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1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l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②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③“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④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⑤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⑥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⑦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⑧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⑨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C.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B.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C.《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D.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B4.①文章开头以周总理患病时听《长征组歌》的事引出下文关于长征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巨大作用。

②接着作者从四方面分别论述了长征精神所具有的特点。

③最后,作者论述了长征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影响。5.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

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

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

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错误。太过绝对。依据材料一第④段原文“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C.“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段原文为“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D.“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错误。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的方式很多,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D.“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②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B.只是指出《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没有说明它所体现出长征精神具有的时代意义。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以周总理病痛中听《长征组歌》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开头,引出了长征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同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长征)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阐明长征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巨大作用”。接着,作者从“长征胜利属于千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长征精神所具有的特点,突出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最后,作者将长征精神与当代生活相联系,说明长征精神是展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重要条件。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如材料三中,“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如材料三最后一段“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当遇到挫折,遭受压力时,可以想想长征的不易,以此来鼓励自己;如“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最后结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来看,可以参加各种红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红军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影响,鼓励自己勇敢向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大战中的插曲(节选)聂荣臻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象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殁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子,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子,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文本二)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姜维朴编文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一个侧面,井陉煤矿一片火海浓烟。侵略者妄想用疯狂的屠杀把人民征服,在血洗的土地上建立恐怖的强权。炮火再猛也挡不住英勇的老三团,孩子的哭声却震动了战士的心弦。啊,年轻的母亲已被夺走了生命,赶快抢救孤儿脱离危险。不满周岁的妹妹得到中国母亲照看,四岁姐姐却不吃不眠惊恐不安。怎样才能使幼小的心灵感到温暖,这件特殊的任务落到战士封奇书的面前。难怪十七岁的小封有些畏难,谁听说八路军战士当起日本儿童保育员?语言不通,又不懂生活习惯,病倒了孩子,责任可怎么承担……首长的叮咛使小封勇挑重担,小姑娘的哭声把战士的心震撼,尽管一句话也不相通,从那悲伤的目光,战士领会了万语千言。兴子啊,乖孩子,快擦干泪水,叔叔一定把你送到妈妈身边,喝下这杯冲好的奶粉,老炊事班长还为你准备了早点。也许“妈妈”一语触动了伤痛,小姑娘的哭声更难以收敛。首长和同志们都来看望,会说日语的王干事好不容易把姑娘劝转。兴子啊兴子,请唱一支歌吧,让叔叔的心稍稍放宽。你看这美丽的土地已经洒满了中华儿女的血泪,为什么又把日本人民的苦难增添?叔叔把河滩上的弹坑变成“大水库”,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悲伤和恐惧从孩子心头慢慢消逝,阵阵笑声响起在古月河畔。(注:古月河在河北平山县古月村附近)初升的朝阳多么明媚,遍地的野花向小姑娘点头召唤。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蝴蝶啊你可懂小姑娘的心愿,你快把女儿的笑声送到妈妈耳边;蝴蝶你还要告诉小妹妹,好心的叔叔会帮助我们团圆。这一夜小姑娘睡得十分香甜,她梦见八路叔叔领着爸爸妈妈和小妹妹来到古月河边。叔叔在灯光下飞针走线,抢在秋风之前让姑娘换上新衣衫。一身中国衣裳是这样可体,小姑娘心里更觉得温暖,低低地用日语向叔叔问候,叔叔只顾把姑娘梳洗打扮。一日三餐叔叔给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每等到姑娘把饭菜吃完,炊事班长笑声朗朗,满面皱纹都舒展。眼看小姑娘恢复了健康,同志们都把小封夸赞,姑娘也好像明白大家的心意,“叔叔!叔叔!”用中国话连声呼唤。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啊!原来是叔叔带领她去把妹妹探望。小妹妹长得又白又胖,见了姐姐咿咿呀呀地拍着手掌。姐姐一遍一遍地把妹妹亲吻,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太行山的初秋天高日朗,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一对异国孤儿仿佛回到了父母身旁。山村早已夜阑人静,独有这里亮着灯光。伟大的胸怀波涛激荡,苍劲的笔锋写下盖世华章。司令员的信汇聚了千山万水的控诉、反抗,一副挑筐担起了多少正义的力量。让那些罪恶的心在挑筐前战栗吧,而苦难的人民——从太行山到九州岛却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让我们把远离的小姑娘再仔细看望。滚滚的消沦河啊慢一点奔流,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注)文本二根据刊登千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编写。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B.文本一中聂荣臻照料孤女,给孩子找哺乳期妇女、拿来梨子给孩子吃、用小勺喂稀饭等细节,表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深明大义、宽广胸怀。C.文本二中兴子从难以收敛地哭泣到睡得十分香甜的转变,表明兴子内心从恐惧悲伤到感恩的心理变化。D.文本二中看着姐姐亲吻妹妹,中国妈妈止不住的泪光的一幕,表现了战争苦难中亲情和人性的美好。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二“火海浓烟”和“天高日朗”前后对比,表现日本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和八路军取得胜利后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和文本二还有不少。B.文本二中“蝴蝶啊”“兴子啊”“太行山啊”等“啊”带有强烈的呼告色彩,不仅体现作者对中国崇高人道主义的热烈颂扬,也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充满温情的氛围。C.文本二采用四行诗体的形式,在简约的字句中叙述故事,增添细节描写;同时,作者也抒发了热烈的情感,在关键之处喊出高昂的主题语句,让读者充分感受正义的力最。D.文本二标题中的“松柏”和“樱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松柏”象征着高尚的以聂荣臻为代表的八路军将士,“樱花”则象征着纯真美好的日本小姑娘。二者并立,美感交互,意蕴深长。8.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语言特色。9.文本二保留了文本一喂饭吃梨的真实细节,也虚构了文本一中没有的捉鱼捕蝴蝶的细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答案】6.D7.A8.(1)声律优美,an韵和ang韵的交替运用,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声声悦耳。(2)多处“啊”的使用,具有呼告色彩,情感饱满。(3)文中多使用整句,句式整齐,长于抒情,表达了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爱和对将士们的钦佩。(4)拟人手法的使用,面对着“蝴蝶'“太行山”等深情讲述将士们对日本小姑娘的无限牵挂。(5)设问修辞的使用,对“明亮“的古月河的一问一答,引人思考,也使文章变化有波澜。(6)诗化的语言,细腻亲切,满含深情,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9.(1)从真实细节角度分析:文本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选取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喂饭吃梨,不仅体现了对回忆录真实性特征的尊重,也体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2)从虚构细节角度分析:增加了虚构的捉鱼捕蝴蝶等细节,表现了善良细致耐心的解放军战士封奇书形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天性的日本小姑娘的形象特征。(3)从真实和虚构结合的角度分析:对小姑娘喂饭吃梨等物质生活的照顾和捉鱼捕蝴蝶等精神层面的双重关照,深化了人道主义关怀的主题。【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第三人称”错,文中以“我”为叙事主体,应为“第一人称”。

B.“深明大义、宽广胸怀”错,细节表现了聂荣臻将军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C.“感恩”错,此时的幸子在叔叔的爱护下,从悲伤和恐惧中走出来,在温情中安心入睡。“感恩”属于过度解读,也不符合孩子的心理。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这样的景物描写”重点指的是对比的景物描写,这在选文一中没有出现。选文二中有其他景物描写,但是对比的不多见。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象的能力。

分析全文每一段每一句话尾字的押韵“烟”“权”“弦”“险”“安”“前”“员”“担”“言”“点”“敛”“转”“添”“畔”“念”“圆”“衫”“扮”“展”“亮”“光”“旁”“望”“章”等等可知,全文以an韵和ang韵为主,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蝴蝶啊”“兴子啊”“太行山啊”等“啊”带有强烈的呼告色彩,不仅体现作者对中国崇高人道主义的热烈颂扬,也自然而然把读者进入充满温情的氛围。“悲伤和恐惧从孩子心头慢慢消逝,阵阵笑声响起在古月河畔”“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伟大的胸怀波涛激荡,苍劲的笔锋写下盖世华章”“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滚滚的消沦河啊慢一点奔流……”文中大量使用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排比句,结构相同或相似,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增强了抒情句的感染力。“蝴蝶啊你可懂小姑娘的心愿,你快……蝴蝶你还要告诉小妹妹……”“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滚滚的消沦河啊慢一点奔流,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这里把蝴蝶、太行山、肖沦河人格化,作者深情的向它们倾诉对日本小姑娘的无限牵挂。“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啊!原来是叔叔带领她去把妹妹探望”这句话有问有答,是典型的设问句,引人思考。“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让我们把远离的小姑娘再仔细看望。滚滚的消沦河啊慢一点奔流,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采用诗体的形式,语言具有诗化美,在优美的字句中叙述故事,增添了文采,使文章具有了诗词之意境、韵味,同时,这种语言也强化了作者热烈的情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二属于文学性作品,“一日三餐叔叔给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解放军战士精心照料日本小姑娘,这是一种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性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所以文本二保留了文本一喂饭吃梨的真实细节;“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蝴蝶啊你可懂小姑娘的心愿……”给小姑娘捉鱼、捕蝴蝶,借助蝴蝶倾诉对日本小姑娘的无限牵挂,这样的细节描写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属于艺术的虚构,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适当的艺术虚构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文学作品既要有生活的真实,也要有艺术的虚构,这样,才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表现解放军战士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了民族,给战争涂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乙)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节选自《大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B.《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C.《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D.《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学习的内容包括伦理、政治、哲学等。B.格物,指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C.挈矩之道,儒家的伦理思想,意指我们的一言一行要具有示范作用,其重点在强调以身作则。D.舅犯,指的是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字子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乙文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道理,主要包括:君子有挈矩之道;民心最为重要,得民心得国,失民心失君位;君主的品德最重要,品德是根本,钱财是末节。B.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C.所谓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国风、民风是否淳朴,最关键的就是,国家提倡什么,君主是如何做的。在这期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做好了示范,才能起到根本作用。所以,懂得当政治国的人,一定要懂得挈矩之道。D.要想成为人民爱戴的君主,就必须要得到民心,这样才能得到国家,否则,失民心者必然会失去国家。所以,殷朝繁盛时期,统治者励精图治,从没有丧失民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14.所谓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梯。请简析这“八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10.C11.D12.D13.(1)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2)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14.“八目”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自己也跟着喜欢,老百姓厌恶的自己也跟着厌恶,这才称得上百姓的父母啊。“云”一般表示后面是引文,应在“云”后断开,排除AD;“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句式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此之谓民之父母”句子结构完整,“此”是句子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战国时期”错,应是“春秋时期”。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1)得分点有:“先后”,先后次序;“道”,宗旨。本题(2)得分点有:“老老”,尊敬老人;“长长”,尊敬长辈;“弟”,通“悌”,友爱兄弟。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的能力。“八目”是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是“外修”。“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修”的桥梁;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这八个条目,由内到外,层层展开,从一个人的内心做起,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为止,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条都是以前面的条目为基础。从天子到百姓,每个人都要从格物致知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这个是儒家修学的根本。如果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够,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却想治国、平天下,也是做不到的。参考译文: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乙所谓的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自己也跟着喜欢,老百姓厌恶的自己也跟着厌恶,这才称得上百姓的父母啊。《诗经》上还说:“那高峻巍峨的南山上啊,山石超拔耸立,那容貌显盛的周太师尹氏啊,人人以瞻视的目光仰望着他。”所以说,治理一国的君主不可以不谨慎啊!如果您有邪僻的行为,那么天下的人们就会共同起来诛讨您呀!《诗经》上说:“过去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所行政事,都能够符合上天之道啊!你应该好好借鉴殷朝的先王们,上天的王命是不可以违背的啊!”君主所行的治国之道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拥有这个国家,如果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整个国家。所以君子时刻小心谨慎,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德行啊。自己有德行,自然就会有众人来归附,众人来归附,自然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和人民,自然就能够生植万物,创造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就能够使国家财用丰足。所以,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啊,财富不过是枝末而已。君主若把财富聚集起来,民心就会离散;若是把财富散在民间,民众的心就会聚集在君主周围。所以说,不合乎大道的话说出来,人家也会以不合乎大道的话来回敬你,用不合道理的方式得来的财富,也会以不合道理的方式耗费掉。《尚书·康诰》曰:“天命不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好的君主就能得到天命,不好的君主就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财宝,做好事才是我们楚国的财宝。”逃亡的晋国公子的舅舅狐偃说:“我们逃亡的公子没有财宝,只有对同宗人的感情联系是他的财宝。”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6.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错。从文中可知诗人并没有通过议论的方式,而是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①这首诗先是极力铺排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参加达官贵人的宴会,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的景象。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英雄征服了世界却战胜不了自己,圣人战胜了自己从而征服了世界。《老子》中关于“胜人”与“自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映照下的楼阁上的思妇,《春江花月夜》中,一句“________?________?”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3)孔子说,“________”,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了,是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________”,即使只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答案】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譬如为山譬如平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扁”“譬”。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样,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所以在她的笔下,庄子是一个充满人生进取心的人,只不过庄子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精神的自由,追求对人生的超越,追求思想和真理。在于丹看来,《庄子》一书中,之所以很多时候在讨论生死问题时,都显得那么坦然、天真,将生死视为一体,视为自然,是因为庄子________,,并相信和追求精神之自由和无拫。庄子在《秋水》中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普遍的解释当然都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愿意装模作样,失去自由地站在朝堂上。而于丹却从中读出了“曳尾于涂中”另一重意思:()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毕竟()自由地活着啊。于丹读出了庄子对自由的渴望,也读出了庄子对活着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也很喜欢于丹这样的心得和体会。18.依次填入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也不宁可也是 B.宁可也不哪怕也是C.即使也不哪怕还是 D.宁可也不虽然也是19.请选择恰当的语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①并非常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②理解生命的本质③尊重和热爱活着的过程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①②③20.请简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答案】18.B19.D20.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宁可”,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弊得失后,选取其中一面;对“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普遍的解释是庄子情愿“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也不“愿意装模作样,失去自由地站在朝堂上”,故应选择“宁可……也不”,排除AC;“哪怕”,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于丹对“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解释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是“自由地活着”,故应选择“哪怕”,排除D。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第①空,句前“只不过庄子的追求”中“只不过”暗示此处应填的句式是“并非……”,故此处可选①,排除AB;“②理解生命的本质”“③尊重和热爱活着的过程”存在逻辑联系,先“理解”后“尊重和热爱”,故先②后③,排除C。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由“同样,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可概括为: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多数人似乎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来自外部,是某个善于鼓舞他人的人对另一个人做的事情。这方面的原型数不胜数。比如在整齐有序的教室里,充满关爱的老师通过巧妙的奖惩手段,把一个个调皮的“小淘气”变成听话的学习者。不过,研究表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外部的各种巧妙激励或者施加的压力(以及内部的压力)有时的确能使人顺从,但这种顺从将带来各种负面后果,包括滋生反抗的冲动。由于顺从与反抗都不能代表自主与真实,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面对一个极为重要而看似矛盾的问题:如果说引起最负责任的行为的最强大动机必定来自人们的内心,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