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_第1页
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_第2页
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_第3页
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_第4页
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期末专题复习:《经典常谈》知识梳理《说文解字》第一一、内容:“仓颉造字说”—始皇统一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六书”—字体演变二、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三、《说文解字》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说文解字》特点1.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2.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3.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说文解字》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四、六书: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互训)、假借。《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诗经》第四诗的源头上歌谣。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发展历程:1.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2.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3.解释《诗经》最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知识点:1.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2.《诗经》六义:三种音乐类别(风、雅、颂)与三种艺术技法(赋、比、兴)的合称。“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故多在诗歌的发端。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子夏,《小序》约出自小毛公。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春秋》三传第六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第九《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观点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文第十三1.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2.春秋——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3.战国——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4.汉朝——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5.魏晋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6.唐朝——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的人。唐初陈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