律例》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20、下列属于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是()。

A、区公所

B、街道办事处

C、行政公署

D、派出所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行政公署简称“行署”,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区公所是

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

出机关。可见,选C项。

21、晋代所确定的五刑是()。

A、死刑、髡刑、完刑、作刑、杂抵

B、杖刑、鞭刑、徒刑、流刑、死刑

C、死刑、徒刑、笞刑、罚金刑、赎刑当古

D、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曹魏律》首次提出了新五刑制度的概念,包括死刑、髡刑、完刑、

作刑、赎刑、罚金刑、杂抵罪七种刑名三十七等。《晋律》将其简化为死刑、徒

刑、笞刑、罚金刑和赎刑五种刑名二十余等。北魏确立了死、流、徒、鞭、杖的五

刑制度。北周五刑体系的排列由轻及重,为杖、鞭、徒、流、死五刑制度。《开皇

律》定五刑为死、流、徒、杖、笞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制度正式确立。《唐律》将

五刑排列由轻及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可见,选C项。

22、有关反映宋朝吏治腐败、科举舞弊和宋朝政治、经济、法律等状况的汇编称为

()。

A、《洗冤集录》

B、《折狱龟鉴》

C、《棠阴比事》

D、《明公书判清明集》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明公书判清明集》主要记载了有关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

情况,该书籍还揭露了宋朝的吏治腐败、科举舞弊等种种黑暗现象,此外,该书还

介绍了宋朝的婚姻、户籍、田土以及诉讼判词和官府公文等事宜。故选D项。

《洗冤集录》、《棠阴比事》和《折狱龟鉴》主要介绍的是宋朝的检查勘验制度。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司法活动范畴的是()。

A、司法局审查发放律师执业证

B、交通警察对交通违章者进行罚款处罚

C、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D、检察机关对涉嫌贪污的犯罪嫌疑人予以批准逮捕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司法局不是司法机关,而是行政机关,故A项不属于

司法。交通警察不是司法机关,交通警察对交通违章者进行罚款处罚属于行政执法

行为,故B项表述不属于司法。司法必须是具体运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的活动,

而C项表述并非运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的活动,故C项表述不属于司法。司法权

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D项表述的情形属于司法。牧选D项

24、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中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这里对“当事人'’的解释是()。

A、限制解释

B、扩充解释

C、字面解释

D、系统解释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从狭义上讲,"当事人''仪指原告和被告,但《刑事诉讼法》第82条

对“当事人,,作了广义的解释,即当事人不仅包括原告和被告,还包括被害人、自诉

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可见,《刑事诉讼

法》第82条对当事人作了扩充解释,故选B项。

25、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不能成立的是()。

A、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B、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设定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标准答案:A

知识点解析:权利和义务在价值意义卜具有主次关系,其中,权利处于主导地位.

而义务居于次要地位。义务应来自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从属于权利,义务设定的

目标就是为了保障权利得以充分地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耍素,义务是第二性的要

素。故A项表述不成立,B、D项表述成立,选A项。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具有等

值关系,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没有无权利

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故C项表述成立。

26、最早提出“程序正当性原则”要求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英国是最早提出“程序正当性”原则要求的国家。1215年的《英国大

宪章》中规定:“除依据国内法律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

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后来,人们往往将它作为国家权力行使

必须遵守“正当程序”的初始源头。以后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也对正当程序作出了明

确规定。基于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程序正义优先于实质正

义“,故选C项。注意:以制度的形式正式确立程序正当性原则的国家是美国C

27、上请制度始创于(),

A、秦朝

B、汉朝

C、曹魏

D、隋朝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上请制度源于汉朝,所谓上请,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

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通过奏请皇帝裁决给予其减免刑罚优待的制

度。上请是封建特权法的体现。可见,选B项。

28、最早确立对六部实行监察制度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唐玄宗时令监察御史六人分别对尚书省六部实行监察,称“大察官”,

明朝“六科给事中”即源于此。故选B项。

2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关于公民私有财产保障的法律条文的表述,

正确的是()。

A、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国家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任何人不得侵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根据《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

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

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故选B项。

30、”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和不能避免的因素。”这一法律解释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o(2008年单选10)

A、语义解释

B、历史解释

C、目的解释

D、系统解释

标准答案:A

知识点解析:所谓语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的字义、语法和通用的

表达方式进行解释。题干关于不可抗力的解释方法,明显属于语义解释。

31、立法体制主要是指()。

A、立法机关的设置制度

B、立法权限的划分制度

C、立法权的行使制度

D、法的渊源体系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的配置方面的组织制度,其核心是立法权限的

划分问题。它既包括中夬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也包括中

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

32、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主体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标准答案:A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33、下列关于国家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法院院长、副院长的任期每届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B、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都向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

C、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

主席、副主席

D、在我国,军事机关是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答案:C

知识点露副院长没有连续任职的限制,选项A错误;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向

去全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不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向后两者负责,选项B错误;

军事机关不属于行政机关,选项D错误,国务院总理不能指挥军队。

34、在一起行政诉讼案件中,被告进行处罚的依据是国务院某部制定的一个行政规

章,原告认为该规章违反了有关法律。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有权改变

或者撤销不适当的规章。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标准答案:A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35、在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中,类似于后世“律疏”的法律形式是()。

A、令

B、廷行事

C、式

D、法律答问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36、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机构或人员不可以提出对于全

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

会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

A、全国人大三个以上的代表团

B、全国人大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

C、全国人大主席团

D、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全国人大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

举国家主席、副主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

察院检察长;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

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的人

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委员的入选对于以上人

员,根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者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的罢免案,

全国人大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在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经全体代表过半数的同意

后,予以罢免。

3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修订于()。

A、1932年1月

R、1932年7月

C、1933年1月

D、1934年1月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1934年1月的全国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宪法大纲》做了某些

修改。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议事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下级服从上级

C^民主协商

D、言论负责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39、宪法的本质是()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A、阶级

B、政治

C、利益集团

D、阶层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宪法比其也法律更集中、更全面地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宪法表现的内

容取决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

集中体现。

40、强制男犯服修筑城墙一类的劳役,女犯服春米一类的劳役,这种刑罚在秦时被

称为()

A、司寇

B、鬼薪白粲

C、城旦春

D、候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城旦春。秦时最重的劳役刑。《汉旧仪》:“城旦者,治城也。女为

春,舂者治米也。''可见,男犯为城旦,主要罚服筑城等苦役,女犯为舂,主要罚

服舂米等杂役。刑期一般四年至六年。

41、元代监察法律的集大成者是仁宗时期编纂的(),

A、行台体察等例

B、禁治察司等例

C、宪台格例

D、风宪宏纲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ARC=选项都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监察立法,只有D选项才是编

纂于仁宗时期的监察法律集大成者。

42、法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调整()。

A、人们的劳动

B、生产技术的优化

C、知识产权

D、生产关系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法影响生产力的途径主要

有:法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生产力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法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

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

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4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封建法典是()。

A、《大清会典》

B、《元典章》

C、《宋刑统》

D、《大明律》

标准答案:C

知识点解析:《宋刑统》修成后,经宋太祖批准,“模印颁行”天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刊版印刷的封建法典。

44、《军爵律》的主要内容是()。

A、扩大赋税

B、鼓励农耕

C、废除井田制

D、按军功封爵

标准答案:D

知识点解析:商鞅在秦变法时,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颁布《军爵律》,规

定有军功者按其功劳大小赐爵。

45、法学上,将法律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称为(),(2009年单选4)

A、法律实施

B、法律实效

C、法律适用

D、法律实现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法的实现与法

的实施不同,法的实施是人们施行法律,使法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

律”的过程和活动;它也不同于法的实效,法的实效是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

和程度.侧重于结果C据此C本题应选Be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

分。)

46、法律制裁根据()可以分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标准答案:2,8

知识点解析: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

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小同,法律制裁

可以分为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47、下列属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的是()。

标准答案:A,B,C,D

知识点解析:除了A、B、C、D,还有相对稳定原则和主次原则。

48、宪法规范调整

标准答案:1,4,8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49、宪法法院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情形有

标准答案:1,2,8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50、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说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标准答案:A,B,C.D

知识点解析: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因此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从数量上看两

者的总量是相等的。而从产生和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

到相对一致的过程。所以在原始社会,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并不明确。而在剥削阶级

的法律体系中就出现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现象,只有到了现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

建立,才实行“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两者:在不同国家的

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在等级社会中,法律制度强调的是以义务为

本。而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则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51、明初皇帝朱元璋亲刍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标准答案:B

知识点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以明初乱世和“民不从教”为口实,仿照周公东征殷顽时

训诫臣民的书面文告一“诰”,制定了所谓的《大诰》。《明大诰》是以判例形式出

现的、带有特别刑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5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国家机关中,享有正式法律解释权的有()。(2011年

多选51)

标准答案:B,C,D

知识点解析:我国现行《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

下列职权:……(4)解释法律;……据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正式法律解释权。

故B项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中

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

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

解释。据此,选项C、D也具有正式的法律解释权。

53、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卜.列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0。(2011

年多选56)

标准答案:A,B,C

知识点解析:我国现行《宪法》第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制。据此,A、B项的表述正确。我国现行《宪法》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

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

和发展。据此,C项的表述正确。我国现行《宪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在

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据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

仅是“重要补充”。故D项表述错误。

54、法律渊源的表现形式有()。

标准答案:A,B,C,D

知识点解析:法律渊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制定法、习惯法、国家条约、判例法、法

理学说等。因此,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法律渊源的表现形式。

55、下列有关宋朝考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标准答案:A,B

知识点解析:宋朝的考课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磨勘制,即磨勘转官,是指定期勘验

官员的政绩,以定其升迁。二是历纸制,是指规定官员按日自计功过,并上交给主

管官吏,或由长官平时汜录其下属官员的善恶作为考核的依据。A项正确。宋朝十

分重视加强官吏的考课工作,实行官员任满,三年为一任,考课一年一次。B项正

确。京朝官由审官院掌考,州县官由考课院掌考工C项错误。宋朝对州县官的考课

标准是“四善三最”,四善是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三最是治

事之最,劝课之最,抚养之最。D项错误。

56、法律实效是指()。

标准答案:B,D

知识点解析:法律的实效实际上是一种对法律实施状态的评价,但是又不同于法的

实现,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

务的结果。

57、清末,甲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乙国在中国不享有领事裁判权。则在领事

裁判权制度下,下列哪些案件仍由中国管辖?()

标准答案:B,C

知识点解析:选项A、D的案件的被告为甲国公民,所以这两类案件由甲国领事裁

判。

58、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标准答案:A,B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59、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有()

标准答案:A,B,C

知识点解析: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了《训政纲领》并由国

民政府公布,作为训政时期的政纲:《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于1931年5月5

日由蒋介石集团包办的“国民会议”制定,同年6月1日由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施行;

1936年4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0次通过了宪草委员会意见,并决议交立

法院通过。5月1日立法院第四届第59次会议提出讨论,经三读修改通过,因公

布日期为1936年5月5日,故该草案又称为“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是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1913年4月国会召开后,遂组织宪法起草委

员会于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该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

天坛的祈年殿,故这部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

60、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不享有

标准答案:A,D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1、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六礼”内容的有()。

标准答案:A,B,C

知识点解析:西周的婚姻成立主要有六个条件,即所谓“六礼(1)纳采,即男方请媒

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2)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

凶;(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使人送聘礼给女方.;(5j请

期,即请媒人与女方商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亲去女家迎接。

62、下列关于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标准答案:AC

知识点解析: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因此

A正确,B错误。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受到宗教、道德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C正确,D错误。因此选AC。

63、下列关于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标准答案:A,B

知识点解析: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专门委

员会是常设性机构,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全国人大闭

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故选项A正确。国务院拥有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

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和监督权。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及所属各

部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地方行政机关必须接受国务

院的统一领导和监督,故选项B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

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最

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

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所以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故C错误。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从属制,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

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

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

院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故选项D错误。

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

64、简述清末商事立法的主要特点。

标准答案:(1)在法律渊源上体现了以“模范列强”、“博稽中外”为立法的原则。商事

法典的制定从体例到内容,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法,如《钦定大清商律》

主要参考了英、日的公司法和商法。同时商法在内容上注意吸收和反映中国传统的

商事习惯.《破产律》尤重对传统商事习惯的采纳,在诸多方面沿袭了中国习惯.

(2)在法典编纂结构和立法技术上,充分体现了照顾商事活动简便性及敏捷性的要

求,以宽为主。在吸收各国商法和中国商事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与商为便的一系

列规定,如对公司的设立采取法定许可制度,允许公司变更其类型等,在客观上有

利于鼓励私人投资近代企业。(3)带有封建残余和半殖民地法律的烙印。如对妇女

经商进行了限制,各主要商律对外国公司均无规定等。(4)清末制定的商事法律虽

有种种不足之处,但客观上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中国近代商事立

法的开端。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5、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标准答案:(1)唐律的特点主要包括:①“礼法合一”。唐朝继承、发展以往礼法并

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②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朝在前律的基础上,再次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

律12篇,500条。③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朝代都轻,死刑、流刑

大为减少。④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准,用语精练明确。唐律的篇章井然

有序,法律形式相得益彰,概念精练明确,用语确切简要,逻辑严谨缜密,疏议得

当精深,其立法技术完善而被举世公认。(2)唐律的历史地位表现在:①对中国封

建法律的影响。唐律是目前为止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国封建法

典的楷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唐律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不仅及于本

国,而且超越国界,对亚洲I,特别是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6、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2009年简答66)

标准答案:(1)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以“六法”为基本框架。人们在习惯上把南

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简称为“六法全书”,其组成包括三个层次:基本法典、关系

法规和判例、解释例。(2)构成“六法”体系的核心的是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

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典。基本法典构成了国民党政权法律体系的骨

架。(3)所谓“关系法规”,是指围绕基本法典而制定的低位阶法规。关系法规作为

一种补充,与各自的基本法典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4)判例、解释例

是最高法院的判例、司法院的解释。最高法院的判例经“采为判例,纳入判例要

旨”,并报"司法院''核定者,具有法律效力。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拥有解释宪法、法

律的权力,其作出的解释例或决议,具有与宪法或法律同等的效力。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四、分析题(本题共5题,每题分,共5分。)

《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己伤者,绞;已杀者,斩:诸

谋杀制使,若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谋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流二千里;

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诸部曲、奴婢谋杀

主者.皆斩C”《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斗殴杀人者.绞C以刃及故杀人

者,斩;诸误杀人者,减斗杀一等;诸以力共戏杀人者,减斗杀二等;诸过失杀伤

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

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

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同答下列问题:

67、该段文宁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六杀”制度。所谓“六杀”,就是唐朝以行为人

的主观动机为根据,对杀人的行为所作的六种划分,包括谋杀、故杀、斗杀、误

杀、过失杀和戏杀。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8、请分析该段文字中不同的量刑情节。

标准答案:唐朝“六杀”理论中,区分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这种区分故意和过失

的刑法原则最早起源于西周,经过秦汉魏晋的发展,唐朝不仅区分了故意和过失,

还发展了对杀人罪的区分从而形成“六杀”理论。对于谋杀,处徒3年,造成伤害

的,处绞刑,造成死亡的,处斩刑,若谋杀的对象是官员的,流二千里.对于婢幼

谋杀尊长、以贱谋杀贵的,处斩刑;对:于故杀,处斩刑;对于斗杀,处绞刑;对

于误杀,减斗杀一等即流三千里论处;对于戏杀,减斗杀二等即徒三年论处;对于

过失杀,因属于过失犯罪,允许以铜赎罪。

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

69、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

标准答案:唐律在量刑的规定上注意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般是故意犯罪处

刑从重,过失犯罪处刑从轻,这表明唐律已经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心里动机对量刑产

生的影响。同时,唐朝对于过失犯罪的情形也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即对其杀伤人的

行为结果没有预见,原无杀伤人的动机和目的,表明行为人没有犯罪的故意,因此

应当减免刑罚,并允许以铜赎罪。这表明,唐律区分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

的过失两种情形,并按照情形分定了过失杀的处断,进一步体现了唐律对行为人过

失状态下的高度认识。“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恚代刑法的完备与立法技术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