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_第1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_第2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_第3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_第4页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绪论

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处迷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C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

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

【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2真题考点。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

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

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

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澹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

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额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

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

状。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

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晴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第1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多由于【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所致,属痫病。

第2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7.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考点8.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其证候是戴阳证。

考点9.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c

阳虚证的面色是面色胱白;面色就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

考点10.面色黄主虚证、【湿证】0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面色是面色姜黄;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面色是面黄虚浮(黄胖)。

湿热熏蒸的面色是黄而鲜明;

寒湿郁阻的面色是黄而晦暗如烟熏。

考点11.面色黑的主病是寒证、瘀血、疼痛、水饮、肾虚。

面色青的主病是寒证、血瘀、疼痛、气滞、惊风。

面色青与面色黑的共同主病是寒证、瘀血、疼痛。

考点12.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翼黑、肌肤甲错者,多由瘀血日久所致。

考点13.肝脾不调的面色是面色苍黄。▲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考点14.根据《素闻•刺热》面部分候脏腑,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根候【置J。考

点15.根据《灵枢五色》面部分候脏腑,

面部分候脏腑:考试中有出现过此方面的考点。因此此部分内容也不容忽视。《素问•刺热》分候法:以

额部候心,鼻部候腹,左颊候肛,右颊候脚,亥页部候肾。

左上中右下肝心脾肺肾

《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

现用名称:额;《灵枢•五色》名称:庭(颜);所候脏腑:首面。

现用名称:鼻尖;《灵枢•五色》名称:肝下(面王、准头);所候脏腑:脾j

现用名称:眉心上;《灵枢•五色》名称:阙上;所候脏腑:咽喉。

现用名称:鼻翼旁;《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上;所候脏腑:小肠。

现用名称:眉心;《灵枢•五色》名称:阙中;所候脏腑:&

现用名称:鼻翼;《灵枢•五色》名称:方上;所候脏腑:置j

现用名称:鼻根;《灵枢•五色》名称:阙下;所候脏腑:心。

第3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瞳仁属量,称为“水轮”;

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考点24.白睛色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为心火;

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考点25.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即睡眼露睛,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

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考点26.脾点两亏的目态是胞睑下垂。

目睛凝视多属【肝风内动】。

考点27.小儿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口角流涎多属【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考点28.口开状如鱼口,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

口噤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

口撮可见于小儿脐风。

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的表现;

口角掣动不止,是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考点29.齿燥如枯骨者,属肾阴枯涸;

牙齿光燥如石,属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考点30.睡中触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也可见于正常人。

考点31.咽部溃烂日久,周围苍白或淡红,属于虚证。

咽部溃烂,其上所覆白腐坚韧,此为疫喉。

咽喉渍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称为伪膜。

考点32.因寒邪凝滞所致的四肢异常动态为手足拘急;

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的四肢异常动态为四肢抽搐;

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可致手足颤动;

阴虚动风可致手足蠕动;热扰心神可致扬手掷足。

考点33.寒湿内侵,络脉血瘀所致的四肢外形变化为小腿置筋。

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的四肢外形变化为鹤幽。

第5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四肢【萎缩】多因【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

考点34.四肢动态

①肢体痿废

多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

②四肢抽搐

多因1月T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③手足拘急

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手足颤动

多因【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

⑤手足蠕动多为阴虚动风所致。

考点35.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

发于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为流火;

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称为赤游丹。

考点36.四肢皮肤出现白斑,其临床意义是风湿侵袭,气血失和。

考点37.斑是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

疹是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

考点38.湿痰的特征是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

寒痰的特征是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

热痰的特征是痰黄黏稠,坚而成块;

燥痰的特征是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考点39.外感风寒病人的流涕特点为【鼻塞流清涕】。

外感风热病人的流涕特点为鼻塞流浊涕。

鼻渊病人的流涕特点为鼻流浊涕,质稠、量多、腥臭。

鼻勒病人的流涕特点为【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

考点40.食滞胃院呕吐的特点是呕吐物酸腐;

饮停胃院呕吐的特点是呕吐清水痰涎;

肝胆郁热呕吐的特点是呕吐黄绿苦水。

考点41.小儿食指络脉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

第6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食指络脉达于气去是邪气入【经】;

食指络脉达于命关是邪人脏腑;

食指络脉直达指端(称1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考

点42.小儿食指络脉鲜红,其临床意义是外感表证;

食指络脉紫红属里热证;

食指络脉色青主疼痛、惊风;

食指络脉淡白属脾虚、疳积;

食指络脉紫黑为血络郁闭;

考点43.食指络脉【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

第三单元望舌

考点1.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舌两侧多反映睡的病变。

考点2.舌尖红赤或破溃,提示心火上炎;

舌中出现【舌苔剥落】,则多为胃阴不足。

考点3.胃之气阴不足的典型舌象是地图舌。

考点4.揩舌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刮舌的主要目的是鉴别实证虚证。▲

考点5.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可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

考点6.(1)淡白舌

①舌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为阳虚水湿内停;

②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2)红舌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属虚热证。

(3)绛舌

舌绛【有苔】多属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第7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考点7.(4)青紫舌(主血行不畅)▲

①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

②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致寒凝血瘀。▲

③舌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考点8.舌形变化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五种,其中可用于判断疾病【虚实】的是老嫩(老舌

主实证;嫩舌主虚证)。

注:此为2020执业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否【红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考点10.瘦薄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瘦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考点11.点刺舌提示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①舌红而起【芒刺】:多为【气分热盛】O

②舌红而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③舌红而点刺色绛紫:多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点刺出现的部位

①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

②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

③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考点12.裂纹舌多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①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和裂纹,其临床意义是脾虚湿侵;

②舌红绛而有裂纹,提示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③舌淡白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

考点13.齿痕舌多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红肿胀,边有齿痕,提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②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第8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③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考点14.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2021考点)

考点15.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考点16.颤动舌为肝风内动的表现,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等所致。亦可见于【酒毒箜盛】o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O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O

考点17.短缩舌,多属危重证候。

①舌短缩,色淡白或色青紫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

②古短缩,色淡白而胖嫩:多属气皿俱虚。

③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多属痰浊内蕴。

④舌短缩,色红绛而干:多属热盛伤津。

考点18.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舌苔由薄白转为白厚,提示病邪入里。

考点19.①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②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的舌象是燥苍。

③滑苔主【寒证】、【湿证】、【痰饮】(水湿之邪内聚);

④润苔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体内津液未伤)。

⑤舌苔【由燥变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考点20.舌淡白胖嫩,苔白滑者,常提示的是阳虚水停。

考点21.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为脾胃湿热。

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考点22.腐苔主【痰浊】、【食积】。

脓腐苔多见于内通或邪毒内结。

考点23.剥落苔可用于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

①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②舌色白如镜,主营血大如,阳气虚衰。

③舌苔部分脱落,未剥处仍有腻苔者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第9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24.①薄白苔正常舌象,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②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舌苔白而厚腻,多为湿浊内停。

③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考点25.黄滑苔(苔淡黄而滑润多津)的临床意义是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

邪。▲

考点26.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苔灰黑而湿润提示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霉酱苔提示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湿热夹痰。

第四单元闻诊

考点1.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痰湿壅肺,肺失宣肃,导致的音哑或失音,称为金实不鸣。

【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的音哑或失音,称为金破不一。

注:此考点为2022中医执业医师真题考点

考点2.①以神识不请,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特征的是澹语;

②以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称为郑声;

③以神识清楚,但【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为特征的是错语;

④以【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为特征的是独语。

考点3.

①谑语,多属【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多为实证(实则澹语);见于外感热病,温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

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②郑声,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③独语,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④错语,虚证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⑤狂言,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⑥言零,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

注:注意掌握独语、错语的共同病机。

考点4.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声重浊沉闷。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所致。

考点5.咳声如犬吠样,可见于白喉。

咳后有鸡鸣样回声,为顿咳(百日咳)的特点,常见于小儿。

第10页共28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6.①呕吐见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②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

③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胃反),多为脾胃阳虚;▲

④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水逆),多为饮邪停胃,胃气上逆。

考点7.胃热患者,其口气为臭秽。

食积胃肠,伴见食欲不振,脱腹胀满者,其口气为酸臭。

考点&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样气味者,多为消渴病;

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第五单元问诊

考点1.风寒表证的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轻而恶风是伤风表址的特征。

考点2.①阳明潮热发热的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下午3〜5时)为甚,多属阳明腑实证。

②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得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热】,此属湿温潮热,由湿

热郁蒸所致。

③阴虚潮热的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考点3.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考点4.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盗汗),兼见潮热、颤红等症,多见于阴虚证。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为【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考点5.①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者,表示邪去正安。

②外感热病中,正邪相争,提示【病变发展转折点】的是战汗。

③黄汗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考点6.头汗,即但头汗出,多见于①上焦热盛、②中焦湿热蕴结、③虚阳上越、④进食辛辣、热汤,饮酒。

考点7.①阴汗多因下焦湿热郁蒸阴致。

②半身汗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所致。

③手足心汗可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郁蒸、阳气内郁所致。

考点8.气滞作痛的疼痛性质是胀痛。

①胸胁皖腹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

②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第11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9.瘀血致痛的疼痛性质是刺搔。

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其疼痛性质是绞痛。

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的疼痛,其性质为掣痛。

考点1。重痛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考点11.【胸胁皖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窜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

【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行痹。

考点12.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为空痛(虚证疼痛)。

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称为隐痛(虚证疼痛)。

考点13.①脑中痛,或点及于齿多属少阴经头痛;

②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③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④太阳经头痛的特征是后头部连项痛;

⑤厥阴经头痛的疼痛部位为颠通瘙;

⑥太阴经头痛的特征是全头重搔。

考点14.①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者,为肝郁气滞。

②胁肋胀痛,纳呆厌食,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③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者,为肝胆火盛。

④胁痛,患侧肋间饱满胀,咳唾引痛者,为饮邪停留胸胁(悬饮)所致。

考点15.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考点16.①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

②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③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络。

考点17.①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多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

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可导致。

②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者,可因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引起。

考点18.①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称为目眩。

②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的症状称为雀宣。▲

考点19.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兼心悸、便演,多见于心脾两虚。

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者,多见于心肾不交。

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者,多见于胆郁痰扰。

第12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夜卧不安,腹胀暧气酸腐者,多为食滞内停。

考点20.①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皖痞,肢体困重者,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②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多由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

③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神失温养所致。

考点21.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考点22.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多点湿热内蕴。

考点23.可导致渴不多饮的原因有温病营分证、湿热、痰饮、瘀血。

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属温病营分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焦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为痰饮内停。

考点24.厌食可见于食滞胃肠、湿热蕴脾、肝胆湿热、妊娠恶阻。

考点25.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十消渴。▲

消谷善饥,兼大便滤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是由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考点26.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

考点27.①病人口淡乏味,常提示的是脾胃虚弱。

②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③口中黏腻不爽多见于湿热蕴脾(▲)、痰热内盛及寒湿困脾。

④口酸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⑤口涩多因燥热伤津、脏腑热盛所致。

⑥口苦的临床意义是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⑦口成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考点28.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的泄泻。

考点29.大便时干时稀,其临床意义是肝郁脾虚。

若大便先干后清,其临床意义是脾虚。

考点30.肛门有下坠感,劳累后加重的临床意义是中气下陷。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的症状常见于湿热痢疾。

考点31.排尿不畅,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多见于淋证。

余沥不尽(排尿后小便点滴不尽),多因老年人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所致。

考点32.①月经先期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

第13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血海不宁所致。

②月经后期属实证者,多因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受阻所致。

③月经先后不定期多因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所致。

考点33.①月经过少属实者,常因寒凝瘀阻,痰湿阻滞,冲任气血不畅所致。

②月经过少属虚者,多因精血亏少,血海失充所致。

③月经过多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胞络】,络伤血溢等所致。

考点34.女子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女子经期过行经前后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考点35.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带下色黄,质黏,气味臭秽,多属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第六单兀脉诊

考点1.仲景三部诊法是指诊寸口、跃但、太溪。▲

考点2.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特点的方法是遁法一

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是寻法j

考点3.①脉有胃气的特点是从容、和缓、流利;

②脉有神是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③脉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注:此知识点为2021真题所涉及。

考点4.濡脉的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

弱脉的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

濡脉与弱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脉位的浮沉。

考点5.结脉的脉象特征: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的脉象特征: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的脉象特征: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考点6.具有脉率快特点(数脉类)的脉象有数脉、促脉、疾脉、动脉。

具有脉气紧张之感觉的脉象有弦脉、紧脉、堇脉、牢脉。

考点7.洪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实脉的脉象特征是: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洪脉、实脉的共同特征是脉体宽大。

第14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8.动脉的脉象特征: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牢脉的脉象特征:【沉】按【实】大【弦】长。

考点9.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考点10.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者。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实热;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O

动脉多见丁惊恐、疼痛。

紧脉可见于实寒证、疼痛、食积。

考点11.迟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实热证。

数脉可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考点12.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可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可见于脏气衰败。

代脉(迟而中止,止有定数)可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考点13.脉沉细无力而软(弱脉)的临床意义是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脉浮细无力而软(濡脉)的临床意义是虚迹、湿困。

考点14.多见于阳极阴竭的脉象是疾脉。

考点15.阴寒内盛,疝气^积之实证常见的脉象是生脉。

考点16.寒邪中阻,宿食不化,腹痛拒按,舌苔白厚,脉象可见弦紧。

考点17.疼痛可见的脉象有伏脉、动脉、弦脉、紧脉、代脉。

考点18.气血两虚可见的脉象有虚脉、细脉、弱脉、微脉、结脉。

考点19.可见于正常人的脉象有沉脉、缓脉、实脉、长脉、滑脉、弦脉。

考点20.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脾不调等证。

沉弦脉可见于肝郁气滞,也可见于水饮内停。

弦滑数脉可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考点21.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者,称雀啄脉,主脾胃之气将绝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者,称鱼翔脉,主三阴寒极,亡阳之候。

脉在皮肤,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考点22.2-3岁小儿常脉的脉动至数是一息六七至。

考点23.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多提示月经将至。

第15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第七单元按诊

考点1.右少腹作痛拒按,或出现反跳痛,常见于肠痈。

考点2.腹胀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有波动感,可见于水鼓。

考点3.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可见于气鼓。

考点4.①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上,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③虚里按之弹手,洪大而捕,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

④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考点1.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起,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考点2.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主要审察【寒热症状】、【脏腑症状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①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里证;寒热往来者属半

表半里证。

②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症】;半表

半里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③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

多种脉象。

④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考点3.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滤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

沉迟无力,为虚寒证的临床表现。

考点4.寒证大便稀滤,热证大便秘结;

寒证小便清长,热证小便短赤;

寒证常见的脉象为迟脉或紧脉,热证常见的脉象为数脉;

考点5.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①疼痛一实证疼痛拒按,虚证疼痛喜按;

②胸腹胀满一实证按之疼痛,胀满不减,虚证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③发热一实证蒸蒸壮热,虚证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④恶寒一实证【恶寒】,添衣加被不减,虚证【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第16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6.危重病人,突然头额冷汗大出,四肢厥冷,属于亡阳证。

考点7.寒证与热证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是阳气的盛衰。

考点8.“寒包火”证属于八纲证候间的关系是蹇热错杂逵。

考点9.寒湿痹过服温燥药物而致局部红肿,属于八纲证候间的关系是寒证转热证。

考点10.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其临床表现有【四肢凉甚至厥冷】,神

识昏沉,面色紫喑,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

黄而干,脉有力。

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有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

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噪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

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

苔白。

考点11.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喜冷饮,神皆谑语,便秘浅赤,手足逆冷,舌红苔黄而干,脉沉数有力,其证

候是真热假寒。

考点12.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是胸腹的2金热。

考点13.虚实真假的辨别,关键在于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

谛。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助理不考)

考点1.风淫证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风邪侵袭肺系);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邪侵袭肤胰);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侵

袭经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

相搏证)等。

考点2.寒淫证分为伤寒证、中寒证。▲

(1)【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临床可见恶寒、

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2)【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

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

①寒邪客肺可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

②寒滞胃肠见腰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o

第17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3.暑淫证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

【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擂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

腹痛,呕恶,无汗等。

考点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皖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

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

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考点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皴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

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考点6.火淫证: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

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谑语,惊厥、抽搐,吐血、蝴血,

痈肿疮疡】等。

考点7.①喜证临床表现:【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

疲软,脉缓。

②怒证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

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③悲证临床表现:【善悲喜哭,精神沮丧】,面色惨淡,神疲乏力;甚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意志

消沉。

④忧证临床表现【情绪抑郁,闷闷不乐】,善叹息,【胸闷皖痞,干咳少痰】,甚则咯血或痰中带血,面

白无华,消瘦,神疲乏力。

⑤恐证以怵惕不安,常欲闭门独处;暴病则二便失禁,身体不支;久病则【骨瘦痿厥、遗精遗尿】为主要

表现。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考点1.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其证候是气虚证。

考点2.气陷证: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脱腹【坠】胀感,大便稀清,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

阴挺等。

注:此考点做题时务必注意需填空处,为辨证的关键所在。

考点3.气不固证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

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

第18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该证的辨证注意气虚+气不固(自汗、出血、二便、精)的症状。

考点4.症见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属于气脱

证。

注:注意气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的鉴别。

考点5.肺肝脾胃四肮功能失调,易出现气滞。

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考点6.气逆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可见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气上逆可见呃逆,暧气不止,呕吐;肝气

上逆可见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注:重点掌握肝气上逆的表现。

考点7.症见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内脏绞痛,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弦有力等,其辨证是

气闭证。

考点8.经少经闭,头晕眼花,面色淡白,肢体麻木,均为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考点9.患者大量出血后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此为皿脱证的临床表现。

考点10.血脱证的脉象特点为廨密

考点11.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舌暗,脉涩,是蛔£的临床表现。

考点12.身热夜甚,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舌绛,脉数疾,此为血热证的临床表现。

考点13.①血虚证以病体虚弱,以面、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②血瘀证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

③血寒证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块等为主要表现。

考点14.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

妇女痛经,经皿紫喳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考点15.肝病日久,两胁胀满疼痛,并见舌质瘀斑、瘀点,其证属气滞血瘀证。

两胁胀闷窜通,胁下痞块,舌略紫,脉涩,此证属气滞血瘀证。

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胸胁胀满疼痛,其证属气滞血瘀证。

考点16.产后大出血,继则冷汗淋漓,甚则晕厥,其病机是气随血脱。

考点17.表现为气短乏力,兼见月经量多,其病机是气不摄血。

表现为长期便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其证为气不摄血证。

考点18.痰证临床表现:常见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闷(痰浊停肺);皖痞,呕恶,纳呆,呕恶,纳呆

(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或头晕目眩(痰蒙清窍),或形体肥胖(痰泛于肌肤),或神昏而喉中痰鸣,

第19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或神志错乱而为瘢、狂、痴、痫病(痰蒙心神),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痰凝积聚于局部)

等,舌苔腻,脉滑。

考点19.痰饮、支饮、溢饮、悬饮的鉴别▲

①饮邪停留于【胃肠】,为痰饮:可见【泛吐清水,院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

②饮邪停于[胸胁],为悬饮:可见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

③饮邪停于【心肺】,为支饮:可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

考点20.形体肥胖,皮下多触及圆滑柔韧的包块,舌苔白腻,脉滑,可见于痰证。

考点21.皖腹痞胀,泛吐清水,肠间水声辘辘,舌苔白滑,脉弦,其证候是饮证。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考点1.症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胱白,或面唇青紫,

否质淡胖或紫暗,各白滑,脉弱或结或代,其证候是心阳虚证。

考点2.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唇舌青紫,【脉

微欲绝】,其证候是心阳虚脱证。

考点3.症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其证候是心血虚证。

考点4.症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额潮红】,舌红少

苔乏津,【脉细数】,其证候是心阴虚证。

考点5.心阴虚与心血虚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失眠多梦。

不同点:

①心血虚证有面色淡白、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的血虚表现;

②心阴虚证有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微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的阴虚表现。

考点6.①症见心悸怔忡,心胸【刺】痛,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其证候是瘀阻心脉证。

②症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体胖痰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其证候是痰阻心

脉证。

③症见心悸怔忡,心胸【剧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其证候是寒凝心脉证。

④症见心悸怔忡,心胸【胀】痛,【随情志变化而变化,善太息】,舌淡红,脉弦,其证候是气滞心脉证。

考点7.症见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表情淡漠,举止失常,面色晦滞,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

滑。其病机是痰蒙心神证。

第20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8.症见狂躁妄动,口渴,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心烦失眠,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其证候为痰火扰神证。

考点9.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见神昏。

不同点:

①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有痰无人,无热证表现;

②痰火扰神证则为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谑语为主,既有痰,又有火。

考点10.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

口舌生疮、溃烂疼痛(心火上炎);

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心火下移);

或见【吐血、蛇血】(心火迫血妄行);

或见【狂躁谑语、神识小清】(热扰心神)。

考点11.症见头晕、头痛日久,【痛如锥刺】,【痛处固定】,健忘,失眠,心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

有瘀斑,脉细涩,其证候是瘀阻脑络证。

考点12.症见【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灼痛,【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

苔黄,脉数。其证候是小肠实热证。

考点13.小肠实热证的主要辨证依据是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

考点14.肺气虚证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

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15.肺阴虚证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

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戳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时以【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考点16.肺气虚证与肺阴虚证的共同症状为咳嗽一

考点17.症见咳嗽,咳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紧,其证

候是风寒犯肺证。

考点18.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清稀,易咯,胸闷气喘,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

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其证候是寒痰阻肺证。

考点19.症见胸廓饱满,胸胁胀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是牵引胁痛,舌苔白滑,脉沉弦,其证候是饮

停胸胁证。

第21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20.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鉴别

共同点:均有咳嗽,咳痰,痰色白。

不同点:

①风寒犯肺证为多为风寒侵袭,伴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寒痰阻肺证,伴有【寒象】,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③饮停胸胁证,伴有【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考点21.症见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其证候是风热犯肺证。

考点22.症见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鼻息灼热,胸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脉洪数】,其证候是肺热炽盛证。

考点23.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气喘息粗】,【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证候是痰热

壅肺证。

考点24.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唇、鼻咽干燥】,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其证

候是燥邪犯肺证。

考点25.症见恶寒发热,眼睑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浮

紧,其证候是风水相搏证。

该证以以突起头面浮肿与卫表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考点26.症见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证候是肠道湿热证。

考点27.症见高热,或日晡潮热,汗多口渴,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其证

候是肠热腑实证。

考点28.肠燥津亏证的主症是大便燥结难以排出°

考点29.症见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口干口臭,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涩。其证候是肠燥津亏证。

考点30.症见大便稀滤,纳差,腹胀,食后尤甚,舌淡白有齿痕,其证候是脾气虚证。

考点31.症见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大便稀漉,小便短少,舌

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其证候是脾阳虚证。

考点32.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皖腹坠胀】,【小便浑浊如米泊】为特征的证候是脾虚气陷证。▲

考点33.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唐,【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

细无力,其病机是脾不统血。

第22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34.症见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不解,尿黄便溃,其舌象应是舌红苔黄腻。

考点35.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腹部痞满,肢体困重,便澹尿黄,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其证

候是湿热蕴脾证。

考点36.症见院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唐,头身困重,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

脉濡缓或沉细,其证候是寒湿困脾证。

考点37.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的鉴别:

相同点:均因湿邪困脾,脾胃纳运失职所致,均可见丁腹痞闷,纳呆,恶心呕吐,便清,肢体困重,面目

发黄,苔腻,脉濡。

不同点:在于【兼热、兼寒】之不同。

①湿热蕴脾病性属湿热,故有【舌质红苔黄腻】,【身热不扬】,【阳黄(黄色鲜明)】,脉濡【数】等

湿热内蕴表现;

②寒湿困脾病性属寒湿,故见【舌淡苔腻白滑】,腹痛喜暖,【口淡不渴】,带下量多清稀,【阴黄(晦

暗)】,脉濡【缓】等寒湿内停。

考点38.症见胃院隐痛,按之觉舒,得食痛缓,食后胀甚,纳呆,暧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

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其证候是胃气虚证。

考点39.症见【胃院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倦怠

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其证候是胃阳虚证。

考点40.症见胃皖嘈杂,【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

数。其证候是胃阴虚证。

考点41.症见胃院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口臭,牙旗肿痛,齿蚓,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

苔黄,脉滑数,其证候是胃热炽盛证。

考点42.症见皖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其证候是寒

饮停胃证。

考点43.胃热炽盛证与寒饮停胃证的相同症状是置通§胀。

考点44.症见胃院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面白或青,恶

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其证候是寒滞胃肠证。

考点45.症见脱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暧腐吞酸,呕吐酸馔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

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其证候是食滞胃肠证。

考点46.症见胃院、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暧气、肠鸣、矢气后痛胀可缓解,

苔厚,脉弦。其证候是胃肠气滞证。

第23页共28页

中医、中西医结合内部资料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考点47.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鉴别

相同点:均可见胃均疼痛痞胀。

不同点:

①寒滞胃肠证:胃皖部【冷痛】,痛势剧烈,【得温则减】,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②食滞胃肠证:皖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馔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③胃肠气滞证:胃脱疼痛痞胀,月完腹【胀痛走窜】,【肠鸣暧气】,脉弦。

考点48.症见头晕眼花,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瞄动,【爪甲不荣】,【面白无

华】,舌淡,脉细,其证候是肝血虚证。

考点49.症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两颗潮红,五心烦热,潮

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其证候是肝阴虚证。

考点50.肝郁气滞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

部瘦瘤、摞痛,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痛经。古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

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

考点51.症见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

红苔黄,脉弦数,其证候是肝火炽盛证。

考点52.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

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其证候是肝阳上亢证。

考点53.肝阳上亢证和肝火炽盛证鉴别▲:

相同点:

两者具有阳热亢逆的病理变化,故皆有头面部的阳热症状,如【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

等,并伴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

不同点:

①肝火炽盛证是肝经火盛,气火上逆,病程较短,病势较急,病性纯属实证,故以口苦口渴,便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