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第二单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明·课程标准建·结构体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落实基础/自主学习赢在微点历史大一轮第一部分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三教并立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_______在民间广为传播,

_______在中国盛行,与

_______形成并立局面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

___________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道教佛教儒学三教并行2.反佛斗争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概况南朝范缜提出人的

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精神3.儒学复兴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概况唐中期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韩愈天命论1.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1)“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2)“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2.禅宗:禅宗是唐代众多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禅宗的创始人相传是古印度的僧人达摩和尚,他主要讲究宗教修养方法。唐朝时,禅宗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别,以惠能和尚为首的南宗影响较

大。惠能特别强调“心”和“性”的作用,禅宗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心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91.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学派是春秋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道教尊奉老子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2.“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为一个整体:“三教合一”并不是说儒、

佛、道三教合并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29发展。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本土化。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与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1.文学艺术(1)文学和书法。文学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

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

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建安文学民歌诗歌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书圣(2)绘画和石窟。绘画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

为代表。他提出“

”,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生活气息浓厚,

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顾恺之以形写神宗教画人物画2.科技(1)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2)隋唐时期。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赵州桥唐末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千金方唐本草3.中外文化交流西行取经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

前往天竺取经佛教东传学问僧来华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鉴真东渡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玄奘鉴真

“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29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2.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唐朝初年。3.玄奘西游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4.《唐本草》的问世体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

用。聚焦主题/合作探究赢在微点历史大一轮第二部分视角

历史解释——道统说史学视野要宽史料一

(范缜)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

游,货殚于泥木。——《梁书·范缜传》主题一三教并立——魏晋到隋唐的思想发展史料二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导读]

韩愈的“道统说”适应了反佛宣传的需要,同时也是吸取佛教思想的产物,体现当时三教并行的社会风气。[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缜和韩愈两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试答]

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力图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历史理解要透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1)佛道思想逐渐兴盛,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了挑战。(2)科举制的诞生,引导人才的培养,为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3)韩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复兴运动,儒学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儒学士人开始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4)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大力提倡儒学思想。视角

提取信息——唐朝的文学成就史学视野要宽史料1

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主题二灿烂辉煌——唐朝诗歌的繁荣史料2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导读]

史料1从作品数量、诗歌内容、诗人辈出等角度描述了唐诗的发展盛况;史料2从经济、阶级阶层、教育、社会环境等角度介绍了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思考]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哪些特

点。根据史料2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试答]

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风格多样,空前繁荣。原因: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历史理解要透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

件。(2)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4)中唐以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提供了另一种社会基础。随堂演练/知能进阶赢在微点历史大一轮第三部分品|悟|真|题【例】

(2024·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思维路径][答案]

C解题通法悟道1.排除与题干材料主体不对位的选项是解题关键。世家大族对儒学的尊奉与士族南迁、政权更替无关。“三教合归儒”提出于隋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儒学受到挑战,但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

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考向一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1.(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

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

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两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解析考向二

文学艺术2.(2022·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

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解析考向三

科技与中外文化交流3.(2024·安徽卷)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

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

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

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

确;材料不涉及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无法体现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故选A。解析4.(2024·甘肃卷)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

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

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解析研|练|模|拟1.(2025·四川成都模拟)龙门石窟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女供养人造

像,凿于公元646年。这二位女供养人造像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刻书“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概括得出,这两尊供养人造像,借鉴了唐初服饰文化,反映佛教文化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二位女供养人造像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这是佛教文化采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并非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仅从材料表述的造像形象不能说明宣传“孝道”是佛经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佛教与

儒、道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而材料仅是体现佛像形象上借鉴使用中国服饰,排除C项。故选D。解析2.(2025·盐城市联考)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次是不足的,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张()A.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B.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C.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D.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韩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心行统一、修身齐家与修心是道德自觉,但韩愈还要求治国平天下的修行,这是将道德追求和政治追求合一,C项正确;韩愈推动的儒学复兴对佛道思想进行了选择性吸收,而非摒弃,排除A项;据材料“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可知,韩愈仍然维护君臣关系,排除B项;儒学向理学的转型发生于宋朝,排除D项。故选C。解析3.(2025·安徽六安模拟)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如初唐时期“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唐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各种边塞诗如“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据此可

知,唐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