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_第1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_第2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_第3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_第4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4北京昌平高一下期末)《唐摭言》在描述某一制度时,写道:“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2024北京昌平高一下期末)东汉时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数学成就。魏晋之际,刘徽《九章算术注》对圆周率计算法进行修正。到南朝时,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横线处应填写(

)A.张衡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裴秀3.(2024北京昌平高一下期末)2024年4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了武王墩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武王墩墓位于楚国都城寿春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遗址东约15公里处。据考证,墓中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这一考古发现有助于(

)A.印证武王伐纣相关史事的记载 B.深入研究战国晚期楚国的历史C.还原楚汉战争发生的来龙去脉 D.了解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4.(2024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

)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

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

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2024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世家大族的争能斗胜,在这一背景下,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还有一重要的依托条件是(

)A.毛笔 B.印刷 C.竹简 D.纸张6.(2024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下表为某时某地某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一章节目录。如果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

)第五章

分裂与融合第一节

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第二节

南北政权的对峙第三节

士族政治与社会第四节

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A.从封建到郡县制 B.海上贸易的兴盛C.理学与宗族组织 D.江南经济的开发7.(2024北京交大附中高一下期末)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8.(2023北京大兴高一下期末)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序号史事①②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③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④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9.(2023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宋代苏轼曾这样评价以下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人物,“诗至于__________,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_________,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__________”上的人分别被称为“诗圣”“画圣”,他们诗(

)A.李白、张择端 B.杜甫、吴道子C.白居易、赵佶 D.王维、顾恺之10.(2023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下面诗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A.分封制 B.均田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11.(2023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A.财政枯竭 B.滥用民力C.外敌入侵 D.自然灾害12.(2023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西晋末年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中国北方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对下列选项进行判断准确的是(

)A.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 B.与东晋对峙分布于北方C.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D.频繁接触消除民族隔阂13.(2022北京朝阳高一下期末)《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突破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源于北民南迁后加大了开发14.(2022北京大兴高一下期末)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是(

)A.奖励军功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2022北京大兴高一下期末)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工商皆本C.反对君主专制 D.重视农业生产16.(2022北京大兴高一下期末)观察下面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地方的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C.民族间交融取代民族隔阂 D.政权更迭中蕴含统一趋势二、材料题17.(2024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民族认同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鲜卑慕容皝“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影响。材料二

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争论及解决。18.(2024北京交大附中高一下期末)“玄武门之变”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日:‘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1908年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件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其中描述了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的故事,“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玄武门之变的史实有哪些?(2)指出上文所引两则文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19.(2022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材料一材料二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节选自《资治通鉴》卷226(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和考生的艰辛经历,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是祖冲之,B项正确;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排除A项;贾思勰的著作是《齐民要术》,排除C项;裴秀作的是《禹贡地域图》,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晚期。根据材料“据考证,墓中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可知,武王墩墓遗址对于研究战国晚期楚国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武王伐纣发生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046年),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A项;楚汉战争是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C项;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东晋南朝时期,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开源节流,充实国库,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①③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项错在“虚心纳谏,为政以德”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④项错在材料不能体现唐宪宗时期民生安定,威服四夷,排除ABD项。故选C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纸张的普及对魏晋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书写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为书法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随着纸张的普及,书法艺术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流派,D项正确;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书法发展中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毛笔并非魏晋时期特有的,它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是贯穿始终的,因此不是这一特定时期书法发展的独特依托条件,排除A项;印刷术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竹简作为古代的书写材料,虽然历史悠久,但在魏晋时期,随着纸张的逐渐普及,竹简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书写载体,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分裂与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政权对立,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从封建到郡县制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海上贸易的兴盛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理学出现是在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外交流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重用贤能、安史之乱被平定均不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苏轼认为,唐朝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诸多代表名家,其中“诗圣”,“画圣”,分别指的是杜甫和吴道子,B项正确;张择端是宋朝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赵佶也是宋朝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民众通过读书参加考试获取功名的信息,反映了是古代科举制的相关信息,D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其依据是孝廉,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第一煮饭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隋朝在接待少数民族首领时花费巨大民力、财力举行欢迎仪式,因此材料体现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滥用民力,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体现隋朝财政枯竭,材料内容也没有涉及隋朝的财政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隋朝接待少数民族首领,并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侵隋朝,排除C项;自然灾害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这些政权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C项正确;“十六国”中,大部分政权是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此外还有3个汉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十六国的政权有分布于西南地区的成汉,排除B项;消除民族隔阂说法错误,这一时期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未涉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内容,不能得出经济结构的突破,排除B项;《史记》所说的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奖励军功与军功制有关,即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田地、爵位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考核再任命的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反向推断目的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可知,贾思勰认为舍本逐末不可取,这就是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D项正确;贾思勰认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可知,他是不主张民众经商的,排除A项;工商皆本事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主张,材料所显示的贾思勰是主张重本抑末的,排除B项;反对君主专制事黄宗羲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可知,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局部统一,虽整体还处于分裂状态,但局部统一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的实现,体现了政权更迭中蕴含统一趋势,D项正确;藩镇割据出现于东汉末年和唐朝中后期,魏晋时期属于政权并立,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排除B项;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有助于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17.(1)调整: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封建转变;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步汉化。影响: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争论:以宽厚的态度还是用防范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解决: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重用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评析:唐太宗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通过平等对待和妥善安置,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政策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唐朝的民族政策推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也增强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典范。【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调整,根据材料一“教以农桑法”与“课农桑,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一“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与“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的封建制度转变;根据材料一“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与“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步汉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教以农桑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根据材料一“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根据材料一“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二“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与“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论是以宽厚的态度还是用防范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第二小问解决措施,根据材料二“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重用部分少数民族人士。第三小问评析,根据材料二“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通过平等对待和妥善安置,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政策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推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也增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