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预习知识+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素材积累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3.学习本文说理透彻的特点,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2.文学思想及作品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3.相关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事例: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拓展: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4.解题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拓展: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奏章,奏议,如秦李斯《谏逐客书》。三.疏通文意:(一)、鉴赏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解读内容: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二)、鉴赏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解读内容1:概括本段内容。2: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三)鉴赏第三、四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解读内容:试概括王安石对待变法的态度,并找到相关语句。四、拓展延伸:1.盘庚迁殷资料补充: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材料: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与王介甫第三书》译文: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思考1: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信中都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分别想说明什么?思考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司马光却批评王安石废弃所有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对“坚持自我”与“同俗从众”进行辨析,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五、素材积累:"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断,道出了中国传统士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商鞅在渭水畔徙木立信时,面对的不仅是市井百姓的犹疑目光,更是对变法道义的终极叩问。当他决然将五十金赐予扛木者时,这看似荒诞的举动实则完成了对法治精神的庄严确认。正如《盐铁论》所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真正的改革者从不困囿于世俗眼光,而是将道义作为丈量天地的圭臬。而当历史将道义的砝码置换为生死抉择时,文天祥在柴市口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慷慨就义早已超越对一朝一姓的忠贞——他在元军帐中三年拒降的煎熬,恰似商鞅变法前夜对道义的反复权衡,最终都将生命熔铸成道义长河中的永恒坐标。这种"度义"的智慧,让中国文人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始终保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从容,因为他们深知,唯有以道义为锚,方能在沧海横流中守住精神的高地。《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答案三、疏通文意(一)鉴赏第一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勉强解释,聒,说话声嘈杂),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简略)上报(给您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故今具道(详细地说出)所以(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君实或见(对我怎么样,解释为“我”)恕也。译文:鄙人王安石开始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待我优厚,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明确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二)鉴赏第二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在于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实际所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君主),议法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不是)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替,给)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知其如此也。译文: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毁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整顿财务,(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活动2:解读内容明确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变法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三)鉴赏第三、四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自媚(献媚讨好)于众为善,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于是,就)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斗争)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无由(没有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仰慕)之至!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