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课件 第8章 实践案例分析_第1页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课件 第8章 实践案例分析_第2页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课件 第8章 实践案例分析_第3页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课件 第8章 实践案例分析_第4页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课件 第8章 实践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实践案例分析8.1|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住宅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2|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目录CONTENTS8.3|雄安设计中心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4|上海张江未来公园艺术馆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5|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6|成都天府农博园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7|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目录CONTENTS8.8|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酒店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9|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10|上海临港星空之境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1|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住宅8.1.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位于阿斯塔纳绿线(Greenline)延长轴的两侧。总占地面积为49516㎡,允许的建筑面积比(PlotRatio)为2.9,允许总建筑面积(GFA)为142013.50㎡。项目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单元,包括1.5室、2室、3室、4室和5室,每种户型的面积范围从45~350㎡不等。总公共区域面积为24530㎡,公共区域比率为17.3%。商业区域面积为10144㎡,其他辅助设施面积为13333.50㎡。总共需要684个停车位。场地覆盖率为28.36%,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4044㎡。客户定位为精英家庭、年轻家庭、学者和商务人士8.1.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哈萨克文化,整体布局以中心向外展开,象征着太阳的辐射光芒,所有的建筑都被太阳的光环所环绕,同时形成了多层次的特色空间。基地:两个地块的面积分别是24800m²和24700m²,这为项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体量:适当的建筑体量将根据面积要求进行放置,其中涉及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分布中央绿地:地块中心规划一个中央绿地,用于提供开放空间和提升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升公园:提升地面层的绿地至平台层,创造出一个抬高的公园空间。形态变化:通过将形态旋转,建筑的布局适应抬高的公园和周围环境。生态:方案注重生态设计,通过垂直绿化和绿色走廊来增强生态效益。空中步道:绿色走廊连接不同的区域,并且延伸至住宅区,形成垂直绿化,以提高住宅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8.1.3技术方案解析阳光空间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鼓励居民参与户外活动显示出设计的包容性和人性化。通过优化阳光照射,促进植物生长。创新空间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空中走廊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创造了一个多维度的居住和社交环境。空中俱乐部和空中花园提供了独特的休闲体验。阳光平台和咖啡吧则为居民提供了日常的休闲选择。绿色空间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通过生态走廊连接不同的绿色空间,形成生态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通过高比例的绿化覆盖,项目致力于创建一个生态友好的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采光通风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考虑自然光和自然通风的最大化利用,以提高能效、提升居住舒适度,并促进可持续建筑实践。

项目立面通风口的布置在能最大化自然通风效果的位置,同时考虑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

通风口与建筑立面的设计风格相协调,不破坏建筑的美学外观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2|长江生态环境学院8.2.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位于重庆市广阳湾,占地面积约35.4万m2,总建筑面积约18.3万m2。项目能同时容纳2000名研究生及500名教职工、科研人员进行工作和学习。项目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貌特点,结合重庆独有的山陵地形衍生出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形成最重要的建筑特色8.2.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建筑方案表现为典型山地建筑,建筑风貌体现十八梯、吊脚楼和街巷等重庆地域元素,最终实现“因境而成”“随曲合方”的设计意向.为解决地块内部多重地形带来的高差问题,顺应地势,建筑风貌借鉴了十八梯、吊脚楼和街巷等重庆意向,突出重庆地域化元素与历史文化特点,形成具有识别性的建筑语汇各功能空间,以“上爬”和“下掉”两种方式节约了结构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改善城市面貌。建筑与堡坎间留出巷道,加强自然通风8.2.3技术方案解析通风廊道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利用区域长江水体所形成的局地环流系统,在夏季将水体上方清凉空气引入校区,从而改善滨江区域微气候。通过优化景观、铺装设计和建筑布局,局地下垫面热压差形成的局地风环流系统,也有助于将校园中心区域的热空气向周边输送,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底层架空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针对重庆夏季炎热、潮湿多雨、风速缓慢等特殊的气候特征,架空层的设置能明显改善区域风环境特征。项目底层架空很好地适应了不平坦的地势。在雨季,底层架空可以有效防止洪水侵袭和地面潮湿对建筑的影响。底层架空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形成了生态友好的建筑形态。自然风景引入架空空间。屋顶绿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屋顶绿化可以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创造空中景观价值。同时实现了吸附尘埃,减少噪音,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并可以缓解雨水屋面溢流,减少排水压力,有效保护屋面结构,延长防水寿命的目标。生态修复方案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原有山体、湿地和植被,恢复自然生态。将雨水作为活水资源,收集、净化后集蓄至景观水体,并通过循环系统让水流动起来,通过净化系统维持水质。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3|雄安设计中心8.3.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雄安设计中心利用原澳森制衣厂生产楼改造而成.项目总建设规模约1.2万㎡,原有主楼1~5层主要功能为租赁式办公,加建部分包含了会议中心、展廊、会议室、餐厅、制图、共享书吧、屋顶农业、零碳展示馆、超市等配套功能。8.3.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基于“少拆除、多利用、快建造、低投入、高活力、可再生”的绿色理念,引导设计低碳化实施。

整体能源策略的思考,其中非空调区域(半室外开放区域)与空调区域(室内功能区域)采

用不同能源策略。除此之外,设计的绿色理念也立足于建造方式、空间用能、资源平衡、循环再生等层面展开。8.3.3技术方案解析既有建筑“微介入”改造策略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雄安设计中心采用“微介入”式的改造策略,最大化既有建筑利用。原建筑主体结构100%被保留下来外围护保留比例高达85%拆除混凝土再利用量780.45吨拆除玻璃再利用量312.49㎡创造共享生长空间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提倡绿色行为,倡导室外步行活动,利用室外连廊与院落引导使用行为,形成立体化生态交往空间与氛围营造。整个设计中心利用生长的理念创造共享的活力社区,塑造多样的平台交流空间采用钢结构装配模块建造方式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建造方式采用钢结构装配与多功能使用模块快速建造,空间做到弹性灵活,自由转换,打造未来全部可回收可再循环的建筑理念。压缩用能空间和缩短用能时间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首层加建部分通过灰空间檐下外廊替代传统的室内交通走廊,主楼内走廊楼梯间等交通空间被定义为非采暖房间,形成缓冲过渡暖廊。

借助首层檐廊导风、办公暖廊蓄热、外挑檐廊遮阳、高性能围护结构等被动式设计手段,结合设计前期的性能模拟优化与高效能的分体式VRV系统,雄安设计中心的空调使用时间相较于普通办公建筑减少978小时。光、电、水、绿、气能源自平衡系统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光伏板吸收阳光产生的电能,将雨水收集和海绵调蓄后的净水提升,用于景观植物的浇灌,产生的氧气释放再给自然,又一次新的循环,内在往复。室内外建构一体形态自生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设计的过程将结构、围护、装饰、景观、室内统一成一体化的建构模式。基于钢结构的快速搭建,将高能效框架式玻璃幕墙、生态木塑板、金属网室内外吊顶、金属栏板与宽大木扶手、景观透水铺装、植物种植槽等整合在一起,一次性装配建构,形成独有的一体化集成语言,使建筑形态自然形成。拆除废渣的再生利用技术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将拆除的场地与建筑废渣进行就地循环再利用设置可分层叠加的装配金属笼系统,混凝土碎块与黏土砖被填入构成景观围护墙体破损的玻璃碎渣也作为独特的混凝土骨料与铺装应用于建筑与景观的地面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示范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最大限度引导在自然通风采光;再通过优良的围护体系保证了建筑界面的密闭性结合建筑本身的光伏产能实现建筑产能基于较低的单方造价,创造出了高品质、高性能、具备绿色人文关怀的生态活力社区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4|上海张江未来公园艺术馆8.4.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基地位于张江高新科技园区内,东侧紧挨上海市AI+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本项目为未来公园一期的艺术馆项目,主要功能包括艺术馆和辅助用房。艺术馆由室外连廊将一栋椭圆形平面综合馆、三栋圆形平面展览馆和一栋圆形平面库房联系为一个整体.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312.2m2。8.4.2设计方案解析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用快速设计理念,化整为零,由模块化的建筑构成,4个圆形单体,1个椭圆形单体。目的:1、可以快速建造,缩短工期,2、因为模块内空间适应性强,更方便布展换展,满足短期展览的需要。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结构,主体构件标准化设计并进行工厂化生产,就地进行装配式施工,并对建筑进行了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使得建筑内部数据共享更为便捷。观展流线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本项目设计了5个不同的室内场景,并且通过一个半室外的环廊观展流线串联在一起。

室内场景作为主题展览区,呈向心式布局围合出中心广场作为室外科技展场。各主题展馆之间的建筑间隙设计成为临时展场,在环形流线上灵活的更换,形成环廊流线上的模块式串联体验。建筑群外围为室外无人驾驶车展示场所。室内布展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为了满足多种室内布展需求,设计结合了玻璃幕墙、檐下空间等将室内外进行融合,带来了室内外互动的参观体验。

室内空间为大开间设计,内部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空间及其尺度可根据展览的需求进行改变。

建筑主体结构为钢结构,建筑设备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以配合不同的布展需求,增加了室内空间的灵活性。8.4.3技术方案解析基于BIM的精细化设计管理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设计管理突破传统方式,基于BIM的精细化设计管理使得项目周期节省了一半,大大减少了建造期间能耗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建筑设计及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风口、喷淋喷头均径向布置,整体与建筑流线保持一致,且项目的设备机房空间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同时采用外遮阳减少阳光直射。VIP休息室、办公室和会议室幕墙设置可开启。展厅设置全空气空调系统,办公区域设置变频多联式空调系统,主要主要人员活动区域均满足II级舒适度的要求可再生能源照明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中心展场铺地采用深灰色胶黏石结合5mm厚发光石组成光斑点阵,白天吸收太阳光,晚上发出荧光,节约景观照明用电。在景观地灯的设计中,利用干涉曲线与参数化技术调整地灯的尺寸变化和距离位置。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5|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8.5.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是国内首栋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也是第一批入选山东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9696.7m2。为多层公共建筑,地上6层,其中1、2层主要是实验室,3-6层主要是研究室。8.5.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本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地形,在形体上形成了三段的布局形式。

针对场地内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设计者又对建筑形体设计的初步情况进行了场地风环境的模拟,当建筑物的报告厅部分改为圆形,主楼的形体改为长方形以后,建筑物的室外风环境达到了十分适宜的程度8.5.3技术方案解析天然采光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室内天然采光设计主要针对小型研究室、大型研究室采光两种形式。

小型研究室:窗地面积比达到18%室内采光系数平均值为5.6%采光照度平均值为700lx大型研究室:窗地面积比达到18%显示室内采光系数平均值为5.6%采光照度平均值为700lx天然通风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在过渡季节,利用“穿堂风”及中庭热压通风,减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性,从而降低建筑能耗。项目利用外窗、内侧高窗、中庭及天窗组织自然通风。

利用流体计算软件对通风组织进行优化,实现过渡季节的被动式通风置换。可调节的外遮阳技术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过滤”与“吸收”太阳能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方式,在利用太阳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建筑隔热,“过滤”部分太阳能,合理的遮阳方式能够降低建筑夏季制冷能耗。高保温隔热性能外围护结构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外墙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作为主体,并采用200mm石墨聚苯作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墙体整体传热系数[k=0.14W/(㎡·k)]。建筑屋顶找坡材料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水泥憎水型珍珠岩,并采用220mm厚挤塑聚苯板作为屋面保温材料,屋顶整体传热系数[k=0.14W/(㎡·k)]透明外门窗采用被动式节能窗,塑料窗框(外加铝合金扣板),配置双银Low-E三层中空玻璃,中空玻璃采用暖边间隔条密封,间层填充惰性气体氩气,气密性构造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针对外门窗洞口处,气密性构造做法为将防水透气膜粘贴于室外窗框处,防水隔气膜粘贴于室内窗框处,将缓慢回弹高压缩率海绵胶条贴于窗框和洞口间。

针对室外预制墙板与楼板连接处的线性缝隙构造设计,在缝隙外侧的上下端口处,填充ALC专用密封胶,粘贴50mm厚的聚苯板。气密性构造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室内侧,用防火石膏板包裹工字钢,用混合砂浆打底,粘贴海吉布气密层,再用粘结胶涂抹海吉布面层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6|成都天府农博园8.6.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天府农博园选址位于新津县兴义镇和崇州市三江镇.天府农博园规划面积达到113

km²,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3

km²。包含农博展厅、会议中心、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文创孵化、特色街坊、室外展场等功能8.6.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园区采取“一岛三镇”的空间格局建筑形体取义于成都平原远望层峦叠嶂的远山意向设计充分发掘场地的自然景观优势提供全天候多种体验型空间8.6.3技术方案解析生态节能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主要采用了有顶室外展场的形式。展览部分更是做到了近似零能耗的目标,真正实现了与农博相契合的绿色生态理念。主体建筑采用外廊式与遮阳防雨棚架结合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引导组织气流,营造出舒适的半室外活动空间。

木结构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采用的胶合木结构则是一种可以固碳的负碳材料,更能体现生态与农业特色,且全部为工厂预加工,再到现场拼装、减少了施工误差,保证完成质量。同时,木结构源于自然,色彩质朴,符合农业博览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四川地区也被广泛采用。

遮阳透光屋面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ETFE膜材则自重轻、透光性好,易着色,可以通过自身彩色的肌理与彩色的大田相映衬,更好地体现农博理念。开放式吊顶系统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棚架内地上建筑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柱、钢梁可直接外露,省去了保温和防火涂料表面大量的封装之烦。钢柱表面、工字钢梁侧面用不同饱和度的绿色随机分段涂刷,形成了立面别具一格的色彩和肌理,微生态系统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将种植槽、滴灌系统、花槽组合在标准钢架单元内部,进而组合成穿插在空间中透光点景的绿植幕墙。幕墙上植物的搭配,设计师选择了适宜在半室外环境生长的绿植种类,并配合紫外线光谱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构建出拱棚内部有机富氧的微生态系统。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7|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8.7.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86号地块,东起九龙路、北至哈尔滨路,由新建的住院医疗综合大楼(A楼)、保留建筑(B楼)及连廊、连接体共同构成。功能包含急诊急救中心、手术中心、门诊体检中心、住院中心及相关诊疗辅助等。项目建筑面积48129.73㎡,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4630.69㎡;地下建筑面积13499.04㎡。塔楼15层61.6m,裙房5层22.4m。8.7.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空间布局基本形式保持与与原平面相同。按原立面风格修整外墙面,建筑改造后延续了原有风貌特征,并满足了现行节能等标准规定和使用功能需求。8.7.3技术方案解析节能改造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外墙内侧加设AEPS内保温、立面窗材更新为断热型材中空玻璃窗、屋顶重新设置II级防水、延续并优化原屋顶绿化等。

可调节的内遮阳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项目在新建单体与保留单体连接体的中庭天窗设置可调节遮阳百叶,优化自然采光,防止眩光,并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得热,降低空调能耗。

自然采光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连接体共享大厅:新建单体与保留单体之间设置三层通高共享大厅,并设置天窗和可调节遮阳;主要功能房间:病房、诊室、办公室等主要功能房间沿外墙布置,并优化窗地比。自然通风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合理设置开启扇:主要功能房间均设置可开启外窗,春季、秋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均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为81.1%,能有效促进室内自然通风。高效节能系统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A楼冷热源采用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洁净区与非洁净区域分别设置)。机组COP达到3.20,

高于标准中2.80的要求值14.3%。B楼采用多联机组IPLV不低于5.6,较标准3.4的要求值高出60%以上。分体式空调器能效等级满足现行国家规定的1级要求。排风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A楼塔楼采用热管式能量热回收新风机组,对室外新风机病房卫生间排风进行热量回收,回收效率大于63%。B楼采用多联机+新风系统,一层药房采用排风进行热回收,回收效率大于65.5%。节水设施系统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设置分级计量仪表,减少给水管网漏损;合理进行供水压力分区及支管减压设置,保证各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限制超压出流;按使用用途和付费管理单元,分别设置水表,促进后期行为节水。采用2级节水型卫生器具,以及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智能化管理集成系统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本项目弱电智能化系统紧紧围绕现代智能化综合性三甲医进行设计,采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技术,突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智慧医院平台。弱电系统包括通信系统、子母钟系统、一卡通系统和BMS集成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视频集成管理系统、医用综合信息集成系统(HIAS)等。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8|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酒店8.8.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本项目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PDC1-0401单元H01-01地块工程包括一座多层会议中心、一座五星级酒店和一座公寓式酒店,总建筑面积227082.18㎡,容积率1.8,建筑密度51.79%,绿地率10.5%,酒店塔楼23层,建筑高度99.9m,裙房5层。其中五星级酒店和公寓式酒店部分为超低能耗实施范围,建筑面积为97264.89㎡,建筑结构形式为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8.8.2设计方案解析以健康舒适为前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保证室内外环境安全、健康、舒适是设计首要前提。因此在制定超低能耗策略时,以建筑健康舒适为基础,尊重各功能空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需求,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室内热湿环境控制、室内空气品质等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探索合理的超低能耗技术路径,而非一味追求高节能率而牺牲建筑品质。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通过建筑气候响应设计、建筑体形系数和窗墙比的测算比较、不同朝向的外遮阳设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机电系统能效提升优化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等,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在方案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将绿色、节能、低碳理念融入设计理念,并贯穿设计全过程,充分融合工程、技术与艺术,打造美的、健康舒适的、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建筑。8.8.3技术方案解析场地布局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将酒店和会展沿轴线拉开,连接部分设置为架空连廊。保持人行区域良好的风环境的同时,兼顾酒店和会展的采光需求。酒店设置于地块南侧,并将酒店裙房设计为南向退台式,顺应夏季主导风向。保证1.5m处行人可感知风环境区域的人体舒适度

建筑窗墙比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在考虑星级酒店的自然采光和视野舒适性需求的同时,兼顾超低能耗建筑空调负荷降低和能耗降低的要求。通过对不同立面、不同窗墙比的设计方案进行能耗及采光的计算分析最终确定各朝向平均窗墙比约为0.5左右的建筑设计方案。

外遮阳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在满足室内采光的基础上设置水平外遮阳,在保证客房采光的同时,降低客房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实现节能及采光的最优化设计。在增加屋顶绿化面积的同时,利用挑檐形成外遮阳,降低太阳辐射得热,减少能耗自然通风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开启扇的设置对建筑立面效果和成本都有较大影响,为此项目从方案阶段开始就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确定利于室外风顺利进入室内的开启扇设置位置,并跟随项目进程,配合立面造型及平面功能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室内换气次数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本项目结合建筑整体造型,通过对不同光伏产品的发电效率、产品特性、以及与建筑造型的结合美观性等进行对比,选用了薄膜光伏系统。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8.9|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8.9.1工程项目概述工程项目概述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集体育竞技、健身休闲、商业娱乐、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型的甲级体育中心,也是一座开放式的体育公园。项目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并把它贯穿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它从项目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综合运用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土地空间集约、能源高效、水源节约、建筑材料减量和环境健康舒适的目标。8.9.2设计方案解析设计方案解析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采用了公园式的布局方式从室外空间综合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来塑造室外公共环境结合项目特点,在保证项目自然采光的同时,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收集屋面和硬质道路雨水,采用中水回用技术8.9.3技术方案解析室外空间综合利用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从规划总体布局出发,根据城市周边环境,现有公交系统和正在施工中的地下轨交站点规划,打造地上地下立体交通体系。临近主干道交叉口服务楼的下沉式广场形成了有围合感的室外广场;阶梯式大平台上布置了绿化和球类活动场地,以底座形式托起体育场馆。

建筑窗墙比优化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苏州奥体中心在片区开发中重视海绵城市建设采用屋顶绿化。利用绿地和硬质透水铺装下渗、下凹式绿地滞流、雨水收集池调蓄以及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措施,控制场地内雨水外排量。室外硬质铺装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自然采光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本项目对于自然光的利用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中央车库采用13套导光管系统,把室外光线导入地下,有效改善了地下车库的采光。另外,下沉式广场使得地下空间能够获得较好的侧面采光。中央车库设置了3个采光井,直接把光线引入地下车库;服务楼塔楼的酒店、办公在平面布置上把公共服务设施设于中央区域,平面四周为主功能区,为室内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建筑遮阳设计技术方案解析工程项目概述设计方案解析

外窗采用水平固定遮阳措施和高反射材料的内遮阳。建筑中庭天窗采用电动内遮阳系统,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