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及阅读“四步法”解题法知识储备知识储备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一种由二至三则相对独立的阅读材料构成的阅读文本。其特点有:①几则材料之间有一个内在逻辑主题,但不同材料各有侧重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②几则材料虽然内容相对独立、侧重角度不同,但彼此形成互补关系;③结合2021年、2020年新高考Ⅰ卷可知,非连续性文本一般以论述类文本为主,但也可以是由消息、通讯、报告等实用类材料组合成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特点:1.新闻阅读仍是首选。尤其是科技类新闻。2.材料呈现上,仍是以三四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但以一个新闻事件为中心。3.命题角度上,主要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统计图表分析、观点的对比、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4.命题方式上,两道单选,第一道以文本局部为主设题,第二道从整体角度命题。简答题增加难度,由过去侧重信息提取到现在还可能考查评价和探究能力。事实上,现代文阅读Ⅰ所选用的文本,无论是多文本材料,还是单文本材料,主要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考生要依据选文的特点及文章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判断、概括和探讨。“四步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第一步,透过材料标题(或出处),弄清文本信息类型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辨别文本的写作对象是什么,并据此断定文本类型及大致内容。第二步,圈点关键信息,把握文本局部信息迅速浏览各则材料,圈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新闻报道的关键性信息,材料中的不同观点,调查报告的结论,等等。如材料中有图表,则要关注以下几点:①抓标题,借助标题把握图表的主题;②抓图表,在阅读中全面整合图表信息,迅速了解图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③抓数据,把握图表中数据的特点和规律,从中得出结论;④抓标注,重视与图表相配合的说明性文字,准确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第三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每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一则材料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搞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文本的脉络、顺序;如果只有一个段落,则要搞清其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进而提取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第四步,明确中心主旨,把握文本异同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还要思考命题者为什么将这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考查,理清多则材料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四步解题法】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简称:读→审→找→比1.读——读原文。(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温馨提醒抓住关键词语要注意①、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点。②、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③、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④、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⑤、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话。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3.找——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题型专练题型专练一、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填“一致”或“不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15分)1.选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所有产业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3分)原句:而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具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3分)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选项:除了批评道德的缺失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3分)原句: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缺失,亦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3分)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21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选项: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3分)原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人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
5.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日《文学报》)材料二: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摘编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
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侧重于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4.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分)5.“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案解析】一、1.不一致把原句“文化”换成“产业”,扩大了范围。2.不一致强加因果。3.不一致选项丢掉了原句中的“也许”,把或然当成了必然。4.不一致颠倒因果关系。5.不一致偷换概念,“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主体,而非“生态文明”。二、1.C(A项,扩大范围,“其研究集中在……”错误,“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B项,因果混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D项,曲解原意,“《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的说法不对,林语堂不喜欢妙玉,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2.D.“宝玉顺从的性格”于文无据,并且也不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宝玉叛逆的形象特征。3.B原文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2025年
- 2025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工程法规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旅游业解析与应用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章节测试试题(详解版)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难点解析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旅游部门年度总结
- 综合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单元测试试题(含解析)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定向训练试题(含详解)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测试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一
- 《组织的力量 增长的隐性曲线》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第六章金属合金的塑性变形
- 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
- GB/T 20671.5-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5部分:垫片材料蠕变松弛率试验方法
-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题库大全免费答案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浙江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安装300条)新版
- 七年级(上 )生物实验通知单
- 中国瓷器发展史(课堂PPT)
- 系统部署报告(共6页)
- cvc和picc导管的维护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