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4_第1页
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4_第2页
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4_第3页
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4_第4页
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接力赛前,同学们抱怨天气不佳、赛道位置不利,体育委员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_____________,

"号召同学们团结一致,争创佳绩。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

”两句,以春花喻冬雪,表现边塞奇异风光。

(5)古人常借落日抒怀,如“_____________,

"。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朗读课文,缘何吸引人?文字被注入声①(yùn),恰似被赋予灵动的精魂。读《致橡树》,温柔而坚定的诉说中,并肩而立的爱情引人向往;读《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

);读《背影》,质朴的语调里,“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深沉父爱(

)……声音抑扬顿②(cuò),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感同身受,我们更能“声”临其境。

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分享……可谓热潮滚滚。

“语文热”,因何而起?一方面,数字技术③(dā)建起全民舞台,无论是短视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金句翻新,人人皆可以经典为蓝本、以生活为灵感,抒发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验。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从学生时代的“全文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造梗”,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字字句句,从书页走向生活。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油然而生触动人心B.溢于言表触动人心

C.溢于言表动人心魄D.油然而生动人心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文中画波浪线的“讲活了故事”,有人说此处应该改为“把故事讲活了”,有人说可以保留现有用法。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5)“对文学经典再表达、再创造"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请你参与,结合所学名著,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乙】南山老松郑思肖①凌空独立挺精神,节操森森骨不尘。半夜波涛惊鹤梦,几番风雨护龙身。心贞宁受岁寒变,气老常涵古意新。终见取为梁栋②去,紫烟空锁碧磷。

[注]①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②梁栋:比喻担任国家重任的人。

3.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运用对比,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突出松树的品格。

B.两诗风格迥异,甲诗巧用叠词,简劲有力;乙诗善用意象,典雅庄重。

C.“常”在两首诗中皆为“恒常,长久"之意,凸显了松树端正的姿态。

D.两诗收束不同,甲诗一问一答,凛然生敬;乙诗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4.两首诗均写松树,却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郭鸣上筮仕①,授昆山县令,县故剧难治,吏人且多豪猾。郭赴官,未至县五百里,吏人十数辈迎于道。乃诈称疾不起,自怀部牒②,间道行一昼夜抵县。守县吏方会饮堂庑③,见一老书生仪状朴野,直上堂踞坐,皆大怒,叱逐之。不肯去,视其手中所持若文书状,迫视之则部给昆山知县牒也。大惊,互相推挤仆堂下。前迎令者伺得其故亦驰归适至共叩头请死罪。郭笑遣之,吏愈恐不肯起。乃谕之曰:“我今贷若罪。后有犯者,杀无赦!”吏皆涕泣悔悟,终郭任无犯法者。

(选自王晫《今世说·卷二》)

[注]①筮仕:初次出外做官。②部牒:由吏部授予的委任状。③庑:堂下周围的廊屋。

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释义

县故剧难治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故:①原因:②诡诈;③故意。(《汉语大词典》)(1)故:

不肯去联系课文解释。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2)去:

我今贷若罪联系成语解释词义。严惩不贷(3)贷: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笑遣之,吏愈恐不肯起。

(2)吏皆涕泣悔悟,终郭任无犯法者。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序号。

前迎令者A伺得其故B亦驰C归适至D共叩头请E死罪

8.郭鸣上如何成功震慑“豪猾"吏人?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染的名字

章熙建

①1943年初秋,黎明时分,皖江抗日根据地。晨雾缥缈中,长江汊河里闪出一条乌篷船。【甲】突然,寂静的河面上响起一阵“突突突”的马达声,紧接着,鬼子汽艇的探照灯光横扫而至。

②李彩霞果断命令战士们抽出船底的闸板河水顿时“咕嘟咕嘟"地涌入船舱。就在这瞬间,日寇的机枪子弹暴雨般扫射而来,战士们纷纷一个猛子扎入水中。

③鬼子漫无目标地向芦苇荡扫射一番,又朝河汊里投掷了几枚手雷,见一无所获,便驾着汽艇疾速离去。

④泅水脱险的战士们汇集在土墩上,一阵秋风掠过,浑身湿透的李彩霞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时,耳边回响起临行前团首长的叮嘱:日寇很快就要展开秋季“扫荡”,你们一定要成功运回这批枪支弹药!有了它们,咱们团就有与敌较量的“本钱"了……也不知那沉在河底的30挺机枪和40箱子弹是否遭到鬼子手雷爆炸的损坏;而日寇的汽艇又神出鬼没,夜间打捞定然是凶险难测……焦虑间,天空突然转阴,没一会儿,豆大的雨滴打皱了平静的河面。

⑤疾风暴雨中,芦苇荡如同波涛翻卷,发出阵阵撕裂般的脆响。“老天相助!”李彩霞眉梢一扬,“嚯"地拔出驳壳枪,果断地一挥手:“同志们,走——起船!”

⑥雨中打捞惊险而紧张。对于这趟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运送军火的行动,小分队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悬浮"战术——把枪支弹药用油纸密封包装,悬挂于船舷吃水线以下,船舱里则装满了棉包,遇敌交火时就可以当成抵挡枪弹的掩体。此刻,潜入河底的战士们先卸包裹,让木船浮出水面,再向外舀水,捞起枪支弹药包裹挂在船舷上。

⑦不到两小时,乌篷船便竖起桅杆挂满风帆,如脱弦的利箭驶出了河汊。

⑧其实,李彩霞并不是李彩霞,她的原名叫黄玉珍。这位女英雄,曾10多次带领战友完成秘密运送军需物资任务,在沪宁至皖江的烽火交通线上写就了不少传奇故事。而她频繁更名的背后,更是一段段用鲜血写成的故事。

⑨1928年冬,刚参加红军的她化装成村姑夜送情报,途中遭遇敌人便衣队。18岁的战友雪荻花为掩护她,将鲜血洒在了芦苇荡中,染红了那片洁白的蒹葭。黄玉珍虎口脱险后,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雪荻花:“我要带着她的生命,继续战斗下去。”

⑩两年后,已担任排长的雪荻花与钟琼英执行侦察任务,不幸被捕。在押解途中,身负重伤的钟琼英拼死抱着鬼子卷入了漩涡,让身藏情报的雪获花得以泅水脱险。此后,雪荻花又更名为钟琼英。

1942年7月底,化名祁红玉的她带队到上海接运药品,在南京江面再次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倒悬审讯、敲牙酷刑,她坚称自己是倒卖药品的小商贩李彩霞,始终守口如瓶。被扔进破库房后,她奇迹般苏醒,爬出气窗,游过护城河,回到队伍。

这是她最后一次更改姓名,李彩霞,也是一位牺牲战友的名字。这个血染的名字,也一直伴随她往后的人生——那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李彩霞留在家乡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作为支前参战模范,李彩霞得到了一枚珍贵的奖章。

奖章金光闪烁,映着李彩霞满是风霜的脸。那天夜晚,她整齐地穿上军装,撑着拐杖独自去了烈士陵园。看着陵园墓碑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李彩霞将香点燃,用奖章在坟堆上深深地嵌了一排模印。月光清冷,映照着墓碑上的名字。注视着这一个个名字,李彩霞仿佛又看到了战友们笑意盈盈的脸。

“姐妹们,渡江战役胜利了!这荣光里都有你们的一份啊!"松林寂静,只余女英雄低声的呢喃。

天边,有星星闪烁着,像是战友们无声的回答。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芦苇荡”多次出现,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象征抗日战士坚韧的精神。

B.标题“血染的名字"以触目惊心的视觉引发读者联想,暗示革命历程的惨烈。

C.李彩霞“眉梢一扬”“果断挥手"的神态动作,突出她细腻谨慎的性格。

D.小说融合“染红的蒹葭”“奖章的模印"等物象,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10.根据提示,梳理文章①—⑦自然段的故事情节。

开端遭遇袭击→发展(1)

→转机(2)

→高潮(3)

→结局任务达成

1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到两小时,乌篷船便竖起桅杆挂满风帆,如脱弦的利箭驶出了河汊。

12.联系上下文语境,根据插图,发挥想象补写出文中甲处的情景。

13.小说叙写李彩霞多次更改姓名,这在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方面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繁荣农耕文化。

②土地能产万物,这是土地赋予人类的价值感。土地价值感的存在,让农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情感。如“土中生万物,地内产黄金”就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无价之宝。面对这片赖以栖息的土地,中华民谚中有三条护土惜土法则:深耕,施肥,灌溉。如“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倡导“地要深耕”,“金筐银筐,不如粪筐"等极言施肥的重要性。除施肥外,作田还要灌溉,“水利不修,有田也丢”等阐明“水"于庄稼的重要。

③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先民发现土地的耕耘、收成的好坏离不开温度、雨水等自然现象,因此,为了求得与天地同频共振,先民开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从中找出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生产生活。如“天上起了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谚语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在长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耕生活中,先民深刻感受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因此,从天象观自然之风雨,以风云变幻来测阴晴雨雪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认知方法;而农业的靠天吃饭,又使预判天气、前瞻风雨成为生活之必需。如“蚂蚁搬家蛇横道,暴雨欲来风满楼”等,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充分体现出我国先民“观法于地"的认知方式。

④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时”的法令,有“农者,时也"之说。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便是众多农耕时序谚语。如“芒种插田是个宝,夏至插田是根草”等谚语提倡顺应天时: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则徒劳无益。在农业生产中,各项农活适宜的时间均较短促,因此须“争分夺秒"。对此,谚语中多有总结,如“插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农作物种类繁多,不同作物因生长周期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各有适宜的栽种期和收割期。对此,谚语中也多有总结,如“正月整田小浸谷,二月整田禾穗长,三月整田禾穗短,四月整田一把秆"。

⑤我国农谚对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农耕思想,是我国贡献给人类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

(摘编自《中华农谚中的农耕理念》)

材料二: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耕"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还兼任“修德”与“悟道"的功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

②从生活层面上来看,“耕读"传承着劳动至上、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耕作耕田,读书诵经,俭朴务实,一心耕耘,这种传统生活方式让人们明白勤俭致富、孝敬父母之道。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耕读”强调耕与读相结合,实践与知识并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耕读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家规家训、修身治国之策。从精神内核层面来看,“耕读"文化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③耕读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传承农耕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材料三:

农民演进路径

材料四:

有次我忘记浇水,眼看要枯死了,老师教我用湿稻草裹住根部。三天后它居然活了过来,还多结了两个果。那时,我明白了:只要根没死,就有希望。

耕读教育不只是简单地教孩子们种地,而是要让他们明白,农业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了,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

三年耕读教育,我和同学们在实验室与田垄中来回穿梭,既接得到千年农耕文明的“地气”,也够得着来自人工智能的“新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当学生把亲手种植的金银花分装成茶包送给环卫工时,传统文化里的“慈济精神"已悄然传承,这便是耕读教育最美的模样——让生命在躬耕中读懂大地,让文化在实践里长出血脉。

(摘编自光明网《亦耕亦读,教育在土地上扎根》)

为弘扬耕读文化,厚植爱农情怀,学校团委决定开展“耕读教育”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探农耕之理

1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谚中蕴含古代农业生产法则,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宝贵遗产。

B.耕读过程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物质富足,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C.新农人凭借独特优势,取代传统农民,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

D.科技进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丰富了新时期耕读教育的内涵。

15.根据材料一,梳理我国农耕理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6.活动期间,小农了解到某研学基地的试验田水稻产量下降。请你结合材料一提几条改进的建议。

任务二:明耕读之义

17.学校计划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呼吁更多人参与耕读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在倡议书的开头拟写耕读活动的意义。

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我们向大家发出倡议:……××中学2025年5月15日

任务三:寻耕读之径

18.“如果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靠谁来传承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发问引人深思。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晋江运动品牌用1000次足型扫描优化了跑鞋缓震层,宁德时代通过387次针刺实验破解了电池安全密码,武夷山茶农借智能监测系统赢得岩茶产量翻倍。真正的拼搏,以科学方法为热血导航,以规律认知为勇气筑基。莽勇之拼终是空,智慧之搏方得赢。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拼与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一: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韵挫搭

(2)B

(3)“声”临其境,我们更能感同身受。

(4)示例一:改用“把故事讲活了"。与下一句句式保持一致,有主观评价性,突出“声音”的演绎效果。

示例二:保留用“讲活了故事"。强调“声音”赋予故事生命力,让故事生动形象,语气更直接,行文更简洁有变化。

(5)示例:再创造激发研读名著的兴趣。比如《朝花夕拾:漫画助攻版》,以轻松画风解读鲁迅的童年回忆。例如用夸张表情包呈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片断,消解了原著的语言隔阂,成为青年读者接触鲁迅的“入门指南”。这是“教辅式二创”,既保留文学深度,又激发读者研读原文的兴趣。

3.C

4.甲诗以松勉励从弟坚守本性,强调逆境中不改本真的品格。乙诗借松暗喻诗人坚韧刚直的品格,寄托济世抱负与家国使命。

5.

诡诈

离开

赦免,宽恕

6.(1)郭鸣上笑着打发他们离开,官吏们更加惶恐不敢起身。

(2)官吏们都抹着眼泪哭泣悔过,在郭鸣上任期间没有再违法。

7.BD

8.①装病避开迎接;②扮作老者到任;③恩威并施训诫。

9.C

10.

沉船脱险

暴雨助力

雨中打捞

11.比喻手法,将乌篷船比作“脱弦利箭”,生动展现船速之快,凸显任务完成的迅捷顺利;“竖起桅杆"挂满风帆”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战士们动作干练、配合默契。

12.李彩霞蹲在船艄,明亮的眼睛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毅与果敢,一手紧握着手枪,一手抓着芦苇叶,屏息凝视着远方,眼神警惕而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

13.多次更名以时间链条串联革命历程,以姓名为节点勾连人物成长轨迹,形成跨越时空的革命叙事脉络;每次更名皆因战友牺牲,姓名成为“革命火种"的载体,串联起个体牺牲与集体信仰的传递,强化主题。

14.C

15.(1)以地为本(2)顺时而作(3)观象于天(4)观法于地

16.①深耕结合施肥,改良土壤;②掌握气候规律,指导生产;③抢抓时机插秧和收割。

17.示例:农耕不仅是一种劳动实践,更是连接自然、滋养心灵、传承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