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唐诗五首》为部编八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有五律,
有七律。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增强语感,获得审美鉴赏力提升和情感的
熏陶。课文中五首诗,都有优美的写景句子,或描绘闲适的田园风光,或描绘大漠雄浑景象,
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有表达古今变迁的慨叹,有对明媚春光
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向上,明朗乐观。学习本文的几首诗歌,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
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
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
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
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
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
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i联为首联,第二
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笫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出示: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
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股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野望》
一、走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
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
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
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ho)薄(b6)暮徙(xi)倚犊(dii)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屏显:律诗的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分为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偶句押韵,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4.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划出诗歌的停顿。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再读诗歌,品析诗句。
⑴1.题目《》野望》是什么意思?请问什么时间“望”的?在哪里“望”的?
学生边读诗,边勾画相应的词句。
如:野、东皋(“望”的地点)薄暮(“望”的时间)
答案预设:薄暮作者驻足隐居地附近的东皋,四处眺望。
2产望,倒了什么景?
预设:“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用你自己的话描绘所望之景,并概括画面的特点。
点拨: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用哪些形容词、动词来修饰,描写景的。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
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
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
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寺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
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
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野望秋野图萧瑟衰败正衬暮归图宁静安详反衬孤独无依
背诵王绩《野望》,由律诗引出《黄鹤楼》的学习。
教读《黄鹤楼》
一、释题导入,知人论世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颍登临
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
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
崔颗(?-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
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
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
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侄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颖、王右丞维复崛
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
_
0
二、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崔景页(hao)
千载(zai)
萋萋(qT)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FI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
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四、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斟词酌句。
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预设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云后,儿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
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
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读出空茫的感觉)
(2)赏析诗句。
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预设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
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
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
出来的情感。
教读《使至塞上》
一、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an”韵,在诵吟敞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二、借助注释,自行疏通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师点拨: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预设
课件出示:
朝廷的使臣轻车简从,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
汉塞,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
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
前线大破敌军。
三、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
了,表现了0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
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
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
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湘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
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
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四、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
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
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
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
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
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被后
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
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
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霞兴起。
怜: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江面上
变幻莫测,如同海市盛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
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
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
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4.体会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
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
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
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
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小结: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
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
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
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
爱恋的真挚感情。
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
写西湖的诗词布•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
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朗读
分两步: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一范读(配乐朗诵)一试读一齐读
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一学读一齐读
(四)整体感悟
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五)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
写景短文。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完整版)技术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酒店用餐礼仪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丁香叶油市场深度解析及未来投资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食品安全检测师实验操作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港口与航道工程考试真题及答案
- 饲料磷酸盐产业供需格局及产销前景调研预测报告
- 城市体育公园设施维修与定期检查方案
- 生活垃圾分类移动应用与信息系统方案
- 防止物体打击培训课件
- 个股期权培训课件
- 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
- 小学美术教育读书分享
- 肺结核痰菌阴转评估体系构建
- 中国国家地理在线课件
- 体检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增强安全意识
- 2024山东事业编考试真题(附答案)
- CJ/T 486-2015土壤固化外加剂
- 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表
- 验房问题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