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选择题练习(带答案)1.《关雎》一、古诗默写。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二、古诗鉴赏。1.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第一句运用比喻(起兴)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愿望。【解析】C,君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淑女是指善良、品德好的女子。“琴瑟、钟鼓”是指乐器。2.《蒹葭》一、古诗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原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二、古诗鉴赏。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解析】虚写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式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二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解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3.《式微》一、古诗默写。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2.《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古诗鉴赏。1.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B.全诗重章叠句,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解析】D,不是感情的“起伏”,只是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对贵族统治者压迫劳动者的不满)2.下列对《式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诗歌第一章,短短四句,寥寥数字,就把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队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刻画了出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B.“式微式微,胡不归”的疑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又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C.诗歌句句用韵,且每章换蕴,全诗结构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D.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解析】B,“式微式微,胡不归”是一种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4.《子衿》一、古诗默写。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子衿》)2.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3.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古诗鉴赏。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解析】C,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作出了强烈的反问。2.下列对《子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中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B.“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深。C.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D.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刻画得栩栩如生。【解析】C,末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非对偶。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古诗默写。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二、古诗鉴赏。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解析】C,不是诗人去外地做官,而是友人去外地。2.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B.颔联表达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C.颈联富于这里,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解析】B,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古诗默写。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二、古诗鉴赏。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句中的“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B.颈联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C.颈联中的“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D.尾联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解析】B,缺少渡水的舟船。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C.三、四联以欲度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解析】C,抒发了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引荐的情感,希望张九龄引荐。7.《石壕吏》一、古诗默写。《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二、古诗鉴赏。1.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选A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本诗是以"耳闻"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来叙事的。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侧面反映了老妇的命运。D.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选D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古诗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二、古诗鉴赏。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捎”“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作铺垫),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C)A.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C.这首诗,诗人单纯地(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9.《卖炭翁》一、古诗默写。1.《卖炭翁》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3.《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4.《卖炭翁》中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古诗鉴赏。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10.《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古诗默写。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环境幽静深远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二、古诗鉴赏。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的愿望。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1.《送友人》一、古诗默写。1.《送友人》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2.《送友人》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送友人》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古诗鉴赏。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解析】D,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2.对《送友人》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解析】B,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1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古诗默写。1.诗中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的诗句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诗句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的诗句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二、古诗鉴赏。1.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B.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C.颔联这两句,既是虚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D.尾联写孤鸿遭遇不幸,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下列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声、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