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2课时)_第1页
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2课时)_第2页
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2课时)_第3页
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2课时)_第4页
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读书明智”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中总结了找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用比喻句

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排列句子顺序,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

作的关系;“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魅力:“日积月累”编排朱熹《观书

有感》,借助生动的描写解释有关读书的哲理。从语文要素的角度出发,四个板

块中“书写提示”相走独立,“交流平台”和句子排序都涉及梳理信息,用比喻

句表达对书的理解和“日积月累”都涉及谈读书感受,旨在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习,

总结和提升学生对本单元前面三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不仅愿意读书,还要学会

“读书”,懂得“读书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五年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基础知

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积累

的学习。但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主要以兴趣为主,也很少涉猎书本之外的内容。

因此,通过语文园地的综合性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发展逻

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2.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

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

四、教学重点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找书

方法。

2.能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了解欧楷的用笔、结构等特点,学习欣赏欧楷书法艺术。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总结找书的方

法。

2.能把句子排成一段连贯的话并抄下来。

(一)交流分享,梳理找书的方法

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若干和读书有关的文章,从古人谈读书到世纪老

人冰心回忆自己幼年、少年时读书经历,再到女作家叶文玲讲述自己童年读书、

写作的故事,上节课我们还一起开展了“推荐一本书”的习作活动,相信大家已

经读了不少书,读书一定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接下来我们就来交

流一下“怎样才能找到好的课外书”这个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交流一下“怎样才能找到好的课外书”这个

问题。

预设1:可以跟着课文找书读。

预设2:找感兴趣的同类巾来读。

预设3: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

预设4: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

预设5: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一区书到读一类书。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不仅可以读别人推荐的书,还能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

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学习这么多找书读的好方法,

做个有志、有识、有恒的读书人。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交流找书的方法。

(1)小组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的?

(2)全班交流分享。

预设1:我看到同桌在读《绿山墙的安妮》,被书的题目吸引了,于是就向

她借了这本书来读。

预设2: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被里面惊险而又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同

时迷上了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西游记》这

本书来读。

预设3: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通过老师和同学推荐,我发现了喜欢的书,准

备周末去书店买。

预设4:我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发现书架上还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读过的课外书很多,找书读的方法也不少啊!对啊,

我们不仅可以从别人推荐的书目中找书读,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从感

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还可以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会找书读,这才

是真正的爱读书!

3.引导学生通过填写“找书卡”、设计表格、设计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总

结:找书的好方法。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学会找书读的方法的好处。师相机评价。

预设1:随着课文找书读很方便、快捷。

预设2:找喜欢的同类题材的书读,更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

预设3:找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读,可以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师小结:你们不仅学会了这么多找书读的好方法,还知道了找书读的方法

的好处,你们都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的好学生。老师希望你们将这些好方

法付诸实践,并能够坚持下去。相信你们也会尝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滋味。

(二)排列句序,交流方法,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教师导语:现代的作家叶文玲,从小就博览众书,在借鉴和模仿中创造出了

打动人心的文字,的确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下面我们起来看看这段文字,深

入体会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内容,与同桌交流段意,试着

排列句序。

2.全班交流,梳理思路,排列句序。

(1)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中,哪些句子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哪些句子

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

(2)预设:第1、3句讲的是同一个内容,都是说阅读,即“吸收”,第1

句是总述,第3句是具体说明;第2、5句都是讲写作,第4句是在总结、概括

主要意思,第4句中“阅读和写作”这句话,提示要先排列阅读的句子,再排列

写作的句子。

教师点拨:通过寻找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排序的线索。

(3)学生尝试排序,并交流排序结果和理由。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

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

置不对,就进行调整。

教师小结:排序的结果是:1、3、5、2、4,这段话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序

的,先问后答形象说明,先分述后总述。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

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

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3.指导学生朗读排序后的句子,并在练习本上抄写下来。明确书写要求:工

整、美观,有一定书写速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2.背诵《观书有感》。

3.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

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一)理解运用,借助比喻句表达感受

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找书读的方法,了解了读书和写作之间密不可

分的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读书”,将“读书”进行到底。首先请同学们

观看视频“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书的魅力!

观后小结:同学们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好像就是会不会说话的问

题,而会不会说话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水平和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接

下来,我们一起读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三个例句,去感受一下对于一位

爱读书的人来说,“书”意味着什么?

1.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三个例句,划出和“书”

对应的词语飞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和

故地呢?

预设1:长生果指的是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这句话中将书比喻为

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预设2:书能让人的精神丰富,就好像给精神补充了营养一样,所以第一句

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预设3:第三句话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是因为书籍和朋友一样能让人感到

快乐和充实,书籍也和故地一样让人觉得亲切和熟悉。

3.引导学生仿照例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受,说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

什么。

预设1:书就像夏日的清风,能给我们带来清凉。

预设2:书就像一扇扇无形的门,门后是一人个不同的世界。

预设3:书是一张张请柬,邀请我去美丽的游乐园。

预设4:书是一对翅膀,帮助人们横渡理想的海洋。

教师小结:书籍是长生果、是营养品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变得充

实而快乐、气质而高雅;书籍是朋友、是故地,每次读书,仿佛和朋友和故乡重

逢……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看看读书还能给我们

带来哪些认识?

(二)理解、背诵《观书有感》

1.初读古诗,自学、检测生字词。

(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1: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鉴”读第四声,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从插图中可以看到半亩方糖就像一面镜子。

预设2:借助上下文,我知道“为”在诗中的意思是“因为”,读第四声。

预设3: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合作学习,理解大意。

(1)指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预设1(第1首古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

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预设2(第2首古诗)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

羽毛。原来这样大的船行驶要花费很多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

流C

(2)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古诗。

3.感悟道理,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诗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读书?

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读书的感受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比

喻的是什么?

预设1:“半亩方塘”比喻的是自己的知识储备,“源头活水”比喻新的知识。

预设2:“春水生”比喻大量的阅读。

预设3:第二首诗里作者用行船来比喻学习。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全班交流。问:这两首诗似乎在描写

景色,但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预设1:其一,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告诉我们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有

口新月异的进步。

预设2:其二,以泛舟为例,让我们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一一读书须积

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3)齐声诵读,一边朗读一边体会诗中的道理。

(4)引导学生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预设1:读书学习的时候,不断接触到的新知识,能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视野

越来越开阔,思路越来越清晰。

预设2:我发现读的书越多,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就越顺畅,无论是理解还

是表达都觉得很自如。

(5)通过同桌互动、填空读、引读等形式熟读成诵,内化积累。

教师小结:看来读书的好处真不少啊,希望同学们都能遨游书海,让书成为

你的智慧之源;读好书,让你的智慧永远站在潮流的前沿。

(三)了解欧楷书法特点,感受汉字书法的魅力

教师引语:除了古诗,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她是一种集肢体和脑力于

一体,将体力和思维运用于笔端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

I.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导入新课:我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有

序发展着,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书法艺术有序的发

展着。(出示图片)

2.在各种书体中,我们现在最常用的是楷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欧楷书

法。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欧阳询及其书法作品。

预设:《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时的得意之作,也称《九成宫碑》,

碑文内容魏征撰写,书法欧阳询。

九成宫遗址在今天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隋朝时称“仁寿宫”,唐太宗

李世民执政后耗巨资修缮,修复后改名为“九成宫”。贞观六年初夏,李世民到

九成宫避暑,在九成宫附近发现泉水,饮有回味甘甜,遂赐名此泉水为“醴泉”,

并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刻石以记之。故,此文命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唐朝人,是初唐四大家(书画家)之一,也是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之一。他的楷书法度严谨,用笔率意洒脱,堪称唐楷第一,

被称为“欧体”。

2.感受欧楷特点。学生自主阅读”书写提示二圈画出描写欧楷特点的词句。

(用笔和结构特点的词语)

预设1:用笔方整,笔力刚劲,起收转折,一丝不苟。

预设2:字形整长,穿插巧妙,结构严谨。

预设3: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3.借助碑帖书法作品,再次感受欧楷特点。

(1)对照《九成宫醴泉铭》碑帖,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意思。

(2)教师示范讲解“功”字,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欧楷的特点。

点拨:“功”字左边是个“工”,第一笔横,起、收一丝不苟,第二笔短竖用

笔方正,“工”下边的横要变成提,目的就是为了避让右边的撇,体现欧楷书法

穿插避让的特点。右边是个“力”字,第一笔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最后一

撤要刚劲有力,同时也体现了欧楷书法险劲生动的特点。

(3)尝试借助“书写提示”和教师示范,让学生交流对欧体书法的感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预设1:碑帖中的“大”字,第一笔起笔、收笔棱角分明,第二笔的撒起笔

一丝不苟,第二笔捺苍劲有力.整个字既笔力刚劲,乂平正端庄.

预设2:“四、方”这两个字中规中矩、棱角分明,体现了欧楷书法用笔方

整的特点。

预设3:“天、文”这两个字最后一笔苍劲有力,体现了欧楷书法笔力刚劲

的特点。

预设4:“帝、青”这两个字的字形竖长,体现了欧楷书法字形竖长的特定。

预设5:“饮”字左下部收敛,就是为了避让右边“人”字的左撇。这既体

现了欧楷书法结构严谨的特点,有体现了其穿插巧妙、险劲生动的特点。

(4)观看欧楷书写视频,欣赏欧楷作品图片,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教师小结:书法是中国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根植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土壤,那浸染着墨色芬芳的一撇一捺也早已深深浸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

中。中国人就像中国书法一样,做事一丝不苟、刚劲严谨,做人正直公平、瑞庄

有度!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论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中圣贤谦虚勤勉的读书态度,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的诚挚而殷切的劝勉和希望。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找书读,因为读书能够让我们

谈吐优雅、气质从容;能让我们挥毫泼墨、表达心声;能够让我们学会思考与权

衡;让我们懂得诚信与善良,感受人与世间的美好!

七、板书设计

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找课外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语文园地)卜

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I说说诗句的意思

欧楷书法

八、作业建议

1.结合本课收获的找书方法,选择一本好书,并开始阅读,摘抄好的句子,

在书中批注感悟,还瓦以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

2.在积累本上抄写“词句段运用”中的三句名言,以及排序后的段落。注意

书写工整美观,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人谈读书》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取了春秋经典著作《论语》

和宋代大学者朱熹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朱熹对读书

的态度和方法,紧密契合了本单元“读书明智”这一人文主题,告诉了我们读

书的态度和方法。

本单元提供了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很多信息,而恰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再结合本课课后第三题“联系自己的

读书体验,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梳理、总

结两则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收获和体会。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最初是家喻户晓的历史、神话故事或成语故

事,篇幅短小,通俗易学,随着年级的递增,文言文的选文无论是从篇幅的长度

还是内容理解的难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本课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有难度。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本课对五年级

的学生来说略有难度,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已初步具有一定的概括、提炼等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总结、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尝试自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识”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

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

方法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

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耻、火”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一则课文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中六句言论的大意。

(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做接背古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背到“苏

轼”的诗句时,呈现第八单元导读页。)

(一)借助导读,了解单元文化主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中苏轼送我们的

两句诗!

学生齐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教师提问:从这两句诗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旧的书不会厌烦读了很多遍,读多了就知道其中的意思。

教师指导:“I日书”的意思是读过的书。“厌”的是意思是厌烦。(学生再尝

试理解)

教师总结:苏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经典的巾籍读再多回也不会厌烦,多读并

且深思后其中的道理也就知道了。

3.教师提问: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预设1:有,有的书我每读一遍就有新的感悟。

预设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样说的。

教师总结:是啊,经典的书,经典的话,多读几遍,多读几次,就明白其中

含义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经典世界,去读去思考。

(二)揭示课题,了解文本出处及作者信息。

1.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教师引导:在预习时,看到课题“古人谈读书”,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1:古人是谁?和谁谈读书?

预设2:谈了些什么?

3.教师提问: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

预设1:解决了,是孔子在谈读书,孔子在和弟子谈

预设2:解决了,是朱熹在谈读书

教师总结:孔子在和弟子们谈读书。朱熹呢,书上这则文言文选自朱熹编写

的《童蒙须知》,看题目我们就知道是儿童启蒙需要知道的事。就是讲给学习的

孩子们,告诉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读书,如何更好的生活起居等等。这些经典流

传至今其实不仅仅是和自己的弟子、同时代的孩子们谈读书,还是和天下的读书

人谈读书,也是讲给我们的。

4.教师问题:那你们对这两位古人有什么了解吗?

预设1:孔子是一位老师,有很多弟子

预设2:朱提是宋代的大学问家

教师总结:孔子是一位老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十分重视学习。《论语》是

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典言论的书,其中多处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都体

现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堪称国学的鼻祖。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实你们早

就认识他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

总是春”都是我们曾学过朱熹的诗句,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认为小孩子要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及早进行教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

者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熠熠生辉的智者,被人们称

为“朱子”。

(三)理解课文大意,积累背诵。

1.借助注释正音,理解句子大意。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到春秋时期,看一看孔子在和他弟子说些什么。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笫篇论语的六句话,拿不准的读音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

讨论,并互相读一读这六句话。

(2)教师引导:哪位同学们愿意说一说这六句话哪句最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