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5月)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5月)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5月)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5月)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5月)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Q\*jc3\*hps23\o\al(\s\up7(上饶一中上饶二中广信),天佑中学余干中学玉山)EQ\*jc3\*hps23\o\al(\s\up7(学),中)高一语文试卷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常规科学时期,不仅有专注于狭窄领域常规研究的科学家,也有一些从事着常规研究但又关注着科学基础、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划时代变化的科学家。对于科学发展中发现的新现象,这些科学家的头脑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历史上相应的划时代成就。他们会对科学元典中的相应思想重新加以诠释,以期从中得出对新现象的说明,并有可能产生新的理念。百余年来,达尔文在《物种起会生物学等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要拿出来与《物种起源》中的思想进行比较和说明。玻尔在揭示氢光谱的结构时,所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就类似于哥白尼等人建立的太阳系模型。现代量子力学揭示的微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拓展;而爱因斯坦揭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在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基础上,针对光电效应提出的全新理论。除了先进的科学思想之外,科学元典还以其方法学上的创造性而彪炳史册。这些方法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当代诸多研究人的创造性的前沿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科学哲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都涉及对科学大师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一些科学史学家以科学元典为基点,把触角延伸到科学家的信件、实验室记录、所属机构的档案等原始材料中去,揭示出许多新的历史现象。近二十年兴起的机器发现,首先就是对科学史学家提供的材料,进行程序编制,在机器中重新做出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借助于人工智能手段,人们已经在机器上重新发现了波义耳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人们曾经大规模地把这些成就的创造过程运用于基础教育之中。美国几十年前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近二十年来,全球兴起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其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片面灌输科学知识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在教学中加强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训练。因为,单就科学本身而言,它不仅外化为工艺、流程、技术及其产物等器物形态,还直接表现为概念、定律和理论等知识形态,更深蕴于其特有的思想和方法等精神形态之中。没有人怀疑,通过阅读今天的教科书,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科学元典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并且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只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依旧保持着永恒的活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基础教育课本和科普读物中讲的许多科学史故事都是误讹相传的东西。比如,把血液循环的发现归功于哈维,讲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宣称牛顿提出了牛顿定律的诸数学表达式,等等。好像科学史就像网络上传播的八卦那样简单和耸人听闻。为避免这样的误讹,我们不妨读一读科学元典,看看历史上的伟人当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我们面对不朽的理性群碑,也就是面对永恒的科学灵魂。在这些灵魂面前,我们不是要顶礼膜拜,而是要认真研习解读,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材料二: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浩如烟海,科学著作汗牛充栋,名家辈出。在这不计其数的名家著作中,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较长时期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著作。“丛书”对当代作品的遴选十分慎重,即使是一些当下的热门著作,作者很有名,影响也很大,但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历史沉淀过程,近期内也不会被收入。宙学、地理学、地质学、实验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以及交叉科学等基础学科。从纵向来看,“丛书”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起来,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一方面,其中包括从近代科学思想的源头古希腊开始,历经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时代,再到19世纪科学的独立和建制化以及学科的分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中期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包括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这些元典著作像一串镶嵌在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要想理解这些古奥的原著文本的公众,如果本身只有一些零散的现代学科知识,而没有一个系统且有针对性的理解文本的知识框架,就连入门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为公众搭建一个知识阅读框架,把公众最终引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上。为此,“丛书”并非简单地为读者再现原著文本,而是构建一个以“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阅读圈层——从外至内依次为“背景知识”阅读圈层、“关联知识”阅读圈层和“亚文本知识”阅读圈层。因此,著文本知识,而且是以原著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摘编自周雁翎《构建科学经典阅读的知识圈层——以“科学元典丛书”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玻尔从哥白尼等人建立的太阳系模型中受到启发,建立了相类似的原子结构模型,以便进行氢光谱结构的研究。B.一些科学史学家拓宽研究范围,通过研究科学家信件、实验记录、所属机构档案等原始材料,取得了许多成果。C.当今一些科学家享有盛誉,影响巨大,他们的科学作品尽管没有被“科学元典丛书”收入,但将来会成为科学元典。D.一个普通读者仅仅凭借一些零散的现代学科知识,就想理解科学元典的原著文本,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改变片面灌输科学知识的情形,人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B.现代教科书虽然能提供比经典著作更完善的知识,但这些科学知识已经滞后于时代。C.科学元典常读常新,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应该认真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以提升自我。D.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元典丛书”有利于科学经典的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材料一列举了出版物中一些误讹相传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出版物质量问题的隐忧。C.为了阐释“科学元典丛书”的特点,材料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4.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元典丛书”在内容编排上的特点。(4分)5.一部科学著作要成为“科学元典”,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贺江面孔船舫在水上悠然前行,船舷右侧的水面宽大,有一个墨绿的影子跟着在走,像是天空飞鸟的投水流清澈,是我从未见过的青绿。青绿,吸收了天空的蔚蓝,糅成另一种碧绿。从肇庆这个“开始迎来吉庆的地方”出发,沿着这条水流和沿途的绿色前行,抵达之地是肇庆下辖的一个叫“封开”途中,有人哼唱粤语民歌。同行的文旅局朋友说,封开这个两广门户之地,是粤语发源地。我已然明白,这个叫封开的地方,有渊源,有来历,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最早对接点。尤其没想到的是,公元前111年,汉武反倒是这样保留在时光里的原生态显出了珍贵与异质,成了可待深挖的旅游宝藏。出封开城,车行半小时,公路右前方在睫毛下突然开阔起来。这条叫“贺江”的水流,是珠江水系中的一脉。有水的地方,表情就会变得丰富起来。贺江两岸,峰峦藏卧,连绵拥翠,面孔里显然比别处多了些眼波流转、巧笑倩兮。贺江湾多,水就有了蜿蜒,也就多了一份活泼,如婀娜女子腰肢扭车在贺江的第一个湾停下。扶栏瞻望,江湾水面宽百余米,回环150度,滟滟淼淼,从黛青色深处款款流来,又往东缓缓行去。第一个湾又名筋竹半岛,岛上绿色铺陈,老居民的旧宅子掩映果林形图,这些可能很快会被我忘记名字的半岛相互咬合,如纤纤十指相扣,若是云中俯瞰,定然如发光的星宿在水陆间排兵布阵。这些半岛与水成趣也成景,让偏远的岭南有了旅游胜地的天生丽质。水运衰退后经济滞缓,然而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当地老百姓品尝到了新的甜蜜果实。文旅局的看着水风景,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穿行于一片竹林间,顿觉身心凉爽,林中有一块电子牌标识着林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接近四万。恨不得多吸几口,让肺腑清澈、透亮。竹林成团拥簇,空地被利用起来种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荪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头一回见识这样的种养方式,得了风景的利,赚了种养的钱,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好收益,自然更爱脚下的土地。又移步参观村民新建的民宿群,独栋联排,开窗即景,景中添花;大洲镇龙皇岛码头公园,古朴与现代相映成画,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新地……有了这些,看似偏隅之地的贺江不是桃源却胜过桃源。水为路,路为廊。登船漫游,顺流而下,全长25千米的贺江碧道串起了风光恬静的岛、林、湾,途经之地,旧式建筑风貌的民居,像是一笔笔勾画着时光深处的风韵;提供现代旅游体验的古码头、讲述流金岁月的博物馆连接成一条水岸艺术长廊。下船的码头在大洲镇博物馆,广场旁长有一棵桃心形状的大树,高十余米。树分两枝,一枝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枝已瘦寒清空、枝枯叶落。很少见到长在一棵树上的生和死,植物内部的生命循环让它成了一棵“异树”。它立在水边有些年头了,呼应着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也守护着一条河流的记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大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前世今生。走进博物馆,贺江向人们讲述着它的过往,以及它收藏在时间里的秘密。这曾是一条诞生财富的茶船古道——宋元时期,依托藏身于广西贺州与湘南永州山乃至海外。封开的内陆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经由贺江连接,中原、岭南与海外的经济、文化,都因贺江而开始了交往流通。在晚清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叶远售南洋。站在博物馆的临江阳台,我正看见两叶小舟渡水而行,像茶叶在水中浸开收拢的叶脉,如同年老者打开掌心,水面上的波澜就是岁月的掌纹,每一道掌纹发出淙淙不绝的水声流响。贺江更多的时候是静水流深,像茶叶蜷缩身体,将往事沉在心底。那些闻讯而来的游客,多是恋着贺江的风景——山水林田、湖湾岛屿,看在眼里又欢喜地带走。多少年来栖息在水流旁的村片振兴的土地上流光溢彩,谁又能真正带走它们?住了贺江的面孔。青山含黛、绿水绕村的贺江,梦想照进现实,梦想也接壤现实。从这里,人们回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开在汉武帝时曾是岭南地区的首府,但此后却繁华不再、沉寂落寞,对此作者不禁有了昔盛今衰之叹。B.筋竹半岛上绿意盎然,房屋掩映在果林之中,人们晴耕雨读,怡然自乐,这情景令作者想到了世外桃源。C.文章写贺江沿岸村民或建民宿,或种竹荪,以此发家致富,写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贺江沿岸村庄的新面貌。D.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先写从肇庆到封开的途中感受,再写沿贺江的旅游观感,情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天空与水面,像是两面对视的镜子”,B.文中描写大洲镇一棵集生与死于一体的桃心形状的大树,反衬了贺江沿岸村庄如今的勃勃生机。D.文章描写细腻,具有感性之美;而“从这里,人们回到过去,也去往未来”等议论,则充满理性之美。8.下面哪两个词语最适合用来形容文章所描写的贺江面孔?请根据文本内容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波澜壮阔秀丽灵动负重崛起底蕴深厚9.文中画线处说“看在眼里又欢喜地带走”,又说“谁又能真正带走它们”,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川东注于海,生人免为鱼鳖之患。于是众人咸歌咏,始知其贤。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是尧之知禹材料二: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喧,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问者,行也。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大王一日得楚A之亡卒B未知C其高下D而即E与同载F反G使监护军长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同五色祥云对于龙、伯乐对于千里马非常重要一样,知己对贤士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知己的赏识,贤士也会混杂于平庸之辈中。此之前,众人并不知道禹如此贤能。C.陈平通过魏无知得到汉王召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此举遭致众将不满,大家对此议论纷纷。D.陈平因灌婴等人的诋毁而受到汉王怀疑;经一番解释,汉王不再怀疑,向陈平表示感谢,并且给了陈平优厚的赏赐,更加重用陈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百川东注于海,生人免为鱼鳖之患。于是众人咸歌咏,始知其贤。(4分)(2)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14.两则材料都涉及人才的使用问题。从两则材料来看,应该如何使用人才?(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于建安任职之时。诗人从四川抗金前线归来,即被遣往福建建安任职。建安任上,宦情淡薄,生活寂寥,诗人很不适应。②蛩:蟋蟀。③赤泥:宋时,人们常用赤泥密封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初秋时节梦回故园,醒来之后写了这首画面逼真、犹如身临其境的诗歌。B.犬吠、蛩号衬托出诗人纷乱的心境,但明月、栖鸟又使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C.“我仆”从城中带鸡回来、“小儿”殷勤劝酒,诗人从中感受到故园人事之可嘉。D.诗歌语言质朴平易、自然流畅,和诗人名篇《游山西村》的语言风格大体相同。16.“著书笑蒙庄,茗芋物自齐”中,“笑”含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则因为“ ”,才招来了灭亡的祸患。(2)王老师教导学生说,谦虚是一种美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说自己能使百姓富裕,而“”,就体现了这种美德。(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走进一座坐西朝东的三进小院,“林觉民曾在此居住。”导游告诉我们。“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走进林觉民的书房,在声光电技术的展示下,百余年前,林觉民书写《与妻书》的场景呈现在眼前。这位24岁的先烈,有诀别妻子的百转柔肠,更有舍生取义的英勇无畏。导游介绍说,“三坊七巷”面积不到40公顷,却是名人英杰“密度”最高的地方。除林觉民外,冰心等许多中国近代史上② 的人物都曾在此居住。人们常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种评价的确是不易之论。不知不觉,已是日落时分。我们裹着人声,映着光影,缓步离开了“三坊七巷”,但“三坊七巷”的历史足音依然清晰可闻,林觉民烈士的形象依然③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王明同学参观林觉民烈士故居之后,想要在留言簿上题写一副对联以表达对林觉民烈士的颂扬之情。上联已拟好,请你帮他拟出下联。(4分)上联:厚意深情,忍泪挥毫书别恨上饶·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是天幕上最大、最耀眼的星体。在广袤的天地间,古代先民仰望苍穹,浩瀚宇宙中甲。古人很早就开始刻画日、月的形象。“日”在甲骨文中写作“◎”,像太阳的轮廓,又在圆圈中加一黑点。圆形在甲骨上刻画多有不便,因而“◎”的外框由圆转方,乙,整个字也就演变成了“”。“月”在甲骨文中作月牙形,像一弯新月。小篆以后,“日”“月”的基本字形几千年来稳固不变。相对于丙,人们对“日”“月”的认识却不断变化,日益丰富。①古人很早就通过观察日月运行的天象为标准对时间进行划分。②在古人看来,③日、月围绕着地球转动,④东升西落,⑤周而复始。他们将太阳出没升落、月亮隐现圆缺的一个周期分别称作“日”和“月”。此后,日、月成了计时的基本单位.有了时光之义。《说文·日部》:“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昼”就是日出到日落的时段。一日之昼,人们根据太阳的方位变化,划分为旦、间,人们又根据月相的盈虚不同,划分为朔、望、既望、晦等不同时段。古人在为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造字时,以“日”或“月”作为表义构件,体现了他们对日月运行秩序的认识。20.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这本书写一篇序。B.大家都为能在放假前完成这项工作感到非常高兴。D.为避免差错,我建议大家最后再认真地检查一遍。过14个字。(6分)22.文章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马克思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现在已进入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阅读的途径多种多样,马克思的这句话对我们该如何阅读依然有深刻的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上饶市高一年级天佑中学余干中学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响也很大,但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历史沉淀过程,近期内也不会被收入”,科学家“享有盛誉,影响巨大”不是其科【解析】“但这些科学知识已经滞后于时代”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和科学方法依旧保持着永恒的活力”可知,教科书提供给人们的科学知识只是相对静止不变的,而并非“滞后于学元典对后人的重大影响等内容;B项,“表达了作者对出版物质量问题的隐忧”错误,作者列举这些事例,目的是倡导读者阅读科学元典,以澄清这些错误认知;C项,“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中横向和纵向的内容没有构成对比关系。4.【答案】①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把涵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内容多而不乱。②构建了以“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阅读圈层,以帮助读者读懂原著文本知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5.【答案】①蕴含着先进的科学思想,这些科学思想能够解释后世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并能给后人以启发。②蕴含着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③能经受较长时期的历史检验。(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解析】A项,“对此作者不禁有了昔盛今衰之叹”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说“但反倒是这样保留在时光里的原生态显出了珍贵与异质,成了可待深挖的旅游宝藏”;B项,“人们晴耕雨读,怡然自乐,这情景令作者想到了世外桃有前后的变化。【解析】“反衬了贺江沿岸村庄如今的勃勃生机”错误,原文第九段写这棵树一枝“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另一枝“瘦寒清空、枝枯叶落”,以此体现这棵树年代久远的8.【答案】①秀丽灵动。贺江由于湾多,因而没有大河的壮观,其水蜿蜒灵动,沿岸景色秀丽。②底蕴深厚。贺江曾是一条诞生财富的茶船古道,是茶叶等商品转运、远销粤港澳乃至海外的主要通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每9.【答案】①“看在眼里又欢喜地带走”是说贺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令游客心生欢喜,并且长久难忘。②“谁又能真正带走它们”是说贺江紧跟时代,融入时代元素,时时都在变化,每一批游客所见到的风光都有不同。③看似矛盾的表达,流露出作者对贺江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贺江沿岸的村庄在乡村振兴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上饶·高一语文第1页(共5页)10.【答案】BDF(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解析】C项,用法不相同,“沛公欲王关中”的“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A项,第一个“于”是介【解析】“向陈平表示感谢”错误,根据具体语境,原文“汉王乃谢”的意思是“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13.【答案】(1)使众多河水向东流入大海,百姓免除了成为鱼鳖的祸患。于是大家都歌颂他,才知道他的贤能。(2)于是汉王就跟他交谈并喜欢他,问(陈平):“先生在楚时担任什么官职?”(“语”1分,译为“交谈”“谈话”14.【答案】①善于识人。应该在人才还没有功成名就、声名显赫时就把人才识别出来并加以重用。②发扬长处。使用人才时不应苛求十全十美,应用人才之长。(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龙潜伏的时候,没有五色祥云为依托,便和鱼鳖为邻;千里马隐没时,没有伯乐的赏鉴,一定和劣马同槽;贤士隐没时,没有知己的赏识,也与平庸之辈混居杂处。如果不是心神洞明的人,便无法分辨出来。所以明智的人鉴识人才,在人才没有出名时就闻知,在人才没有显露时就察觉,并且能够辨识出他的智慧和才能,这样才能称为“知人”。如果这个人已经功业建立、事业成就,然后才发现他,这和把耳朵听到响雷称作听力好、眼睛看到日月称作视力好有什么不同呢?尧时遭遇洪水,浩浩荡荡,弥漫天际,环绕群山,百姓困于其中。禹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功业和名声,尧却非常了解他,派他治理洪水。禹开始开挖龙门山,劈开荆山,疏导熊耳山,贯通鸟鼠山,迎着狂风,淋着暴雨,面色黧黑,手脚生茧,帽子被钩住也没有时间取回,经过家门也来不及进屋,(终于)使众多河水向东流入大海,百姓免除了成为鱼鳖的祸患。于是大家都歌颂他,才知道他的贤能。所以没有功名就知道他的贤能,是尧对禹的了解;有了功业才知道他的贤能,是一般人对禹的了解。材料二: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赐给他饮食。汉王说:“吃完后,到客舍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于是汉王就跟他交谈并喜欢他,问(陈平):“先生在楚时担任什么官职?”陈平说:“做都尉。”(汉王)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下,就立即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军中长官!”汉王听到这些议论,更加宠幸陈平。(汉王)于是带着陈平往东讨伐项王。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驻扎在广武。灌婴等人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尊崇他,给他官做,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人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人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楚汉对峙,我进献善出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是否足以有利于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离开,如今又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侍奉上饶·高一语文第2页(共5页)上饶·高一语文第3页(共5页)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离开他而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于是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可以采用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以采用的,钱财都还在,将领们于是不敢再说了。中却是宦海沉浮,远离抗金前线,“笑”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悲凉。(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17.【答案】(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示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描写18.【答案】①映入眼帘;②闻名遐迩/远近闻名/鼎鼎大名/声名远播/举世闻名;③宛然在目(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所填的不是成语、有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解析】①处的语境是一片古朴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②处的语境是名声很大的人物,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③处的语境是林觉民烈士的形象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19.【答案】示例:生离死别,含悲践志展豪情(4分。没有表达对林觉民烈士的颂扬之情不给分;平仄可适当放宽要求,但句式应与上联一致)意思对即可)22.【答案】序号①,修改为:古人很早就通过观察日月运行的天象对时间进行划分。/古人很早就以观察到的日月运行的天象为标准对时间进行划分。(3分)23.【写作指导】本题紧扣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和第五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写演讲稿”,考生在信息时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提升境界,促使进步。思是,人们阅读时应做书的主人,善于思考,去伪存真,用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若盲目相信所有的书以及书上所并存的信息时代,阅读的途径多种多样”是本次作文的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