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八中高2023级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材料三: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主体多元化格局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内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和存在感都很弱,西方媒体的遮蔽与忽略是其重要原因。B.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面向他们的宣传效果会更好。C.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民众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中国。D.李子柒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更多地让弱势群体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体现我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B.为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以便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C.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均衡,某些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对中国成见很深,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困难。D.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避免空泛生硬的宣传,这有助于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播。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采取总分结构,先点明“讲好故事”的三大主体,再分别提出具体策略。B.材料立足时代背景,基于大国立场,强调了非官方传播主体和国家在讲好中国故事时的重要作用。C.材料对比了发展中国家和西方草根群体对中国故事的接受程度,更认可后者的可塑性。D.材料在论述讲述主体的策略转变时使用因果论证,阐明了多方协作的重要性。4.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5.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答案】1.D2.B3.C4.①既弱化了国内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也没有赋予他们足够的话语权。②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③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④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⑤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5.①从讲述主体来看,李子柒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是非官方的民间立场,以民间身份讲故事,很有亲和力,发挥了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②从故事主体来看,李子柒是中国普通人,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表现了传统中国、诗意生活,是代言中国文化、最有辨识度的符号。③从接受主体来看,(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李子柒的故事有助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尤其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受众基础广泛。【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错误。结合“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可知,选项曲解文意,符号是接受者的一种确认,并不是追求的初衷。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为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错误。从材料一“‘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可知,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政府本身也是主体之一,但不是唯一主体,是重要主体,不是要变成非官方,而是要做顶层设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了发展中国家和西方草根群体对中国故事的接受程度,更认可后者的可塑性”错误。结合原文“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顿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分析,材料对比的是西方精英群体、意见领袖和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发展中国家和西方草根群体是同类的接收主体。而文中“更认可后者的可塑性”的“后者”也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全体而非部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分析,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没有赋予他们足够的话语权。根据材料一“从主现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分析,可得出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从材料一“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分析,可得出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根据材料二“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分析,可得出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根据材料二“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分析,可得出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可知三种主体是指讲述主体,故事主体,接受主体,然后再根据这三种主体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根据材料三“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可知,从讲述主体来看,李子柒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以民间身份讲故事,很有亲和力。从故事主体来看,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内容新颖而具辨识度。根据材料三“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可得出从接受主体来看,李子柒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受众基础广泛。(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④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④神荼、郁垒:是能够抓鬼的两兄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小说气氛轻松,祖父对孙女的嗔怪,太太们包饺子等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一个乐而忘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的描写虽细腻但较之前稍紧凑,突出了神秘感与敬畏之情。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的艰辛以及他的平易温和。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8.“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瓦猫》采用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从虚构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6.D7.C8.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情节上,瓦猫是当地乔迁的必需之物,用之前要开光,这些描写丰富了文章的情节。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同时对瓦猫的态度也展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作为外乡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入。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9.①虚构:部分人物以及人物言行的细节是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这些虚构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历史真实: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清华大学文科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更便于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展现了一个乐而忘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错误,小说中虽不乏轻松的情节,但这个村落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百姓们还是关心时事,并没有乐而忘忧、与世隔绝。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错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是外貌描写;“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是语言描写;“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是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环境上,“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等句子描写了瓦猫开光的过程,向读者展现了昆明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情节上,本文讲述闻一多租房子作研究所的故事,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写瓦猫是当地乔迁的必需之物,从而描写瓦猫开光的过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和情节。人物上,“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等句子写出了瓦猫的活灵活现,侧面烘托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并没有对此不解、抵触,写出他们作为外乡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入。主题上,由“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等句可知,瓦猫是用来镇宅的,是乔迁之时的必备用品,从中可以看出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手法的能力。历史真实:文中“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等是历史真实,抗战时期,我国将北京、清华等几所大学迁到昆明,处境艰难,为了建立研究所自己租房子,自己装修,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虚构:文中的荣瑞红、荣老爹、端公等未必真有其人,尤其是“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等细节描写以及瓦猫开光的过程等,多是虚构想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虚实结合一方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地域环境,另一方面便于更好将西南联大的师生形象、生存状态、人格品质等展现出来。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板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指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②孤寡。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B.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C.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D.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龙图阁是纪念宋太宗并收藏其御书、文集、图画等物的宫殿。龙图阁学士为加官,是一种赐给文官以示尊宠的虚衔。B.手板,又称笏板、玉板或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之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于其上,以防止遗忘。C.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一般而言,古人对长辈自称称名,以示谦恭;而称平辈或长辈的字,则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及尊重。D.黄庭坚,北宋著名文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洵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敦颐能力突出。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一件疑案,他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这使当地人大为钦佩。B.周敦颐深受百姓信赖。担任合州判官时,如果案件不由他亲自经手办理,百姓根本不会接受。C.周敦颐受到黄庭坚高度赞誉。黄庭坚认为,周敦颐在名誉、利益与立志、利民的选择中颇有古代君子之风。D.周敦颐老而思乡。在掌管南康军时,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安家,并用一条故乡溪水的名字来为自己的住宅命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2)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14.黄庭坚对周敦颐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之评。周敦颐的哪些事迹能体现这个评价?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D13.(1)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众人没有谁敢和他争。(2)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疑案的人,我们找到申诉的地方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14.(1)独自与王逵争辩,甚至打算辞官,以救下不该判死刑的囚犯。(2)直言李初平之老,来不及多读书,并为之口授。(3)面对赵抃因谗言面对自己严厉的情况,泰然以处。【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的句意是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用抃及吕公著荐”作状语,可单独断开;省略主语“周敦颐”,“为”作谓语,“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是两个官职名,都作“为”宾语,故应在“荐”和“为”之间停顿,这样排除C、D项;还要在两个官职名“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之间停顿,排除A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洵门下”错误。“苏门四学士”是苏轼门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并用一条故乡溪水的名字来为自己的住宅命名”错误。并非用故乡溪水来为自己的住宅命名,而是为家门前的小溪命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法”,(根据)法律;“当”,判处;“深治”,重判;“逵,酷悍吏也”,判断句,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第(2)题得分点:“是能辨分宁狱者”,判断句,这是能弄清分宁县疑案的人;“是”,代词,这;“吾属”,我们;“所诉”,申诉的地方;“以……为……”,把……当作;“得罪于令”,被县令判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板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概括出:在没人敢和转运使王逵争论的情况下,周敦颐独自一人与王逵争辩,甚至打算辞官,以救下不该判死刑的囚犯。(2)根据“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概括出:周敦颐直言李初平年龄太大,来不及多读书,并为之口授。(3)根据“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概括出:面对赵抃因谗言面对自己严厉的情况,泰然以处。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侯中丞流康州①刘长卿②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16.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典故及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而“北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合抱之木④.生于毫末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己、施、毫、已。三、课内文言文考查1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朝闻道,夕死可矣⑤欲正其心,先诚其意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⑦冬,与越人水战⑧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A.①②⑨/③⑧/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③⑨/④⑦/⑤⑧C.①⑦/②④⑥/③⑨/⑤⑧ D.①③⑨/②⑤/④⑦/⑥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②烛:名词作动词,照耀。③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⑤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诚实。⑥刑:名词用作动词,通“型”,做榜样。⑦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⑧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⑨慎: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对待。①②⑥为名词用作动词,③⑨形容词用作动词,④⑦名词作状语,⑤⑧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故选B。19.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死而不亡者寿A人而不仁,如礼何 B.知止而后有定C.聚族而谋之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连词,表转折关系。

A.表假设关系;

B.表顺承关系;

C.表顺承关系;

D.表转折关系。

故选D。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采)一日克己复礼(一旦)其坚不能自举也(坚硬)B.常几成而败之(接近)天下兼相爱则治(治理)虽父之不慈子(即使)C.自伐者无功(炫耀)与子偕作(行动)故盗贼有亡(消失)D.迩之事君(侍奉)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勤勉)复众人之所过(恢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坚”,名词,坚硬的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B.“治”,安定、太平。句意“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

D.“敏”,聪明。句意“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复”,补救。句意“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故选C。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湖北潜江“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未等毕业就被各企业预定得①荡然一空,引发了人们对专业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崭新魅力的热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已②不言而喻,它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战略之举。这几年的就业市场,一头是工厂感叹招工难,另一头却是就业者③叫苦不迭,感叹就业难。其实,就业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要化解这一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总体的均衡发展,关注个体的④因材施教。同时,当“工匠精神”广为称颂,不少蓝领工人薪资超越白领,专业技术人才的收益与声誉⑤蒸蒸日上,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心理支撑。当然,职业教育要赢得更多青睐,关键还在于不断提升自身质量。职业化意味着专业化,“小龙虾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之所以⑥炙手可热,关键在于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了市场需求。这也启示更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避免管理松散、培养目标模糊、理论脱离实际等人才培养窘境,才能擦亮特色的招牌。21.文段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急需解决,补上职业教育短板B.急需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补上职业教育短板C.急需补上职业教育短板,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D.职业教育短板急需补上,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23.下列为文段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B.“小龙虾学院”引发热议C.“小龙虾学院”擦亮特色招牌D.“小龙虾学院”学生倍受青睐【答案】21.B22.C23.A【解析】【21题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荡然一空: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句中是“学生全部被预定”,不合语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叫苦不迭:形容连声叫苦。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句中是“声誉”,对象错配。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望文生义。故选B。【22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前面是“要化解这一问题”,后面还应承接“怎么办”,不要出现新的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D,从逻辑先后的顺序看,应该先“补上短板”再“解决问题”,由此排除B。故选C。【23题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为文段拟写标题,答题注意文段的陈述主体,然后注意主体的内容,此文主体是“小龙虾学院”,然后又将讲到“职业教育”,通过结尾的句子“这也启示更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避免管理松散、培养目标模糊、理论脱离实际等人才培养窘境,才能擦亮特色的招牌”可知是介绍“小龙虾学院”成功的原因。故选A。五、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理性思考,拒绝盲从毛毛虫有种“跟随者”的习性,只管跟从前面的虫子爬,把它们排成一个圈,首尾相接,整个毛毛虫队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就跟着他前面的虫子爬啊爬,周而复始,最后精疲力竭。不难看出,毛毛虫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从而进入了循环的怪圈。所以我说:理性思考,拒绝盲从!股神原则令人深思。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别人恐慌我疯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