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透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文言文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1.理解能力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解读】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内容方面:①基础知识: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选项例句常出自中学课文,强调课内外联动。②阅读理解与综合分析:重点考查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意、中心思想,能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等,还可能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③思维能力:命题更加注重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如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有自己见解的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2.选材方面
①范围拓宽:选材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等,涉及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②注重思想文化性:更加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如古代礼仪、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内容。3.题型方面①稳定有创新:题型以选择题、翻译题和简答题为主。如2022年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②强调综合:简答题的综合性增强,如2024年新高考一卷要求用一则材料中的事实分析另一则材料中的观点,考查理解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4.分值方面分值较为集中:分值一般在18-22分之间,较为集中的分值是20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比重有增加趋势,如2022-2024年新高考一卷的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2分,体现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翻译题等非选择题的分值有增加趋势,体现出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等的重视。【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实词一、掌握答题思路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所以分9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2.字音推断法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例如:“坐”通“座”,“蚤”通“早”,“倍”通“背”。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3.语法分析法
文言实词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也要遵循语法规律。一般是名词、代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充当定语,副词或者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根据语法规律,能够大致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4.虚词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5.对称推断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有的是词与词相对应,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在这种对称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中,相同位置上的词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在推断词义的时候,往往是先借助整齐的句式,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其词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中的“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如“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忠”和“贤”词义相近,那么,“用”和“以”词义也相近,故“以”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6.课文迁移法
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近年高考十分重视课内文言文阅读,其考查的实词含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够在文中找到根据,因此首先需要牢记课内文言文的词义,遇到陌生实词,先回忆所学,再将所学迁移过来,放在语境里思考是否符合,学会举一反三。如: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可以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判断“听”是“应许”的意思。7.组词推断法绝大多数文言字词都有多个含义;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单个字词的含义却是确定的。所以,遇到不易理解的文言词语时,可以组词进行推断。古汉语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节词往往有几种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是以这个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所以可以通过组词来推断词义,再从中选择与语境相符的词义。(1)双音节词联想法。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而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大都是单音节词。我们遇到难理解的文言词语时,可以将文言单音节词组合成不同的双音节词,然后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含义。例如: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词义推断:"赞",可组词:赞叹、赞助、赞美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是"赞助"的意思,因此"赞"的意思是"帮助"。(2)成语联想法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所以通过成语中字词的含义去推断(正推或反推文实词词义,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借助熟知的成语的意思来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化难为易,就可以准确疏通文意。例如:如: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微"字,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来理解,其中"微"为"精微"之意,由此可推断出句中"微"为"精微、精妙"之意。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3)邻字推断法除了用组双音节词、联想成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我们还可以从相邻字入手,继续运用组词联想法来推断。8.语境分析法语境推断法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根本的方法,也就是“以事解文”,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承接等,对词义进行推断。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却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具体语境中来辨别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这就是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理解文言词义一定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和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必须借助这两种语境,才能准确推断。如:(2023.全国乙卷)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上文中"莅"这个词属于典型的"熟词生义"。"莅"常见的义项有:A.治理、统治、管理,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莅";B.到、来,如莅任(官员到任)、莅会(到会)。但将这两个义项代入句子中明显与语境不符。这个文段讲的是曹国国君用无礼的态度对待流亡途中重耳的故事,所以"莅"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对待"。
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虚词一、备考要点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结构与语法语气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近年高考卷中,文言虚词一直没有单独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但在理解文意、翻译语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虚词的类型与特点,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对准确快速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①虚词一般放在翻译中考查,但也不排除单独设题的可能。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虚词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一)副词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爲、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範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近的一方面。1.表程度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弥、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极、甚、至、尤、良、绝、颇。例: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稍:略微,稍微。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弥:更加。愈:更加。【特别提示】古代汉语的“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古代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①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②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③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程度副词“颇”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程度偏高,“很”“甚”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一种是“稍”“略”②“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表范围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举、凡、共、并。②表示“只、不过”之意。例如: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例: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咸:都。②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但:只。3.表时间①表示“曾经、已经”之意。例如:既、已、曾、尝、向、初、始、昔。②表示“经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例如:寻、旋、既而、未几。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会、正、适、方、属。⑤表示“将要”之意。例如:将、且。⑥表示“终于、最后”之意。例如:终、卒、竟。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尝:曾经。②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向:以前。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将要。【特别提示】古代汉语的“曾”可以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但“曾”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居然”、“竟”。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②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战国策·齐策四》)古代表示曾经的时间副词是“尝”。古代汉语的“再”是数量词,专指两次。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②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4.表语气①表肯定,“的确、实在”之意。例如:必、诚、信、良、固、果。②表推测,“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盖、殆、庶。③表否定,“不、没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例: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信:实在。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殆:恐怕,可能。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弗:没有。5.否定副词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
“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和“勿”相当于现在的“不要”和“别”,“毋”字在古书中常常写成“无”;“未”字等于“没有”;“非”一般都可以译成“不是”;“否”字是一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和表示肯定的应答的“然”对立,经常用于单句中,相当于“不”或者“不是的”。除了以上否定副词外,古代汉语常用“微”表示否定,大致相当于“如果不是”。例:①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②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③苟富贵,毋相忘。(《史记·陈涉起义》)④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⑤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⑥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吾、我、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例如:若属、吾辈、吾侪、汝曹。例: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并序》)吾:我。汝:你。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彼:他。【特别提示】第一人称还还有“朕”,在秦以前,一般人自称也可以用“朕”。①皋陶曰:“朕言惠”。(《尚书·虞书·皋陶谟》)②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此、斯、之、是、兹。远指代词,例如:彼、夫、其。虚指代词,例如:某、或、莫。例: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夫:那。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或:有的人。3.疑问代词。指人的疑问代词:孰、谁;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奚、胡、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为什么、怎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恶、安、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例: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4.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其特点在于指代对象的不明确性。无定代词可分为以下两类:肯定性无定代词“或”表示“有人”“有的人”或“某人”,通常作主语。例: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意为“有些人后退一百步后停顿,有些人后退五十步后停顿”否定性无定代词“莫”表示“没有谁”“没有人”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者不指出范围。例:①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意为“大臣们没有谁能应对”。
汉以后,“莫”逐渐产生新用法,成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虚词。1.表示并列关系。例如:以、且、而。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且:表并列,并且。2.表示递进关系。例如:而、且。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表递进,而且。3.表示选择关系。例如:如、抑、或、其。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表选择,或者,还是。4.表示目的关系。例如:而、以。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以:表目的,来。5.表示转折关系。例如:而、然、则、但、乃、虽。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而:表转折,却。6.表示因果关系。例如:以、因、故。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以:表因果,因为。7.表示假设关系。例如:若、苟、虽、则。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苟:表假设,如果。8.表示修饰关系。例如:而、以。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以:表修饰,无实义。9.表示承接关系。例如:而、以。⑨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而:表承接,就。(四)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以表示与之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①何以战?(《曹刿论战》)以:介词,凭借。2.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介词,对于。3.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介词,因为。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以。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自:介词,从。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例如:于、乎、为。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介词,被。(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1.结构助词①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例:①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所知道的一切。2.语气助词①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②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③感叹语气词:哉、夫。④句首语气词:唯、夫、盖。例: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③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义、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助词。常见的音节助词有:之、者、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词缀,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特别提示】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常见的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译。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句式一、备考要点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或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或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等。“不同的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备考策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三、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1.用“……也”表判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②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2.用“……者”表判断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②兵者,不祥之器。(《老子》)3.用“……者,……也”表判断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③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4.用“为”表判断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③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无标志判断句
①臣本布衣。(《出师表》)②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6.用“乃、则、皆、诚、即、必”等副词表判断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⑤梁父即楚将项燕。7.用“是”表判断(不普遍)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③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注意:古代汉语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此”,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①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8.否定判断,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表否定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②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④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2.用介词“于”表被动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②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韩愈《圬者王承福传》)③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3.用介词“为”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③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④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4.用“为……,所……”表被动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③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5.用“……为所”表被动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6.用“见”字表被动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②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刺王旦传》)③后者为怒,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7.用“见……于……”表被动,“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④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8.用“受……于……”表被动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9.直接用“被”表被动(不常见)①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以上三例“被”仍有“遭受”的意思④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⑤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三)倒装句文言文倒装句是指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文言文中某些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发生了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用来强调或突出某些成分的意义。【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指的是将通常位于谓语动词后面的宾语,提前到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宾语或者调整句子的节奏。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④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⑤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⑦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否定词有“不、弗、未、毋、无、莫”等)①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④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⑤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3.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唯利是图。(成语)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4.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①一言以蔽之(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二】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是指在句子中,状语(如时间、地点、方式等)被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后的现象。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少见,但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有时是为了强调或为了符合古代汉语的语法习惯。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④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1.中心词+之+定语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2.中心词+定语+者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3.中心词+之+定语+者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4.中心词+而+定语+者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5.中心词+数量词定语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四】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疑问句或感叹句中。1.表疑问语气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②谁欤?哭者。2.表感叹语气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贤哉回也!(《论语》)③美哉!室(《晏子因射论礼》)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化常识一、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方向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以下是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方向: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③设误点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④自2022年开始,不再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023年全国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两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2024年只有新高考Ⅰ卷有1个与文常相关的题目,这预示着文化常识开始逐渐退席。而古今异义、成语、文言句式和教材中词语已进入考查范围。以下是近几年新高考两套试卷关于文常的考查内容:2024新高考Ⅱ卷为寿2023新高考Ⅱ卷金、刁斗2022新高考Ⅰ卷寡人、百乘、国门新高考Ⅱ卷衔枚、车驾2021新高考Ⅰ卷甲子、宗室、海内、庶务新高考Ⅱ卷京口、遗民、部曲、传檄2020新高考Ⅰ卷辇下、东宫、殿下、追比新高考Ⅱ卷乡试、宦官、晏驾、执政二、掌握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三结合”原则(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2.五方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4)借助逻辑帮判断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5)遇生判对灵活断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特别提示】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1.张冠李戴:2020年全国Ⅰ卷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2.扩大范围: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是来自各地州、府,却被说成“来自全国各地”。3.不明职责:2020年全国Ⅲ卷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4.跳脱背景:2015年全国Ⅱ卷第5题C项,解说“嗣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之别。5.无中生有: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B项,解说“抵极刑”,抵极刑只是指对犯人处以死刑,没有外加将尸体示众的做法。6.前后调位: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文言文阅读复习技巧——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a.直译: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确保原文字字着落,字字有根据。(字字落实)b.意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文从意顺)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C.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3)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4)委婉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5)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锺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2.三个标准:信、达、雅a.信: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b.达: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c.雅:语言优美,有文采。3.六个方法:留、删、换、调、补、变a.留:保留专有名词(如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等)和古今同义的词。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对文言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b.删:删除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c.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汉语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d.调: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e.补:增补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f.变: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二、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技巧1.强化人物意识理清文中人物关系,补充所缺句法成分,确保译文准确反映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强化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陌生实词的含义,确保译文符合整体文意。3.强化采分意识准确锁定关键字、词、句(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意义、偏义复合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确保这些采分点翻译准确。4.强化连贯意识根据所学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变),流畅翻译所考句子,确保译文通顺连贯,无语病。【知识清单】【教材重要文言知识点】《陈情表》1、通假字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②夙遭闵凶(同“悯”,忧患)③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④常在床蓐(同“褥”,草垫子)2、古今异义①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今义:不可以)②至于成立(古义:一直到……。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到达)③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④臣侍汤药(古义:吃饭喝药。今义:汤剂的通称)⑤举臣秀才(古义: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泛指读书人)⑥除臣洗马(古义:授官。今义:不包括在内)⑦除臣洗马(古义: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子)⑧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皇帝的恩遇)。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⑨急于星火(古义:流星。今义:微小的火)⑩臣欲奉诏奔驰[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⑾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⑿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⒀臣之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则刘病日笃(一天天地)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家外)③内无五尺应门之僮(在家里)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向上)⑥躬亲抚养(亲自)2.名词作动词①且臣少仕伪朝(做官)②历职郎署(任职)③臣少多疾病(生病)3.动词作名词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4.形容词作名词①夙遭闵凶(忧患凶丧之事)②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③凡在故老(元老,旧臣)④愿陛下矜愍愚诚(诚意、衷情)5.形容词作动词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②则刘病日笃(病重)6.使动用法①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使……知道)②保卒余年(使……保全)3、一词多义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遵循)(《师说》)2.见①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对于自己怎么样)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表被动)③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现,出现)(《战国策·燕策三》)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廉颇蔺相如列传》)3.志①舅夺母志(名词,志向)②听臣微志(名词,志愿)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桃花源记》)④寻向所志(名词,做的记号)(《桃花源记》)4.薄①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②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③厚古薄今(动词,轻视,看不起)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5.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6.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不矜名节(动词,看重、推崇)③不矜其能,不伐其劳(动词,夸耀)(《后汉书·胡广传》)7.婴①夙婴疾病(动词,缠绕)②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名词,婴儿)(《啼鸟》)③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动词,戴,系)(《报任安书》)8.应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动词,回答)②赏不酬功,刑不应罪(动词,适合,符合)(《后汉书·应劭传》)③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动词,对付)(《三国志·陈群传》)④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动词,响应)(《史记·平准书》)9.区区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名词,自己的私情)②何乃太区区(形容词,愚拙)(《孔雀东南飞》)③区区小事[形容词,(人或事物)不重要]④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自称的谦辞)(《后汉书·窦融传》)10.除①除臣洗马(动词,授官)②攘除奸凶(动词,清除)(《出师表》)11.亲①躬亲抚养(副词,亲自)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12.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②报养刘之日短也(名词,日子)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3.夙①夙遭闵凶(名词,早年)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14.当①当侍东宫(动词,承担)②死当结草(助动词,应当)4、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今臣亡国贱俘(无标志词的判断句)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区区不能废远”)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于”相当于“比”)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是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3.被动句①而刘夙婴疾病(语意表被动,婴,被缠绕)②则告诉不许(语意表被动,许,被许可)4.固定句式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②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东西、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5.省略句①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省略宾语、主语,即“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省略谓语,即“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③拜臣郎中[省略谓语,即“拜臣(为)郎中”]④除臣洗马[省略谓语,即“除臣(为)洗马”]⑤具以表闻[省略宾语,即“具以表闻(之)”]⑥谨拜表以闻[省略宾语,即“谨拜表以闻(之)”]《项脊轩志》1、通假字以当南日(同“挡”,挡住)2、古今异义②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雨泽下注(往下)②使不上漏(从上面)③前辟四窗(在前面)④东犬西吠(朝西)⑤内外多置小门墙(内,在里面;外,在外面)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亲自)2.名词作动词①垣墙周庭(砌上垣墙)②客逾庖而宴(吃饭)③乳二世(喂奶、哺育)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3.形容词的活用①亦遂增胜(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②借书满架(形容词作动词,装满)③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作名词,“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4.数词的活用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4、一词多义1.过①日过午已昏(动词,超过)②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看望)③从轩前过(动词,经过)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鸿门宴》)⑤非寡人之过也(名词,过错)(《寡人之于国也》)⑥过故人庄(动词,拜访)(《过故人庄》)⑦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误)(《左传》)2.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②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动词,返回,回来)(《乐羊子妻》)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动词,归向,归附)(《孟子·梁惠王上》)④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同“馈”,赠送)(《诗经·静女》)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动词,归附)(《短歌行》)⑦视死如归(动词,回家)3.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挪置)②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鸿门宴》)④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置办,购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为①庭中通南北为一(动词,成为)②始为篱,已为墙(动词,扎,砌)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介绍对象,向)④轩东故尝为厨(动词,是)5.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出师表》)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难道)(《为学》)6.比①比去,以手阖门(副词,及、等到)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介词,与……相比)(《捕蛇者说》)③其两膝相比者(动词,靠近)(《核舟记》)7.每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次)②妪每谓余曰(副词,常常)③每字有二十余印(代词,每个)(《活板》)8.得①又北向,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副词,能够)9.然①冥然兀坐(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余居于此(连词,然而、但是)10.之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结构助词,的)②儿之成,则可待乎(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③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指象笏)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不译)11.而①客逾庖而宴(连词,表顺承)②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③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12.于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在)②室西连于中闺(介词,跟、和)③其制稍异于前(介词,比)4、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无标志词的判断句)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也”表判断)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④妪,先大母婢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余”,即“(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②吾儿,久不见若影[省略主语“吾”,即“吾儿,(吾)久不见若影”]③使不上漏[省略代词“之”,即“使(之)不上漏”]④明月半墙[省略谓语“照”,即“明月(照)半墙”]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介词“于”,即“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⑥垣墙周庭[省略介词“于”,即“垣墙(于)周庭”]3.倒装句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②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此居”)③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室西于中闺连”)④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鸡于厅栖”)⑤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⑥令人长号不自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人长号不禁自”)4.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语意表被动,焚,被焚毁)《兰亭集序》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意思是面对面。在句中表示在室内面对面交谈)2、古今异义(古/今)1.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所用来,借以今义:因果关联词)6.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3、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长的人)2.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3.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把……看作一样)4.故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意动用法)5.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6.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4、一词多义1.之
①暮春之初(助词,的)②及其所之既倦(往,到达)③不知老之将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②当其欣于所遇(对)《兰亭集序》中有不少一词多义的情况:3.一①一觞一咏(表示数量“一个”,如“”,意思是喝一杯酒,作一首诗)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把……看作一样”讲,就是说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4.盛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有“盛大”的意思,这里用于形容场面宏大、热闹,是指集会时的热闹场面)②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隆重)③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范围广、程度深)④盛馔则三牲五鼎(充足、丰富)⑤盛称其贤(赞美)5.以①引以为流觞曲水(有“把”的意思,“引以为流觞曲水”,就是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水渠)②亦足以畅叙幽情(表示“因为”,可以理解为也足够因为(这个集会)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5、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修禊事也(判断句)②死生亦大矣(判断句)③其致一也(判断句)2.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②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③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④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归去来兮辞》1、通假字①乃瞻衡宇(“衡”通“横”,意为横木)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指日光)③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表示为什么)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园日涉以成趣
(“日”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
(“时”意为“不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倚南窗以寄傲
(“傲”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傲然自得的情怀”)3.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本来是动词“容纳膝盖”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名词,指“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3、古今异义(古/今)1.归去(“归”指返回,“去”指离开/“归去”通常理解为“回去”,“去”的离开之意淡化,主要侧重于回到某个地方)2.情话(知心话。文中“悦亲戚之情话”,是说跟亲戚们谈知心话觉得很愉快。/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语)3.有事(指耕种之事。“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里的“有事”是说农民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种/泛指有事情做,范围更加宽泛,包括各种事务、活动等诸多方面)4.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既窈窕以寻壑”,描绘的是道路深远曲折地探寻山谷/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5.扶老(拐杖。“策扶老以流憩”,是说拄着拐杖走走歇歇/帮助老人)4、一词多义1.行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经历,“行年”即经历的年岁,有度过、经过时间之意,与“行走”的基本义相关,可理解为时间的“行走”)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行为、行动)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行休”即将要结束,是从“行动”义引申为某种趋势、将要发生的状态。)2.引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引、拉)②引壶觞以自酌(拿起、端起,是从“牵引”义引申为用手去拿取、端起物品)③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引导、率领)3.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竹制的马鞭)②策扶老以流憩(用作动词,意为拄着,是由“马鞭”义引申为像拿着马鞭一样拄着拐杖)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4.息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呼吸)②请息交以绝游”(停止,是从“呼吸”的间歇义引申为让某种行为像呼吸暂停一样停止下来)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休息)5.绝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断绝)②请息交以绝游(断绝的意思,“绝游”即断绝交游)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景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光)②景翳翳以将入(“景”指日光,“景翳翳”即日光昏暗的样子)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致、景色。这里的“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与景色的“景”有一定区别,但都与光影等视觉概念相关)7.以①引壶觞以自酌(介词,把、用。意为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连词,表目的,来:“”,即农民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春耕)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树木蓬勃而茂盛,泉水缓缓而流动)8.之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结构助词,的)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之”是到、往的意思,“何”是宾语前置)9.而①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并列)②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承接)③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10.其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代词,我的)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特殊句式1.判断句今是而昨非(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招聘人才(10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高压釜温控工信息保密与网络安全考核试卷及答案
- 发酵工程制药工安全技术规程
- 2025甘肃定西郑州麦克莱恩心理医院后勤人员招聘27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公司混凝土模板工岗位工艺技术规程
- 除尘工领导力与决策能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1381名工作人员(含专项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安徽巢湖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飞机蒙皮落压钣金工安全生产合规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击奏乐器制作工工艺技术规程
- GB/T 4706.23-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23部分:室内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 新部编版语文1-6年级2460个生字表(带拼音)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 卫生监督员行为规范
- 深圳电子行业前景分析
- 内窥镜检查病历委托书
- 70篇短文复习1600中考词汇
- 小学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 SCR烟气脱硝装置声波清灰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 煤矿班组建设课件
- CB/T 495-1995吸入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